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子的传播教学设计四年级科学教科版
摘要:
一、教学背景分析
列举三种植物传播种子的方式二、教学目标
三、教学内容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五、教学准备
六、教学设计与流程
正文:
一、教学背景分析
《种子的传播》是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第 7 课的教学内容。植物繁殖需要将种子传播出去,以扩大后代植株生长的领域,保证物种的繁衍。种子的传播方式与果实或种子的形态结构有关,不同的植物传播种子的方式也不同。因此,本课旨在让学生了解种子的传播方式,并探究其中的科学原理。
二、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目标:学生应掌握植物繁殖需要将种子传播出去,不同的植物传播种子的方式不同;种子的传播方式与果实或种子的形态结构有关;种子的传播方式包括动物传播、水力传播、风力传播和弹力传播等。
2.科学探究目标:学生能依据果实、种子的形态结构推测种子的传播方式;能通过制作种子模型,模拟种子的传播方式。
3.科学态度目标:学生对种子的传播方式表现出探究的兴趣;能接纳他人的观点,完善自己的探究。
三、教学内容
1.种子传播的方式:动物传播、水力传播、风力传播和弹力传播。
2.果实和种子的形态结构与传播方式的关系。
3.模拟种子传播的实验方法。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观察并掌握常见的植物传播种子的方式。
难点:根据果实和种子的外部形态结构推测种子的传播方式。
五、教学准备
1.为学生准备:凤仙花、苍耳、蒲公英、莲蓬、樱桃等植物的果实,活动记录单、长条形薄纸片、橡皮泥、长条状粘扣、纸团。
2.教师准备:凤仙花果实爆裂的视频、教学课件。
六、教学设计与流程
1.引入:观察凤仙花果实的变化,引导学生关注果实裂开的过程。
2.新课导入:通过视频展示凤仙花果实爆裂的过程,让学生认识到种子传播的必要性。
3.课文阅读:指导学生阅读课文,了解种子传播的方式及与果实或种子的形态结构的关系。
4.分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果实和种子的形态结构与传播方式的关系,并进行模拟实验。
5.总结讲解:教师总结讲解种子传播的方式,强调果实和种子的形态结构与传播方式的关系。
6.巩固练习:学生完成活动记录单,通过制作种子模型,模拟种子的传播方式。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