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卷第12期No.12Vol.41
宁夏师范学院学报
Journal of Ningxia Normal University
2020年12月
Dec.2020教室角落里的学生
——对一位“问题学生”的个案田野考察与反思
程玄皓1,赵永刚2,张小刚'
(1.宁夏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宁夏固原756099;2.宁夏银川市贺兰县第一小学,宁夏银川750000;
3.西南大学教育学部,重庆北碚400715)
摘要:以“教室角落里的学生”为隐喻,把问题学生M同学作为研究的对象,基于田野研究的视域,以参与式观察和访谈的方式为研究手段,置身于真实的教育情境中,对作为问题学生的M同学进行多维度的考
察认识,发现班主任视野中的M学生令人费解和触动内心,同伴帮扶者视野中M同学是学习问题突出与边缘化的存在者,母亲视野中的自己孩子是顽皮、孝顺与学习习惯较差,从研究者的视野看M同学是需要理解与关爱的学生。进而又进行多维度的归因省思和反思性探讨,从家庭、学校、学生自身三个维度进行归因分析,探究M 同学成为“问题学生”的原因。最后,以谁之负责和相关教育主体何以面对“问题学生”两个层面进行反思性和探讨。
关键词:小学;学生;问题学生;个案;田野研究
朋友圈设置三天可见怎么设置中图分类号:G6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1331(2020)12-0076-08收稿日期:2020-11-15
基金项目:宁夏高等学校一流学科建设(教育学学科)资助项目(NXYLXK2017B11)。
作者简介:程玄皓(1992-),女,宁夏海原人,民族学硕士,宁夏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助教,主要从事教育人类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赵永刚(1997-),男,宁夏银川市贺兰县第一小学教师,主要从事教育叙事研究;张小刚(1987-),男,宁夏西吉人,西南大学教育学部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教育哲学与教育人类学研究。
一、引论:概念界定、考察对象的显现与研究视域
(一)“问题学生”的概念界定
关于“问题学生”的研究,国外学者杰西卡•米纳汉与南希•拉帕波特从“焦虑、逆反、孤僻、暴躁、早熟”[1](P01)等心理层面理解学校中的问题学生。Kay Burke从“注意力缺失症、双语教育、校园暴力”[2](p01-13)等层面理解“问题学生”,侧重于心理、学习困难与行为表现等。Jeffer A.Kottler博士在《轻松搞定使你“发疯”的问题学生》中,认为“那些被称之为’有问题的,、’叛逆的’或者’情绪烦躁,的学生,只是旁观者从自己的视角为他们贴上了一个标签而已。”[3](P前言)倡导基于“关系思维”的视角去理解和思考改进“问题学生”。外国学者对于“问题学生”的探讨,整体较为关注“问题学生”心理层面的特征,进而追寻改进的策略。国内学者袁振国教授认为:“问题学生是指那些与同年龄段学生相比,由于受到家庭、社会、学校等方面的不良因素的影响及自身存在的有待改进的因素,从而导致在思想、认识、心理、行为、学习等方面偏离常态,需要在他人帮助下才能解决问题的学生。”⑷但37)李彦从“违反学校规章制度、行为准则、学习成绩差、品德行为差”[5](P80-81)层面理解
-76-
问题学生。姚亚认为“问题学生”是指“思想品德发展上距离教育目标的要求较远,在思想行为上存在较多的缺点,落后于其他同学的学生。”而且认为问题学生表现在学业成绩差和品德不良丿6]国内学者对问题学生的理解,侧重于以“差距性”的眼光看待“问题学生”,把“问题学生”视为在学业成绩、行为表现、品德规范等方面落后于其他正常学生的“特殊存在者”。
综合以上国内外学者的洞察和结合研究个案考察的M同学,我们将“问题学生”界定为智力正常的学生,在学校生活与学习过程中表现为学业成绩差、同伴关系疏离、被区别看待、缺乏家庭关怀与关爱的学生,进而在心理、行为、学业等方面表现较差的个别化学生抑或体。
