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汕头市2024届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及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就故事的传播图式做分析,良好的传播效果是讲述者和听讲者共同完成的。讲述者发出信息后,接受者需要“获取或接收→过滤→整合→重构→认同或拒斥”五个环节,才能实现完整的传播过程。
从故事的信息来源来说,“获取或接收”表现为主动与被动的差别,这对传播效果是有影响的;“过滤”是接受者以自己的认知结构和价值体系对故事信息进行筛选的过程。共同或共通的价值系统是实现有效传播的前提,如果故事与接受者的认知结构和价值体系相去甚远,那么这些信息很容易被过滤掉;“整合”是接受者对新获得的故事信息,与其已掌握的原有对象的故事信息进行“拼接”的过程;“重构”则是新旧故事拼接后,对于新旧故事信息中的矛盾等部分给予合乎逻辑的解释,并形成关于对象的“新故事”;最后是“认同或拒斥”,如果说“重构
”是对故事对象的事实判断,“认同或拒斥”则是与故事传播实际效果直接相关的价值判断。以上只是学理上的划分,实际认知过程中是很难分开的。
以此传播图式观照讲述中国故事的实践。我们发现讲述中国故事的实际效果与预期存在较大差距,其中有主客观的因素。首先,有我们囿于自身体系“自说自话”的原因。讲好中国故事需要有效的沟通作保障,但中国和西方长期处于不同的话语体系之中,双方的概念、范畴和表述缺乏充分有效的融通和对接。我们有时未能以一种外部世界可以理解的方式进行沟通。但实践证明,往往是那些基于共通价值观念的交流效果较好,而抽象突兀的宣传其效果常常大打折扣。
例如,以往国内关于中国发展道路的特殊主义观点过于夸大中国独特的特,忽略中国故事所蕴含的普遍性价值,弄得西方世界无所适从。实际上,中国的发展模式是一条更具普遍性而非特殊性的道路。中国发展道路中的特殊性是建立在普遍性基础之上的特殊性。我们要讲清中国特社会主义道路不仅是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也是一条符合人类未来发展需要的道路。
此外,当代国际传播形势日趋复杂,也是无法忽视的原因。西方一些人秉持冷战思维,将发展中的中国所具有的复杂性,肆意渲染甚至歪曲,蓄意制造关于中国的负面刻板印象。一些西方媒体更是偏执地把中国宣传成“国际秩序的挑战者”。而且,美英等西方传媒具有全球传播的强大影响力。目前各国传媒报道中国主要引
用的新闻稿多来自美联社等媒体。中国新华社规模现已是世界第一,但在国际传播体系中目前还无法与国际主要媒体抗衡。
(摘编自徐占忱《讲好中国故事的现实困难与破解之策》)
材料二:
首先,讲述主体(谁讲故事)要摆脱“做了再说”的惯性做法,从宣传思维走向故事思维。“做了再说”,即讲述者只能在公共决策、行为等既成事实的基础上根据口径予以解读、传播,不仅存在时间差,也存在叙事差,要么出现信息扭曲的意外,要么带有照本宣料的生硬,其公信力和感染力往往流于破碎。而故事思维应有的做法是将“讲故事”前置,预设故事的“脚本”,对“如何做”和“如何说”统筹安排、协同推进。在全球话语体系中,对“讲什么”“怎么讲”要有不断审视的自觉,深刻把握全球形势,顺应国际主流舆论的变局,转换话语方式。
其次,从接受主体(谁听故事)来看,我们存在缺乏省思的战略失误。以往我们不够自信、太在乎西方,尤其是以欧美为中心的西方精英体和意见领袖。但他们常常是对中国成见最深、对抗性解读最为强烈的受众体。因此,我们要调整方向,不囿于“影响有影响力的人”,而把战略重点从前者向“发展中国家”“西方国家中的草根体”转移。后者在发展诉求和利益点上与中国更接近,他们对中国故事有更多共鸣。
(摘编自李成《把握两个主体,讲好中国故事》)
材料三:
故事化沟通是传递信息最有力的形式。在对外宣传中,人们或许会排斥观点,但绝不会拒绝好的故事。中国有着丰富的故事资源,但并非所有故事都能够展示最真实的中国,并非所有元素都能够转化为向世界讲述中国的好故事。讲好中国故事,在内容维度上要聚焦于大叙事——中叙事——小叙事三个叙述层次。大叙事是指在时代中占据主导地位的、具有合法化功能的宏大叙事,多从国家命运、民族前途等角度出发,包括现代中国实现五个现代化的发展故事等;中叙事是指讲述中国城市、乡村发展等故事;而小叙事是指着眼于日常生活化的微观叙事,多从人伦、人性等角度出发,讲述中国老百姓美好生活的故事。只有从宏观到中观、微观,从政府到组织、个体,从精英到草根,形成多元并存的叙事格局,才能向世界讲述全面、立体、真实的中国故事。
