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因与青少年心理健康
归因与青少年心理健康
社会心理学中的归因理论(AttributionTheory)是指人们对他人或自己的行为原因的推论过程,具体地说,就是观察者对他人的行动过程或自己的行为过程进行的因果解释和推论。人们通过归因来预测、评价人们的行为,以便对环境和行为加以控制。随着个体的发展成熟,在长期的归因过程中会形成比较稳定的归因倾向,我们把它称为归因风格(attributionetylc)。归因风格一旦形成,就会对青少年的自我认知、自我评价、社会认知、人际关系产生影响,进而影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
一、有关归因的理论
维纳qlv格式转换成mp4(BWeiner)在研究人们对成功与失败的归因倾向时认为,人们往往会从内在和外在的方面进行归因,同时还要考虑原因的稳定性与否。他把个体的成败归因分为四种类型:即能力、努力、任务难度和运气。个体把自己的成败归于何种类型,对其将来的行为会有很大的影响。一般来说,把成功归因于内部原因(能力、努力)会使人产生满足和自豪感;把失败归因于内部原因会使人感到羞耻和沮丧;把成功归因于稳定因素(任务容易或0自力强),会提高以后工作的积极性;把失败归因于稳定因素(任务难或能力差),会降低以后工作的积极性。
()归因风格
归因风格是指个体对事件发生的原因习惯上倾向于作出怎样的解释。归因风格具有个性的特点。归因风格包括内在外在、稳定不稳定、整体局部、可控制不可控制四个维度。归因风格一旦形成,会影响人们对事件的判断和对他人及自己的评价。归因风格不同,造成个体对外界环境和自身的认识不同,而这种认识和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是密切相关的。研究认为,对正、负性事件的归因是相互独立的,特别是把负性事件归因于内在的、稳定的、整体的因素比把正性事件归因于外在的、不稳定的、局部的因素对个体的心理健康更为重要。
() 磁力链接怎么用归因偏差
归因理论所描述的基本上是一种合理的、有逻辑的过程,它假定人们是用合理性的方法处理信息资料的。但在实际生活中,面对具体问题时,人们对他人或自己的行为进行归因时,并不总是既合逻辑又合情理的,常常会出现归因偏差。常见的归因偏差有认知性偏差、动机性偏差以及性别偏差三种。
认知性偏差产生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处于行动者和观察者的不同角,使得着眼点和信息来
源不同。另外信息的显著性和获得性也会引起认知性归因偏差。一般来说,显著的、易于获得的信息更多地在归因中被使用,而被认为是主要原因。动机性偏差的最主要的表现是自我服务性偏差,人们倾向于把积极的结果归因于自身因素,将消极结果归因于环境或他人。有时人们也会采用自我设阻和不恰当社会比较的方式进行一种错误的归因,以达到降低心理上的不平衡感的目的。美国学者道克思(Deanx,1976)的研究表明,人们在归因时存在着性别偏差。人们对男性和女性的社会角形成了一种固定的认识模式,通常认为男性比女性有更高的成就动机,在对男性行为归因时多强调其内在因素的作用,而对女性行为的归因多强调不稳定的、外在因素的作用。
() 归因训练
个体的归因风格是在后天的学习中逐渐形成的,它不是一成不变的,可以通过归因训练对已形成的归因风格进行调整。所谓归因训练,是指通过一定的训练程序,使人们掌握某种归因技能,改变原来的归因风格和归因偏差,形成积极的归因倾向。隋光远(1991)的研究证明,学生的归因方式通过训练是可以加以改善的。
二、归因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
() 归因与青少年自信心的培养
自卑和自信是人们在自我形成的过程中,对自己的能力、价值、目标和潜能等的认识和体验。自卑是一种不相信自己、看不起自己、否定自己的内心体验。自卑的青少年不能正确地评价自己,不能很好地接纳自我。自卑感会束缚青少年个性的健全发展,影响他们自我概念的形成。
    造成青少年自卑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以往的研究发现,不恰当的归,因容易导致青少年的自卑心理。