(二)“问题学生”的显现:与M同学的初次相遇
证券公司实习报告M同学是西部N省(自治区)Y市城区S小学二年级(2)班的一位学生。与M同学的初次相遇在一次学校调研听课过程中。在课堂听课的过程中,我们首先开始观察教室的布置和学生学习准备状态。学生端正坐姿,目视老师和黑板,专注听课,声音洪亮的回应着老师课堂教学中的提问。之后,我们开始观察教室后排左右侧面。教室最后一排右侧靠近教室角落里摆放着一张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稍微高且宽的课桌,课桌上趴着一位个头比桌子稍高的男学生,注意到相较于其他学生,丝毫不受教师课堂授课的影响,低着头随意抖动着手里的铅笔,茫然四顾和张望。当他发现我们注目看着他,他也观望了我们一眼,放下手里抖动的铅笔,抬头听课片刻后,继续低着头抖动着铅笔或橡皮等文具,仍旧茫然四顾直至下课。
课后与其班主任的交流中方知,其在2019年春季开学接手班级工作。M同学作为新的“陌生者”和“闯入者”,是一位8岁的孩子,留级至二年级(2)班,原因是学业成绩差。马老师面临着如何关照这位学业成绩差、问题行为等较多的学生。作为留级生,M同学对已经学习过的语文字词,仍旧不认识;在课堂
表现中,各科授课教师也跟他反应过M同学的问题。综合表现为:上课注意力不集中,课堂作业与家庭作业不按时、按要求完成;性格较为孤僻,很少与其他同学交流接触,班级同学也不愿意与其相处交流,偶有交谈也是与别人争执吵架或因借还东西而起冲突。
(三)面对“问题学生”研究视域的解释
出于研究者的视角与关怀,于2019年9月至2020年1月,我们以M同学为个案研究对象,以“问题学生”为前提假设,基于田野研究的视角,通过参与性观察和访谈对其进行个案田野的考察。诠释M同学面临的主要问题,进行合理的归因和反思性探讨。
但是研究的局限在于面向具体个案的田野考察研究,其研究的限度在于并不能说明问题的广泛性和普遍性问题,而是以个案为窗口,揭示“问题学生”所面临的具体问题和真实的教育遭遇,进而为反思“问题学生”何以存在提供真实可靠的洞察和田野支撑。但是可以通过研究者置身研究场域的真实情境中,可以同时展现研究问题的真实性和揭示问题的复杂机理。
“教师角落里的学生”包含两侧意蕴。从物理空间而言,考察的对象M同学确实身处教室的角落里。同时,从研究的主题视角而言,“教室角落里的学生”隐喻着M同学是班级体中的边缘者和局外人一是一位“问题学生”。教育学研究是秉持生命之成长立场,面向教育问题的研究,构成了为什么是M同学成为研究者们去考察研究的对象。
二、诊断“教室角落里的学生”:多维主体视野认知中对M同学的考察(一)班主任视野中的M学生:令人费解和触动内心
为了对M同学形成较深入的认知,与其班主任进行了深入的访谈。
其班主任谈到:M同学刚转入他这个班级时,游离于课堂教学之外,经常的表现是上课低着头玩弄着手里的文具或四顾茫然。但一次行为却触动了他的内心,一天在监督班级学生打扫卫生的过程中,他看到教室地上有堆积的垃圾,便让负责值日劳动的M同学清扫,其没用扫帚和簸箕,而是
-77-
用手将垃圾“刨”到一起,用双手捧着丢到垃圾桶。之后他开始更加重视这个学生。在学业学习上尽力鼓励表扬,但不奏效,M同学仍然如初,课堂作业完全看心情。后来适当的惩戒,可每当准备惩戒他的时候,M同学会表现的非常胆怯,用双手将头护起来,半弯着腰蜷缩,这一幕场景让我很揪心。这样的表现我猜测源自他“长期挨打”的习惯和反射吧,每次也有老师惩戒他或和班级学生发生冲突,都会有习惯性的动作。在鼓励和惩戒都不起作用的时候,尝试着联系家长,利用家校沟通合作的方式,希望帮助M同学,每次M同学的妈妈谈到说:“管着呢!……管着呢!作业一直看着(监督)写着呢。”之后,M同学的家庭作业完成情况有所好转,但是课堂作业仍旧想写就写,不想写就不写。对此,我已经不知道该如何提高M同学的成绩了,只希望M每天安安全全地待在教室,别出事就好,但是班级里
有几个调皮的孩子看M好欺负就经常欺负他,而M自己处理受人欺负的方式也是使得我费解。
研究者:(注意到“长期挨打”这个词)我们继续追问道:“长期挨打,是您和其他的老师惩戒打他吗?”
