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房」狂欢之后,电影《魔兽》还留下了什么?
「票房」狂欢之后,电影《魔兽》还留下了什么?
“我不会让它在国内的票房,低于《小时代》。”津津有味的意思是什么
三国武将这句话是网友 Nedtric.Kael 在知乎上的答案,这里的“它”,指的是电影《魔兽》。
在“如何评价《魔兽》(电影)?”这个问题下面,已经有了近 2000 个回答,而在朋友圈,在微博,在《魔兽》上映当天,也被这部电影刷屏了。
《魔兽》正在掀起一场狂欢。
体现这狂欢最直接的数据便是票房。电影上映当天早晨,便传来消息,称《魔兽》以5500 万打破《速度与激情 7》保持的午夜场票房纪录——后来这一数据被修订为 4998万,未能打破纪录。首日 3 亿,两天 6 亿,88 小时 8 亿……《魔兽》成为今年以来,中国内地最火爆的好莱坞电影,甚至在上映首日,有人认为《魔兽》能打破《美人鱼》的票房纪录。
为了如今的票房成绩,《魔兽》在中国的宣传也煞费苦心。
传奇东方市场总监木笛表示,《魔兽》在中国的宣传策略是尽可能引燃核心粉丝的观
影热情,同时辐射到路人中。为此,早在去年年底,《魔兽》电影展览已经在成都开始,之后辗转上海、北京,吸引上百万人次前来参观。北京三里屯太古里高高耸立的毁灭之锤,无疑是《魔兽》的大幅广告。
线上的宣传工作也很早便开始了。《魔兽》的官方平台交由腾讯方面帮忙打理,“电影魔兽”的多数文章都能获得 10 万+ 的阅读数,而临近上映时,作为出品方之一的腾讯也是卯足了力气。腾讯内部《魔兽》项目的负责人张思阳说:“我们整合了腾讯平台上,我们可调用的、可整合的所有资源。”这些资源不仅包括腾讯影业,同时也包括社交网络事业、腾讯互娱、移动互联网事业等。
已经收购传奇影业的万达影业也充分参与进来。在排片上,万达给予了尽可能大的支持,上映当天午夜,几乎每隔十分钟便会放映一场《魔兽》。由于万达院线在行业里的地位,它的排片也是其他院线的重要参考依据,《魔兽》的午夜场排片高达 1.2 万场,创造了历史纪录。
影院不仅是卖票的地方,也是重要的宣发平台。万达将影城打造成了魔兽主题,甚至北京万达 CBD 的影厅名字也改成了“奥格瑞玛”、“暴风城”、“幽暗城”等,为观众提供尽可能贴切的消费情境。
有了中国资本的支持,同时有这些资本带来的行业资源,《魔兽》在中国几乎是“主场作战”,影响力几乎覆盖了全部的粉丝体,而根据凡影调研的数据,非粉丝体对《魔兽》的认同也逐步上升。
不过,传奇期待的“以粉丝带动非粉丝”的口碑营销也没能实现。
《魔兽》上映首日已经获得了 3 亿的票房成绩,第二天尽管是端午节假期,可是票房几乎没有增长,之后票房便从高位持续下跌,端午假期最后一天只取得了 1.37 亿的票房成绩,不足首日的一半。显然,在消费完粉丝的热情之后,《魔兽》没能展现出持续的爆发力。
到目前为止,魔兽在北美首周末票房获得 2430 万美元——和中国的票房对比显然有天壤之别。北美专门收集影评的烂番茄和 Metacritic 网站上,《魔兽》的好评率一直都只有 20% 左右。如果说之前仅仅是影评人的分析,现在则在市场上得到了印证。《好奇心日报(www.qdaily)》曾经刊登过 magasa 的分析文章,为什么魔兽在美国不受欢迎。其中提及,游戏与电影无论在情感认同方式、美学风格等都有着显著的不同,这种不同会给改编带来巨大的障碍,进而影响电影的质量。
这或许会让人误解游戏与电影天生的差距。需要解释一下的是,游戏改编电影天然
有“吃力不讨好”的嫌疑,游戏品牌越强,情况就越是如此。如果改编侧重于普及性,玩家势必摔碗,如果照顾玩家“局内人”的心思,不少人就会像豆瓣网友提问的那
样,“没玩过游戏是否看得懂电影?”
这是否是个天生的悖论?肯定不是。但至少,它给改编本身增加了难度。游戏改编电影可能要比小说
改编电影来得困难许多。《魔兽》试图给出一个好的示范,从结果来看,并没有做到这一点。
此外,万达、腾讯、华谊、中影,这些重要公司纷纷为《魔兽》站台,但在高调支持的声音中,似乎少了最重要的一家公司——暴雪娱乐。
心情说说很现实的说说1994 年,《魔兽争霸》发售,到如今,暴雪运营魔兽已经有二十多年。魔兽系列为暴雪带来了巨大的声誉和收益,成为暴雪最著名的招牌。
截图快捷键是什么“暴雪出品,必属精品”,这是流传在众多玩家中的一句话,但《魔兽》电影可能与这家公司关系不大。
这首先从暴雪对电影那冷淡的态度便能看出来。在《魔兽世界》网站上,几乎看不到任何与电影相关的信息,而各类活动暴雪也几乎从不出席。在被问及与游戏的合作互动问题时,木笛说会以官方的形式,在游戏论坛及时发布电影最新动态,与玩家互动交流。这句话的潜台词似乎在说,暴雪撒手不管了。
2006 年,暴雪已经与传奇影业签订了改编协议。协议具体条款未知,但根据如今的情势,可以做出一些推测。
七夕节什么时候首先,暴雪对电影内容并没有太多的主导权。本来暴雪打算把电影作为游戏世界观的补充,但现在的电影展现的是平行世界,虽然主要人物的结局大抵不差,但故事发展进程却大相径庭,比如达拉然已经提前升上了天空。按照暴雪对旗下内容一贯严格的控制来看,这不会是暴雪认同的主意。
另外,暴雪没有电影衍生品的版权。对于品牌授权,暴雪一向非常谨慎,对合作伙伴
大脸适合的发型
的资质审查非常严格,先前合作的对象大多是可口可乐、妙脆角等覆盖体比较大的知名品牌。但电影没什么顾忌,无论衍生品授权,还是品牌合作,都要比游戏宽松很多。电影中的形象高度还原游戏,换言之,授权电影人物形象,其实也是变相授权了游戏形象。
在签订协议的 2006 年,漫威电影宇宙还只是某些人脑子里的图景,电影也算不上一门好生意,暴雪可能只是想赚一笔快钱,于是把魔兽像蜘蛛侠一样卖了出去,也丧失了对旗下内容的控制力。
去年 11 月,暴雪终于打算自己上阵,成立了暴雪影业,并宣布要把《使命召唤》拍成电影。之后,暴雪影业陆陆续续公布了电影制作计划,但魔兽续集不在其列。
有业内人士向《好奇心日报(www.qdaily)》透露,传奇影业只拿到了魔兽电影第一部的版权,因此才急于开发电影的价值。就目前来看,这种开发是成功的,但从长远来看,不知道是否会对“魔兽”这一寄托了千万玩家十数年情感的品牌造成伤害。
喜欢这篇文章?去 App 商店搜 好奇心日报 ,每天看点不一样的。
好奇心日报 , 每个时代都有最好的媒体。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