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数字⽅志:响应国家⽂化振兴战略——⽅志事业数字化转型的实践与思考作者简介
⽅利宏,1967年出⽣。浙江⼤学计算机应⽤专业毕业,⾃学领域主要是管理学。参加⼯作初期从事机械制造及维修,市场营销等⼯作。近20年来,创办并负责经营杭州志库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专业从事软件设计。从2013年开始,专业从事史志信息化研究、开发及等⼯作,先后承担了《浙江通志》编纂信息系统、《温州年鉴》编纂信息系统、《浙江省党史和⽂献资料数据库系统等项⽬的总体设计,并依照实践经验,撰写了多篇有关地⽅志信息化领域的论⽂,先后被《上海地⽅志》《中国地⽅志学术年会论⽂集》收录。
王雷李小萌婚纱照
提要:近年来,国家⽂化振兴,继承和发展传统优秀⽂化,乡村⽂脉机制建设等⼀系列⽂化战略陆续出台,⽂化和旅游融合、农村乡风及乡村⽂化礼堂建设等应时实施,⽅志作为中华优秀传统⽂化基础,政府部门及社会对⽅志的⼈才资源、数据资源的需求⽇益旺盛,⽅志部门存在⼈⼿、财政预算及成果数字化程度等⽅⾯不⾜的约束,如何在国家⽂化兴盛⼤环境下,结合⽅志部门职能,利⽤数字⼈⽂技术,响应并深度融⼊国家⽂化振兴战略,作者结合信息化实践经验及相关思考,希望能为⽅志部门⼴泛、深⼊服务社会,壮⼤⽅志事业提供借鉴。
关键词:数字⽅志;⽂化振兴;实现思路;编纂案例
⼀、国家⽂化战略与数字⽅志定位
响应国家⽂化振兴战略是⽅志的战略服务⽅向,也是⽅志的使命。从使命这⼀原点出发,才能为信息化规划提供⽅向。
关羽的刀(⼀)
国家⽂化战略下⽅志的地位及作⽤
以⽂化⾃信⽀撑道路⾃信。近年来,从中央密集出台了关于⽂化振兴的相关⽂件,2017年,中央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化传承发展⼯程的意见》,提出了“深⼊阐发⽂化精髓,加强党史国史及相
关档案编修,做好地⽅史志编纂⼯作,巩固中华⽂明探源成果,正确反映中华民族⽂明史…”,2018年,中央出台了《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平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动计划》,提出了“…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乡村⽂化兴盛…”等具体⾏动;2019年,中央⼜出台了《关于建⽴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的意见》,提出了“守住乡村⽂化根脉…”,“建⽴乡村⽂化保护利⽤机制…⽴⾜乡村⽂明,吸取城市⽂明及外来⽂化优秀成果,推动乡村优秀传统⽂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等意见。这些政策⽂件,反映了中央将以⽂化为灵魂,培植⽂化⾃信,坚定社会对扶贫、乡村振兴直⾄⼩康建设等强国之路道的⾃信。
