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川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汇报
(2011年9月地方志书每几年左右编修一次23日)
银川市是中国唯一的省级回族自治区——宁夏的首府,地处“中国十大新天府”宁夏平原中部,辖三区两县一市,市域总面积9555平方公里,城市建成区面积121平方公里,总人口199.31万人,其中回族人口45.96万人。银川城始建于公元前112年,距今已2123年,资源秉赋优越,区位优势明显,自然风光秀丽,具有“塞上湖城、回乡风情、西夏古都”的鲜明城市特,是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近年来,特别是“十一五”时期,银川市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契机,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和党的建设,城市综合实力和竞争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得到大幅改善。2010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63.26亿元,同比增长14.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7073元和6161元,增长8.6%和14.3%。被中央文明委命名为“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先进城市”、“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城市”,先后荣获 “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节水型城市、中国人居环境奖、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等称号,被评为中国十大休闲城市、十大最具幸福感城市、最具海外
影响力城市等20余项殊荣。红旗飘飘串词
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高小琴怎么失的身一、加强领导,统筹规划,坚持不懈地推进文明城市创建工作
创建文明城市的目的是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全面提高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水平。近年来,我们科学审视市情,通过对银川发展阶段、比较优势的科学认识和把握,提出把银川市建设成为“西北地区最适宜居住最适宜创业的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的奋斗目标,并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党的建设各个方面不断完善、深入落实,推动银川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我们之所以提出文明城市创建目标,一是基于优越的地理环境和区位优势;二是基于“两个最适宜”城市建设日益取得的丰硕成果;三是创城与建设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的目标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为此,我们不遗余力地推进文明城市创建工作,从兴工强市、优化发展环境、提升市民素质、加快科技创新、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等方面入手,每年一个主题,集中力量加以推进,着力营造一个经济繁荣、环境宜人、生活舒适、创业活跃、就业充分、教育发达、法制健全、文化先进、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的良好环境。
我市从1996年提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目标。在实践中,始终把文明城市创建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统筹安排,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各个阶段和各项具体工作当中,文明城市创建逐步成为全市人民共同奋斗的目标。市委、市政府专门作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决定,召开全市动员大会,成立了银川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指挥部,制定《银川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三年规划》、《银川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实施意见》及年度工作计划,明确各县(市)区、各部门、各单位的职责与任务,认真研究部署,定期检查通报,狠抓督促整改,文明城市创建氛围日益浓厚,各项创建工作扎实推进。
二、围绕目标,真抓实干,夯实文明城市创建基础
全国文明城市是反映一个城市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整体文明和谐程度的综合性荣誉,是一个吸引全市人民众共建共享城市文明和美好生活的伟大工程。我们坚持在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指标体系的大框架下,创设各类载体,精心组织,全面推进,使各方面工作有效衔接,相互促进,不断夯实创建基础。