班主任回应道:我和其他老师已经不怎么惩戒他和打他了,就是打也其实就是“吓唬”和从屁股上拍拍,也不敢真的打,主要还是以语言的方式责令他,按时完成作业。听M同学的妈妈说,孩子的爸爸挺严厉的,有时不听话会打孩子,有时甚至在喝完酒之后也会对他们娘俩打骂。
研究者:M同学在班级里受别的同学欺凌吗
班主任言道:“据我了解班里那几个调皮的孩子有时欺负M同学时,M同学会用钱来解决,L同学一打他,就给L同学钱。这是后来其他学生给我说的,我知道后非常生气就去L同学,并批评了一顿,要回了三十几块钱还给了M同学。”
班主任又继续说道:“从M同学的母亲那里也知道,M同学的爷爷非常疼爱他,经常会给他零花钱,二年级娃娃能用钱买啥,根本花不了多少,钱多了就出现我说的那个情况了。M同学为了避免被欺负,给L同学的钱应该来自于他的爷爷。”
(二)同伴帮扶者视野中的M同学:学习问题突出与边缘化的存在者
为了探究同伴视野中对M同学的认识和态度,重点访谈了班里对M同学进行一对一辅导的Y同学。Y同学成绩优异,性格开朗,乐于助人,深受同班同学们的认同和代课老师们的喜欢。因此和Y同学进行了一次非正式访谈。
研究者:Y同学,你和M同学熟不熟啊?
Y同学:老师,他啊,我熟啊,班主任让我平常多辅导教教他不会的,呵呵。
研究者:你都辅导他哪些不会的?
Y同学:数学啦,许多作业题目他都不会,还有语文啦,许多字都不认识,还是个留级生呢!呵呵。
研究者:M同学平时上课表现怎么样啊?
Y同学:上课根本就不听,我有时候会看他一哈,像个木呆子一样,一直玩自己的。
研究者:那他都玩些啥啊?
Y同学:有时候我看他上课玩自己的铅笔、尺子、橡皮,有时候丢到地上,爬在地上。
研究者:有老师说,他课后作业平时都完成的不是很好,那他课堂作业完成的咋样啊,你知道吗?
Y同学:上课写作业东西,个铅笔半天,大部人同学完成的差不多了,他才写到两三个生字;快期末了,整本书的生字都学完了,我们都写完了,他才写到《葡萄沟》里的生字。
研究者:他在其他课上也是那样吗?其他老师会管他吗?
Y同学:也是这样,其他老师虽然有时候会管管他,但是依然管不住
研究者:那你平时在一对一辅导他的时候,他能不能听懂啊?
Y同学:一对一辅导,有时候可以教会,但是有些他还是课文不会读。
研究者:那他下课了表现咋样啊?
Y同学:他下课经常打人,有时候被别人也打,反正经常和别人打架,被打了就一个人在那哭,也没人理他。
-78-
研究者:你知道他为什么要和其他同学打架吗?
Y同学:我也不知道,反正是和其他同学打架打习惯了吧!
