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武汉旅游发展总规划
武汉城市圈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文本
武汉城市圈
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文本
2010-2030
(评审稿)
 
 
 
 
 
 
 
 
 
 
 
 
 
《武汉城市圈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编制组
2010年1月
旅游规划总则 第一章
规划背景第1条 
  2条规划性质第
  第规划愿景3条
  时空尺度条第4
  条5第规划依据
旅游资源评价  第二章类型分析  第6条
区域分析 7第条
质量分析条第8 
综合评价9条  第
客源市场分析  第三章市场潜力  第10条
市场定位 第11条
市场预测12第条 
发展环境分析  第四章主要优势  第13条
制约因素条14  第
重大机遇  第15条
面临挑战 第16条
旅游发展战略第五章 
战略思想第17条 
战略原则条  18第
战略目标  第19条
旅游形象规划第六章 
区域旅游形象分析第20 条
区域旅游形象策划 条 第21
旅游形象传播方案 第22条
空间组织规划  第七章空间结构规划  第23条
主体功能区规划第24条 
旅游产业集规划 25第条
旅游产品规划 第八章
产品开发目标26第条 
产品体系构建  条第27
专项产品建设28第条 
产品线路整合 条第29 祝长辈生日简短大气
项目建设规划  第九章政府主导性项目第30  条
重大招商引资项目 31第条
地区布局与规划导向 条第32
总体效应评估33第 条
第34条  项目管理举措我想你想你想你想的快疯了
旅游交通规划 第十章
第35条  区域总体配置规划
第36条  交通运输方式规划
第37条  交通旅游产品规划
环境保护规划 第十一章
第38条  总体目标
第39条  政策建议
第40条  实施方案
保障系统规划 第十二章
第41条  总体构想
第42条  实施方案
 
 
旅游规划总则 第一章
  规划背景第1条
进入大众化和全球化旅游国际发展视野:旅游业呈现多元化发展的新趋势。时代后,国际旅游市场表现为从团体化转向个体化和家庭化发展;从观光型向休闲度假与专题旅游等多样化发展;从远程旅游向中短途或邻近国度区域旅游多维度发展。旅游业已成为部分国家可持续经济及社会发展的主要助推器,并将成为支持低碳经济发展的最具活力与潜力的综合性产业。中国将成为国际旅游第一大市场。
国内发展态势:区域旅游进入全面发展的新时期。发展旅游业已进入国家战略层面,国民旅游将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城市可能成为影响旅游发展格局的主要空间力量,城乡以休闲为主题的旅游方式日益普及。与此同时,伴随高铁和3G时代的出现以及国民休闲计划的推行,将极大的改变国人旅游方式,空间上将出现以点带面的城际旅游,旅游产业组织将从单体型向网络型转变,区域旅游一体化进程和产品升级转型速度不断加快。
省域发展格局:“一城两圈”区域旅游的新战略。湖北省政府与国家旅游局就加快湖北旅游产业发展形成了合作协议,确立了“以武汉为龙头,加快建设武汉城市旅游圈,积极构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两圈并进,双轮驱动”的“一城两圈”旅游发展战略,正在构建一个“中心城市-区域旅游城市-旅游强县-旅游名镇名村”依次递进的旅游网络节点支撑体系。
第2条  规划性质
该规划性质为区域旅游发展规划,将是“十二五”时期武汉城市圈旅游业的总体发展部署和中长期旅游发展导向。
第3条  规划愿景
经典纪录片
旨在促进武汉城市圈旅游一体化发展,加速建设新型的以武汉为龙头的都市旅游综合体;不断增强城市圈旅游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使之成为城市圈现代服务业发展与产业转型升级的新增长点和“两型社会”建设与改革的先导产业;为把武汉城市圈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区域性旅游目的地、全国低碳旅游业的典型示范区以及中国最滋润的山水休闲地提供宏观决策的科学依据。
第4条  时空尺度
地理区位:武汉城市圈位于湖北省东部,规划区域包括武汉、咸宁、孝感、黄冈、黄石、鄂州、天门、潜江和仙桃九个城市。总面积约为5.78万平方公里,占湖北省国土面积的31.23%。本次旅游规划还包括武汉城市圈的三个观察员城市——荆门市的京山县、荆州市的洪湖市和随州市的广水市。
规划期限:以2010年为基准年,近期为2010-2015年,中期为2016-2020年,远期为2021-2030年。
第5条  规划依据
—世界旅游组织的文件
《可持续旅游发展的宪章》,可持续旅游发展世界会议通过,1995年
《可持续旅游发展行动计划》,可持续旅游发展世界会议通过,1995年
《实现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旅游业21世纪议程》,世界贸易组织(WTO)、世界旅游理事会(WTTC)与地球理事会(EC),1996年
《全球旅游伦理规范》,世界旅游组织第13届大会,联合国大会,1999年
《开普敦宣言:目的地负责任旅游》,南非目的地负责任旅游会,2002年
——中国政府有关旅游发展的规定
世界十大品牌《旅游规划通则(GB/T18971-2003)》,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国家旅游局,2003年
《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国家旅游局,2003年
《旅游区(点)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GB/T18973-2003)》,国家旅游局,2003年
《全国生态旅游发展纲要(2009-2015)》,国家旅游局,2009年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国发〔2009〕41号,国务院,2009年
——湖北省和武汉城市圈各市的有关文件
《武汉城市圈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促进条例》,湖北省推进武汉城市圈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2009年
《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服务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意见》,湖北省人民政府,2007年
《湖北省旅游产业发展部省合作协议实施方案》,湖北省人民政府,2009年
《武汉城市圈总体规划》,湖北省人民政府,2007年
《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试验区生态环境规划》,湖北省发改委,2008年
《武汉城市圈综合交通规划(2008—2020)》,湖北省交通厅,2008年
《武汉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4-2020)》,武汉市旅游局等,2005年
《黄冈大别山旅游开发带专项规划》,黄冈市旅游局,2008年留学贷款
《大别山旅游经济带旅游总体规划》,黄冈市旅游局,2007年
《潜江市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潜江市旅游局,2008年
《天门市“十一五”旅游业发展规划纲要》,天门市旅游局,2006年
《仙桃市旅游业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仙桃市旅游局,2006年
《咸宁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7-2020年)》,咸宁市旅游局,2007年
《鄂州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1-2020)》,鄂州市旅游局,2002年
《孝感市旅游业“十一五”发展规划》,孝感市外事侨务旅游局,2006年
《黄石市旅游发展规划(2002-2020)》,黄石市外事侨务旅游局,2003年
 
