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氏家谱及字辈
情侣游戏网名
舒氏家谱及字辈
    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西周初年周武王所封的舒国之后裔,属于以国名为氏。
    春秋时期,在今江淮一带有舒、舒庸、舒蓼、舒鸠、舒龙、舒鲍、舒龚等小国,史称“舒”。这些小国都是周武王姬发在灭殷商后,在分封皋陶后裔时所建的封国,皆为子爵小诸侯国。
    皋陶是传说中的少昊氏支裔,东夷部族首领之一,主要活动在奄地一带(今山东曲阜)。虞舜执政时期,皋陶曾担任负责任掌管刑法的士,他以正直著称。大禹继舜为帝后,皋陶亦继续受到重用。
    舒诸国起先在周惠王姬阆二十年(公元前657年)被嬴姓的徐国所攻取,后又在周襄王姬郑七年(公元前645年),楚国与徐国之间爆发的大规模“娄林之战”中,乘机脱离徐国控制而分别复国。
    周定王姬瑜六年(公元前601年),楚庄王芈旅(熊侣)首灭蓼舒国;周简王姬夷十二年(公元前574年),楚庄王再灭舒庸国;周灵王姬夷二十四年(公元前548年),在楚、吴两国交战之际,舒鸠国又被楚康王芈昭(熊居)所灭;其余的舒诸国在其后也陆续被灭于楚国。
    灭国后,舒诸国的公族后代就以原国名为姓氏,称舒氏,世代相传至今,史称舒氏正宗。
国家励志奖学金范文
    舒氏族人大多尊奉皋陶为得姓始祖。
 
    第二个渊源:源于己姓,出自春秋战国时期的莒国寿舒,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
    寿舒,地在今山东省日照市莒县店子集镇黄草坡一带,是春秋时期莒国之地,为战略要冲,历史上多次发生战争。例如在史籍《左传·襄二十三年》中记载:“明日将复战,期于寿舒。寿舒,莒地。”也就是记载了周简王姬夷二十二年(公元前550年)齐国与莒国之间著名的“蒲侯之战”:齐灵公姜环与莒子相约于明日在寿舒再战。
    商王朝时期,莒地属青州姑幕国,在清朝雍正年间撰著的《莒县志》中记载:“莒地唐虞以前无考,商属姑幕国。此侯国也,殷爵列三等,而姑幕实侯此土,仅见之汉史中。”
    莒国,是伯益的后裔的后裔,周武王封兹舆为莒国君,子爵。在史籍《通志·氏族略》中谓其为“嬴姓,少昊之后也,周武王封兹舆其于莒,今密州莒县是也。”而据史籍《世本》的记载,莒国自纪公以下为己姓,故而在《左传》中,莒女称戴己、声己。
    实际上,周武王所封莒国在计地(今山东胶南),直到春秋初期,莒国才迁至莒地。其后,莒国国势逐渐强盛,不断与齐、鲁、晋等大国会盟,还对周围小国不断发动战争。到春秋中后期,莒国内部混乱,政治腐败,国势日弱,疆域屡遭蚕食。
    司马迁在《史记·楚世家》中记载:“简王元年,北伐灭莒”,时当周考王十年(公元前431年)。在史籍《汉书·地理志》中称:“莒传三十世为楚所灭。”当时楚国势力扩张到淮上,灭蔡国后,进而灭莒国,但莒国离楚国本土过远,难以长期占有,因此放弃,莒国之全境最终被齐国趁火打劫兼并。至周赧王三十一年(公元前284年),燕国大将乐毅曾率军攻破齐国,连下七十余城,就是莒城攻不下来。
    在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莒子之国,秦始皇县之”,于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前221年)始将原莒国之地改称莒县,属琅琊郡。县境北邻诸(今山东诸城),西至蒙(今山东蒙阴),南邻阳(今山东沂南),东靠海。汉朝时期,汉高祖刘邦在其地置莒县,又为城阳国。
    莒国灭亡并被宿敌齐国吞并后,居于寿舒及其周边一带的国民有以居邑名称为姓氏者,称寿舒氏、蒲侯等,后省文简化为单姓舒氏、寿氏、蒲氏、侯氏等,世代相传至今。
 
    第三个渊源:源于蒙古族,属于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记载:
