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复习:散文专题训练——彭程散文
散文专题训练---彭程散文北京升国旗时间几点每天都升吗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头脑中的旅行
彭程
①对当代人来讲,旅行是一件平淡无奇的事情,但在古代,技术落后,交通不便,旅行经常和冒险联系在一起,另外还要有相当的经济实力作为后盾,因此,旅行对于很多人来说并非易事。那时候的一些人尤其是文人,愿望难以满足,只好经常借助于幻想,在头脑中旅行。文人许多是贫穷而兼病弱,却拥有敏锐的感受力和丰富的想象力,现实生活中的阻碍反而进一步激发起他们的热情。一幅图画,书里一段并不起眼的描绘,都能够成为点燃他们灵感的火种。借助无限的想象,他们能够生动地绘出一个地方的景氛围,读来有身临其境之感。
②法国诗人波德莱尔就突出地体现了这样一种才华。他的不少篇章,都表达了对于远方的向往。远方,始终是一个充满魅力和诱惑的巨大泉眼,汩汩涌流出诗意和美。波德莱尔的女友
有着一半非洲血统,据说正是她周身所散发出的异域气息令他痴迷,她的秀发,她的一颦一笑,都让他恍惚感受到了遥远的、另外一个大陆的奇异魅力。他有一首散文诗《头发中的半球》,其中有这样的描绘:
你的头发蕴藏着一个完整的梦,充满了船帆和桅杆的梦;它也包藏着大海,海上的季风把我带到那些迷人的地方,那里的太阳显得更蓝更深,那里的大气充满果实、树叶和人类肌肤的香味。
③从这些文字中,你能强烈地感觉到诗人感受力的灵敏和丰盈,视觉、嗅觉等都在全方位地、酣畅地敞开着,借助于一些要素,他生动地描绘出遥远地方的风光气氛,栩栩如生。而这一幅幅巨大的、声流溢的画面,最终是靠着强大的想象力来加以拼接、连缀和粘合的。
④终其一生,波德莱尔都被港口、轮船、铁路、火车以及酒店客房所吸引,因为这些都连接着远方,通向另外的生活。因为很难真正具备出行的条件,波德莱尔更多的是从想象中获得满足。
⑤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俄罗斯作家蒲宁,也是一位善于运用想象力的大师。在自传体长篇小说《阿尔谢尼耶夫的一生》中,他回忆了自己在俄罗斯腹地的一个庄园里度过的童年时代。在漫长寒冷的冬夜,《鲁滨逊漂流记》等书里的插图,让他想象遥远的热带。狭窄的独木船、拿着弓箭和长矛的光身子的人、椰子树林,都让他感到甜蜜和陶醉,产生了一种身临其境的幻觉:“我不但看到,而且以自己的整个身子感觉到了那么多干燥的炎热,那么多阳光!”以至于多年后,他有机会来到那些地方时,心中浮现的第一感觉就是:对,对,所有这一切正如我三十年前首次“看到”的那样!
⑥拥有这样一种强大的想象能力,堪称是生命中获得的宝贵奖赏。它打通了一条连接诗和美的道路。
⑦以上种种都表明,一个善感的灵魂,可以创造出怎样的奇迹。这是一些具有异禀的人,能够通过一棵树想象一片森林,借助一片贝壳想象一片大海。一些零散寒伧的线头布片,到了他们手中,竟被拼接成一幅彩斑斓的织锦,点滴的触动竟能创造出成片的美。读这样的作品,与其说是观赏作者借助于想象而描绘出的风景,不如说是欣赏灵魂的奇观,欣赏灵魂创造出的诗意般的美的世界。
⑧当然,我们都是凡夫俗子,不具备那样卓越的才华。不过,从他们的这种嗜好中,还是可以悟出一些有益的东西。虽然如今旅行成本大大降低,但一个人的时间、精力、财力等,永远是处于一种短缺的状态。相对去过的地方而言,更多的地方是去不成的。这样,就不妨退而求其次借助想象的力量来作为一种弥补。
⑨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有必要向那些杰出作家学习,培养和丰富自己的想象力,努力使自己变得细腻善感:欣赏一泓碧蓝的山涧溪水的图片,仿佛感觉到浸入脚底的丝丝寒凉;目光流连于画面上一间江南小城临水的茶楼,似乎嗅到一缕明前龙井的清香。对于气氛、情调的细腻感知和把握,才堪称旅行最重要的收获。陕西旅游景点>黄土高坡歌词>基督教歌曲你就是耶稣
⑩如今技术的快速进步,为这种想象的旅行提供了极好的帮助,鼠标轻轻一点,你可以从白雪皑皑的北极冰原,到花木葳蕤的热带海岛。瞩目于图片,充分调动想象力,把感受的旋钮调到最高档,庶几可以获得几分真切的、身临其境般的体验。
⑪当然,对于这种替代的旅行,你尽可以不以为然,但我只需要用一句话来辩护:人生奄忽,步履真正踏及的地方,能有几处?
