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看待儒家礼仪⽂化
中国⾃古就是礼仪之邦,中华礼仪曾享誉“天下”。然⽽,中华礼仪在清朝末年⾯临“三千年未有之变局”后,被迅速⽡解。“丢弃”了传统礼仪的国⼈,虽然处处向西⽅看齐,可在礼仪⽅⾯,也只学了点⽪⽑,并没有真正形成⾃⼰的现代⽂明规范。改⾰开放后,国⼈的钱包⿎了,能周游世界了,可形象却遭透了,“中国⼈”⼏乎成了“不⽂明”、“没礼貌”、“没教养”、“炫富”、“低俗”的代名词。如何挖掘我国传统儒家的礼仪⽂化,重建能够维护国⼈尊严的礼仪规范和⾏为准则,已成为我国现代化进程亟待解决的重⼤课题。笔者就此谈点不成熟看法。
⼀、儒家礼仪⽂化的产⽣、内容及特点
礼起源于⽒族社会末期的祭祀活动。古⽂的“礼”字,从“⽰”、从“豊”。“豊”是古代⼀种⽤来祭祀的礼器,“⽰”按照《说⽂解字》解释:天垂象,见吉凶,所以⽰⼈也。祭祀要表现对“天”或“神”的敬意,就需要制定必须的程序和仪式,于是产⽣了礼的最初规范。所以,许慎认为,“礼”就是“事神⽽致福也”。
(⼀)儒家礼仪的产⽣。在⽒族祭祀礼仪基础上,华夏民族逐渐形成了三皇、五帝治理天下的礼仪法度,后经夏礼和殷礼,到西周时,周公制礼,各种典章制度、道德规范、⾏为准则更加完备,发展到“郁郁乎⽂哉”程度,让孔⼦赞叹不已。但是,平王东迁后,周室衰微,诸侯崛起,社会失序,礼坏乐崩。⽣活在春秋战国之交的孔⼦,眼见礼乐征伐⾃诸侯出,陪⾂执国命,等级制度破坏,违犯周礼
、犯上作乱的事不断发⽣。对此,孔⼦极为愤慨。如他认为,“‘相维辟公,天⼦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说季⽒“⼋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他为了恢复周王朝的礼治,使社会消除动乱、和谐稳定,主动承担起传承和创制社会礼仪的使命。
周公制礼的主要⽬的是维护周朝统治,礼的作⽤是划分尊卑贵贱,规范⼈们的等级⾏为。孔⼦继承了周公的礼制思想,认为礼仪是教化引导民众最有效⽅式:“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孔⼦重建的礼,除了社会政治层⾯的规制外,更注重⼈内⼼的和谐有序。他认为“⼈⽽不仁,如礼何?”有了内⼼之仁,礼才能变成⼈们的⾃觉⾏动。孔⼦以仁⼊礼,实现了中华礼仪⽂化的仁义转向。仁的基本要求就是时时处处约束⾃⼰的欲望和⾏为,使之符合礼的规范,即“⾮礼勿视,⾮礼勿听,⾮礼勿⾔,⾮礼勿⾏。”这样,孔⼦就建⽴起以仁为价值核⼼,以礼为⾏为规范,仁礼合⼀,喻仁于礼的礼仪秩序,⼈⼈遵规守距,社会就可免于动荡,就能够实现“君君⾂⾂,⽗⽗⼦⼦”长幼有序、亲疏有别的道德理想了。
志愿怎么填报(⼆)儒家礼仪的基本内容。儒家的“礼”和“仪”,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礼”是制度、体制和社会意识;“仪”是“礼”的具体表现形式,是依据“礼”的规定,形成的社会规则和⼈的⾏为规范。礼仪的内容⼗分丰富,涉及⼈们⽣活的⽅⽅⾯⾯,这⾥只能概⽽述之。