(摘编自陈先红《建立内容叙事观,讲好中国故事》)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接受者认知故事的实践中,从最初获取或接受故事信息,直至最后形成对故事的价值判断,这一系列环
节是有条不紊的链式过程。
B.国际传播体系发展不平衡,西方传媒掌控国际话语权,部分西方个人对中国成见很深,这都是讲好中国故事所面临的重大客观困难。
C.在形成既定事实之后,再子以宣传,这一做法主动性不足,而又具有时间滞后性。这启示我们应“说了再做”,将“讲故事”前置。
D.中国五千年的历史文明蕴含着悠久而丰富的故事资源,这些内容能天然地成为我们向世界展现中国形象的好故事。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3.下列对材料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第四段,主要论证了中国的发展模式不仅具有独特性,更蕴含着人类发展的普遍性价值,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B.材料二第一段,将宣传思维的做法与故事思维的做法进行直接对比,既有效凸显了作者的论证意图,也增强了论证的说服力。
C.材料二和材料三有一致的写作目的,均是针对“讲好中国故事”的现实要求来阐析解决方略,但二者论述的侧重点并不相同。
D.材料一在行文论述中综观国内外的现实情形,研究视野开阔;而材料三则聚焦于如何结合具体国情讲好中国故事,中心集中。
4.根据材料一、三,下列选项对表格内容解读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李子柒视频聚焦于个体生活的微观叙事,《一带一路上的中国名片》属于宏大叙事。这显示我国对外宣传的叙事格局正逐渐多元化。
B.“白雪公主”的称誉,代表西方受众对李子柒的认同,隐含着接受者的价值观,这启示讲好故事首要在于迎合接受者的价值体系。
C.李子柒以故事化的短视频来讲述,《一带一路上的中国名片》则融入“亲历者的故事”,均采用便于受众理解的形式来保障沟通的实效。
D.网友对视频中的“祖孙”故事产生共情,可见李子柒视频中体现的基于人类共通情感的亲情关系,是其故事传播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
5.材料一开篇阐析故事的传播图式理论,后文却转而分析影响“讲述中国故事”效果的主观因素,是否显得突兀?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6分)
施乐会(二)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溧武路上的故事
丘东平[注]
在江南,在日本人的梅花桩和棋盘格子中通过封锁线,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
有一次,“中国军”有两个营开过溧武路,他们惯于在白天里行军,因为只有在鲜丽的太阳光下,才能显见他们军容的强盛,日本人从山峡里向他们开了,日本人知道在这样的一瞬中饱飨杀戮的狂欢,“中国军”还来不及把杆子从肩膀拿下,瞬息之间已经有三百多个丢了性命。像这样的故事那边的居民知道得最清楚。
两年前,“中国军”有一个团开过溧武公路,他们在所有大大小小的路上放出哨兵,对众无限制的呵叱、检查、逮捕和杀戮,禁止众在任何的路上通过。“先生,为什么你们总要放这么多的哨呢?”在庄湖头,有一个青年这样提出发问。
“混蛋!”那“中国军”呵叱着:“你问什么?为什么问?”
“……因为我觉得奇怪,我们新四军是不放哨的,所有的众都是新四军的哨兵。可是你们……”“为什么‘我们’‘你们’?为什么叫‘我们新四军’?你……这个坏东西,共产党!”
于是他们开了一个地洞活埋了那青年。
然而这一次,日本人加强了溧武路的封锁,日本人准备在封锁线上和他们作战,或者在棋盘格子里把他们消灭净尽。
团长,那长个子、白脸孔、眼睛像鸽子般起着神秘的圈的浙江人,唾骂所有的部下。他企图在日本人的恐怖中救出自己,准备着当日本人到来的时候,他可以自己一个人大踏步地走开,用深恶痛绝的态度抛弃那无数的懦夫——他自己所率领的队伍。
这天的下午,他接见了新四军的一位支队参谋……他客气到无以复加,他首先颂扬新四军的政治工作,又美慕新四军光辉彪炳的战绩,最后为了表示对新四军的忠诚,他痛诋旧式的军队生活的没落与黑暗,甚至不惜抛弃自己的立场。
这新四军的支队参谋是一个游击战争的老手,在过去,他曾经和国民党整整斗争了十年。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