信息工程就业方向地⽅志是⽂化⾃信的重要⽀撑。地⽅志作为⼀⽅之全史,以真实、全⾯为原则,是⽂化实证和⽂化⾃觉的基础,⽂化需要史实⽀撑,⽂化才具有真实感;同样,⽂化也应具有满⾜⼈们探索和体验需要,⽂化才有近亲感。可信、可亲的⽂化,能唤起⼈们的⽂化⾃觉,如此,个体、家庭、社会才具有⼀脉相承的⽂化⾃觉和⾃信。2015年,中央颁布了《全国地⽅志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5~2020年)》,并提出了“加快地⽅志信息化建设…应⽤现代信息技术,加强对不同载体的地⽅⽂献收(征)集、保护和开掘”。这⼀⽂件,体现了国家对以传统优秀⽂化为基础,再次基础上延伸出多次多彩的⽂化形态。
图(1)地⽅志在国家⽂化战略中的位置
(⼆)
⽅志事业⾯临的机遇与挑战
⼀是社会对传统⽂化旺盛,推动地⽅志事业发展。盛世之下,国家提出全⾯建设⼩康社会、乡村振兴、继承和发展优秀传统⽂化等国策,重视传统⽂化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度。地⽅志书作为⼀⽅之
全史,可以融⼊地⽅⽂化规划,成为⽂化传承及发展的基础性⼯程。⼆是2020年全国将全⾯启动三轮修志,这⼀轮修志是在5G及⼤数据等新技术应⽤背景下,从技术层⾯来说,⽅志部门可以获得海量数字化图⽚、影⾳等输⼊,同时,借鉴浙江等地信息化编纂时间经验,实现基于丰富资料、多⽅⼈才协同参与的开门修志。
同时,⽅志部门在数字技术应⽤上也⾯临着挑战。承担⽅志部门的特性是研究型机构,其信息化⽔平滞后于政府其他部门,其他⾏政部门通过⼗⼏年的信息化建设,于今其服务能⼒实现了“最多跑⼀次”,即意味着其基本上实现了职能⾏使全程信息化。地⽅志部门⾏使存史、资政、育⼈等职能,⼤多领域信息化处于设想阶段,其信息化⽔平与与数字中国要求存在较⼤距离。如果不抓住⽂化振兴及三轮修志的契机,全⾯开展信息化建设,⽅志信息化⽔平将拉开与国家整体信息化⽔平之间的差距。
(三)
数字⽅志定位:响应国家⽂化振兴战略
从国家提出的继承和发展优秀传统⽂化、乡村振兴等举措,以及⽅志部门将迎来的三轮修志,其本质围绕服务“响应国家⽂化振兴战略”,明确⽂化⼯作的基础、重⼼及具体⼯作内容。那么,⽀撑⽂化战略实现的路线、内容、⼿段是什么?理清了这些问题,就可以形成⽂化战略持续⾼效推进的机制,⽅志⽂化战略推进机制,也可从中借鉴。
在企业战略管理学有⼀个概念:企业架构(1)。即⼀套与价值链(2)⼀致的、可复⽤、可扩展的体系结构,这⼀结构就是被战略及信息化管理研究者备受推崇的“企业架构”。价值链,是由美国哈佛⼤学商学院迈克尔·波特教授提出,核⼼内容是将组织的职能,依照直接效益和边际效益进⾏划分,每⼀块效益的发挥,均源于其内部职能之间的顺序契合关系。
那么⽅志的企业架构是什么?是以价值链的形式形成职能间的契合关系,在价值链上融合数据、⼈才、标准等资源,通过信息技术确保价值链及资源能⽆缝融合并⾼效运⾏。如果我们能绘制出⽅志企业架构,那么这⼀架构就能敏捷响应国家的⽂化振兴战略。结合国内已经将国家信息化战略的形象地称之为“数字中国”,为此,本⽂将地⽅志企业架构及其内容总称为“数字⽅志”架构(参见图2)。十种家暴证据形式
图(2)数字⽅志架构:响应国家⽂化战略
⼆、数字⽅志架构框架及建设内容
数字⽅志的定位矗⽴了数字⽅志的内涵,架构是顶层总体结构,框架是总体的内容构成,是数字⽅志的外延。
(⼀)
数字⽅志的主体结构:基于价值链
地⽅志的基本功能是存史、资政、育⼈,因⼈⼿及经费有限,其功能发挥侧重于存史,即,通过征集资料、编研志鉴,实现对历史的保存;在资政、育⼈功能发挥上,更多的是依靠⽤户通过阅读纸质书籍的形式,获得决策辅助与⽂化修养上的效⽤,这与当下兴起的通过⼤数据资政及可视化阅读等技术趋势,存在较⼤的差距。图(3)是数字⽅志架构中的价值运⾏过程及内容,即运⾏机制。该机制通过资料征集获得史实,通过史志编纂获得符合体例的志书、年鉴等成果,实现存史的⽬的。如该过程均实现了信息化,那么⽅志部门功能发挥就更能与时俱进。