⾸先,礼仪是国家典制。《左传》引“君⼦”的话说:“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利后嗣者也。”这
中级会计师资格证⾥的礼,显然包括王权体制、社会结构、家族组织、等级秩序等上层建筑。孔颖达对这段话的注疏:“国家⾮礼不治,社稷得礼乃安,故礼所以经理国家、社稷。以礼教民则亲戚和睦,以礼守位则泽及⼦孙。”荀⼦认为,“国⽆礼则不正。礼之所以正国也,譬之,犹衡之于轻重也,犹绳墨之于曲直也,犹规矩之于⽅圆也,既错之⽽⼈莫之能诬也。”将礼譬之为治国的衡、绳墨、尺⼨,是规范⼀切的标准。在儒家看来,依照礼制建⽴的国家制度和社会秩序,符合天道和⼈道原则,能够实现政通⼈和、百姓乐业。
其次,礼仪是精神信仰。孔⼦在周礼基础上,挖掘了仁的伦理价值内核。孔⼦认为,仁和礼的关系是统⼀的,仁是礼的核⼼价值、内在道德,礼是仁的现实体现,从⽽将礼升华为⼀种社会精神和社会信仰。在儒家看来,⼀个⼈如果不具备仁的观念和品质,是不可能贯彻礼制仪规的,礼的种种要求和准则,也就徒具形式。因此,孔⼦主张“克⼰复礼”。克⼰复礼就是约束、克制⾃⼰,使⾃⼰的⾔⾏符合礼的规定。《论语·颜渊》指出,“克⼰复礼为仁。⼀⽇克⼰复礼,天下归仁焉!”如果⼈们都能够做到⾃我约束,并使⾃⼰的⾏为合礼合规,就可以达到仁的完美道德境界了。
其三,礼仪是社会秩序。礼是儒家追求的⼀种和谐、稳定的社会秩序。礼通过划分⼈们的尊卑,规范⼈们的地位,实现社会各层级的等级化、有序化,即《论语》说的“礼达⽽分定”。孔⼦认为,“为政先礼,礼其政之本欤!”,“安上治民,莫善于礼”。如果⼈⼈遵守贵贱、尊卑、长幼、亲疏有别的社会秩序,家国便可长治久安了;反之,社会秩序违反了礼仪,不合规矩,家国就可能动荡不安。所以,孔
⼦⼗分重视礼,认为“恭⽽⽆礼则劳,慎⽽⽆礼则葸,勇⽽⽆礼则乱,直⽽⽆礼则绞。”强调“不学礼,⽆以⽴”。
其四,礼仪是交往⽅式。⼈与⼈交往要合规矩,礼是社会交往活动的准则。儒家认为,⼈的活动应该符合仁德精神,要体现仁、义、⽂、⾏、忠、信的要求,为此,儒家制定了⼀整套⼈与⼈交往的⾏为规范。《礼记·仲尼燕居》说:“礼也者,理也。”《礼记·乐记》说:“礼也者,理之不可易者也。”儒家将礼看成衡量是⾮曲直不可更改的标准。儒家还强调交往的对等性。《礼记》指出,“礼尚往来,来⽽不往,⾮礼也;往⽽不来,亦⾮礼也。”礼尚往来,是礼貌待⼈的⼀条重要准则,接受别⼈的好意,必须报以同样的礼敬。这样,⼈际交往才能够实现良性循环,社会才体现出⽂明礼貌。
其五,礼仪是治理之道。儒家⾮常重视礼在社会治理中的作⽤,提出以礼治国的思想。由于礼仪之道确实治国治家有
其五,礼仪是治理之道。儒家⾮常重视礼在社会治理中的作⽤,提出以礼治国的思想。由于礼仪之道确实治国治家有效,所以,孔⼦倡导的“为国以礼”,逐渐成为中国传统的治国模式,为历代王朝所遵循。在历代统治者的倡导下,儒家的礼治观念逐渐渗透到社会⽣活的各个⽅⾯,调整着⼈与⼈、⼈与天地宇宙的关系。正如《礼记》所⾔,“道德仁义,⾮礼不成;教训正俗,⾮礼不备;分争辩讼,⾮礼不决;君⾂上下,⽗⼦兄弟,⾮礼不定;宦学事师,⾮礼不亲;班朝治军,莅官⾏法,⾮礼威严不⾏;
