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专业知识培训材料
地震专业知识培训材料
一、“地震三要素”发震时刻、震级、震中。
二、地震波一般可分为:体波和面波
1体波:可以在地球内部传播
2面波:只限于近地表层附近传播 可分为: 瑞雷波、 勒普波
纵波和横波
地震发生时地面受到巨大的振动,这种巨大的振动是震源产生的地震波所造成的,地震波分为纵波和横波。振动方向与波前进的方向相垂直的是横波,与传播方向相一致为纵波。纵波每秒种传播速度5--6千米,能引起地面上下跳动;横波传播速度较慢,每秒3--4千米,能引起地面水平晃动。
  纵波是象多米诺骨牌一样你推我我推它,由直线形式向四周传播的,速度较快,对地面的振动是上下颠动; 质点振动的方向和振动传播的方向一致的波。
  横波是象水波一样向四周传播,速度较纵波慢,对地面的振动是左右摇晃,所以地震时人们首先感到的是上下颠动的纵波,几秒钟后才感到摇摇晃晃的横波。:质点振动的方向和振动传播的方向垂直的波。
三、震级
震级是指地震的大小;是以地震仪测定的每次地震活动释放的能量多少来确定的。
我国目前使用的震级标准,是国际上通用的里氏分级表,共分9个等级,在实际测量中,震级则是根据地震仪对地震波所作的记录计算出来的。地震愈大,震级的数字也愈大,震级是表征地震强弱的量度,通常用字母M表示,它与地震所释放的能量有关。一个6级地震释放的能量相当于美国投掷在日本广岛的所具有的能量。震级每相差1.0级,能量相差大约32倍;每相差dnf连接失败2.0级,能量相差约1000倍。也就是说,一个6级地震相当于325级地震,而17级地震则相当于10005级地震。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地震的震级为8.9级。
按震级大小可把地震划分为以下几类:
弱震震级小于3级。如果震源不是很浅,这种地震人们一般不易觉察。
有感地震震级等于或大于3级、小于或等于4.5级。这种地震人们能够感觉到,但一般不会造成破坏。英文歌词
中强震震级大于4.5级、小于6级。属于可造成破坏的地震,但破坏轻重还与震源深度、震中距等多种因素有关。
强震震级等于或大于6级。
特大地震震级大于8级。
四、地震烈度
  烈度是指地震在地面造成的实际影响,表示地面运动的强度,也就是破坏程度。影响烈度的因素有震级、距震源的远近、地面状况和地层构造等。
  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而在不同的地方会表现出不同的强度,也就是破坏程度。影响烈度的因素有震级、距震源的远近、地面状况和地层构造等。
  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而在不同的地方会表现出不同的烈度。烈度一般分为12°,它是
根据人们的感觉和地震时地表产生的变动,还有对建筑物的影响来确定的。
  一般情况下仅就烈度和震源、震级间的关系来说,震级越大震源越浅、烈度也越大。
  同样大小的地震,造成的破坏不一定相同;同一次地震,在不同的地方造成的破坏也不一样。为了衡量地震的破坏程度,科学家又“制作”了另一把“尺子”一地震烈度。地震烈度与震级、震源深度、震中距,以及震区的土质条件等有关。
  一般来讲,一次地震发生后,震中区的破坏最重,烈度最高;这个烈度称为震中烈度。从震中向四周扩展,地震烈度逐渐减小。
  所以,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但它所造成的破坏,在不同的地区是不同的。也就是说,一次地震,可以划分出好几个烈度不同的地区。这与一颗爆后,近处与远处破坏程度不同道理一样。的量,好比是震级;对不同地点的破坏程度,好是烈度。
  我国把烈度划分为十二度,不同烈度的地震,其影响和破坏大体如下:
  小于三度人无感觉,只有仪器才能记录到;
  三度在夜深人静时人有感觉;
  四~五度睡觉的人会惊醒,吊灯摇晃;
测控专业  六度器皿倾倒,房屋轻微损坏;
  七~八度房屋受到破坏,地面出现裂缝;
  九~十度房屋倒塌,地面破坏严重;
  十一~十二度毁灭性的破坏;
  例如,1976年唐山地震,震级为7.8级,震中烈度为十一度;受唐山地震的影响,天津市地震烈度为八度,北京市烈度为六度,再远到石家庄、太原等就只有四至五度了。
五、地震震动的发源处称为震源;地面上与震源正对着的地方,叫震中
地面上其他地点到震中的距离,叫震中距;到震源的距离叫震源距
六、震源深度从震中到震源的垂直距离。
通常将震源深度小于70公里的叫浅源地震,深度在70-300公里的叫中源地震,深度大于300公里的叫深源地震。破坏性地震一般是浅源地震。如1976年的唐山地震的震源深度为12公里。
地方震震中距小于100千米的地震。
近震震中距为1001000千米的地震。
远震震中距大于1000千米的地震。
同样大小的地震,在震中距越小的地方,影响或破坏越重。
七、地震序列
  在一定的地方和一定时间内连续发生的一系列具有共同发震构造的一组地震,称为地震序列。
    主震震级很突出,释放的地震波能量占全序列总能量的90%以上,或最大震级和次大震级之差在0.8-2.4,称为主震型序列;在地震序列中没有一个突出的主震,而是由震级相近的
两次或多次地震组成,最大地震释放的能量一般只占全序列总能量的80%以下,或最大震级和次大震级之差小于0.7级,称为震或多震型序列;主震震级特别突出,前震和余震都很少且震级也很小,大小地震极不成比例,最大震级和次大震级大于2.5级,称为孤立型或单发型序列
八、地震海啸是海底发生地震时,海底地形急剧升降变动引起海水强烈扰动。其机制有两种形式:“下降型”海啸和“隆起型”海啸。
  “下降型”海啸:某些构造地震引起海底地壳大范围的急剧下降,海水首先向突然错动下陷的空间涌去,并在其上方出现海水大规模积聚,当涌进的海水在海底遇到阻力后,即翻回海面产生压缩波,形成长波大浪,并向四周传播与扩散,这种下降型的海底地壳运动形成的海啸在海岸首先表现为异常的退潮现象。1960年智利地震海啸就属于此种类型。
  “隆起型”海啸:某些构造地震引起海底地壳大范围的急剧上升,海水也随着隆起区一起抬升,并在隆起区域上方出现大规模的海水积聚,在重力作用下,海水必须保持一个等势面以达到相对平衡,于是海水从波源区向四周扩散,形成汹涌巨浪。这种隆起型的海底地壳运动形成的海啸波在海岸首先表现为异常的涨潮现象。
九、地震有前兆
地震前,在自然界发生的与地震有关的异常现象,我们称之为地震前兆,它包括微观前兆和宏观前兆两大类。
常见的地震前兆现象有:(1)地震活动异常;(2)地震波速度变化;(3)地壳变形;(4)地下水异常变化;(5)地下水中氡气含量或其它化学成分的变化;(6)地应力变化;(7)地电变化;(8)地磁变化;(上海外地人买房9)重力异常;(10)动物异常;(11)地声;(12)地光;(13庐州月光)地温异常等等。
当然,上述这些异常变化都是很复杂的,往往并不一定是由地震引起的。例如地下水位的升降就与降雨、干旱、人为抽水和灌溉有并。再如动物异常往往与天气变化、饲养条件的改变、生存条件的变化以及动物本身的生理状态变化等等有关。因此,我们必须在首先识别出这些变化原因的基础上,再来考虑是否与地震有关。
十、震前地声会有什么异常现象
不少大震震前数小时至数分钟,少数在震前几天,会产生地声从地下传出。
有的如飞机的"嗡嗡"声;
有的似狂风呼啸;
大皇宫
有的象汽车驶过;
有的宛如远处闷雷;
有的恰似开山放炮,¨¨¨地声的分布很广,高烈度区更为突出。
按灾区众经验说根据地声的特点,能够判断出地震的大小和震中的方向:
"大震声发沉,小震声音发尖;"
"响的声音长,地震在远方;"
"响的声音长,地震在远方;"
"响的声音短,地震在近旁。"
