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农耕文化知识有哪些
农耕文化的基本特征知识
传统农耕文化重点类型展区分别从精耕细作、传统农业技术、治水、物候与节气、农业生态、农产品加工、茶文化、蚕桑文化、古代农学思想与农书,以及民间艺术共十个部分,全面展示中华农耕文化的博大精深和丰富多彩。该单元通过大量的图片、图示、影像资料和文字说明,集中展示了如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传统农业技术体系。在原始农业向传统农业演进过程中,黄河流域逐渐形成的土地连作、多熟种植的精耕细作技术体系。介绍了隋唐以后,随着南方的开发,曲辕犁发明,以耕、耙、耖配套的南方水田精耕细作体系的逐渐形成和发展,以及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先民们发明、创造并运用的许多合理有效的技术,包括种植技术、养殖技术、治水技术等,有些技术至今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文秘工作职责二是古代的物候与节气。确定农时是古代农业文明划时代的进步,是中华农耕文化之瑰宝。我国先民通过长期的生产实践,利用物候和节气的变化,通过察物候与观天象的方式,确定农时,形成了包括物候知识和节气概念的农历,逐步总结了一套系统指导农业生产的经验。
三是传统的农业生态综合利用。我国古代先民发现并利用生物之间的互生关系,创造了包括农田间作套种、稻鱼共生、水域立体养殖、桑基鱼塘、植物病虫害的生物防治等模gmail 邮箱
式,形成中国独特的农业生态文化。古代农业生态理念的建立,对于协调发展与环境之间、资源利用与保护之间的矛盾,形成社会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四是传统的茶文化和蚕桑文化。这是中华农耕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是茶树的原产地,是世界上饮茶、种茶和制茶最早的国家。我国不但为人类发现和提供了茶这种良好的饮料,也为世界创造了几乎全部的古代茶业科技。茶已成为当今风靡世界的三大饮料之一。此外,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蚕桑业的国家。早在新石器时代中晚期(5000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已在黄河中下游和长江流域开始种桑、养蚕,进行织丝活动。汉、唐以后随着蚕桑业的推广,其丝纺丝织技术不断提高,产品更为丰富,成为中西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物资。
五是古代的农学思想和农学典籍。我国不但有悠久的农业历史,而且在长期的农耕实践中产生了丰富的农学思想和农学典籍。奠基于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古代农学思想,以整体、辩证、发展为特点,强调天地人之间的和谐,成就了中华农业的长盛不衰。以《齐民要术》、《农书》、《农桑辑要》和《农政全书》等为代表的卷帙浩繁、体系完整的历代农书,记载了传统农业技术与农学思想,是中华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六是历代传承的农民艺术。与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息息相关的民俗民间艺术,是我国农民在数千年的农耕活动中,
不断创造和发展的乡土艺术。尤其是年画、剪纸、农民画等几种艺术形式,生动、形象,充分反映了历代农民淳朴、热情、活泼的性格和生产、生活态度,给人们以鼓舞与教育。
第三单元:农业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区主要包括我国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及候选项目、中国169个历史文化名村和农业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3个部分。
该展区旨在响应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建立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及其有关的景观、生物多样性、知识和文化保护体系,并在世界范围内得到认可与保护,使之成为可持续管理的基础”的倡议,具体介绍了浙江青田稻鱼共生系统、云南哈尼稻作梯田系统、江西万年稻作文化系统、以及贵州从江侗乡稻鱼鸭复合系统等4个已获得联合国粮农组织正式命名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试点”,此外还对我国一些独具特的,具备成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试点候选项目的农业传统技术,如云南普洱茶农业系统、内蒙古敖汉旗旱作农业系统、河北宣化传统葡萄园、陕西佳县传统枣园系统、浙江绍兴古香榧落系统等作了介绍。
历史文化名村是中国农业文明的重要承载者。它们体现着古朴的乡风民情、浓厚的文化底蕴、高超的建筑艺术,记录了历史文化和社会发展的脉络。从2003年起,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开展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的命名工作。截至2011年,已分五批公布了169个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本次展览特别为展示历史文化名村设置了投影播放室和电子触摸屏,多角度、全方位地向观众展示历史小镇和古村
孔夫子背书箱落的全貌。
非物质农业文化遗产是农耕文化中的活态文化。它凝聚了我国五十六个民族的智慧和精华,是中华民族不可替代、不可再生的宝贵财富,也是全人类共有的精神财富。为了再现农耕文明的历史场景,直观地感受古代先民的创造力,展览特别设置了非物质农业文化遗产展演区。参加展演的有河北广宗柳编技艺、南通蓝印花布印染技艺、河北大名草编技艺、河南朱仙镇木版年画技艺、山西老陈醋酿制技艺、北京中药炮制、针灸、正骨技艺、浙江龙井茶炒制技艺、福建茉莉花茶制作技艺、浙江桑蚕丝织技艺9个项目。
第四单元:农耕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展区主要有秉承精耕细作、保障粮食安全,深化生态理念、促进永续发展,加快技术创新、转变生产方式,开发文化资源、拓展农业功能,传承民间工艺、繁荣乡村经济,弘扬乡土艺术、建设和谐农村等6个部分。
精耕细作技术是我国劳动人民几千年生产生活实践的智慧结晶。今天,在人多地少的国情条件下,秉承精耕细作的集约化耕作传统,通过改良土壤,培育良种,改进耕作栽培,防治病虫害等技术措施,不断提高土地生产率,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与此同时,在传统农耕文化的基础上,坚持现代工业文明与农业文明相融合,使农业发展由依赖资源投入转变为依托于不断发展的现代科学技术,并逐渐实现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使农业集约化水平不断提高,从而探索创造具有中国特、符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农耕文化,
家长评语大全我知道 by2
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
随着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全国各地注重挖掘本地农耕文化的内涵,大力开发农业文化资源,充分利用物质类农村文化遗产,展示传统风俗。同时发掘非物质农业文化遗产,并与农业生产相结合,努力推动农业文化产业化,开发了丰富多样、各具特的乡村旅游产品体系,拓展了农业功能,推进了新农村建设。一些濒危的传统工艺不仅得到了抢救性的发掘与保护,而且还成为发展农村文化产业的独特优势。各地注意培育民间工艺特产业,有效地延长农产品产业链,促进了农民增收,成为农民致富的重要途径。这次展出的44个“文化一村一品”项目就是众多农村文化产品的代表。
源远流长的乡土艺术是农民在农业生产和生活实践中的优秀创造,长期以来在农村居民生活中享有重要的地位,是农村社会的乡土文化形态和精神资源。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今天,将优秀传统艺术与当代生活对接,使其从乡村的土壤中萌发,构建起适应新形势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全面提升农村精神文明水平,为建设农村和谐社会发挥出重要作用。
国内童装品牌排行榜农耕文化具有哪些特征
一、中国乡村地大物博,民风淳朴,传统的农耕文明遗迹及生活形态都是乡村旅游发展的优势资源。农耕文化越突出,越典型、越贴近城镇居民亲近大自然的“乡梦”,乡村旅游才会有发展潜力。如水车灌溉、围河造田、山田岗坳、农舍、农家院、篱笆墙等等。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