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交大12.2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培养方案
电子科学与技术培养方案
发表时间:2012-02-27
一、基本学制与学习年限麻辣料理人
    基本学制:4年;学习年限:3-6年。
二、学位授予
    工学学士学位。
三、专业定位
    不断提高本专业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力争进入国内同类专业先进行列。
四、培养目标
    本专业旨在培养宽口径、厚基础、重个性、强能力、求创新,能够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铁道信号领域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科学文化素质和创新精神,具有扎实的数学、物理、信息网络技术、半导体物理和器件理论基础,具有较强的集成电路芯片和系统开发设计能力;能够从事集成电路设计,信息技术、通信设备与系统集成的设计、研发、技术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五、基本规格要求
    1.基本素质要求
    1)具备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健全人格,良好的思想品德、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爱岗敬业、团队协作,社会责任感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2)具备较高的人文素养,良好的沟通能力、表达与写作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具备一定的体育基础知识,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方法,达到国家要求的大学生体育合格标准。
    2.知识能力要求
    1文件夹如何加密)具有扎实的数理基础;
    2)掌握计算机软硬件基础知识,具有应用与开发能力;
    3)掌握“路、场、信号处理”的基本理论,具有良好的实践能力;
    4)掌握半导体物理和光电子物理基本理论,以及集成电路芯片设计的基本概念和技术,了解集成电路芯片生产基本知识,以及IP核、SOC和嵌入式系统应用设计的理论和方法,具有跟踪本学科发展动态的能力;
    5)掌握科学研究方法和自主学习的方法,具有一定的创新精神和科学研究能力。
六、培养方案基本框架及说明
    1.培养方案基本框架
    方案围绕学生实践能力、创新精神与研究能力的培养,突出培养模式改革,设计了研究方法课程,使学生不断地认识专业,有兴趣、有研究地主动学习。培养方案的总体框架以强化自主性学习和科研训练为主线,划分为通识教育、学科专业教育和自主教育三个层次。其中:
    通识教育层。按照人才培养的共性要求和培养高素质社会人的要求而设置,并为推进全面素质教育奠定基础。包括综合基础和基本技能两个模块。在综合基础模块中,为满足对学生思想品德、身心健康、人文科学与艺术、社会活动能力等各个方面素质培养的要求,设置了由新词强说愁 “政治思想理论课、形势教育、体育、军事理论”等系列课程构成的必修课程,和由人文科学与艺术、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系列课程构成的选修课程。在基本技能模块中,主要设置有计算机类、英语类等理论和实践课程。基本技能模块重点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良好的中外文沟通、表达与写作能力,以及良好的国际视野和国际竞争能力。
    学科专业教育层。设置学科门类基础、大类专业基础和专业课程三个模块。学科门类基础模块是必须具备的数学、物理类基础性课程,使学生掌握扎实的学科基础理论与实践技能;大类专业基础模块是为大类学科专业领域中必要的、最基础的知识和能力而设置的理论与实践课程,大多数为专业主干课程;专业课程模块除安排了专业必须主修的理论课程和毕业设计外,特别设置了以科学研究训练为载体的研究性专题课程,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使学生更加深入和自主地学习与掌握专业知识。
    自主教育层。主要为关注学生的兴趣爱好,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拔尖创新型人才奠定基础而设计。学生可以在任一专业、任一模块中选择课程、实验项目和科研等活动,组成符合自身发展的个性化学习计划和个性化培养方案。
    2.培养方案框架说明
    1)学分分布
    总学分:180
    必修课:124.5学分,选修课:55.5学分   
    2)必修课程及其要求
    本计划共安排43门必修课程,共计124.5学分。其中主干课程9门,计36学分。
    培养计划共安排124.5学分的理论与实践必修课程,其中重点加强如下几类课程的安排:
    英语课程:实行分级教学,因材施教,学生毕业及获得学士学位必须通过学校IV级英语水平考试。从I级英语开始的,要求必修16学分。从Ⅱ级及以上开始学习的,达到必修的四级要求之后,可选修相应学分的中高级英语课程,共要求修满16学分。
    计算机类课程:在学习大学计算机基础及实践课程的基础上,要求深入学习一门2-3学分的高级语言程序设计课程,如C++语言与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掌握计算机程序设计的基本方法。
    数理基础课程:必修课程29学分。其中数学类必修课程17学分,物理必修课程12学分。
    专业主干课程:强化主干课程的学习,夯实基础。要求所有主干课程小班授课,并将前沿科学研究成果和技术的最新发展及时纳入教学内容。
    毕业设计(论文):结合专业实际进行更加深入和系统的科学研究训练。毕业设计(论文)时间安排在第8个学期,约16周完成,计8个学分。
  3)选修课程及其要求
    方案分别在通识教育和学科门类教育两个教学层次设置了综合基础、基本技能、学科门类基础、大类专业基础和专业5类选修课程模块,并在自主教育层安排了10个学分自主选修学分;共计55.5学分。各模块均为理论与实践选修,包括课程选修和科研训练安排,科研训练包括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计划Ⅰ、Ⅱ、Ⅲ(详见附表1)和各类学科竞赛。
    综合基础部分安排了包括社会科学、人文科学与艺术、自然科学、体育等模块的理论与实践类全校性选修课程。要求每位学生选择14个学分的课程,其中,要求在社会科学、人文科学与艺术、自然科学模块至少选修8个学分,体育类课程最低选修6学分。基本技能部分主要安排了英语、科研技能训练等理论与实践类全校性选修课程和科研训练Ⅰ的英语类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和英语类竞赛,要求至少选修7学分。从Ⅲ级英语起步的学生,要求至少选修8学分的中、高级英语课程。
    学科门类基础部分安排了4学分的选修课程和科研训练Ⅰ,学生可根据兴趣选学。大类专业基础和专业选修课程大多为学院开设的选修课程。大类专业选修是为加强专业基础理论和实践设置的,分课程选修和科研训练Ⅱ,需获得8个学分;专业选修课程分专业特方向课程模块和专业拓展选修模块,学生应获得学分不少于12.5分。
    自主教育层10个学分,由学生根据专业方向和个性发展要求自主选择。可通过选修全校各类课程,包括各学院开设的课程、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以及参加学校认可的学科竞赛、证书认证、科技活动、社团活动、创新创业等各种课外活动来获取学分。拟继续深造学习的学生,可选学研究生课程,考核成绩由研究生院记载,本科教育阶段可减免此模块相应学分数。也可根据学生的意愿,选择计入本科学习阶段的成绩,研究生院不再保留该学习记录。具体细则参见相关管理办法。
    本框架根据选修课程的选学范围要求分为模块选修和非模块选修(通选)两种。其中,模块选修指在相应模块的课程范围内选择课程,并有最低的学分要求;非模块选修(通选)则不受上述选修课程模块的限制。全校性选修课程每学期开设一次;学院开设的选修课程每学年开设一次。
七、课程组合要求与建议   
    本培养方案在学习年限、课程组合、课程学习时间安排等方面为学生提供了较大的自主选择空间,学生应根据自身特点及毕业志向(如提前或延期毕业、保研、考研、就业、选学辅修专业等)自主组合课程,形成个性化学习方案和学习计划。学生在进行必修课程的进程设计和选修课程的选择安排时,要注意课程的先后修关系和知识的系统性,尤其要注意设计好自主教育选学模块。具体建议如下:
    1.专业及课程模块选择安排
    1 一年级应把学习重点放在重要必修课程上,如数理基础类课程和英语、计算机应用等课程,夯实数理基础。应特别注意适应和掌握大学的学习方法,培养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
    2 从二年级起,在学习数理基础课程的同时,逐步进入学科大类专业基础课程模块的学习。
    3 从三年级第二学期起,针对专业方向开始学习相应的专业模块课程,通过参加科研项目,学习专业领域的课程知识。
    2.课程进度安排
    对选修课程的安排,要注意课程的先后修关系和知识的系统性,尤其要注意设计好自主教育选学内容。具体建议如下:
    1)学期学分控制。每学期所安排的总学分控制在2530之间,学生对每学期的选课模块应合理搭配,以保证在四年内完成各教学模块对选修学分的要求。
    2)选修课程适当搭配。每学期选学的全校性选修课程不要超过6学分;体育课程在第2至第4学期完成;综合基础部分的文化素质类选修课程每个学期最多选修1门,在第2至第6学期完成。
    3)根据学习兴趣有计划地安排自主教育层的学习。若希望拓展专业知识,可以着重选择相应专业的特课程和扩展性课程(必修或选修都可以)进行学习;若希望加强数学基础,可以着重选修数学专业或全校性选修课中安排的数学课程;若希望加强实践能力,可以着重选择参加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各类学科竞赛、实习和社会实践等。