    ⑴.蒙古族舒穆尔氏,世居克什克腾(今内蒙古克什克腾旗)。后有锡伯族、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Sumur Hala。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舒氏、徐氏、苏氏等。
    ⑵.蒙古族舒穆禄氏,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Sumuru Hala。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舒氏。
   
    第四个渊源:源于满族,属于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八旗通志》记载:
    ⑴.满族秋舒哩氏,满语为Ciosuri Hala,世居扎库木(今辽宁新县伊勒登河西岸下营子),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舒氏、秋氏等。
    ⑵.满族书玛哩氏,亦称石马拉氏,满语为Sumari Hala,汉义“小口袋”,世居虎尔哈(今黑龙江黑河对岸俄罗斯地区)、海兰(今吉林和龙海兰河流域)等地,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舒氏、石氏等。
    ⑶.满族舒佳氏,满语为Sugiya Hala,祖先原为汉族,东汉末期被辽东鲜卑乌桓部虏携后融入鲜卑族,后逐渐演化为辽东女真,世居法喀堡子(今辽宁新民法哈牛镇)。后有赫哲族引为姓氏者。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舒氏。
    ⑷.满族舒禄氏,源出辽国时期回鹘民族的述律部,满语为Sulu Hala,汉义“白马”,世居长白山地区,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舒氏、苏氏、徐氏等。
    ⑸.满族舒尔都氏,源出金国时期女真梭罕部,以姓为氏,满语为Surdu Hala,世居叶赫(今吉林梨树),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舒氏。
    ⑹.满族舒发察氏,满语为Sufaca Hala,世居绥河(今吉林扶余),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舒氏、察氏等。 梅干菜烧肉的做法
    ⑺.满族舒墨哩氏,满语为Sumuri Hala,世居乌喇(今吉林永吉)、沾河(今吉林双阳河流域)等地,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舒氏。
    ⑻.满族舒穆哩氏,亦称苏某力氏,满语为Sumuri Hala,世居海兰木(今黑龙江瑗珲黑河镇对岸海兰泡)、萨尔碧图(今内蒙古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与鄂伦春自治旗交界处诺敏河中游),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莫氏、舒氏等。
    ⑼.满族舒克都哩氏,满语为Sukduri Hala,世居绥芬(今黑龙江绥芬河口岸地区),清朝中叶以后冠汉姓为舒氏。
    ⑽.满族舒噜氏,亦称舒穆禄氏,源出金国时期女真石抹部,满语为Suru Hala,世居科尔沁(今内蒙古兴安盟科尔沁草原)。后有蒙古族引为姓氏者。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舒氏。