十一、地震中长期、短期和临震预报、地震年度趋势预测
对某地十年内可能发生的破坏性地震做出的预报叫地震长期预报。
对某地一二年内可能发生的破坏性地震做出的预报叫地震中期预报。地震的中期预报和长期预报又可合称中长期预报。
对某地一二个月内可能发生的破坏性地震做出的预报叫短期预报。
对某地几天以内,在较小范围内可能发生的地震破坏性地震做出的预报叫临震预报。
年度地震趋势预测是由中国地震局每年组织专家对下一个年度国内可能发生破坏性地震的地点所作的趋势性预测。
十二、地震监测方法和手段
地震前兆是与地震孕育和发生相关联的异常现象。由于地震的孕育和发生是很 复杂的自然现象,因此在这个过程中将出现地球物理学、地质学、大地测量学、 地球化学及至生物学、气象学等多学科领域中的各种异常现象。经过系统的清 理和研究,自1966年邢台地震以来,我国已在70 多次中强以上地震前记录到 1000多条前兆异常。这些前兆异常可归为十
大类,即地震学、地壳形变、重力 地磁、地电、水文地球化学、地下流体(水、汽、气、油)动态、应力应变、 气象异常以及宏观前兆现象。每一类前兆又包含多种监测手段和异常分析项目。 如地壳形变包含有大面积水准测量、断层位移测量、海平面观测、湖面观测、 地面倾斜观测等手段。地震学前兆分析项目是各大类前兆中最丰富的,包括地 震活动分布的条带、空区集中、地震频度、能量、应变、b值、震、前震、 地震波速、波形、应力降等三十多种异常分析项目。宏观异常项目亦是丰富多 彩,如地声、地光、火球、喷水、喷油、喷气、地气味、地气雾,井水翻花、 冒泡、突升、突降、变、变味、井孔变形、各种动物行为的反常现象等等。 总之,由于地震孕育和发生过程的复杂性,决定了地震前兆具有丰富,多样和 综合的特点。归纳起来,前兆现象可分为十大类,其中包含的异常分析项目和 观测手段可达近百项。
十三、全球和我国的地震分布情况
1、全球的地震分布情况
地震的地理分布受一定的地质条件控制,具有一定的规律。地震大多分布在地壳不稳定的部位,如大陆板块和大洋板块的接触处及板块断裂破碎的地带。
全球地震主要分布在两大区带上:
一是环太平洋地震带,该带基本沿着南、北美洲西海岸,经堪察加半岛、千岛岛、日本列岛,至我国的台湾省和菲律宾岛一直到新西兰。是地球上最活跃的地震带,集中了全世界80%以上的地震,释放的地震能量占全球的75%。环太平洋地震带近年来活动尤为活跃,1995117日的日本阪神大地震,人员伤亡、经济损失惨重,震惊世人。
二是欧亚地震带,大致从印尼西部,缅甸经我国横断山脉,喜玛拉雅山地区,经中亚细亚到地中海,又称喜玛拉雅-地中海地震带。我国处在世界两大地震带之间,是一个地震活动较多且强烈的地区。
2、我国的地震分布情况
我国是世界上地震活动较多且强烈的地区。
我国地震主要分布在:
1)东南部的台湾和福建广东沿海;台湾省的强震密度和平均震级都占全国首位。
2)华北太行山沿线和京津唐地区;
3)青藏高原和四川、云南西部;
4)西北的新疆、甘肃和宁夏。
十四、我国历史上的地震灾害
我国是世界上蒙受地震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全世界造成人员伤亡最惨重的2次大地震都发生在我国。
1556年陕西华县8级地震,死亡83万人;
1976年河北唐山7.8级地震,死亡24.2万人。
我国有史以来共发生198级以上地震,约死亡267万人。
70年代全世界因地震死亡人数43.7万人,其中我国死亡26.2万人,占60%
仅在1966--197610年间,我国大陆地区发生7 级以上地震18次,共震塌房屋1亿多平
方米,经济损失约300亿元。
十五、百年来世界重大地震
190544日,克什米尔地区发生80级地震,造成188万人死亡。
1906817日,智利瓦尔帕莱索港地区发生84级地震,致使2万人死亡。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