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内容摘要】  青少年正处在人生旅途中特殊的时期,不仅生理上发生了急剧的变化,而且心理上也发生了巨大变化。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将是人才的竞争,因此,各个国家的教育工作者,都必须要思考在新的形势下的教育应如何办近几年,我们也在对以往教育观念思想改革的基础上提出了素质教育的观点,素质教育在我国正在迅速发展,青少年在教育者的心中历来被重视,社会的发展依靠他们成人后才智的发挥,  他们是未来的生力军,是时代的主宰,培养合格的青少年是每个教育工作者的天职,故而,在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教育者倾其心血,人民对青少年投入的最多,希望也最大,学校如此,家庭如此,全社会亦如此。然而,长期以来,关心青少年成长的热点,大多集中在孩子饮食,身体,学业,成绩以及升学就业等问题上,忽略了与每个青少年发展息息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而对时下青少年问题日益增多,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是应引起我们认真重视的一个课题。由于我国心理健康教育起步较晚,理论建设和实践探索都还很不够,其中潜在着许多容易让人忽视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抓好思想上重视、认识上对头、专业人员训练有素等方面的工作,在社会变革过程中,社会的飞速发展对人的心理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做保证,也就不可能会健康全面的成长,因此,培养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
是十分必要的。
【关键词】青少年  心理健康教育问题 研究 对策
目前,学校和家长只重视对学生、孩子认知能力的培养,评价一个学生往往以成绩的好坏为标准,繁重的课业任务、激烈的社会竞争、家庭对孩子过高的期望值,使得青少年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同时由于部分青少年的性格内向,中国传统文化和教育缺乏开放性,社会又处于转型期,一些浮躁偏激的社会情绪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影响很大,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对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直接关系着下一代能否健康成长,作为学校社会家长,不能仅仅重视文化专业知识的教育,还要让孩子们具备健康的心态和良好的心理素质,从改进教育方法上来关心、爱护和尊重他们。
散布谣言一、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袁泉看夏雨变魔术
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要“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青少年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之后,教育部颁布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
对中小学心理教育的重要性、基本原则、主要任务和实施途径、师资队伍建设、条件保障组织领导等方面都做了具体的要求,同年还成立了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咨询委员会,委托有关省市和高校进行研究与实验。2001年6月,《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再次强烈“加强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同年9月,教育部又在贵阳召开专题会议,研讨制定国家《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上述种种迹象表明,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已得到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
然而,不容乐观的是,由于我国的心理健康教育起步较晚,理论建设和实践探索都还很不够,其中存在着一些容易被人忽视的问题,其主要表现如下:
(一)心理健康教育肤浅化。这里的肤浅化是指一些教育者对心理健康标准在认识上的浅薄,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培养的是青少年良好的心理素质与生理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共同构成人的素质大厦,有学者曾把心理素质的基本含义概括为:心理素质是以个体的生理条件和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将外在获得的刺激内化成稳定的,基本的,衍生的和发展整合的,并与人的适应行为和创造行为密切联系的心理品质,培养青少年健康的心理素质就是使青少年心理素质的各部分都得到健康发展,
