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中国对俄罗斯劳务输出走势分析
近期中国对俄罗斯劳务输出走势分析
杨云母
左倾右倾是什么意思
一 近期中国对俄罗斯劳务输出的发展趋势及特点
  国际劳务输出和输入是一种向国外提供劳动力或从国外接受劳动力、收取或支付外汇的国际服务贸易活动。其中国际劳务输出主要指一国派出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工人或其他劳务人员,前往另一国为需要劳务的业主提供各种不同的技术、工程建设或其他专业服务,并由此创汇的交易活动。国际劳务输出一般与国际承包工程结合进行,因为这两种活动由其性质和特点所决定,在实践中很难完全区分开来。但也有单纯提供特定的技术和劳动的服务。
  中俄两国劳务合作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10多年来,中国对俄罗斯劳务输出虽然有所发展,但也经历了20世纪90年代末期至21世纪之初的低谷。2002年以来,中国对俄罗斯劳务输出进入到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并呈现如下特征:
  (一)对俄劳务输出数量显著回升
  目前,俄罗斯克服了1998年金融危机带来的全面衰退,几乎所有的宏观经济指标都趋向好转,居民收入提高,市场需求活跃,投资环境不断改善,市场秩序逐渐稳定,俄罗斯政府对华的合作态度也更加务实。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和实践,中国公司对俄罗斯劳务输出也积累了一定经验。这些都为中国劳务进一步打入俄罗 斯市场铺平了道路。2002年,中国对俄罗斯劳务输出各项指标明显回升(见表1)。同年,在与世界各地劳务合作排名中,中俄劳务合作完成合同额为1.790 6亿美元,占合同总额的6.5%,排名第4;完成营业额8 552万美元,占营业总额的2.8%,排名第10;年末在外1.206万人,占派出人员总数的2.9%,排名第15[1]。
  表1             1999~2002年中国与俄罗斯劳务合作业务各项数据对比表
全字组词
 
1999年
2000年
2001年
2002年
合同额(亿美元)
1.222 5
0.862 6
0.992 1
1.790 6
营业额(亿美元)
0.575 1
台上盆尺寸
0.665 6
0.606 7
0.885 2
年末在外人数(万人)
1.167 8
关于生命的名言0.979 6
0.773 4
1.206 0
  资料来源:中国对外承包工程商会:《中国对外劳务合作行业指南》(汇编一)。
  (二)对俄劳务输出企业集中在中国北方地区的局面开始被打破
  俄罗斯与中国北方地区接壤,在风土人情、风俗习惯等方面有许多相似之处,优越的地理位置以及历史渊源,为中国北方地区对俄罗斯劳务输出提供了便利条件。因此,中国的东北三省成为向俄罗斯劳务输出的主要地区。但近些年来,随着俄罗斯劳务市场潜在优势的逐渐显现,以及国际竞争的不断加剧,中国实力较强的一些对外承包公司开始进入俄罗斯市场,对俄罗斯劳务输出出现了由中国东北向中部和南部扩展的趋势。据中国商务部统计, 1999年年末在俄罗斯劳务人数前20名的经营公司中,东北三省有15家,占75%,具有绝对优势。而2002年年末在俄罗斯劳务人数前20名的经营公司中,东北三省已减少到11家,占55%,山东、江苏、福建等省市陆续有公司进入前20强的行列(见图1)。
  图1           1999~2002年各年年末在俄罗斯人数前20名公司所在省市分布图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对外承包工程商会有关资料绘制。
  (三)中国赴俄人员仍集中在远东、西伯利亚地区,以提供低附加值劳务为主
  中国对俄罗斯劳务输出主要集中在俄罗斯远东、西伯利亚地区及两国边境沿线。随着东北亚成为世界上经济迅速发展的地区之一,远东与西伯利亚地区对俄罗斯的意义日益重要。
  俄罗斯政府鼓励上述地区参与东北亚地区的合作,支持其发展与亚太,特别是与中国的经贸关系。俄罗斯远东、西伯利亚地区木材、矿产、渔业和油气等自然资源十分丰富,开发潜力巨大。但俄罗斯远东、西伯利亚地区气候条件恶劣,人烟稀少,劳动力缺口大,而中国工程承包人员在手工操作技能和工效上均高于俄罗斯工人,且有吃苦耐劳的精神,通常会受到俄罗斯雇主的欢迎。俄罗斯远东、西伯利亚地区经济缓慢回升,经济秩序和投资环境逐步改善,也为两国劳务合作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四)对俄劳务输出以承包工程为主,但单纯劳务有所增加