(三)母亲视野中的自己孩子:顽皮、孝顺与学习习惯较差
通过与M同学母亲的非正式访谈,从其母亲的视角,我们得知M同学的一些情况。
M同学是一位独生子,家庭条件良好。父母开一家汽车修理厂,父亲是修理师傅,母亲负责调漆。其母亲每天下午提前下班做饭和看着M同学写作业。
在非正式访谈中,M同学的妈妈说道:“孩子平时特别顽皮,但每天放学回家都会给腿脚不方便的爷爷端饭、倒水。他的爷爷却很疼爱他。我们也看重家庭教育中培养自己孩子的自立自强能力,除了每天看着他写作业,还会给他安排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比如扫地,叠被子之类,虽然做的不是很好,但想着可以锻炼孩子的日常生活能力。”
关于M同学的学业成绩较差的问题。其母亲说:“我每天都会陪他一起写作业,写完作业后会让看会电视适当的放松一下,但是他就是爱在做作业过程中开小差,也好动;平时做事拖拉不认真,有时候我也会生气,但就这么一个孩子,有时候也无可奈何。”同时她补充道:“我和他父亲平时比较忙碌,尽可能的也会多陪伴孩子,也和他的班主任说了,希望也和我们一样再多点耐心。”在被问及M同学在家是否遭受其父亲“长期打骂时”,其母亲保持了沉默。
(四)研究者视野中对M同学的认识:需要理解与关爱的学生
为了对M同学更深入的认知,从课堂和课间两个维度,对其学习和行为表现等方面进行追踪性观察和非正式访谈。以期望从研究者视角形成对M同学的认识。
1.M同学的课堂内外观察
在课堂观察中,我们发现M同学在课堂上课的过程中,整体上很难集中注意力去听课,对某件事的注意力的保持不超过两分钟,虽然其动作会因老师的关注和指责有所减少,但起不了关键作用,如果老师一整节课不及时关注M同学,M同学一整节课都在从事与课堂听课与学习无关的事项,如:四处张望、发呆、趴下睡会、抖动铅笔等等。但发现M同学有时候会拿出彩笔和纸画画,随意的画画,尤其在美术课的课堂表现要比其他课堂好得多,作业也会当堂画完。
除课堂观察外,我们也对M同学的课间活动进行了追踪观察,整体的表现为:课间十分钟内一般不离开座位,依旧是玩自己手上的东西,抖动铅笔等动作。有时候看到其他调皮的男孩玩耍,他会过去搞怪,也因此会引起冲突。大课间课间操之后,M同学会在教室外一个人玩耍,有时候会爬离教室不远的果树。同时我们发现M同学在学校同辈交往能力较差,无论在哪里,都是独自一个人活动和玩耍,较为显得孤僻。
2.与M同学的随机性非正式访谈
研究者:M同学,你好,可以和你聊聊天吗?
M同学:可以啊,老师。
研究者:我看到你平时上课会画画,你喜欢画画吗?
M同学:一嗯,喜欢,不过我本来喜欢打篮球,想报篮球校本课,结果老师给我报了《经典和国学》。
研究者:那你周末有参加什么兴趣辅导班吗?
M同学:没参加,记得我小时候学前班刚毕业,有段时间参加过一个班,那里边就是学画画的。
研究者:那你家里人平时中午管你吗?中午吃饭咋办竞选班干部发言稿
M同学:没有管,吃饭是我妈提前做好了饭。
研究者:你上课为什么不像其他同学那样认真听讲呢?你看其他同学上课听得多认真。
M同学:(沉默了一会)因为L那几个坏,(停顿片刻)L他们几个老是打我。
研究者:那你之前的那个班老师对你咋样啊?
M同学:那个老师太坏了,我记得以前在那个班的时候……(由于班里其他学生太吵,导致我没
-79-
听清楚)
研究者:你和班里谁玩的好?
涨工资申请书范文M同学:谁都不好,他们……(陷入沉默)
研究者:你爸平时管不管你吗?晚上都是谁看你写作业?