    ⑾.满族他塔喇氏,亦称他塔拉氏,满语为Tatara Hala,汉义“特别多”,世居扎库木(今辽宁新宾伊勒登河西岸下营子)、安褚拉库(今松花江上游二道江流域)、宁古塔(今黑龙江宁安)、扎克丹(今辽宁抚顺)、萨尔浒(今辽宁抚顺东部)、马察(今吉林浑江)、沾河(今吉林双阳河流域)、乌苏(今吉林伊通)、伊兰木(今甘肃兰州皋兰)、海州(今辽宁海城)、十方寺(今辽宁沈阳西北石佛寺)、吉林乌拉(今吉林永吉)、长白山等地,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舒氏、唐氏、谭氏等。
    ⑿.满族舒善觉罗氏,满语为Susangiolo Hala,世居讷殷(今吉林抚松松花江上游流域),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舒氏。
    ⒀.满族舒舒觉罗氏,满语为Susugiolo Hala,世居佛阿拉城(今辽宁新宾永陵镇),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舒氏。
   
    第五个渊源: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改姓为氏。
    今土家族、彝族、傣族、侗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舒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舒氏,世代相传至今。详实情况,待本书笔者进一步考证之后,再予以补充刊载。
     
    得姓始祖:皋陶(咎繇)。
    迁徙分布
    舒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体,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一百四十六位,人口约九十八万四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062%左右。
    据史料记载,公元前657年徐国灭舒。公元前552年,复国后的舒国再次被楚国灭亡。此后之舒氏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均以安徽庐江为其繁衍的中心,后逐渐昌盛为舒氏历史上的第一大郡望即庐江,并有舒氏子孙逐渐播迁于当时楚国的腹地——今湖南、湖北一带。
    秦始皇统一六国,不久又为汉高祖刘邦所灭,秦汉均为统一的国家,当时长安(今陕西西安)为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故有舒氏子孙迁居该地,并逐渐兴旺昌盛起来,因该地长期属京兆郡,故后世舒氏子孙有以京兆为其郡望堂号的。以后北方各地的舒氏大多源自京兆郡,后来舒氏成了北方的著姓之一。
    东汉时期,舒氏才有人散见于史册,其中的东汉义士舒邵兄弟为陈留人(今河南开封)。三国时期,陈留人舒燮播迁江南。
    两晋、南北朝时期,由于社会动荡,避居江南之舒氏渐多,并与原居于南方的舒氏相融合,使舒氏又开始成为南方大姓之一。此际,北方舒氏的巨鹿郡望也已形成。 影视表演专业
    隋、唐之际,见诸史册之舒氏渐多。唐朝的安史之乱和黄巢起义更促进了北方舒氏的南迁。
    两宋之际,见诸史册之舒氏日盛,从这些历史名人的籍贯来分析,可以知晓舒氏已播迁繁衍于今浙江之东阳、慈溪、奉化、宁海,安徽之旌德、沈丘,江西之吉安、靖安等地。
    元朝时期,今福建、云南、贵州、广东、广西、四川等南方各地都有了舒氏人活动的身影。
    明朝初年,山西舒氏作为明朝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湖北、江苏、安徽、河南、山东等地。之后到清中叶,舒氏分布之地更广,并有渡海赴台,远播海外者。