祷词祭祀,供给⿁神,⾮礼不诚不庄。”随着各种礼仪制度的完善,以礼治国不仅指德治,也包含了法治。章太炎在《检论》中指出:“礼者,法度之通名,⼤别则官制、刑法、仪式是也。”礼不仅具有道德教化的作⽤,⽽且具有法律意义,⼈们的⾏为违礼即被视为触刑。
(三)儒家礼仪的主要特点。儒家礼仪作为社会的制度安排和社会⽣活必须遵守的准则,虽然在每⼀个朝代都有不同表现⽅式,但礼治作为中国古代独有的治国之道,其特点是⾮常鲜明的。
第⼀,礼仪强调治“未病”。治国如同治病,如果把中国融汇德法的礼治,⽐做“未病先治”的中医,那么西⽅单⼀的法治就是治“已病”的西医。西汉的贾谊就认为,礼治和和道德能够“禁于未然之前”。《淮南⼦·秦族训》指出,“民⽆廉耻,不可治也”;“民不知礼仪,法弗能正也”。离开了治⼼、治本的礼仪之道,百姓不知廉耻的⾏为就没有好的办法治理,连刑罚也不能起作⽤。礼是治本的,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刑法是治末的,只在⼈们犯法之后才处罚,实⾏治本之道,才能正民⼼,才能使国家得到有效治理。儒家的礼治所以能数千年传承不息,就是因为礼的德法兼治,能够有效维护和巩固君王统治。
第⼆,礼仪具有内在约束性。⽆论在什么社会,在哪个朝代,⼈的⾏为都是受观念⽀配的,观念正则⾏为正。儒家的礼治从⼈的道德信念处⼊⼿,强调内在约束,具有法治不可替代的价值。孔⼦对那种只注重仪式⽽忽略礼的内在精神的做法深表痛疾,“礼云礼云,⽟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云乎哉?
”儒家礼治社会的逻辑起点是个⼈修养,孔⼦特别强调“修⼰以安⼈”,“修⼰以安百姓”,主张以智、勇、信、义、忠等道德规范,约束⾃⼰,并以⾃⾝为中⼼,不断由近及远、由⼰及⼈,扩展德⾏,逐步实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政治理想。
第三,礼仪以和为贵。《论语•学⽽》⽈:“礼之⽤,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这⾥的“和”即指“中和”,是孔⼦将“和”由原来阴阳调和之意,引申为指⼈际关系及不同事物之间的和睦、和谐、融洽。这句话概括了“礼”的“贵和”精神,⽽“贵和”精神决定了“礼”的社会功⽤即是协调社会各阶层的关系,以达到整个社会的和谐有序。儒家礼仪对社会和谐秩序的维护,不完全靠政令、法律等强制性的⼒量来实现,主要是靠⼈们的⾃觉和⾃律,⽽⼈的⾃觉⼼和⾃律能⼒的形成,则是靠道德教化的⼒量。“和为贵”作为中国礼仪⽂化的核⼼理念,经过两千多年的积淀,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特有的传统精神风貌。