M同学:不管,我爸工作完有时候会睡懒觉,晚上有时候会喝酒,晚上我妈看我写作业他们有时候晚上会吵架,把我吵醒,有时候早上还吵,又把我吵醒了。
研究者:那你爸爸平时会对你动手打你吗?
M同学:会,我没干啥都会挨打,我就因为看了会电视他就打我。
研究者:那是不是因为你不听话,没好好学习?
M同学:不是,就是因为他想看他看的。
通过对M同学的观察,发现M同学在学校的学习状态差,同辈交际不好。同时M同学居家生活的状态也不容乐观,而其学习的环境与氛围不是很好。
三、归因“教室角落里的学生”:M 同学面临问题的多维归因省思
(一)家庭层面:家庭对“问题学生”的影响
首先,孩子的早期教育与成长依托于家庭和家庭教育,但家庭教育方式等缺失合理性。家庭与家庭教育是一个孩子生命成长的摇篮,奠定一个孩子生命健康成长的根基。因此,一旦家庭教育与环境出现问题,就会制造“问题孩子”,通过非正式访谈和观察。M同学面临的一些问题之源头,便与其家庭息息相关。家庭生活氛围较差,孩子无法感受家的温暖。M同学的父母处理不好夫妻双方共同生活的琐碎问题,常常会因某件小事吵架,而M同学每天却要亲眼看自己的父母因小事大打出手,这些场景对他的性格、内隐观念与价值会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其在学校空间中的学习和生活。
其次,家庭教育方式不当,家庭成员对待孩子差别性显著。M的父亲是汽车修理工,除了每天忙于自己的工作之余,还有酗酒的习惯,喝醉了会和M同学的母亲吵架抑或动手。除此之外,也会因M 同学发生“冲突”,而进行“棍棒式”的教育。虽然其母亲不会对M同学进行棍棒教育,但也相对缺失对孩子较为全面的关爱和照看。另一方面,由于爷爷格外宠爱孩子,会给孩子给零花钱等,M同学对待自己的爷爷也格外孝顺。但家庭长辈成员对待孩子成长的方式并不一致。反而让孩子感受着极端差别性的对待
与情绪情感的冷热差异,不利于M同学居家的健康成长。因为宠爱和“棍棒式”的教育都呈现为两个极端,说明家庭教育方式和环境不能“持其两端而扣之,过有而不及也”。
北国风光 千里冰封 万里雪飘另外,家庭亲情教育弱化,父母缺少与孩子的有效沟通。M同学每天与父母接触的时间极为有限,家长每天忙于自己的工作与事务,中午基本是不管教孩子的,有时候孩子的午饭都是问题,只有到了晚上,母亲才会有时间看着他写作业,不利于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也因为家庭文化资本的有限,孩子缺乏良好学习方法的引导。缺乏合理的学习习惯和方法,会使M同学的学习变得困难,M同学的学业问题便是体现。除此之外,由于父母陪伴孩子的时间有限,方法不得当,亲子关系和沟通不好,M同学与父母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和情感融合。
非主流情侣网名超拽(二)学校因素:学生生命成长和学校教育担当的相对疏离
首先,学校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脱离家庭自然情感纽带的学生的成长,有着相对主导的价值和意义。即是说个人的发展离不开学校的教育。然而,在应试教育挥之不去的影响下,考试成为鉴定优秀与升学评价的唯一方法,学校教育价值难免导向应试教育的泥沼,而忽视成长中的学生的情感呵护、德性养成等其他各育的引导和成长,也是相对可能的会制造问题学生的出现。
其次,学校生活枯燥单调,学生负担重。M同学所在学校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对语文与数学课程可以随意的占用音体美等课程,一般认为语数外才是核心课程,也和学生升学息息相关。学生的学
校生活充斥着“知识化”学习的取向,核心科目的知识化学习构成了学生在校生活的主导
-80-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