    如今,舒氏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四川、湖南、江西、湖北为多,这四省之舒氏约占全国舒氏人口的80%以上。
汉服连云港25365690
抢沙发
千斤顶
郡望堂号
    1.郡望:
    京 兆:亦称京兆郡、京兆尹,实际上“京兆”不是一个郡,而是中央政府所在的地域行政大区称谓,“尹”为其太守。西汉太初元年(丁丑,公元前104年)改右内史置京兆尹,为三辅之一,治所在长安(今陕西西安)。三国曹魏文帝黄初元年(庚子,公元220年)改京兆尹为京兆郡,治所在长安(今陕西西安),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秦岭以北、西安市以东、渭河以南至华县一带。曹魏黄初二年(辛丑,公元221年)封皇子礼为秦公,以京兆郡为秦国,曹魏黄初三年又改名为京兆国。魏明帝青龙三年(乙卯,公元235年)封皇子洵为秦王,改京兆国为秦国。齐王(曹芳)正始五年(甲子,公元244年)改为京兆郡,今西安,下属五县,除周至、户县外,均在辖区内。西晋时仍置京兆郡于长安,辖区较三国魏时缩小。十六国至南北朝时期前赵、前秦和后秦、西魏、北周相继建都长安(后秦称常安),均在此设置京兆郡(或尹)。隋、唐两朝均都长安,另建新城。隋朝时期称大兴城。唐高宗永徽四年(癸丑,公元653年)改名长安城,在长安城周围的京畿地区,以雍州为京兆府,置京兆尹。以上称京兆者,均指京师及其附近地区。隋、唐两朝均设京兆尹(郡、府)或雍州,作为郡级建制以统长安、大兴(唐改为万年)等二十余县。唐朝以后,长安城不复为都,发展受到一定影响,但仍不失为一个重要的地方性都会。金、元两朝在陕西置京兆府(路),此“京兆”与建都之地无关,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秦岭以北、西安市以东、渭河以南、华阴以西一带地区。北洋政府改顺天府为京兆地方,府尹为京兆尹,符合金朝以前“京兆”之意。民国政府成立时废黜“京兆”之称。
    巨鹿郡:亦称钜鹿郡,秦始皇二十五年(己卯,公元前222年)置郡,治所在巨鹿(今河北平乡),西楚霸王项羽在此地大破秦朝军队主力。其时辖地在今河北白洋淀、文安洼以南,南运河以西,高阳、宁晋任县以东,平乡、威县以北,山东德州、高唐、河北馆陶之间地。汉朝至北魏因袭沿用。汉朝以后辖地在今河北省平乡县以北及晋县一带。
    平阳郡:历史上的平阳郡有二:①即今山西省临汾市。西汉初年(己亥,公元前202年)置平阳县,治所在平阳(今山西临汾)。三国时期曹魏国正始八年(丁卯,公元247年),将河东郡分出一部分与平阳县合并,设置为平阳郡,治所亦在平阳(今山西临汾),其时辖地在今山西藿县以南的汾河流域及其以西地区,境内为司州平阳郡,辖十县。西晋时期仍为平阳郡,辖十二县。西晋永嘉三年(己巳,公元309年)初,匈奴人刘渊自蒲子城(隰县)迁都平阳,称帝建汉,境内属之。东晋时先后属并州、雍州和冀州;北魏时境内为东雍州,辖七郡二十县;北魏神鹿元年(戊辰,公元428年)始筑白马城(今山西临汾),因魏刑白马祭祀天地神灵筑城而名。孝昌二年改置唐州,治所在平阳故城(刘村);北魏建义元年(戊申,公元528年)改称晋州,移治自马城,与郡县同治,沿用至今。②即今山东省邹城市。邹城在春秋战国时期古称平阳,是“邹鲁圣地”,为中国儒学发源地。夏王朝时期属九州徐州之域,秦朝时期开始设置“驺县”,历汉、晋、南北朝,及唐朝初期改“驺”为“邹”,称“邹县”,沿袭至1992年10月,撤县设市,称邹城市。