第四,礼仪⾃卑⽽尊⼈。《礼记》认为,“夫礼者,⾃卑⽽尊⼈。虽负贩者必有尊也,⽽况富贵乎?富贵⽽知好礼,则不骄不淫;贫贱⽽知好礼,则志不慑。”按照礼的要求,在交往⾏为中,⼈⾸先应该⾃我谦卑,以谦卑之⼼、谦卑之礼尊敬他⼈。这⾥的“⾃卑⽽尊⼈”,并⾮专门针对富贵者,⽽是包括挑担⼦沿街叫卖的“负贩者”。可见,儒家之礼是博施于所有⼈的。尊重他⼈,就要平等待⼈,不分贵贱等级,⼀视同仁。如果仅对上层⼈⼠献其礼敬,以财势取⼈,以利益交⼈,只能是⼩⼈所为。孔⼦强调⼈们应该以礼来对待他⼈,“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恶不哀,吾何以观之哉?”以恭敬的态度施⾏礼仪,不同阶层应互相体谅,共同营造宽松的社会⼈⽂环境。
第五,礼仪是⼈别于禽兽的标志。礼是⼈特有的⾏为,是⼈与禽兽本质区别。《礼记·冠义》:“凡⼈之所以为⼈者,礼义也。”《礼记·曲礼》说:“鹦鹉能⾔,不离飞鸟。猩猩能⾔,不离禽兽。今⼈⽽⽆礼,虽能⾔,不亦禽兽之⼼乎?夫唯禽兽⽆礼,故⽗⼦聚麀。是故圣⼈作,为礼以教⼈,知⾃别于禽兽。”在儒家看来,⼈若不懂礼仪或不遵从礼仪,与禽兽⽆异。唐代孔颖达说:“⼈能有礼,然后可异于禽兽也。”儒家的礼仪不只是普通的礼节和外在的规范,⽽是体现了深厚的⽂化底蕴,是⼈与禽兽相别的根本标志。
⼆、儒家礼仪⽂化的历史地位
儒家礼仪历史悠久、内质独特、影响⼴远,在中华⽂明发展史上,占有⼗分突显的位置。著名史学家钱穆就认为礼是中国传统⽂化的核⼼。在世界诸多古⽂明中,惟有儒家⽂明能保持连续性,与礼仪之道丰富内容和恒久⽣命⼒有直接关系。在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儒家礼仪⽂化不仅教化了中华民族,对中国及周边国家的发展进步也产⽣了不可估量的作⽤。
第⼀,造就礼仪之邦。古⽼的中华⽂化源远流长,创造了灿烂⽂明,形成了完整的礼仪规范、⾼尚的⾏为准则和优秀的道德传统,被世⼈称为“⽂明古国,礼仪之邦”。中华民族获“礼仪之邦”赞誉,儒家总结、完善、创⽴的⽂明礼仪功不可没。讲礼重仪是中华民族世代沿袭的优良传统,汉以后历朝历代都⾼度重视礼制仪规,礼仪之道对社会的和谐发展,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正如明末清初的思想家颜
元所说,“国尚礼则国昌,家尚礼则家⼤,⾝尚礼则⾝正,⼼尚礼则⼼泰。”在儒家礼仪的教化与熏陶下,中华民族的⾔⾏举⽌⽂雅,待⼈恭让温和,谦虚⽂明的华夏⼈处处讲礼貌,被交往的各国称为“礼仪之邦”。
第⼆,维护社会。《左传》中讲到,礼是“天之经,地之义,⼈之⾏”。孔⼦殚精竭虑地整理、总结、创新周礼,其根本⽬的就是想恢复西周的等级秩序、社会和谐与百姓的安居乐业。儒家将礼上升到国家法度,上⾄宫廷的规制,下⾄
根本⽬的就是想恢复西周的等级秩序、社会和谐与百姓的安居乐业。儒家将礼上升到国家法度,上⾄宫廷的规制,下⾄百姓的吃穿,⽆不在礼仪规范之下。各种礼仪使⼈们的⾏为中规中矩、和谐有序,从⽽在⼀定程度上避免了社会⽭盾的发⽣。《中庸》甚⾄把“和”看作“天下之达道”,体现了儒家“贵和”、求同的社会理想。儒家的“礼制”传承不息,成为中国古代⼈⼼⽬中的⼤法和判断是⾮善恶的共识,有⼒地维护了各王朝的社会,使百姓减少了动乱之苦。
