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三国演义》是一部脍炙人口的长篇小说,在我国家喻户晓。它描述了从东汉中平元年(18年)的黄巾起义,到西晋武帝司马炎太康元年( 280年)统一中国的将近一个世纪中,魏、蜀、吴三国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历史。这段历史中,政治事件风云变幻,战争场面惊心动魄,谋士如云、猛将如雨。由于三国历史的独特魅力及它所具有的特殊政治内涵,三国人物一向是封建文人以及政治家所关注的对象。他们依据自己的喜好和政治的需要对三国人物加以大量的重塑和修改,导致了那些原本有血有肉、有爱有恨、有褒有贬的三国人物丧失了应有的本,使其逐渐偏离了历史的真实。其中,当以蜀汉的刘备最受后世争议。有学者认为刘备以诚待人、善于用人;有学者认为刘备假仁假义、残酷无情;甚至有学者认为刘备能得到江山全在于脸皮厚。本文将致力于对《三国演义》中刘备与历史记载刘备的比较分析,以此来还原真实的刘备。
1、《三国演义》中的刘备形象
在我国封建社会,儒家思想长期居于正统地位,孔孟的政治主张强调“德治”和“仁政”,告诫统治者要“以德服人”。要用自己的人品、高尚的道德来影响臣民,征服百姓,即所谓“得人心者
得天下”。广大人民众渴望明君贤相治国,渴望天下清平。而人民众所期待的理想的明君,应当德才兼备,具有大济天下、仁德爱民、宽厚待人、知人善任的政治情怀和美好品德。从《三国演义》文本描写来看,刘备称得上是封建社会理想的明君典型。在《三国演义》中,充分描写和表现了刘备大济天下、仁德爱民的政治情怀。小说开篇写刘备幼时即有天子之志,“玄德幼时,与乡中小儿戏于树下,曰:‘我为天子,当乘此车盖”’。他“素有大志,专好结交天下豪杰”,与关羽、张飞桃园三结义时,立誓要“同心协力,救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兴复汉室。自桃园三结义至白帝城殒命,刘备为实现大济天下、兴复汉室的理想壮志,始终注重仁德爱民,宽厚待人。初任安喜县尉,“与民秋毫无犯,民皆感化” 黑龙江移动营业厅[1],因此,当督邮来到安喜县要淘汰刘备时,五六十个老人一齐到督邮馆驿为刘备苦告求情。曹操攻打徐州时,公孙瓒应徐州太守陶谦的求助,派刘备带兵解了徐州之围,陶谦让刘备接掌徐州之印。关羽、张飞等都劝他接受,刘备一再推辞,认为这是陷他于不义。后来刘备遭到严重挫折不得不投奔荆州刘表,受命屯驻新野多年,他以安民为务。“军民皆喜,政治一新”,因而受到新野百姓歌颂:“新野牧,刘皇叔;自到此,民丰足。”[2]化名单福的徐庶刚投奔刘备,曾试探刘备的仁德之心,说刘备所骑“的卢”马妨主,让他将此马先送给意中仇人。刘备闻言变,斥责徐庶“初至此,不教吾以正道,便教作利己妨人之
事,备不敢闻教”[3]。刘备对徐庶坦诚相待,拜他为军师,打败吕旷、曹仁之后,刘备更视徐庶为天下奇才。而当徐庶得知母亲被曹操囚禁要辞别刘备时,刘备虽然难以割舍,但为顾全其母子之情,允其离去。刘备拒绝了孙乾所设留住徐庶的计谋,说“吾宁死,不为不仁不义之事”[4],亲送徐庶出城,置酒饯行,挥泪送别。可见刘备爱才之深又仁义之极。刘备对同宗刘表父子也表现出大仁大义。曹操南征荆州,适逢刘表病死,刚刚继位的少子刘琮不战而降,诸葛亮建议刘备攻刘琮而夺荆州,刘备垂泪答道:“吾兄临危托孤于我,今若执其子而夺其地,异日死于九泉之下,何面目复见吾兄乎?”于是决定走樊城以避曹操。在生死关头,刘备表现出的仁德爱民品德更为感人。当他由樊城经襄阳向江陵撤退时,十几万百姓愿追随他渡江,因而只能日行十余里,曹兵追来,情况危急,众将劝刘备“暂弃百姓,先行为上”,刘备竞哭着说:“举大事者必以民为本。今人归我,奈何弃之?”[5]行至当阳,果然被曹操率兵赶上,十余万军民顿时大乱。刘备在张飞保护下且战且走,至天明,身边仅剩百余骑,他不禁大哭道:“十数万生灵,皆因恋我,遭此大难;诸将及老小,皆不知存亡。虽土木之人,宁不悲乎!”这一仗,刘备在军事上虽遭到惨败,但在道义上却赢得了极大胜利。从此,刘备的“仁德爱民”更加名扬天下,远得人心,近得民望,成为刘备迥别于其他创业之君的最大的政治优势。因而刘备入川时,其军队“所到之处,秋毫无犯,百姓扶