(本文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错误的一项是()
A.第①段作者首先从客观条件出发,引出“头脑中的旅行”这一现象,再从主观条件出发,阐述了它的可能性。
B.第②段用波德莱尔的实例具体描述什么是“头脑中的旅行”,从中也可以看出“头脑中的旅行”常常有触发点。
C.第⑨段中画横线的语句,运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从视觉与嗅觉的角度展开联想,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D.今天,科技的发达既使现实的旅行更加便利,也为想象的旅行提供了帮助,可以帮助我们“抵达”世界的各个角落。
2.简要分析第⑥段在文中的作用。
3.与现实中的旅行相比,“头脑中的旅行”是一种替代性的旅行,它可以满足人们对远方的向往吗?请结合文章内容和个人生活体验,谈谈你的看法。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观背村记
彭程
观背村,岭南的一个普通村庄。据说这一带原来有一座唐代道观,因村庄坐落于其背后,遂得此名。
观背村旁,有一座罗浮山。罗浮山因东晋葛洪隐居炼丹而为人所知,后世文人的反复吟诵更是使其声名远播。苏东坡诗“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无人不晓,而这首绝句的前两句,就是“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观背村位于这座岭南名山的襟抱中,又有东江从不远处流过,山环水绕,让这个不算很大的村子,充分沾染了大自然的灵秀之气。
走进村子,村街两旁墙上的大幅彩壁画映入眼帘。这些长达千米的墙绘,或彩浓艳,或笔调淡雅,风格各异,表达的内容颇为丰富:后羿射日,嫦娥奔月,卧薪尝胆、孟母三迁…… 传统文化题材之外,更有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画。进入旁边的街道,壁
画又是另一番天地——客家风情、生活智慧、唐诗宋词元曲…… 脚步向前迈动,画面也随之伸延,可谓移步换景。
街道两旁,是一株株一簇簇茂盛的树木和花卉,摇曳多姿,与白云蓝天一道,将这些彩绘映衬得鲜亮热烈。绘满彩画的围墙后面,一排排房舍错落排列。大多是两层,有一些是村民自居,更多的还是挂着各种协会或团体标牌的办公场所和客栈旅店等。房屋依然是原来村舍的格局框架,但经过现代化的设施改造,舒适惬意。到处拾掇得洁净雅致,窗口悬挂着盆栽,竹蒿架设花架,井台缠绕着藤萝,自然天成中显示出匠心。这里同时呈现了时光的不同维度,在古旧的建筑器物背景上,展开着时尚鲜活的现代生活。那种感觉,就好像在一堵斑驳漫漶的老墙前面,一簇鲜花在怒放。
村民介绍说,几年前的村容完全不是眼前的样子。当时由于拆迁等原因,大部分村民都搬走了,只剩下基本被废弃的老房子。观背村村委会决心改变村子残破落后的面貌。经过认真考察和商议,决定利用村子毗邻县城的优势,吸引各种文化类协会、团体来村里租住院落,改建后作为办公和交流场所,借助艺术家们的创造性思维,为村庄带来蜕变。为得到村民的理解和支持,当时的观背村第一书记苦口婆心做工作,他对村民们说,让我们的孩
子在浓郁的艺术氛围里成长,潜移默化,等于从小就让他们开拓了眼界,增加了学问,熟悉琴棋书画,待人温文尔雅,难道不比满口粗俗,大呼小叫强?肺腑之言,诚挚恳切,实践证明,这个具有发展目光的创意大获成功,不长的时间内,就吸引了六十多家书画、音乐、奔棋、陶艺等文艺类协会、组织纷纷进驻,并催生多种文化产业,一个兼具古朴和时尚意味、精神与经济功能的“观背村文化部落”,一步走对,步步畅通,一顺百顺,良性循环。文艺协会的入驻,文化产业的兴起,让村里的环境氛围大为改观,吸引了更多的人来观光旅游,如今一年接待游客多达三十万人次。很多村民的破房陋屋也改造成别具乡野情趣的宜居民宿,租金翻了好几倍。现任村支书如数家珍地介绍着种种变化,最后加重语气,用一句话感慨系之:“让观背村获得重生的就是文化!”在这样焕然一新的环境中,人的心气自然就不一样了。有道是“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从迎面走来的村民们从容明朗的笑容中,从他们与人交谈时谦恭坦荡的表情中,你会鲜明地感受到这一点。
