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芝⼠:中国⼈才选拔制度的历史演进
“得⼈者昌,失贤者亡”。
放假2020安排时间表⼈才⾃古以来都是⼀个国家最为重要的资源,国家机器的规律有序运转永远离不开各种专业⼈才。放眼各朝各代,都设有⼈才选拔制度,这些选官⽤⼈制度对当时政治、经济、⽂化等⽅⾯的发展,有着⼗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今天我们就⼀起聊聊中国古代的⼈才选拔制度,看看智慧的⽼祖宗是如何选拔良贤的。
1
中国古代的⼈才选拔制度
夏商周时期——世卿世禄制
2016优酷盛典卿:是指古代的⾼级官吏;禄:是指古代官员的俸禄。夏商周时期,选拔制度还略显稚嫩,贵族把持着国家⼤政,凭借⾎缘关系为朝廷挑选⼈才,⼀⼈为官,则世代为官,这种制度绵延了将近千年。从历史发展的⾓度来看,它是历史的进步。
主要操作:通过家族⾎缘关系来确定政府各级官员的任命,将官职限定在贵族范围内,由贵胄⼦弟世代继承祖上的权位。通常有⽗死⼦继和兄终弟及两种⽅式。
不过也有例外。在君王需要⼀些奇才的时候,他们会到民间寻。
大唐荣耀慕容林致结局例如姜太公钓鱼,“钓”到了周⽂王。
春秋战国时期——“军功”、“养⼠”和“客卿制”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经济⽂化的发展和阶级关系的变化,原来处于社会下层的“⼠”(包括军⼠)逐渐成为⼀⽀新的社会⼒量,在各阶级关系中发挥出越来越⼤的作⽤。这时,出现了三种新的选拔制度:“军功”、“养⼠”和“客卿制”。
主要操作:1.军功制,根据军功的⼤⼩相应授予⼀定的官职。2.养⼠制,诸侯和贵族将有才⼲的⾮贵族⾝份的⼈供养起来,任命他们处理事务。3.客卿制,以门客为卿,类似现代意义上的“引进⼈才”,委以重任。
门客如⽑遂(⽑遂⾃荐),君主招揽的⼈才如商鞅。
汉朝——察举征辟制
由秦⼊汉,社会的稳定性⼤⼤提⾼,中央集权进⼀步加强,加之汉朝以儒学为尊,察举制和征辟制应运⽽⽣。
主要操作:察举制,考察推举,针对孝廉(孝敬廉洁),秀才(才能优秀),明经(通晓经义),贤良⽅正(品德⾼尚、直⾔进谏)四个⽅⾯来选拔⼈才。征辟制,皇帝因赏识某⼈的才华⽽破格重⽤。
儒学⼤师董仲舒就是通过察举制,以贤良⽅正连对三策⽽为皇帝所重⽤。
汉安帝通过征辟制,征召张衡为太史令,汉明帝特召班固为兰台史令。
魏晋南北朝时期——九品中正制
一公斤等于多少克
地⽅⾏政部门设置“中正”,对当地⼈物的德才进⾏评定,区别⾼下列为九等。“中正”所评定的品级,成为授官的依据。曹魏后期,尤其到了晋朝,九品中正制发⽣了变化,由于中正官职为世家⼤族所垄断,选官任⼈唯看门第家世,出现
了“上品⽆寒门,下品⽆⼠族”等级森严的局⾯。
主要操作:在各州郡设置⼤、⼩中正官,对⼈才进⾏考察分类,分为九等,上报于司徒,以备吏部使⽤。重点关注出⾝门第。
因出⾝低微⽽不得赏识的元嘉三⼤家之⼀——鲍照。
十大必看丧尸电影隋朝⾄明清——科举制
科举制是我国封建社会最重要的选拔官吏制度。始创于隋朝,完善于唐朝,发展于北宋,衰落于明清。
隋炀帝创科举制度。唐朝不断完善。科举制位寒门弟⼦提供了⼀个“鲤鱼跃龙门”的机会,也客观上造就了唐诗宋词的繁荣。明清时期,由于中央集权空前强化,科举制也被僵化,变成了“⼋股取⼠”。最终不符合时代潮流,于1905年被废除。