    3.课程组合
    1)拟继续深造学习的学生。应于第7学期前完成必修理论课程及实践课程的学习(毕业设计除外),并基本修满培养方案各模块要求的学分;应注重数学、英语、计算机及学科大类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选择研究生教育的相关课程,积极参与国际交流项目和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为继续深造做好准备。
    2)拟就业的学生。依据学程安排制定个性化的学习方案及学习计划,充分利用选修课程与自主教育等学分,加强拟就业领域相关专业课程模块的学习,为就业创造条件。
    3)拟选学辅修专业的学生。必须满足跨学科选择专业(如工学可选择管理学各专业),并依据学程安排有目的、有计划地选择相关专业的课程,积累跨学科知识,为今后进一步向复合型发展奠定基础。对于原专业与辅修专业培养方案中相同或相近的课程,建议选学学分要求高的课程,以满足两个专业的共同要求。
八、能力培养 
    1.文化素质培养
    为加强人文科学精神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除在通识教育层开设了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与艺术方面的文化素质教育类课程供学生选修外,还采取了以下几项措施,以提高学生的文化、艺术修养:
    1)课堂教学方面。开设大学语文课程,对语文程度达不到要求的学生,明确了选修大学语文课的基本要求。通过课程教学、研读、研讨等学习模式,向学生推荐人文书籍阅读目录,指导学生读中外文学名著或文化、历史、艺术基本理论方面的书籍,并根据读书心得及有关考核评定学分。
    2)课外活动方面。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文化、艺术类社团活动,并视参与程度给予相应学分;举办写作、演讲、辩论等竞赛,对参加者和取得成绩者给予相应学分;鼓励学生积极向校报和校外报刊杂志投稿。
    2.实践能力培养
    培养方案中,除在通识教育层和学科门类基础教育层开设了理论与实践课程供学生选修外,还采取以下措施来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1)数理基础课程。在重要数理理论课程中,通过布置专题研究和大作业等实践环节来进一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大学物理实验课程安排了基础性实验和特选修实验。
    2)专业实验。建立了学科大类实验教学体系,重点加强相关学科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课程实验、综合性与研究性实验、课程设计等;开设开放(自主)实验项目,鼓励有兴趣的学生进入实验室,并根据实验项目完成情况给予相应的学分。主营业务成本
    3)其它实践环节。强化毕业设计(论文)环节的工程性、实践性、研究性等要求,加强毕业设计(论文)与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等科研训练有机结合;鼓励学生参加有关的技能培训以及国家、省(市)、国内外知名企业组织的相应证书考试,并给予学分;鼓励学生参加就业实习、挂职锻炼和兼职助学等新的社会实践项目,提高市场调研、商业实践、管理实践等在社会实践中的比例,引导学生创业成才,并根据实践时间和效果给予相应学分。
    3.科研能力培养
    培养方案中通过设计研究方法论课程、科研训练项目、研究性教学、竞赛与活动四个方面来推进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
    1)研究方法论课程。开设了专业导论、学科研究方法论课程,帮助学生建立专业学科知识体系的整体概念,随着学习的深入,逐步认识专业、研究专业、掌握专业的研究思路和方法;了解科学研究的基本流程以及关键环节,从而形成对科学研究的初步认识和综合性思维的基础。
    2)科研训练项目。设立了3个层次的科研训练项目,引导学生系统参与科研实践活动,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从大一开始,学生就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Ⅰ的项目;二年级可选择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Ⅱ的项目;三年级以后的专业学习阶段,学生可以参加研究性专题课程(相当于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Ⅲ)的学习和实践,或参与导师的科研活动。
    3)研究性教学。在主要基础课和专业主干课程中全面开展研究性教学,逐步建立起思维的系统性、综合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采取以问题为导向,以大作业、专题研究、课程设计、阅读报告、研究性实验等为载体,引导学生进行探索式学习的教学模式;改革学业考核方式方法。