我面前是一条小河,建于宋德祜元年的双孔石拱桥“保宁桥”跨在河面上。村道与河岸之间,有一棵高大茂盛的杨桃树,不少黄中泛绿的棱形果实落在地上,捡起来嗅嗅,有酸涩的味道。树干上密密地绑着十几个指示牌,箭头指着不同的方向。刚才在街上行走时,每个拐角处都会看到这种牌子。我自上而下依次看来:“手有余香”“观背书吧”……
利威尔文字没有声响,但显然在诉说着一种兴旺与丰饶。忽然意识到,将它们连缀起来看,便生出一种隐喻的效果。衣食住行、琴棋书画、口腹嗜好、精神享受,都被收纳于这些店铺之中。位于珠三角大地上的惠州,是一块经济腾飞的热土,也是精神文化葳蕤生长的地方。这个叫做观背村的中国普通乡村,便分明成为正在蓬勃发展的新生活的一个缩影。
(有删改)
4.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写观背村村名的由来和村旁罗浮山与葛洪、苏轼的关联,暗扣下文对当下观背村的文化气息的描述,古今文化又形成对比。
B.“让观背村获得重生的就是文化”观背村现任村支书的这句话具有点明文章主题的作用,体现了文化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地位。
C.文章略写了观背村的自然环境,而详细展示其人文环境;写出了观背村的古典韵味,更表现了其兼具精神与经济功能的“文化部落”特。
D.从结尾将观背村视为“正在蓬勃发展的新生活的一个缩影”来看,文章所表现的观背村的变化,具有以小见大、以少总多的作用。
5.作者对看到的村容村貌的描述很有层次感,请结合作品具体分析。
6.文章插入“村民介绍说……”这一段具有怎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心的方向,无穷无尽
彭程
在一望无际的华北平原长大的我,十几岁时因为看到了一本画册而入迷着魔,从此把小桥流水的江南,当成心目中最初的远方。我想象那里的天空和土地,河流和植物,那里的人们和他们的生活。数年后,当我初次踏上那里的土地时,却分明有一种旧地重游的感觉——脑海中无数次的描画勾勒,已经让想象无限接近于真实。
随着年龄和经历的增加,曾经的虚幻变作真实,陌生成为熟悉,然而向往也会同步扩展,没
有停歇。远方永远存在,远方在远方之外,在东西南北的各个方向。目光尽头的地平线,不过是一个新的起点。一个声音呼唤你出发,行行复行行,把灵魂朝着天空敞开,把脚步印在永远向前方伸延的大地上。
有许多年了,我最喜欢做的一件事情,是在某个清静的时辰,展开一本中国地图册,确定其上的一个或几个地点,放飞思绪。意念抵达之处,多是我曾经留下足迹的地方。神凝气定之时,我分明看到,一幕幕画面穿越时光和距离,翩然闪现。那是长白山下小镇外的原始森林,脚步踩在厚重松软的腐殖土上,松脂的清香、铃兰花的馥郁伴着鸟儿的鸣叫扑面而来;那是新疆伊犁霍城的万亩薰衣草,深紫花朵波浪般层叠起伏,一直延伸向远处的白杨林带,映照着天地接壤处山峰上的皑皑积雪……
有时候,借助资料和图片,我也会把目光投向某个向往已久而尚未遂愿的地方。我想象青海三江源头的浩瀚壮丽,西藏纳木错圣湖边飘扬的经幡;想象大凉山满山遍野的金黄苦荞麦,大兴安岭深处以驯鹿为伴的鄂伦春人家……甚至仅仅是想象,就能够带来一种惬意的慰藉。
这些已经去过或将去到的地方,被造化赋予了各自的美质,形态千变万化,繁复多姿。但
trouble is friend歌词对于我来说,初次遭逢这些景物,都是一种感动,一种震颤,一道划过灵魂的闪电;而过后,则是一遍遍地回想,在回想中沉醉,在沉醉中升起新的梦想。
让我记述一次这样的闪电和震颤,它的强度让我此生难忘。那是二十多年前,一次在新疆大地上的行旅。汽车穿越连绵交错的农田和林带,即将驶入浩瀚无垠的千里戈壁。就在它的边缘,神话一样,眼前突然闪现出一望无际的向日葵,茎秆高大粗壮,花盘饱满圆润,花瓣金黄耀眼。它们齐齐地绽放,一片汪洋灿烂,仿佛彩的爆炸和燃烧。在片刻的惊骇后,我觉察到眼眶中盈满了泪水。眼泪是一种验证,是灵魂和情感尚且丰盈饱满的体现。而此时此地,它是在强烈地证明着风景的大美。
这些让我镂心刻骨的地方,其实在当地都是最普通的风景,普通到无人关注,更不会被写入旅游指南。不过这又有什么关系呢?因为平凡而普遍,它们更能够反映此地的自然之美的本质,也更能够和孕育于风土之中的普遍精神建立起一种关联。那是一种与这片土地血肉关联、休戚与共的情感。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