使其形成正常的智能、情感完善的人格,良好的适应能力以及主动发展的能力,许多教育者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往往认识到人的心理是一个结构复杂、不断发展的动态系统,认识不到每个人的心理在各个维度,各种情境中呈现出不同的状态,而简单武断地把某些学生心理分为“健康”和“不健康”两类,这种绝对化的“二分法”使人们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认识上出现了许多偏差,如有人以社会规范作用为标准,认为行为符合公认的范畴就是健康的,否则就不健康,有人以适应主观经验为标准,把当事人表象上的乐观、开朗视为健康,而把表象的痛苦、抑郁视为不健康,而适应困难者为不健康,这种认识甚至使一些专门从事心理健康教育者把“适应”(或“符合”)当做唯一的心理健康标准,而不注重“发展”(或“发挥”)这一维度。其实,真正的心理健康者,应该从内心世界极其丰富,精神生活十分充实,潜能得以发挥等方面可以发现,仅仅从“适应”“符合”的层面上认识是流于肤浅的,尤其是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今天,培养具有独立意识、探索精神的人才显得尤为重要,也许表象上的“适应”、“符合”恰恰是缺少创造力的表现,一味地以此为标准只会导致造成平庸,也与现代教育所倡导的人的个性发展相勃。
(二)心理健康教育片面化。目前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尤其是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其主要落脚点建立在为智者教育成绩的提高而服务的基础上,对如何帮助学生解决考
试焦虑、调整毕业生的负面情绪,提高自我效能情感等方面的探讨较多,而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其它方面则时有忽视,较少考虑学生的情感、气质、性格等问题,对于学生的虚荣、嫉妒、贪婪、仇恨、隐遁、卖弄、顺从、专横等心理患隐缺少关注,究其原因,这与长期以来存在于人们心目的教学质量=学业成绩=考试分数的观念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由此出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作为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工作的心理健康教育,其最终的体现不是人的全面主动发展,而是应试的结果,这无疑是对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功利性的曲解,众所周知,素质教育是与应试教育相对立的,它是以全面提高公民思想品德,科学文化和身体、心理、劳动技能素质、培养能力、发展个性为目的的基础教育,就其本质而言,素质教育是对国民综合素质的提高与培养,如果将心理健康教育定位于服务学生的应试,那么狭隘的内容指向反而会造成青少年心理上不应有的偏差。
500克是多少斤(三)心理健康教育对象少数化。素质教育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方向,意在倡导使每个受教育者都得到发展,而不是只注重少数人的发展。但是,在现实中,我们的教育活动成了一部分人的专利,学校的某些教育活动指向性很强,心理健康教育也往往是“两头重,中间轻”,即只重视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和所谓成绩差、品德差的“双差生”,而对于广大的学习成绩中等的学生缺少关注,因为学校担心优秀生缺乏心理适应能力而影响考试,
黑道女教师又担心差等生给学校带来不必要的麻烦,这使得许多学校的心理辅导、心理咨询活动似乎成了优秀生和差生开办的“补习班”或“辅导班”。实际上,随着教育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教育的民主化也在不断向前发展,使每个人,每个青少年都能够享受得到教育所带来的惠泽,不仅是民主的基本理念,而且是每个青少年学校基本的权利,这也是人们经常说的“教育机会均等”的口号的含义,如果使教育对象少数化,势必会种过成许多教育的盲区和黑洞,“关注中等生”应成为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一个值得注重的问题。
(四)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知识化”。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本应着眼于青少年的心理现状,出其中优劣势,继而建筑相应的对策或实践性,操作性很强,但是在这一教育过程中往往存在着“知识”化倾向,即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当做单纯的知识来传授给学生,有的学校开设心理健康课,向学生讲授基本概念、定义、原理、方法、学生课后要完成作业,参加考试,而“行为”意义上的心理健康教育却被埋没有名词、选择题、填空题中,这种“知识”化倾向不仅没有使学生的心理问题消解,反而增加了他们的精神负担,这表明我们的一些教育者的教育理念还没有从“知识本位”转向“能力本位”。应该说:心理健康教育与“能力本位”观有紧密联系,它应当注重由心理健康知识向心理健康的实际建构转化,而不是让受教育者仅仅有知识本身。