一是大力提高行政效能,建设优质高效的政务环境。坚持用中国特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体公务人员尤其是党员干部,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定期召开中心组理论学
习,开办周末讲坛、网上课堂教育等平台,开展公务员公共管理(MPA)核心课程培训、县处级党员干部专题研修班和妇女、少数民族、基层干部培训,对干部进行集中系统培训。制定并落实《银川市党员领导干部述学和学习考核办法》,每年召开述学述职大会,并将考核结果纳入单位绩效考评和干部实绩考核。把每年六月定为“党建月”,每年一个主题,集中解决基层党建中遇到的问题,表彰奖励先进基层党组织和优秀共产党员,大力宣传先进典型,引导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以党内创先争优带动全社会创先争优,凝聚起建设“两个最适宜”城市的强大动力。在全区率先开展以转变政府职能、提高工作效率为目标的机关效能建设活动,建立和完善决策责任制、决策过错责任追究制和决策咨询、社会公示及听证等制度,科学民主决策机制逐步形成。探索建立了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联系基层和众制度,就市委政府重大决策部署和中心工作开展调研、走访,真实反映社情民意,有效推动问题解决。建立了市级和部门新闻发言人制度,定期发布经济社会发展重要情况。创新行政管理体制,取消科长行政职务设置,全面实行内部“扁平化”管理,600多名正副科长变为业务主管,直接服务企业和众。推行行政审批“一审一核”、全程代办、缺席默认等制度,审批事项减少40%,审批时限平均缩短5个工作日,成为西北地区保留行政许可事项最少的省会(首府)城市。开展了新一轮机构改革,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就业方向求重新调整界定了部门职责,民主、高效、务实、清廉的政务环境逐步形成,各级党委政府推动科学发展、维护社会稳定、保障改善民生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
二是深入推进依法治市,建设公平公正的法治环境。改革依法治市领导体制,市县两级党委委托同级人大常委会党组代管依法治理日常工作,使党的领导和人大依法履行职能有机统一。2009年以来,每年确定一个主题,深入推进依法治市工作,以严格执法促进依法行政、公正司法。高度重视地方立法,制定修订了符合市情、具有地方特的法规35部。把深化司法机关内控机制建设作为优化法治环境的重要突破口,着力解决司法公正、司法效率、“执行难”、“打官司难”及政法机关服务态度等问题。法院系统全面推行审判公开,实行案件质量评查制度, 2010年民事案件调解撤诉率达48%;检察院建立目标管理、过程控制、责任追究等六大内部监督制约体系;司法系统建立了律师行业退出机制,司法公正得到进一步维护。创新社区服务体制机制,制定《关于加强和改进社区服务工作的意见》,设立22个街道市民服务中心,街道主要承担公共事务管理和服务职能,社区原则上不再承担政务服务职能,主要发挥自治、互助服务功能,实现了街道办事处从管理为主向服务为主的转型。探索实施了扩大乡镇(街道)行政执法权工作,对乡镇能够履行的行政执法工作,通过委托授权形式进行执法,切实解决乡镇(街道)在社会管理上存在的“看得见,管
不了”问题。制定了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信访首问责任制、三级终结制等制度,建立信访案件办理台账,实行包案到人、一抓到底,最大限度地化解矛盾纠纷,引导众通过合法途径表达合理访求。筹措资金25.7亿元,基本解决了前几年征地拆迁遗留问题,建立工程款审查拨付、清偿准备金制度,清偿已审定工程项目欠款70%以上。正确对待、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变众上访为干部下访,建立健全了矛盾纠纷排调、“大巡防”、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和法制宣传教育等机制。探索实施网络问政,开通了银川市党务政务网、微博、手机短信“三个网络问政平台”,引导网民积极参与社会管理,民主渠道进一步拓宽。
三是加快信用体系建设,打造规范守信的市场环境。于2007年启动“诚信银川”建设,成立了银川市信用管理中心,组建银川市诚信建设促进协会,推动建立全市统一的信用信息征集系统和共享平台。制定政府、企业、个人诚信建设的实施方案和评价指标体系,建立企业、个人社会信息电子档案,今年重点开展律师、会计师、资产评估师、工程质量监理师等人信用信息查询系统建设。广泛开展“百万市民共铸诚信”活动,在窗口行业和行政执法部门等重点领域,深入开展诚信示范活动,发挥政府诚信的表率作用。大力开展创建金融安全区活动,促进金融信用建设。坚持不懈地开展维权打假,创建“百城万店无假货一条街”、诚信街。正在探索制定守信奖励机制和失信惩戒机制,着力加强典型性、模范性企业
和个人的正面宣传奖励力度,引导各类经济主体强化社会信用意识,依法经营,在全社会进一步倡导树立诚信理念。
四是大力开展众性文化活动,打造健康向上的人文环境。充分挖掘银川丰富多元的历史文化资源,提炼形成并大力弘扬“贺兰岿然,长河不息”的银川精神,着力塑造“包容、诚信、自强、创新”的城市品格,营造“胸有四海、信立八方、尊重规则、善待竞争”的发展氛围,倡导“团结拼搏、务实创新、只争朝夕、追求卓越”的创业精神,树立“雄浑贺兰,多彩银川”的城市形象,为“两个最适宜”城市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规划建设城市文化中轴线,集中布局建设英贤祠、三馆两中心、中阿论坛永久会址等一批公共设施和城市公园,提高城市的人文内涵。制定了《关于提升市民素质的实施意见》及年度工作计划,全面提升市民身心健康素质、道德素质、科学素质、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素质和民主法治素质。面向社会公开征集市徽、市歌,评选市树、市花、市鸟,城市形象更加鲜明。开展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重要推动作用的事及其代表人物遴选活动,引导干部众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政绩观。以自治区成立50周年、建国60周年、建党90世界杯几天结束周年为契机,组织开展了红歌大赛、“湖城之夏.广场文化季”、踏歌起舞等一系列文化活动。在西北地区率先提出建设运动休闲城市,成功举办诗歌音乐节、国际汽摩节、风筝节、啤酒文化节和环阅海自行车赛、
