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坚诗歌的日常生活诗学
作者:毕兰兰
来源:《文学教育》2010年第03期
作者:毕兰兰
来源:《文学教育》2010年第03期
内容摘要:于坚,20世纪80年代“第三代”诗人的代表诗人之一,于坚的诗歌创作关注日常生活,坚持以口语入诗,拒绝隐喻,这些特质是与他独特的诗歌理念分不开的。本文从关注日常生活场景,采用口语化的语言入手,结合作品分析,探讨于坚对日常生活的诗意的诗学追求。
关键词:于坚 日常生活 口语化语言 诗学
提到中国当代诗歌,于坚是一个无法绕过的诗人,他是80年代中后期以“第三代”或“后朦胧”姿态崛起于诗坛的云南诗人。1986年发表于《诗刊》的《尚义街六号》成为于坚的成名作,和韩东的《有关大雁塔》、《我们的朋友》以及李亚伟的《中文系》等诗歌共同开创并引领了“第三代”诗歌的写作潮流。于坚的诗歌创作主张摆脱政治、文化、历史等宏大叙事,直面当下,关注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坚持以口语入诗,拒绝隐喻,真实地表现原生态的生存场景,普通人的生活,惯常的生活场景,口语化的语言,构建了于坚的“日常生活的诗学”。
一.直面当下:关注日常生活场景
中国当代诗坛上曾经盛行的是一种宏大抒情式的诗歌。这种诗歌着力张扬诗歌的非个人化、意识形态化,诗歌抒情主体常常是作为阶级代表或民族文化心理宣示者的“我们”。郭沫若、贺敬之、郭小川等,在他们的诗歌中,国家、民族、集体挤占了个人的生活空间,而缺少日常生活的鲜活画面。于坚曾说:“概念化的文明史其实是一部对具体的在场的新鲜的日常生活的遗忘史。”[1]人们常常忘记了真切的日常生活,总觉得生活在别处,结果抽空了自己的存在基础。于坚的诗歌就力图回到日常生活,既不想让意识形态和意义形态遮蔽日常生活,也不想让它们扭曲式地改造日常生活,而是将日常生活的原生态呈现出来。
在于坚笔下,少年时期的被男同学注目的出众的女同学、工厂里面美丽的女工、一个普通的工人、一生勤勤恳恳的父亲、一诗歌爱好者等一系列普通人开始成为诗人关注的对象。这些人并非英雄人物,也没有什么特别值得歌颂的地方,只是有着平常人的烦恼、快乐,小学三年级作文网而诗人所努力呈现的正是这些平常人的日常生活。在他的《罗家生》中,“他天天骑一辆旧‘来铃’/化装品品牌在烟囱冒烟的时候/来上班……谁也不知道他是谁/谁也不问他是谁/全厂都叫他罗家生……/他死了/电炉把他的头/炸开了一大条口/真可怕/埋他的那天/他老婆没有来/几个工人
日本女装把他抬到山上/他们说他个头小/抬着不重/从前他修的表/比新的还好烟囱冒烟了/工人们站在车间门口/罗家生/没有来上班”。诗人叙述了一个普通工人罗家生的一生,他的一生极为平凡,按时上班,与月亮有关的诗句帮人修表,因事故结束了短暂的一生,死后人们对他的评价不错。而他死后,一切没什么改变,只是“罗家生没有来上班”,平实的语言叙述这个平凡人的一生。于坚的诗歌关注普通人的生活,秦放最后和司藤在一起了吗关注他们的生存,岐抛弃以往诗歌惯用的宏大叙事,也无激情的“放声歌唱”,只是简单的叙述,却使诗歌贴近生活,走入了日常生活。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