    京北郡:亦称邓城府、邓城县,今湖北省襄樊市襄阳区。本春秋邓国地,楚文王灭之而有其地。秦昭襄王元年,大良造白起攻楚,取邓,置邓县,属南阳郡。汉因之。更始二年,封王常为邓王。建武三年,岑彭破秦丰兵于邓,进围黎丘。晋曰邓城县,属襄阳郡。太元七年,桓冲伐秦,攻襄阳,苻坚遣苻、慕容垂等救之。军新野,垂军邓城,桓冲退屯沔南。晋末侨置京北郡。刘宋大明末,割襄阳西界为实土,邓县属焉。齐因之。永泰初,魏人取沔北五郡,崔慧景等驰救,大败于邓城。既而魏主宏攻围邓城,齐将曹虎拒守,经月不下。梁承圣三年,西魏宇文泰遣于谨等攻江陵,军至樊、邓,梁王?率众会之。后周时,邓城县废。唐武德三年,以王世充兄子弘烈据襄阳,遣李大亮安抚樊邓,以图襄阳。大亮遂自邓城攻拔樊城。贞元末,移临汉县治古邓城,遂为邓城县,仍属襄州。乾宁五年,朱全忠侵忠义帅赵匡凝,败襄州兵于邓城。宋亦为邓城县。元朝时期省废。今为邓城镇。《南北对境图》:自邓城南过新河至樊城。《一统志》:邓城旁近有牛首、安阳、古城、红崖、白河、沙河、渔浦、新城、淳河、滚河十城。蒙古围襄阳,分筑诸城于要津,以绝粮援。故址尚存。又《元和志》:邓塞故城,在临汉县东南二十二里,南临宛口,阻一小山,号曰邓塞。孙坚破黄祖于此山下,魏常于此治舟舰以伐吴。陆士衡《辨亡论》:魏氏浮邓塞之舟,下汉阴之众。谓此也。《水经注》:邓塞者,邓城东南小山,淯水经其东。王氏曰:此为古邓国。宋庆元二年,襄阳守臣程九万请筑邓城堰,以防金兵冲突,遂为农田灌溉之利。邓城在府东北十二里,古邓子国。《左传》桓九年,楚师围,即此。《寰宇记》:城,在邓城南八里。晋置县,属襄阳郡,后废,归入襄阳。
   
    2.堂号:
    京兆堂:以望立堂。
    虞江堂:以望立堂。
    平阳堂:以望立堂。
    紫阳堂:以望立堂。
    京北堂:以望立堂。
    巨鹿堂:以望立堂,亦称钜鹿堂。
    阆风堂:宋朝时,舒岳祥任承直郎。宋朝灭亡后,避居奉化,不做元朝的官,读书于阆风台,著有《阆风集》二百余卷传世。
    兰藻堂:资料有待补充。
    厚德堂:资料有待补充。
    试墨堂:资料有待补充。
    文苑堂:资料有待补充。
    舒氏宗祠通用对联
    1.四言通用联:
    望出京兆;源出春秋:全联典出舒氏的源流和郡望。
    京兆世泽;恩信家声:全联典指明朝时期的舒泰,官武冈州同知,抚以恩信,民皆悦服。
    明经教授;忠孝状元:上联典指南宋朝时期的奉化人舒璘,字元质,一字元宾,与张拭、陆九渊、朱熹等理学家都有交往。宋乾道年间进士,任徽州教授,当时被称为第一教官。后历官平阳知县、宜州通判,死后谥文靖,有《舒文请集》。下联典指明朝时期的进贤人舒芬,字国裳,十二岁时能作赋,正德年间状元,官修撰。当时,明武宗在佞人江彬的怂恿下,数次微行出宫,纵情游乐,他都上书谏阻;明武宗要南巡时,他又与翰林院同僚联名上疏,被罚跪五天,又廷杖三十,贬为福建市舶副提举。明世宗时复官,又因“大礼”案而下狱受廷杖,不久因母亲去世回乡,哀痛致死。世称“忠孝状元”。他学贯诸经,兼通天文、律历,尤其精于《周礼》,学者称他为梓溪先生,著有《易问笺》、《周礼定本》等。
    德兴廉吏;元质教官:上联典指明朝时期的工部主事舒清,字本直,德兴人。成代进士,授工部主事,历营缮郎中,后擢河南参议,再迁四川布政使。曾创立“递减法”,大大减轻百姓负担。又抗疏切谏朝廷对地方古琴等古物的索取,深受百姓爱戴,是当时有名的“廉吏”。下联典指宋朝时期的宜州通判舒瞵,字元质,奉化人。乾道进士,为徽州教授,时称“第一教官”。官终宜州通判。淳佑中追谥文靖,有《舒文靖集》。
古代女子发髻    工牡丹赋;成钓台诗:上联典指唐朝时期的舒元舆,尝作《牡丹赋》,时称其工。下联典指唐朝时期的舒杲为国子监,有题钓台诗。
    策筹文武;学受紫阳:上联典指宋朝时期的舒卞豪隽有文武才,建炎间御金人有功,参岳飞军幕,多所赞画。下联典批宋朝时期的舒璘,从张拭、陆九渊、朱熹(紫阳),吕祖谦游,著有《舒文靖集》。
   
    2.五言通用联:
    牡丹音容在;棠棣义气深:上联典指现代戏剧、电影表演艺术家舒绣文(公元1915~1969年),安徽人。历任第三届全国妇联执委、中国剧协常务理事、中国影协常务理事等。1931年到上海任天一影片公司配音演员,参加中国第一部蜡盘录音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配音工作,参加故事片《一江春水向东流》等的拍摄。下联典指东汉名士舒邵,陈留人。与兄长伯膺俱为东汉末年名士。他曾为伯膺复仇杀人,事发后,兄弟兄争死,被誉为义士。