老携幼,满路瞻观,焚香礼拜”。在复杂的斗争中,刘备领略到遵循儒家思想道德对于角逐天下的重要性,十分注意自身品德人格的修养,树立贤德之君的风范,至临终时仍不忘留下遗诏告诫刘禅:“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可以服人。”[6]正是这“惟贤惟德,可以服人”的基本政治理念,铸成了刘备受人敬重的品格,成就了刘备的一方霸业。(引文[1-2,3-6]分别从不同角度表现了刘备的仁德爱民。)
宽厚待人、知人善任的政治情怀和美好品德在《三国演义》中所描写的刘备形象上也有充分体现。对结义弟兄关羽和张飞,刘备视如手足,情同骨肉,患难与共,不必多述。对几经周折而追随他的赵云,刘备予以重用,危难时刻也深信不疑。长坂坡惨败,糜芳见赵云冲入曹阵,他和张飞都说赵云是投奔曹操寻求富贵去了,而刘备却坚信赵云“心如铁石,非富贵所能动也。”[7]果然赵云单匹马冲入敌阵寻救出阿斗冲杀回来。当刘备屡受挫折时,他更加认识到人才的重要性,于是满怀诚意,三顾茅庐,恭请比自己小20岁的诸葛亮出山辅佐。从“三顾茅庐”到“白帝城托孤”,刘备对诸葛亮始终敬重,委以重任,君臣之间可谓肝胆相照,如同鱼水。他临终之时,殷殷托孤于诸葛亮:“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邦定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为成都之主。”[8]对此,西晋陈寿在《三
国志·先主传》末曾评日:“先主之弘毅宽厚,知人待士,尽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及其举国托孤于诸葛亮,而心神不二,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也。”[9]应当说陈寿的评价是比较公允得当的。刘备的宽厚待人、尊贤礼士、知人善任还表现在入川后对荆州旧部和益州新附能够兼容并包,惟才是举,“处之显任,尽其器能”[10]。荆州名士刘巴,先是归顺曹操,后又归顺益州刘璋,他和益州名士黄权都曾力阻刘璋迎刘备入蜀,直到刘璋投降后他们方才归顺刘备。而刘备却不计前嫌,任命刘巴为左将军,黄权为右将军,其他文武降臣皆得任用。在对魏延、马谡的认识和任用方面,刘备更表现了超出诸葛亮的知人之明。魏延原为勇略过人的荆襄名将,刘备兵败投襄阳刘琮,魏延违背刘琮之意开城门迎刘备,后又在长沙斩韩玄、救黄忠、投拜关羽。诸葛亮主观地认为魏延有反骨、久后必反而欲杀之。刘备不仅救下魏延,而且用其长避其短,大胆委以镇守汉中的重任。史载刘备“为汉中王还治成都,当得重将以镇汉川,众论以为必在张飞,飞亦以心自许。先主乃拔延为督汉中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一军尽惊”[11]。可见刘备对魏延的重用。马良之弟马谡“才器过人,好论军计,丞相诸葛亮深加器异”[12],《三国演义》中也写诸葛亮非常赏识马谡,认为他是“当世之英才”。刘备临终前特别提醒诸葛亮:“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丞相宜察之。”[13]诸葛亮则不以为然。首次北伐时,诸葛亮将据守街亭阻挡司马懿的重任交马谡,
马谡好纸上谈兵且刚愎自用,坚持屯兵山上而失街亭,致使诸葛亮首次北伐的成果毁于一旦,从而验证了刘备的先见之明。刘备知人之长而用之,识人之短而不用,在这方面,素有“知人善任”美誉的诸葛亮也有所不及。(引文[7-13]表现了刘备的知人善任和宽厚待人。)
英语qq个性签名《三国演义》在极力表现刘备明君形象的同时,也比较隐晦的刻画了刘备乱世枭雄的一面。因为历史上的刘备,作为与曹操、孙权鼎足而立的天下英杰和蜀汉政权的开创者,既有“明君”之誉,又有“枭雄”之称。
所谓“乱世枭雄”,是指在动乱时代争霸天下、骁悍雄杰的人物。在天下大乱、雄角逐时,要想实现开创基业、争霸天下的政治目的,须有几分骁悍雄气,更要有超乎常人的心机和城府。 历史上的刘备就具有枭雄特点,时人对此即有定评。如建安十三年0首付分期付款车(208年),刘表刚去世,鲁肃建议孙权与刘备联合抗曹,便称刘备为“天下枭雄”。建安十四年(209年)史上最贱小游戏攻略,当刘备见孙权时,周瑜曾上书孙权,亦称刘备为“枭雄” ,主张将其扣留于吴。在《三国演义》中,曹操把刘备看作是天下少有的英雄,说:“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更多的人则称刘备为“枭雄”,如刘表部下蔡瑁说:“刘备世之枭雄,久留于此,后必为害”,东