五)心理健康教育医学化。由于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含义,范围认识不清,所以有的人往往把心理问题与医学意义上的心理疾病、心理障碍、精神性疾病相等同,有的学校让校医兼任心理辅导员,而将前来诉求帮助的学生视为“病人”,不少青少年也认为只有当心理上有疾病时才有必要进行心理咨询,加之受传统观念影响,人们对心理疾病、心理障碍等名词谈虎变,有一种“耻病情结”,所以有的青少年虽然有心理问题,但是却生怕被人瞧不起,耻于去做心理咨询。据调查,绝大多数学生都没有去过心理咨询室,有的同学自诉有过人际关系恐慌或成败归因不当等心理问题,但是他们求助的对象往往不是心理咨询人员,而是书刊、同伴或街头算命的,少数人还求助于电台的“心理热线”,隐蔽性较强,虽然根据临床个案及调查统计,有心理障碍的学生不到总数的1%,但实际上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却不在少数。如果不改变这种认识上的医学化倾向,那么青少年的心理问题就不能得到实际的解决。
科举制
(六)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德育化。一方面,有人把心理健康教育医学化,另一方面,也有人把它德育化,众所周知,德育是教育者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因此,德育是思想政治教育,法纪教育和道德教育的总称,青少年德育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理想教育、道德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劳动教育、自觉纪律教
育、民主和法制教育、内涵不可谓不丰富,但其中不涵盖心理健康教育,如果在实际工作中将它混同于德育,用德育的原则、方法和途径来实施心理健康教育,那么就会抹杀心理健康教育的自身特点,要求不利于问题的解决,如有个学生由于小时候不慎从树上摔下来,头部受伤,日后自感“留下病根”,于是将来学习效率不高、学习动机不强等问题统统归结与如,教育者往往通过“只要功夫深铁杆磨成针”,“笨鸟先飞”,成功是99%的血汗加1%的灵感等说教来告诫学生努力学习,而没有深入地挖掘头脑深处的思想根源,结果是使受教育者更加自闭、疑虑重重,引发郁症,还有的青少年由于父母离异,生长在单亲家庭中,感情受挫,孤立不合,间或有暴力行为,教育者往往通过提倡团结友爱、文明礼貌来教育学生,而有意无意跳过了这些特殊学生的生活背景及深层心理问题,其结果是使教育内容隔靴搔痒。
(七)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形式化。第一,许多学校虽然名义上设立了心理咨询室,开设了心理健康课,但并没有真正地发挥作用,仅是应付上级检查的“硬件”之一,如2002年夏季,某校一女生因与宿舍同学关系不睦而跳楼自杀。事后,该校在每个宿舍楼内挂牌设立了“心理辅导室”,但是平日里很少见到里面有人,晚上则黑灯闭户,显然是为了应付上级检查的一个“标签”。这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无疑形同虚设,而年终总结,向上汇报材料中有
关此项的内容,无疑也是无中生有,巧妙虚构的产物。第二,一些学校不知如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于是就出现了以活动来代替心理健康教育的情形,如开展文艺活动、科技活动、体育活动等,并且明确地把这些活动贴上“心理健康教育”的标签。例如某校举行班级拔河比赛,这在以前是经常搞的一项体育活动,但自从上级部门要求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以后,这项活动就被置于心理健康教育名下,学校这样命名显然缺乏足够的心理学依据,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对青少年学生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开展工作时必须遵循发展性原则,系统性原则和教育性原则。这些原则要求学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时,首先必须了解学生的心理品质,明确他们心理品质的类型、特征、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再次,必须明确心理健康的目的性很强,一切活动都围绕目的来进行,违背这个目的方法,程序都不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所以随意贴标签和形式化倾向对于心理健康教育毫无意义。
二、心理健康教育所采取的对策
(一)应从根本上重视心理健康教育
回顾我国建国以来对教育目的表述,就可以发现:德育、智育、体育三者始终占重要的地位,但对于“心育”却缺少关注,而回顾历史上教育家们的思想履痕,虽然对人的思想培养
时有关注,但缺乏系统的心理理论探讨,且对思想培养的关注往往只局限在道德精神的层面上,这与以往的政治经济形态、教育发展水平密切相关,随着历史的进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倍受重视,如果将心育置于可有可无的陪衬地位,只能培养出身心发展不够健全的人,这是关系到国家、民族未来命运的大事,未来的各国竞争将是一场青少年培养的竞争,谁拥有了智力优越、心态健康的青少年,谁就赢得世界,人们总是忧心忡忡地说:“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但是往往只是关心孩子的智力发展水平,物质生活水平,而忽视了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有的青少年性格偏狭,以自我为中心,感情淡薄,难以与他们沟通、合作,缺乏团队精神,这些都为教育者们敲响了警钟。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