    卷帘引瑶玉;灭烛临霜墀:此联为唐朝时期的御史中丞、诗人舒元舆《八月五日中部官舍读唐历天宝已来追怆故事》诗句联。元舆,东阳人。元和进士。尝为牡丹赋,时称其工。后文宗观牡丹,凭栏诵赋,为之泣下。
     
    3.七言通用联:
    明安抗英称果毅;伯雄平准号文襄:上联典指清朝时期的正白旗汉军副都统舒明安,满洲正白旗人。清咸丰年间,英军犯天津,他随僧格林沁在大沽堵勦,有功。后谥果毅。下联典指清朝时期的武英殿大学士舒赫德,字伯雄,满州正白旗人。平定准回二部,劂功甚伟,卒谥文襄。
    报国文章尊李杜;攘夷大义著春秋:此联为现代小说家、戏剧家、杰出语言大师老舍(舒庆春)(公元1899~1960年)自题联。
    付出九牛二虎力;不作七拚八凑文:此联为现代小说家、戏剧家、杰出语言大师老舍(舒庆春)自题联。
   
    4.八言以上通用联:
    吟杏苑春风,名荣先代;作牡丹佳赋,才冠唐朝:上联典指明朝时期的状元舒芬的事典。舒芬,字国裳,进贤人。正德进士第一,授编修。下联典指唐朝时期的诗人舒元舆的事典。
 
    字辈排行
    湖北来凤舒氏字辈:“培钧清采煜坊锡泽相耀坤鉴澄东辉里铭淞林照”。
    湖北通山舒氏字辈:“永朝由善德靖献在忠诚克思全美道继续作良仁”。
    湖北麻城舒氏字辈:“致光宗保惟万世鼎文祀国功如空登汝长洪盛仕厚富贵荣华永远通昌隆纪泽开新宇汉晋熙元振亚东卫泰安平经惠理德智仁杰伟玉中”。
    湖北广水舒氏字辈:“忠秀钱仁远发祥庆泽长文明逢盛世继业爽平阳”。
    湖北咸宁舒氏字辈:“□尚建昌象再耀安宗成克诗严美道继序(绪)祚良仁”。
    湖北崇阳舒氏字辈:“达士如龙韶祖辉宗鼎”。
    湖北麻城舒氏字辈:“南舜北子道仲大端时桓其兴光应彩元裕永昌先敬德明丰盛开承克向前礼崇仁厚贵显达兆如贤”。
    湖北蒲圻、嘉鱼、监北、石首舒氏字辈:“本敦孝悌忠义传芳前功永耀瑞启世昌国泰乐辅治秉良从斯蕃衍长发其祥”。
    湖南溆浦舒氏字辈:“国三成仕宗文时智有登(通)”。
    湖南邵东舒氏字辈:“孝忠宜显达正大是光明”。
    湖南致和后裔字辈:“夏致光宗保惟孟继凤心一庚郝天有正大单世应”。
    湖南芷江舒氏字辈:“乾坤符易象孝友振纲常”。
    四川舒氏一支字辈:“贤天廷子衷正德永世隆”。
    四川大竹舒氏字辈:“大应万仕尚宗继景奇芳忠启仁良国高洪永太昌”。
    四川雅安舒氏字辈:“明学文成登开大齐于永兴国太昌光宗思显朝金泽万代”。
    四川仁寿舒氏字辈:“永朝由善德靖现载忠成克思全美道继绩作良仁盛世奇才会忻逢景荣昌赛洪昭达度孝友焕洪彰”。
    安徽肥西舒氏字辈:“益有良善玉持志为岳仁富贵双全兆”。
    安徽黟县舒氏字辈:“立朝尊尧君法天广其仁秉志常公道梦怀希纯乡学成允升用守令知子民同年若与选克家存忠心”。
    江西抚州、赣州舒氏字辈:“志大思兰乾所以宏自守钦翼应明君诗礼能传世文章定耀邦”。
    江西于都舒氏字辈:“志大思兰乾所以宏自守钦翼应明君诗礼家传世文章定耀邦”。
    浙江平阳舒氏字辈:“禄常裕本原胜寿昌统维缘绎绥絿纬绣绅组丝絃缵绪纲纪绍经纶絪温绵紃绶缯绫縯紵縜”。
    江苏灌南舒氏字辈:“国庭德生强林善兆姚征恩浦瑞风洪门”。
    江西南昌三江口舒氏字辈:“元本必甫守一时可万祚懿则懋有鸿基宏斯伟特秉道(淑)怀仁永承良直垂远熙隆锺裼尔吉宗族咸昭新民正德君子致诚安邦定国英士自立公克生明学乃受益孝友之家显耀祖风”。
    陕西安康舒氏字辈:“盛世光祖德基业兆永昌少幼成家主方又吉四梁”。
    舒氏一支字辈:“景祚文明启光辉远秀新学开方可进敦厚永从仁”。
一帘幽梦 当前离线
注册时间
如果 金泰妍2010-5-14
最后登录
2012-1-17
阅读权限
200
积分
4196
精华
1
帖子
1136
举报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