图(3)价值运⾏过程及内容
通过信息化⼿段开展资料征集、史志编纂,浙江等地已经有较多的实践,也基本形成了共识,这些实践主要是以存史为⽬的。⽽在此之后的数据应⽤,基本上处于空⽩状态。
专题刻划是依照⽤途⽅向对数据进⾏⼆次整理。志书是资料性图书,具有“述⽽不论”的特点,要探索、佐证其中蕴含的⽂化特质,传统的⽅法需要通过⼤量阅读,在归类的基础上,形成⽂化轮廓及特点的构设。以数据模型进⾏数据挖掘为特征的⼤数据技术,辅以专家的⼈⼯⼲预,可快速进⾏专题的刻划,获得如⽂化基线寻经济及社会运⾏规律,即可以快捷实现资政。
图(4)是农业发展趋势及相关性分析模型图。揭⽰了可通过⼤数据技术快速汇集与农业相关的信息:农业结构与⾷品消费、农业产量与⽓象灾害、农产品结构与疾病特点等信息,为绘制农业发展轨迹提供数据⽀持,⽀持⼈们快速、正确预估未来这些刻划出专题,更接近于决策需要
图(4)农业发展趋势及相关性分析模型
⼈⽂转播是⽂化轮廓及观点的形象化呈现。要实现可视化⽂化传播,往往是以结构化的数据模型为基础,如任务年表、事件年表,这些数据模型或依照时间、空间等客观属性为纬度进⾏归类,也可以依照事物的背景、决策、实施、结果等因果关系进⾏归类。其中的归类⽅法,可通过顺序图、GIS地图、鱼刺图(3)等⼯具进⾏直观的、可视化的⽅式呈现,这种基于⼤数据技术的呈现⽅式⽅式,是典型的数字⼈⽂传播⽅式,“育⼈”的效果更具温度感。
总之,基于数字⽅志框架的运⾏机制,通过对⽅志职能合理的划分,借助信息技术,确保前后之间得到合理的输⼊和输出,创造性地呈现⽅志存史、资政、育⼈的功能。
酷狗怎么截歌(⼆)
数字⽅志⽀撑
数字⽅志需要⼈才及数据等两类资源的⽀撑,并通过响应的如资料征集、编纂、利⽤等应⽤信息系统,实现对资源的整合。图(5)体现了不同的数据资源,需要对应的信息系统,才能为职能运⾏提供数字化⽀撑。
图(5)数据及IT⽀撑矩阵图
⼈才资源是主体性资源。依照其技能特征不同,可分为承载史料收集的资料员,承担资料审核及编纂的编辑⼈员,承担⽂化脉络刻划的⽂化专家,以及承担⽂化形象传播的应⽤类专家。这四类不同技能的专家,需要在确定的框架下,依照既定的⽬标,参与到业务运⾏层中协同⼯作,为此,⼈才是确保运⾏体系运⾏的主体性资源;⽽运⾏体系则是主体性资源发挥作⽤的中枢和纽带。
数据资源是客体性资源。数字⽅志架构下职能运⾏,需要以数据为基础,数据依照其客观程度不同,
分为以⼀事⼀卡为特征的卡⽚数据,以出版为特征的成果数据,以及以传播源为特征的利⽤数据。卡⽚数据可以是书籍、档案、图⽚、实物、⼝碑等,为资料员提供资料存储或⼆次利⽤需要;成果数据可依照其体例不同区分为志书、年鉴、读物等类型,也可以按照保存载体不同分为⽂献、图⽚、影⾳、实物等类型,为编辑⼈员提供成果存储,为研究⼈员提供体系化的成果来源;利⽤数据可依照受众对象、传播途径等类型进⾏保存,确保为⽂化和旅游、农业和农村、学校、社区等对象,快速提供合适的⽂化形态⽀持。
(三)
数字⽅志保障
标准是最佳实践的体系化总结,提升组织执⾏⼒。在数字⽅志实施过程中,需要为⽅志价值运⾏过程、数据⽀撑等提供标准,这些标准⾄少包括⽬录数据标准、PDF加⼯标准、资料卡⽚标准等客观标准。同时,需要将《年鉴质量规定》、《地⽅综合年鉴编纂出版规定(试⾏)》、共同认可的编纂⽅案等,形成沟通模式、流程划分、稿件版本命名、校对⽅法等规则,并将这些规则建成⽅法库,通过运⾏体系及数据接⼝等,融合各类⼈员及业务的规则。笔者在浙江开展志书、年鉴编纂及数据库等系统开发过程中,充分体会到,有国际化、体系化的标准为⽀持,才能在字⽅志架构下,建⽴正确、稳健、实⽤的应⽤系统。如《⽂后参考⽂献著录规则》GB/T 7714-2005作为资料卡⽚属性参数设计的依
