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的芗剧传承与发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的芗剧传承与发展
作者:高巍伟 方燕勤
来源:《戏剧之家》2016年第05
        【摘 要】漳州芗剧作为福建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浓郁的乡土特,流传于漳州民间。本文从其历史渊源、唱腔特点、名家名曲等方面对其进行介绍,分析其面临的挑战,并提出如何有效地将其发扬传承。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芗剧;唱腔
        中图分类号:J8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3-0010-02刚刚武汉发布最新隔离政策
        芗剧是用闽南语演唱的地方剧种,主要流行于福建省九龙江下游漳州平原的芗江流域。又名歌仔戏,为福建省五大剧种之一。曲调优美,长于抒情,民歌彩浓郁,说唱特点明显,极富闽南乡土特。为进一步传承和发展民间传统戏曲,本文将从芗剧的历史、特点、剧目及当前的困境和发展的前景进行初步探讨。
        服装厂管理制度一、芗剧的历史渊源
        自宋朝以来,中华传统南戏之一的竹马戏就在当时的漳州盛行。至明清时期,漳州移民向台湾注入闽南民间曲艺锦歌,并将锦歌与台湾民间小调相结合,形成了歌仔戏。抗战期间,歌仔戏在闽南遭到禁演,为了发展和传承闽南传统戏曲命脉,艺人邵江海、林文祥等在锦歌的基础上创立了党校培训学习总结杂碎调(又名改良戏)。抗战胜利后,歌仔戏与杂碎调等同流汇合,形成新的戏曲潮流。至1948最恶心的骂人话>郑爽杨洋领证公开了年底,戏班赴台演出,为台湾歌仔戏注入了新鲜血液,再次易名为都码调,并成为台湾歌仔戏声腔一个重要的新腔。新中国成立后,重新整合歌仔戏与改良戏的队伍,因该剧种主要流行在漳州平原的芗江流域,故将其定名为芗剧
        正因为与台湾戏曲的结合,芗剧也成为全国360余个地方剧种中唯一横跨海峡,为两岸人民所喜爱的剧种。同时,也增强了台湾同胞对中华文化、闽南文化的认同感。在开展对台文化交流及联络海外侨胞亲情、乡情中,芗剧起着其他剧种无法取代的作用。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