    有些教师或家长往往不能正确地对青少年的行为结果进行归因,常常把学业成绩不良或者其他任务没有很好地完成,简单地归因于学生的内部原因(能力),对青少年总是给予负面的评价。而青少年,尤其是小学生,正处在自我意识发展形成的阶段,他们的自我评价还缺乏独立性,更多是从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中认识自己,形成自我概念。而教师、家长是青少年生活中的重要他人(significantothers),他们的评价对青少年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影响。而青少年的心理存在着受暗示性强的特点,成人对青少年行为进行归因时,对青少年的自我评价会产生暗示。这种暗示会影响青少年的自我意识。如果长时间处于受到消极、的环境中,青少年就会形成消极的自我概念,产生自卑感。
购物街
因此,要帮助青少年树立自信心,应该从调整他们的归国方式人手。漫画人物脸
    首先,应对青少年加强积极暗示,减少归因偏差,提高他们的自信心。教师、家长对青少年行为结果的归因应全面利用区别性信息、一致性信息和一贯性信息,不能一味地从青少年自身内部去原因;要及时发现青少年的优点并给予积极评价加以强化,使学生的“镜像自我”更接近其自身的真实情况,使青少年能对自己给予积极的自我评价,防止自卑心理产生。
    其次,要给予青少年更多的成功体验;改变其消极的归因方式。因此要帮助自卑的青少年重塑自信,应给他们提供更多的机会体验成功,减少其失败的心理体验,从而动摇他们消极归因风格的原有定势。
() 归因与青少年的成就动机
    与成就动机联系比较紧密的是青少年的自我归因。所谓自我归因是指个人如何对自己的行为或活动的因果关系作出解释和推论。维纳的归因理论指出,学生对学业成绩的归因会影响学生的情绪反应和期望值,进而影响其学习效率和心理健康。由于学生所处的家庭环境、知识积累及志向水平不同,在学业上成功与失败的经历不同,所以其归因风格也不同。每个学生都有其独特的、相对稳定的归因风格。由于归因风格不同,所以对同一学习
请假条如何写结果的解释及评价也不相同,由这一归因引发的学习动机和对学习的态度也就因人而异。班杜拉(Bandura)的自我效能自感理论(SelfEfficacy Theory)指出:当一个人作出良好的自我归因时,其自我效能感就大,即个人对自己有能力对学习活动产生积极影响较有信心;反之,如果一个学生作出消极的自我归因,把失败同自身内部的、稳定的因素联系起来,就会形成消极的归因风格,这种归因风格会引发习得性无助感,从而带来动机上、认知上、情绪上和自尊上的不良后果,这时的自我效能惑最小。
自我归因与成就动机之间的关系可以与自我奖惩联系起来。与低成就动机的个体相比,高成就动机的个体更喜欢参与发动成就活动,他们在失败面前表现出较强的毅力,并选择更多的中等难度的任务。维纳等人通过研究证明,高成就动机的人把成功归因于高努力和高能力,这种归因在成功时能引起更多强烈的自豪感,这种高自我奖赏就很可能提高随后的成就动机。也就是说,成就需要者把成功归因于自己就会在成就活动中提高自尊,进而增加成功行为的可能性。
()归因与青少年的情绪情感发展
归因过程较多地涉及到人们的情绪情感和动机因素,而归因结果又会影响到人们随后的情恩施中考成绩查询
绪情感、态度和行为。不同的归因与情绪体验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首先,个体对行为结果作出初步评价,判断它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成功的还是失败的,这种简单的认知就会引起人们高兴或不高兴的情绪体验。这种情绪体验取决于对行为结果本身的认知和评价,被称之为“不依赖于归因的情绪”。其次,在多数情况下,结果本身并不重要,人们不会满足于对结果的简单认知,而是要寻求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而在思考行为原因的过程中不同的归因方式就会发生作用,也就产生了不同的情绪体验。这种情绪体验被称为“依赖于归因的情绪”。
    在寻求行为原因的过程中,如果个体将消极的行为结果归因于能力不足、个性缺陷、内部因素,将会降低或损害个人的自尊,引起自卑、放弃、退缩等消极反应,严重的还会使个体对自身的能力等状况产生焦虑情绪。此外,对原因的稳定性的知觉也影响着个体的情绪体验。如果将失败归因于个人能力等稳定性因素,个体对将来类似行为的结果期望值就会降低从而导致自卑、无助等消极情绪。
    青少年的情绪情感还很不稳定,更容易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如果形成了消极的归因风格就容易使他们沉浸在焦虑、抑郁、失望等负性情绪中,长此以往会严重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因此,要从引导青少年形成积极的归因方式人手,尽量减少他们产生消极情绪体验的可能性。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