千人钓鱼大赛、龙舟大赛、首届全国休闲体育大会等大型文体活动,城乡居民的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稳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成立银川艺术剧院有限公司,完成东方红影院和新城影院改制。鼓励文化原创活动,组织创排回族纱巾舞等12套广场民族舞蹈,精编《回乡宴席曲》、《幸福银川》等文艺剧目,我市作家郭文斌小说获鲁迅文学奖,大型回族历史舞剧《月上贺兰》先后荣获“文华奖”特别奖和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重点资助剧目最高奖项,成为极具地方特的城市文化名片。推动文化惠民工程建设,加快市级文化场馆(乡镇文化站)、非遗保护中心、农村乡镇数字电影放映厅等文化工程建设。广泛深入开展“百千万”文明家庭创评、和谐村镇、和谐社区等创建活动,提升了文明创建活动的层次和效果。把每年9月份确定为民族团结月,广泛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和评选表彰活动,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完善伊斯兰教教职人员培养教育机制,逐步实现由传统经堂教育为主向正规院校教育为主的转变,不断提高宗教教职人员队伍整体素质,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建设相适应。
五是加强未成年人教育和管理,构建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社会文化环境。以培养“四有新人”为目标,突出抓好学校、家庭、社会三个环节,大力实施“学校育人”、“团队育人”、“家庭育人”、“活动育人”、“环境育人”五大工程,广泛开展“送温暖”、“小手拉大手”、“
扶残助残”、“改陋习、树新风”和捐资助学等活动,引导青少年知荣辱、明礼仪、辨是非、守秩序、别陋习,德智体美学全面发展。成功承办由中宣部、中央文明办主办的传唱优秀童谣和与身边的好人现场交流等多项活动,创造性地开展“日行一善”、“小公民道德银行”、道德论坛等活动,营造学习、崇尚、争当道德模范的浓厚氛围。我市创新开展的“日行一善”活动,受到中央文明办的高度评价,两次在今年全国文明办主任培训班上介绍经验,并被编入《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创新案例》。每年都召开全市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会议,大力开展“乡村学校少年宫”建设推广工作,组织开展了整治网吧、清查非法出版物、盗版光碟、口袋书等专项行动,加强校园周边环境整治,探索实施了“小楼长行动”、“少先大队社区护绿行动”、“青少年”等创建活动,新建100个社区青少年活动场地,形成了领导体制健全、“三结合”教育体系完善、文化产品及服务丰富多样、社会文化环境良好、农村及特殊体未成年人教育管理成效明显、众积极参与的工作格局。
六是不断提升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水平,建设安居乐业的生活环境。全面拉开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建设框架,成功实施了城市重心西移战略,新区开发建设深入推进,城市功能布局进一步优化,建成区面积扩大一倍。以“五创”(争创国家节水型城市、卫生城市、园林城
市、环保模范城市和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为抓手,完善城市功能,打造城市特,提升城市品位,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和聚集辐射功能大幅提升。2005年以来,为了夯实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各项基础,我们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达到80亿元,文化、教育、医疗、运动休闲等方面的投入达到97亿元,“五创”投入近130亿元,覆盖城乡的交通、市政、环卫、环保等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塞上湖城、回族风情”的城市特基本形成,“西夏古都”的建筑风格研究和实践取得历史性突破,“两个最适宜”城市建设水平不断提升。面向“十二五”发展,我们又提出了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龙头的“新六创”( 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创业型城市、国家创新型城市、联合国人居环境奖、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和国家健康城市),以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再上新台阶,为进一步提升区域中心城市地位,完善综合服务功能,增强辐射带动作用,提高城市文明程度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