第三,提升教化⽔平。孔⼦积极提倡礼仪及教育,儒家⼗三经中,讲述礼仪的经典就占了三部,即《周礼》、《仪礼》和《礼记》,通称“三礼”,成为历代⽂⼈必读之书。《礼记》认为,“礼之教化也微,其⽌邪也于未形,使⼈⽇徙善远罪⽽不⾃知也。”礼的教育与教化,具有防微杜渐、徙善远罪,促进社会和谐的作⽤。礼对社会的教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是通过各种礼仪活动,实现对⼈潜移
默化的影响和教育;⼆是礼仪的内在价值元素,能深⼊⼈⼼,提升社会的道德⽂明⽔平。由于儒家礼仪教化在各朝代的实⾏,仁德精神对⼈的观念影响很深,对政令畅通、政治稳定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
第四,影响周边地区。儒家礼仪不仅在中国,在东亚、东南亚也占有重要地位。儒学、汉字、礼仪、律令,很早就传播到周围国家,对这些国家的思想和⽂化产⽣了深远影响。⽇本⼈从中国唐朝时起,⼤量向中国派送谴唐使,学习中华礼仪,并将⼤量制度典籍带回⽇本。在很⼀个时期⾥。⽇本的国家法律、政府机构设置、服装服饰、⽇常起居、民俗节⽇都以中国唐朝为参照。⾄于朝、韩两国,在历史上长期是中国的藩属国,其⽂化礼仪更是深受儒家影响。越南在三国时期就受儒学影响,各王朝的典章制度和各种礼仪⼤都取法于中国。儒家礼仪对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也产⽣了⾮常⼤影响。儒家礼仪为中国及周边地区的⽂明发展做出了巨⼤贡献。电脑待机怎么设置
孟子名言三、儒家礼仪⽂化的当代价值
儒家礼仪⽂化是中华民族⼗分宝贵的历史遗产,珍视这份遗产,⾃觉与这份遗产通“⾎脉”,推动儒家⽂明与现代⽂明有机融合,实现儒家礼仪⽂明的历史性跨越,必将有助于我们中华民族恢复“礼义之邦”的美誉,提升我们的国格⼈格。
本科二批是什么意思第⼀,提升中国⼈的内在修为。儒家礼仪不仅规范⼈的⾔谈举⽌、⾏为⽅式,⽽且注重⼈的内在修养,
强调⼈的善良举动、⽂明⾏为是发⾃内⼼的。儒家礼仪的意义就在于,当⼀个⼈通过良好教化、修养、陶冶之后,⼀⽅⾯能将仁德内化于⼼;另⼀⽅⾯能将⾃⼰内在的善良本性开发出来,成为⼀个真实的⼈、⾼尚的⼈。现在许多国⼈不⽂明、不礼貌⾏为的发⽣,有的是因为没有接受过基本礼仪教育,不知道应该怎样做;有的则出于⾃私、⾃我,不愿意做⽂明道德之事。所以,要提⾼国民的⽂明素质,不仅要对国民进⾏必要的现代⽂明礼仪教育,⽽且应通过儒家的礼仪教化,提升内在修为⽔平。儒家内修的基本⽅法是⾃省和慎独。⾃省就是⾃我评价、⾃我批评、⾃我调控和⾃我教育,就是通过反省⾃⼰的⾔⾏,扫除邪恶不好的东西,保留善的东西。慎独是指谨慎从事,即使在独⾃⼀⼈、⽆⼈监督的情况下,也能够严格要求⾃⼰。⾃省和慎独在古⼈看来并不太难,可我们今⼈却⾮常难做到。原因是多⽅⾯的,缺失儒家礼仪不能不说是最重要原因之⼀。“⼤学之道,在明明德”,如果我们的国民能够通过道德内修,增强⾃⼰的善良意志⼒和是⾮判断⼒,整个国民素质将会极⼤跃升。