吴的周瑜则说“玄德世之枭雄,不可不除”,益州的刘巴谏刘璋提防刘备时也说:“刘备枭雄,久留蜀而不遣,是纵虎入室矣”。
除了这些人物评说刘备为“世之枭雄”外也有不少情节表现了刘备的枭雄特征。这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1、审时度势、善于谋略
为了实现安邦定国、称霸天下的雄心大志,刘备在创业时期准确把握天下情势,精心谋划并采取了两种主要的政治谋略。一是打起“汉室宗亲”的旗帜,标榜正统。汉末动乱,雄割据,拥兵自重。刘备家境贫寒,其实力和名气无法与袁绍、曹操、孙氏父子等诸豪强相比。但他是汉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是汉室之胄、皇族宗亲。在我国封建时代,正统思想在人们的头脑中根深蒂固,刘备“汉室宗亲”的出身自然成为他与雄争霸的一张王牌和独特优势。刘备充分认识到了这一点,及时并不断地打出这面旗帜。每逢遇到生人作自我介绍时,刘备都会说:“我乃汉室宗亲”。初见张飞,他说“我本汉室宗亲,姓刘,名备”。一句话把张飞镇服。随即见到关羽,自然也如是说,令“云长大喜”。于是“宴桃园豪杰三结义”,共同起事,很快聚集乡勇500人。刘备率领人马投奔邹靖和刘焉,又对刘焉如是ipo是啥意思
说,“说起宗派,刘焉大喜,遂认玄德为侄”。刘备任平原县令时,跟从公孙瓒参加诸侯联合讨伐董卓,见到诸侯盟主袁绍,公孙瓒将刘备的出身对袁绍细说一遍,袁绍即给刘备这小小县令取座,并对刘备说:“吾非敬汝名爵,吾敬汝是帝室之胄耳。”[14]拜见汉献帝时,刘备自然先奏明“汉室宗亲”的身份:“臣乃中山靖王之后,孝景帝阁下玄孙。”汉献帝令取宗族世谱检看确认后,“帝排世谱,则玄德乃帝之叔也”,遂倍加信任,封刘备为左将军、宜城亭侯,“自此人皆称为刘皇叔”,其名声和地位陡然上升。正因为刘备是“汉室宗亲”,当他兵败投奔荆州刘表时,刘表认他为弟,“亲自出郭三十里迎接”;而益州刘璋之所以主动写信请刘备这位族兄入川抵御汉中的张鲁,也正因为刘备是“汉室宗亲”。刘备在占据蜀川后,便在诸葛亮等臣的劝进之下,名正言顺地做了汉中王。汉献帝病逝,诸葛亮等臣又奏表劝进:“王上乃汉室苗裔,理合继统以延汉祀”,至此,刘备终于登极做了蜀汉皇帝。二是树立“仁德宽厚”的形象,争取人心。在雄逐鹿的三国时代,也同春秋战国时代一样,霸道昌而王道衰,诸豪强为了夺取天下而攻城略地,杀人盈野,弃仁义而不顾,凭恃的是实力、武力和暴力。《三国演义》的描写真实地反映了这一时代特征。与诸豪强相比,刘备势单力薄,既无实力,又无地盘。尤其是与曹操、孙权相比,劣势明显。曹操占尽天时,能够挟天子以令诸侯;孙权承父兄之业,据长江之险而守江东,占尽地利;刘备
几乎是靠白手起家来与他们争天下,依靠的主要是人谋,即以仁德忠义来争取人心,招揽人才,扩充实力。刘备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深知自己实力弱小,更懂得“得人心者得天下”的道理,因而从起事之初就刻意树立自己的仁德宽厚形象,并由此广泛地赢得民心,聚揽了一批又一批的文臣武将,特别是感动了诸葛亮出山辅佐,竭忠尽智,死而后已。刘备曾对庞统说:“今与吾水火相敌者,曹操也。操以急,吾以宽;操以暴,吾以仁;操以谲,吾以忠:每与操相反,事乃可成。若以小利而失信于天下,吾不忍也。”[15]“此段话清楚地表明刘备之所以行仁履忠,是出于一种反曹操之道而行的政治智慧或日权谋,是以仁义忠厚为招牌,争取天下人心以达到自己夺取天下的目的。"[16]教师祝福语短句在汉末动乱年代,刘备审时度势,乘势而起,由一个贩履织席之徒而成为三分天下有其一的天下枭雄,证明了他打起“汉室宗亲”的旗帜标榜正统、树立仁德忠厚形象争取人心的政治谋略是得当的。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