据,PDF/ A-1(ISO 19005-1:2005)作为电⼦⽂档存档标准,确保检索系统中⽂档格式在时间轴上的⼀致性、保存格式的独⽴性。
学术⽀撑是知识创新的基础,提升洞察能⼒。地⽅志尚未形成学术体系,数字⽅志体系建设,⼀⽅⾯需要以⽅志学术为基础,同时,需要融合信息技术,形成数字⽅志学术体系,为此,需要集结⽅志、图书、地理信息系统、多媒体等各⽅的⼈才,承担专题研究,为数字⽅志架构提供⽅法制成。
三、数字⽅志的实现之路
(⼀)
总体思路
总体思路
当前,地⽅志领域的信息化建设,相对于⽂化及宣传等部门,存在既有成果较少且未成体系,IT专业⼈才匮乏,资⾦来源渠道狭窄、投⼊量⼩等制约。为此,需要探寻可⾏的总体思路。笔者认为应该从下⾯三个策略来⼊⼿。
把握时势,试点先⾏。三轮修志即将启动,利⽤信息技术创造性地提升效率和质量,这是⾸选的举措,
也是内在的动⼒;乡村⽂化兴盛、⽂化礼堂建设等活动中所⽤的素材,与⽂化根源存在差距,形有余⽽魂不⾜,这给⽅志部门提供了服务的机会,⽅志部门需要在数字⽅志框架指引下,充分利⽤信息技术,融合⼈才及数据资源,在完成三轮修志的同时,积极参与到⽂化振兴、乡村振兴等⾏动中,以担当及成绩获得党和政府⽀持,特别需要塑造典型、宣传典型,实证数字⽅志是⽀撑⽂化⾃信的重要举措。
发现典型、构建体系。沿着数字⽅志框架,浙江等地已经有了较为⼴泛和深⼊的信息化实践,中央及省级⽅志部门,应该调研在数字⽅志中取得优秀实践经验及成果的案例,在论证数字⽅志框架可⾏性的基础上,树⽴典型案例,同时,将数字⽅志的最佳实践上升到⾏业标准,为全国、全省⽅志部门提供科学、可⾏、权威的标准及规划。六一文案简短
服务当地,注重集成。⽅志数据作为⼀⽅之全史,是⼀个地⽅的⽂化家当,同时,资料数据、成果数据及利⽤数据等,均需要与本地的⽂化战略活动契合,这就决定了⽅志资料也是当地基本历史档案,它内部需要在不同类型数据之间,持续进⾏交互和处理,才能满⾜本地资政、育⼈的需要,为此,每个县级以上⽅志部门,均应该建设数字⽅志体系及成果,获得当地的财政⽀持。此外,需要依照数据标准进⾏建设,满⾜省、国家进⾏数据集成及共享的需要。
服务战略,形成合⼒。发现以扎实运⾏机制并获得成功应⽤实践的部门为等典型,为数字⽅志建设提
供可⾏的制度保障,以优秀的成果典型提供成熟的技术⽅向,⽅志部门可以发挥数据优势、专业优势,深⼊参与到⽂化振兴战略中,在本区域⽂化核⼼及脉络刻划中发挥中坚作⽤,得到党委及政府组成部门的重视及主动⽀持,形成推进⽅志事业的合⼒,稳固推进数字⽅志事业发展。
(⼆)
数字⽅志建设内容
数字⽅志的建设内容,从逻辑上可以分为六个中⼼。⼀是管理中⼼,为数据提供标准,为⼈员提供能⼒开发及绩效控制⽀撑;⼆是征集中⼼,实现全⾯、规范、同步记录实践活动;三是编研中⼼,⾼效落实科学的编纂⽅法;四是成果中⼼,存储本地的⽅志成果;五是利⽤中⼼,实现个性化资政、育⼈服务需要;六是交互中⼼,以⼀致的数据规划标准和权限策略,实现不同应⽤之间的数据共享。
图(6)数字⽅志建设内容拓扑图
(三)
数字⽅志的建设及应⽤步骤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