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实现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试论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实现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摘要:通过什么样的发展模式来达到实现现代化的目标是我们在现代化建设道路中不断探索的问题。经过多年的实践、反思和总结,党和国家在发展问题上先后经历了侧重思考“要发展,为什么要发展”到侧重思考“怎样发展、怎样更好地发展”的认识过程,最终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标志着中国实现现代化发展模式的根本转变,表明中国将走上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发展道路。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现代化;发展道路
以为总书记的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在新时期提出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明确提出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既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和我国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中国实现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一、科学发展观是我国总结西方国家发展经验教训提出的实现现代化的新路径
20 世纪50 年代以前,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发展上占主导地位的是建立在工业文明基础上的发展观。二战结束以后,发展成了全世界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以威廉·刘易斯、沃尔特·罗斯托等为代表的发展经济学者,认为
社会的发展主要体现为经济增长和财富增加,即“发展=经济增长”。这种发展观忽视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只是简单地将经济发展中的GDP 视为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增长和繁荣的主要标志。它是以大量资源的浪费、环境的严重污染等巨大代价达到经济增长的。这种发展观在20 世纪60 年代确实曾使一些发展中国家加快了经济增长的速度,但是,单纯的经济增长没有改善第三世界国家整体的社会经济状况,反而带来了严重的后果。比如,20 世纪60、70 年代巴西的经济增长率甚至超过了欧共体的经济增长率,跻身于工业16 国,但到了80 年代,巴西也为经济增长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农民极度贫困,社会两极分化严重,社会动荡不安,反对派遭到血腥清洗,巴西1.3 亿人口中有7000 万居民实际生活水平下降。”[1](P.111)
科学发展观总结20 世纪60、70 年代以后,人们逐渐意识到建立在工业文明基础上的这种发展观的严重弊端,于是提出了可持续发展观。1962 年,美国女生物学家切尔·卡逊发表了环境科普著作《寂寞的春天》,引发了人们关于发展观念的争论。1972 年,美国学者巴巴拉·沃德和雷内·杜博斯的《只有一个地球》一书问世,把人类对生存与环境的认识推到了新的高度,即主张可持续发展。同年,罗马俱乐部发表了著名的研究报告《增长的极限》,明确提出了“持续增长”和“合理的持久的均衡发展”的概念。1987 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和环境规划署向联合国提交了一份《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阐述了持续发展战略。这一时期所提出的可持续发展观认为世界上的自然资源是有限的,人类社会目前经济增长所耗费的自然资源已经临近这个极限,并且已经
严重影响了生态的平衡,人类如果想要继续发展,就必须跳出原来的工业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观还强调人与自然的协调,重视社会公正、改革和公民参与等,其内容可表达为“发展=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观是人们在发展和现代化建设实践的过程中,对发展问题的新认识,新境界。
80 年代以后,人类社会向信息化、知识化、生态化社会转变,这也为人们对发展问题有更深入、科学的认识提供了基础和可能,于是又提出了综合发展观。综合发展观认为发展应当是整体、综合、全面、协调的发展,要以民族、历史、环境、资源等为条件,包括经济增长、政治民主、科技发展和观念变迁等全方位发展。这种发展观可表达为“发展=经济+社会+人”。显然,这种发展观内涵更全面,对发展问题揭示的更深刻。
从西方国家对发展问题认识的历史轨迹,可以看出,随着實践的不断深入,人们对发展和由发展引发的问题逐渐有了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发展是有规律的,对发展问题的认识因时代和实践的不同而不同。同时,因国情不同各国发展的模式也会不同。因此我们应当选择适合我国国情和时代特征的发展模式。党和国家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提出科学发展观,这是在吸收和借鉴了人类对发展问题认识的文明成果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将科学发展观作为实现现代化的发展模式和指导思想,充分反映了我们党能结合具体国情来思考发展问题,是对发展问题认识更成熟的体现。同时也表明我国在现代化发展模式和发展理念上实现了从单纯追求经济增长到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转变,标志着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道路的新开端。
二、科学发展观是根据我国现代化建设和发展的实践经验和历史反思作出的正确选择