第⼆,改善中国⼈的国际形象。中国在经济崛起、物质⽣活条件改善后,精神⽣活包括⾏为⽂明却陷⼊了困境,中国⼈的国际形象更是越来越遭⼈诟病。许多国家的民意调查都显⽰,中国⼈的形象正迅速下滑,以⾄于外交部发通知要求中国⼈注意国际形象。中国⼈形象不佳固然与出国⼈数⼤增有关,但这不是主要因素,最根本的是中国的国民素养并没随着经济实⼒的上升⽽上升。同为儒家⽂明圈的东亚国家,⽇本⼈和韩国⼈却在国际上有很好的形象,这与他们继承和光⼤了儒家礼仪的优良传统有直接关系。中国作为儒家礼仪的输出国,反将儒家礼仪⽂化扔进了历史垃圾桶,不能不说是中国⽂化
的悲剧。要改善中国⼈的国际形象,⾸先应从国内做起,从传统的儒家礼仪⽂化中,汲取营养,结合国际通⽤的礼仪规则,制定中国⼈的⽂明⾏为规范,并切实加强对国民的礼仪教育,普及礼仪知识,使国⼈真正做到服饰得体、⾔谈礼貌,⾏为端庄、知书达礼。
陈奕迅不要说话歌词第三,提⾼社会治理⽔平。以礼为治是中国古代社会⾏之有效的治理⽅式。儒家⽤制度化的社会规范体系“礼”来确定⼈们的社会⾝份和与此相应的权利,强化了各阶层社会成员的“⾓⾊意识”,从⽽达到实现社会稳定、有序与和谐的⽬的。中国古代历代王朝特别是那些盛⼤王朝之所以能延绵数百年,同礼治对社会秩序的规范和维护作⽤是分不开的。作为⽅法论意义上的儒家礼治观对当代中国的社会治理具有⼀定的参考价值。如果我们能辩证地继承儒家的礼仪⽂化,将儒家的礼治精神与现代社会的法治精神有机融合,就能够不断提⾼我们的社会治理⽔平,实现社会的有序、和谐发展。
第四,增强国家软实⼒。近年来,我国的经济、军事、科技等硬实⼒有了较⼤发展,可与之相对应的⽂化软实⼒却相对薄弱。随着国际竞争⽇趋激烈,⽂化软实⼒的作⽤已越来越受到各国重视。儒家的礼仪⽂化博⼤精深,为我国增强软实⼒提供了珍贵的⽂化资源。儒家⼀贯主张礼是为政的重要基础,礼与治国密不可分。故⽽我国历史上的强⼤王朝对内实⾏“为政以德”,对外注重“讲信修睦”,“协和万邦”,⽽以穷兵黩武为失道。历史上,中华⽂化圈的形成并⾮都诉诸武⼒,主要是以博⼤精深的传统⽂化和礼仪之邦的王者风范等软实⼒影响的结果。在世界各种⽂明的激烈碰撞、博弈中,如果我们能够深⼊挖掘儒家的礼仪⽂化,秉承中华⼏千年⽂明精髓,再现中华民族温、良、恭、俭、让的精神风貌,
努⼒建设新的⽂明礼仪之国,在⼈类⾯临的共同困难和灾难⾯前⼒求与各国和衷共济,共度难关,展现出⼀个负责任⼤国的抱负和胸怀,必将全⾯提升我国⽂化的软实⼒,开启世界⽂化的中国化进程。
美国学者D·布迪在研究了中国传统的礼仪之道后认为,“古代圣贤创造了礼,⽽现实社会的混乱,是因为⼈们不了解
美国学者D·布迪在研究了中国传统的礼仪之道后认为,“古代圣贤创造了礼,⽽现实社会的混乱,是因为⼈们不了解礼,不能以礼规范⾃⼰的⾏为造成的。”可以说,D·布迪看到了中国现实社会道德衰微的症结所在。虽然我国当前的道德建设与传统的礼仪之道有时代差异,但只要按照“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将儒家礼仪⽂化与我们的现实国情和时代精神相结合,适应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我们就⼀定到道德⽂明建设的新路径,实现中华⽂明的再度崛起。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