第二章  旅游资源评价
第6条  类型分析
通过历时3个月,调查了城市圈9个城市和3个观察员城市的重点旅游资源,共选取了资源单()体2083项(实际列为统计资源的有1978项)。
——基本概况:普查资料汇总的1978个资源单()体中,可分为8大类,29个亚类,140个基本类型,单()体密度约为300个/万平方米。旅游资源以人文景观为主,呈现“六分人文、三分自然、一分食购”特征。
好听的英文歌曲有哪些
——自然基本型旅游资源呈现以“山洞”、“江湖”、“林木”为主要特征。人文基本型旅游资源呈现“名馆名居、名墓名寺”特。旅游资源赋存总量以武汉、黄冈和咸宁三市居多。
——主要特征:类型齐全,种类丰富;特显著,主题鲜明;山水交融,生态良好;自然人文,禀赋俱佳。总之,整个武汉城市圈旅游资源类型表现出四个典型特征:多样性的资源类型,专题性的资源特,互补性的山水生态,自然人文的合理配置。
第7条  区域分析
以县(市、区)为基本地域单元,统计旅游资源单()体的区域分布密集程度,综合考虑功能类型,划分资源密集区,并从区域旅游合作视角,结合资源密集区的分布情况,分析旅游资源开发的主要特和主导功能,并归纳整个城市圈旅游资源区域分布的总体特征。
1.资源赋存分区
——高度密集型(2个):咸安温泉景观资源密集区和罗田天堂寨地文景观密集区。
——较高密集型(4个):英山吴家山地文景观密集区、通山山岳景观密集区、孝黄山水景观密集区、大洪山缘地文生物景观密集带。
——中等密集型(7个):红安将军县红文化景观密集区、嘉鱼湖泊景观密集区、鄂黄城区山水园林景观密集区、两江四岸江滩景观密集区、大桥—首义文化景观密集带、东湖湖光科技景观密集区、赤壁三国文化景观密集区。处于中等密集程度的资源区主要以文化景观类型资源为主。
——一般密集型(10个):浠(水)蕲(春)武(穴)名人故里景观密集区、泛梁子湖水
域风光景观密集区、新(洲)团(风)山水景观密集区、大悟红山城景观密集区、黄石—大冶山水园林景观密集区、汉口租界游憩商购景观密集区、麻城红文化景观密集区、黄梅宗教文化景观密集区、浠水山水地文景观密集区、洪湖红文化景观密集区、大(悟)广(水)北部山水景观密集带。
2.城市资源概貌
——武汉(白云黄鹤,知音江城):都市自然景观相对分散,水体资源极其丰富,地文景观和生物景观次之。两江纵横,湖泊交织,水体存量很大,具有典型的滨江滨湖特,具有“江湖之城”(江城、百湖之市)的美誉。代表性资源为“一楼一台一湖一江一寺”(黄鹤楼、归元寺、古琴台、东湖、汉口江滩)。
——鄂州(吴王故都,梦幻水乡):自然景观以低山与湖泊类为主,尤其以水域风光类资源最为丰富,有大小湖泊133个,水域面积占整个国土面积的1/4,享有“百湖之市”美誉;主要代表有“六山”(西山、莲花山、葛山、沼山、天平山、青峰山)“四湖”(梁子湖、红莲湖、三山湖、洋澜湖)。代表性资源为“一都两湖”(吴王古都、红莲湖、梁子湖)。
—黄冈(绿生态,红胜地,古人文):人文与自然景观相当丰富,主要以名胜古迹、名人轶事、奇山幽谷为特,形成两条特资源分布带,一是沿长江人文景观带,以“名人名寺名校名城”为特,以人类活动遗址类、综合人文旅游地类为主,以东坡赤壁、黄州旧城、安国寺、青云塔、黄冈中学等资源为代表;二是大别山山水景观带,突出体现为“巍峨青山,英雄红魂”的主题特,地文景观类、水域风光类、军事遗址与历史事件发生地类占主导地位,地文景观类以青山、陡崖、奇石、幽谷为特,军事遗址与历史事件发生地类多是以近代革命战争为特的红旅游资源。其代表性资源为“名城名山名人名寺”(历史文化名城、大别山、苏轼、李时珍、闻一多、董必武、李先念等名人、五祖寺、四祖寺)。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