    4)竞赛与活动。积极引导学生参观先进技术展览、参加各学科学术讲座活动,不断开阔视野,了解学科前沿知识和动向,激发学习兴趣,寻学习兴奋点,增强活力;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类学科竞赛活动、申报专利、发表论文等,展示学习与研究成果;开设双语课程、学术讲座、文献选读、中高级英语选修课程等,保持英语学习4年不间断;开拓国际交流项目,培养学生国际化视野和国际交往的能力。
    4.跨文化交流能力培养
    培养方案中通过设计4年不断线的大学英语课程、双语课程、国际交流与合作项目等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拓展国际视野。
    1)英语教学4年不断线。前两年采用分级模式的英语课程、后两年采用自主选修提高层次的英语课程,通过IT职业英语、双语课程、学术讲座、文献选读、中高级英语选修课程以及竞赛等课外活动,保持英语学习4年不间断。实施因材施教,使不同水平基础和不同发展需求的学生的英语水平和能力能够相应提高,具备国际交流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2)双语教学。在信号与系统、数字电子技术等主干课程中积极开展双语教学,借鉴和引入国外优质教学资源,聘请国内外知名学者讲授双语课程,及时在教学中选择和引进国内外学科的最新进展,提高课程国际通用程度,实现课程的精品化、国际化与网络化,从而提高学生应用英语来学习和掌握学科专业先进知识的能力,提高跨文化交流能力。
    3)国际交流与合作培养。通过自主教育学分,设置相关课程学分互认机制,使学生可自主选择全校各类国际合作项目,前往欧、美、澳、亚等国进行短期交流、暑期实践、参观访问以及联合培养等。积极为学生提供参与国际科研项目的开发与研究的机会。通过参与国际交流项目,促进学生增长专业知识和技能、扩展知识领域和国际视野,丰富学习经验,提高国际交流能力。
九、毕业及学位标准   
    1.毕业标准
    修满本培养方案规定学分并符合学校学籍与学生管理条例的学生,可获得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毕业证书。
2.学位标准
    符合学校学籍与学位管理条例的毕业生,经校学位委员会审核批准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十、选学辅修专业要求   
    选本专业为辅修专业的学生,除修满原专业培养方案规定学分外,还要完成本专业培养方案以下课程的学习:大类专业基础必修课程和专业主修课程(理论与实践,合计37末伏是几月几号2022年学分),课程如下表所示:电路分析(A)、信号与系统(A)、模拟电子技术(A)、数字信号处理(A)、电磁场与电磁兼容、数字电子技术(A)、微机原理及接口技术(A)、电路分析实验、数字集成电路设计、模拟集成电路设计。
    若原专业有与上述相同或相近的课程,可由学院根据就高不就低的原则进行认定,亦即原专业有关课程档次只有在不低于辅修专业相应课程档次的情况下,才可以被认定。
☆专业简介
“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是一个基础知识面宽、应用领域广泛的综合性专业。在学院多学科交叉背景下,培养基础厚、专业面宽,具有自主学习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本科生运用所掌握的理论知识和技能,从事信号获取、处理和应用、通信及系统、微波及电磁技术理论和应用、电子器件和系统,大规模集成电路的理论和应用等方面的科研、开发与教学工作。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分为三个方向:电路与系统、电磁场与微波技术和微电子,分别侧重于信号分析与处理、微波技术应用以及集成电路设计,为学生本科毕业后的进一步深造奠定学科基础。
☆专业特
特一 具有工学学士、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和授权点,为学生进一步深造提供了良好条件。
特二 专业方向选择性大,从业口径宽;有国内外知名学者及国家级教学团队,师资力量雄厚。
特三 与全国电子信息类高科技企业等有良好的合作关系;近年来本专业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7%以上。
☆课程设置
学生在校期间,除公共基础课外,还将学习电路分析、信号与系统、模拟电子技术、数字信号处理、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集成电路设计基础、数字图像处理基础、微波技术基础等专业主干课程,专业课程有半导体物理与器件、数字集成电路设计、通信原理、无线通信基础、电磁场与电磁波等,此外还开设了有关通信、信息、控制和计算机软硬件等相关课程。
最新喜剧电影排行榜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