新中国成立后,经过短暂的过渡,1956 年我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由此,开始了现代化建设的漫长探索历程。由于多年的战乱破坏,整个国家处于“一穷二白”、百废待兴的状态。尽快发展经济,搞好各方面的建设是我们所面临的最紧迫任务。同志以敏锐的眼光向全国人民指出,现在我国的情况是,革命时期的大规模的急风暴雨式的众阶级斗争基本结束,但是阶级斗争还没有完全结束。今后的主要任务是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以便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一场新的战争,即“向自然开战,发展我们的经济,发展我们的文化,”[2](p.770)大力发展生产力。由此,党和国家开始把更多注意力放在要发展、为什么发展的问题上了。这时的发展观主要表现为征服自然,向大自然进军,以最大限度的资源开发和利用来推动经济发展,经济增长方式是粗放型的。随着发展规模的扩大,更多的资源被开发,随之而来的是高成本,低效益,资源浪费严重,环境污染增多。这种发展观的指导作用一直持续到我们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应当说,原来的发展观为我国在短时间内实现经济的恢复发展、国力的增强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随着发展的深入和问题的逐渐突出,也促使我们对日益突出的矛盾和问题做出理性的反思,即我们的经济增长速度,是以大量的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为代价换来的。据中国科学院发布的《中国城市发展报告》数据显示,我国每创造1 美元GDP 的能耗是西方7 个工业化国家平均水平的5.9 倍,是美国的4.3 倍,德国和法国的7.7 倍,日本的11.5 倍,单位产值的耗水量是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的10 倍以上。2003 年我国的经济增长率高达9.
1%,而原煤、铁矿石、钢材、水泥的消耗分别占到全世界的31%、30%、27%、40%。此外,国内还有近一半的河段遭到严重污染,生态环境总体恶化的趋势至今尚未根本扭转。
随着国家和社会各项事业不断进步,贫富差距不断扩大;就业压力日趋有严峻;教育、卫生、文化、服务等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等问题也逐渐暴露,这些问题不仅是社会各项事业自身的发展问题了,而是关系着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解决不好,就将影响到经济发展的大局和我们现代化目标的实现。我们的发展,必须是各方面全面的发展,协调的发展和可持续的发展。正是基于对实践经验的深刻反思,我国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这表明我们已经确立了实现现代化的新的发展模式和理念。历史经验和实践将证明,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科学发展观是最恰当的选择。
三、科学发展观是实现我国现代化当前阶段历史任务和目标的客观要求
在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我们党鲜明地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任务,在十七大上,将原来的“转变增长方式“表述为“转变发展方式”,首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这些都进一步深化了科学发展观,既要继续快速发展,也要不断解决发展中暴露出的各种突出问题,以使国家在更加和谐稳定的环境中更好地发展。现在我们的小康,还是低水平、不全面,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我国成就巨大,但面临着扩大了的贫富差别、城乡差别和地区差别。我们发展的环境和基础总体是好的,但是经济、政治、
文化、生态、科技、教育、卫生、体育等各项事业仍存在着发展不协调的问题,各种制度和体制都有待完善。我国是一个资源大国,但人均资源不多,要在这样的状况下实现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就必须处理好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的关系,必须坚定不移地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世界发展离不开中国,中国的发展更加离不开世界。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水平的不断提高,我们必须充分有效地发挥和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作用,从而达到在全球范围内实现优势互补,进一步拓展我们的发展空间。科学发展观要求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关系正是为了适应这一要求提出來的。
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了“我们要在本世纪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奋斗目标。因此,我国不能以牺牲大多数人的利益来搞现代化,也不能在社会混乱的状态下搞现代化,而是要使改革开放的成果同时惠及大多数人,使全体社会成员普遍受益,全社会和谐共存。这样的目标没有一个科学的发展观来指导是很难实现的。“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实质和核心,其价值指向是要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无论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还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我们最终的目的是要使广大人民生活在富足的物质、文化生活之中,享受到现代化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利,从而也使人在各方面得到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核心和落脚点符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的要求,也正是因为这种需要,科学发展观才应运而生。
参考文献:
[1]罗归国.现代化与科学发展观[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4,(4).
[2] 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 著作选读: 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