主要操作:隋⽴“孝、德、义、礼、信,公、智、⽂、才、勇”⼗科体系,科考荐举并重,“⽂武勤公”已具“德能勤绩”雏形;唐⾸开殿试;明设“⼋股”,由盛⽽衰。
孟郊四⼗六岁中进⼠,⼀⾸《登科后》很有名。
2
古今⼈才选拔制度的共通之处
⼀、对⼈才的选拔范围逐渐开放
夏商周时期实⾏的世官世禄制,选拔基础主要是世家⼤族的⼦弟们,普通百姓不分贫富⼀律没有机会做官,选拔范围较为封闭。
到了战国时期,各国开始变法⾰新,如魏国的李悝变法,楚国的吴起变法,秦国的商鞅变法,都有⼀个共同特点就是打破贵族垄断政府职位的旧体制,实⾏军功、客卿制等⽅法来选拔⼈才。选拔范围逐渐开放。
之后,汉武帝时期,实⾏察举制,按名⽬(如孝廉)⾃下⽽上推荐贤才。虽因制度的不健全⽽弊端频出,但对制度的改进却没有停⽌。选拔范围进⼀步开放。
梦幻西游大唐官府直到科举制的出现,基本维护了公开、公平选拔⼈才的理想。尽管选出的⼈才已未必是真正的贤能,但对于我国⼈才选拔制度的影响却是深远的。
“
我国的企业也基本经历了相似的过程:
早期,国企普遍实⾏⼦⼥顶替制度,和“世官世禄制”基本对应。后来⼦⼥顶替制度被取消,现代企业招聘⼈才基本⾯向全社会,选拔范围越来越开放。
”
⼆、⼈才的评价标准逐渐统⼀、客观
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客卿制中,评价⼀个⼈是不是⼈才,采取的主要⽅式是与君主⾯谈,听TA对时局的判断、对治国之道的见解等。仅以君主的主观判断为依据,未有客观统⼀的标准。
汉朝的察举制以孝廉、秀才、明经、贤良⽅正为标准。尤其是东汉,左雄对察举制实⾏了改⾰,不仅开始了对举荐上来的孝廉、贤良⽅正等的考试,对他们的年龄也提出了具体要求。
之后,三国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统⼀由中央掌握标准来选拔⼈才。这样,不仅标准统⼀了,连掌握标准的⼈也统⼀了。
再后来的科举制,“以科举⼠”,考试是主要的⼿段。考题的选择由唐宋时期的科别众多、内容丰富,到明清时期的四书取⼠、内容单⼀,对考⽣成绩的判断更加客观。
“
在⼈才的评价标准⽅⾯,现代企业基本相当于“客卿制+察举制”。国内企业⼤多通过对学历、年龄、专业、户籍地、专业技术资格等⽅⾯来限制初选⼈才,然后通过⾯试最终确定⼈选。
⼀些现代企业通过⼈才测评选拔⼈才,在个⼈性格、胜任能⼒、思维特质、态度和价值观等⽅⾯实⾏统⼀的标准进⾏测评,评价标准较为客观。
”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记录了前⼈的成功和失败。从⼈才选拔史上,我们可以看出中国的⼈才选拔制度在不断改⾰和完善。
⼈才是企业不可或缺的核⼼资源。⼈才选拔只有遵循客观、开放的原则,不断提升选拔的专业性,才能真正选拔出符合企业需求的⼈才。
转载⽬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等存在问题,请于本⽂刊发30⽇内联系中智培训中⼼进⾏删除,并就版权问题联系相关内容来源。
中智培训中⼼欢迎更多媒体、企业与组织与我们合作沟通,联系邮箱为********************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