  在中国对俄罗斯劳务合作中,承包工程项下带动的劳务输出比重较大。例如,2002年,承包工程带动的劳务输出有2 507人,占当年年末在俄罗斯劳务人员总数的20.8%[2]。这类项目主要集中在森林采伐、木材加工、农业、建筑装修等行业,合作潜力较大。但由于俄罗斯不是移民国家,在其国力相对衰弱,特别在远东人口不断减少而中国劳动力过剩的情况下,俄对外来人口格外敏感。加上中国部分公民非法滞留、非法打工,也给俄罗斯带来管理上的不便。因此,以往对俄罗斯单纯劳务输出数量减少。但近些年来,此类劳务数量又有所增加,主要活跃在俄罗斯建筑、商贸和餐饮等行业。
二 中国对俄罗斯劳务输出发展与变化的环境因素
  中国对俄罗斯劳务输出有良好的政治和经济环境。在当今世界错综复杂的中、美、俄三角 关系中,美国自恃拥有超强实力,推行单边主义,而中国和俄罗斯只有在一些重大国际问题上扩大共识,加强合作,才能维护各自的利益。
  2001年7月《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的签订,解决了双方政治互信问题,为两国发展经济合作创造了良好的政治环境和条件。普京政府把振兴经济作为头等重要任务,在外交上则实行重视国家利益的务实方针,积极与中国保持密切联系。中国政府也采取各种措施,巩固和加强与俄罗斯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九一一事件后,俄罗斯与美国及北约的关系都取得了一定进展,其外交政策倾向西方的态势有所加强。在这一背景下,中国与俄罗斯加强经贸合作就具有更大的政治意义和战略紧迫感。
  俄罗斯通过经济转轨,所有制结构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一些大型企业相继完成了股份制改造,使经济的内在动力机制得到了调整。不仅如此,俄罗斯也开始对价格、财政及金融体制进行改革,外贸自由化基本实现,国家的经济作用重新界定,政府职能开始转换。为加快加入WTO的步伐,俄罗斯在不断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同时,投资信誉也在不断提高,俄罗斯在世界最具投资吸引力国家的排名榜上,已从2002年的第17位上升到2003年的第8位[3]。随着经济进入成长期,其境内基建工程的数量和对劳务需求的程度都会相应增加,俄罗斯远东、西伯利亚地区的领导人对与中国合作表现出很高的积极性。俄罗斯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行政长官伊沙耶夫曾多次访问中国,并公开表示:“中国是一个无法阻止的强大火车头,我们应当坐上这个火车头并一同驾驭局势。”俄罗斯萨哈共和国副总统亚历山大·阿基莫在2004年3月访华时也表示,欢迎中国参与东西伯利亚的石油开发。滨海边疆区副主席戈尔恰科夫对中俄合作更是充满信心。他说:“我们的人力和财力根本无法维持我们的滨海边疆区。只有向亚洲开放,我们才能够生存下去。”[4]中国已加入WTO,中国的企业只有“走出去”,才能获得更大的发展机遇。对外劳务合作是国家实施“走出去”战略的重要途径,对外承包工程的企业尤其应在“走出去”战略中发挥作用。
  中俄两国经济有广泛的互补性。俄罗斯对中国的轻工产品、农副产品和劳动力有一定的需求,除了供应俄罗斯需要的有形商品外,中国在俄罗斯劳务市场的某些领域,也具有较为明显的比较优势。俄罗斯远东与西伯利亚地区1 00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仅有2 000万居民[5],经济开发有心无力;中国的人口多,底子薄,资源相对贫乏,对俄罗斯进行资源开发投 资,不仅可为中国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而且还能促进和带动劳务输出。
  但也应看到,中国对俄罗斯劳务输出尚有不利因素。第一,俄罗斯对劳务承包工程市场保护程度较高,竞争激烈。虽然外国承包商可以参加俄罗斯国内及国际工程的公开招标,但在实施时,俄罗斯政府却规定较多的保护性措施。此外,在俄罗斯境内的工程承包公司很多,僧多粥少,且逐步形成了一定的势力划分和垄断。政府项目多为俄罗斯、乌克兰以及波兰等国的承包公司所垄断;外资项目也多为土耳其、俄罗斯公司和投资国的承包公司所垄断。另外,土耳其等一些国家多年来一直欠俄罗斯的 石油、天然气等债务,通过政府协议,由这些国家的承包商到俄罗斯承建各种工程抵债,双方都愿意接受。相比之下,中国承包企业进入俄罗斯市场较晚,在资金上又没有优势,在大项目的竞争上没有太强的实力。第二,俄罗斯政府部门办事效率较低,程序繁冗无序。俄罗斯政府对每年双边劳务合作协议及《引进劳务许可证》的审批标准越来越复杂,审批周期越来越长。在此过程中,各地方政府审批的无原则性,也使得签订合同的中俄双方企业无所适从。有的还要通过各种渠道疏通关系,既加大了费用,又延长了时间,给正常的中俄劳务合作造成了 不应有的麻烦和损失。第三,安全问题较为严重,中方劳务人员合法权益受损情况时有发生。外国经营者在俄罗斯时常面临被黑社会的危险,黑社会势力针对外国人的恶性暴力案件要高于针对当地人的案件;俄罗斯劳务市场至今尚不规范,存在着一定风险,包括中央对地方控制力下降,官僚作风严重,资金短缺,支付成问题;俄罗斯部分官员和百姓对中国有较强的防范心理;俄罗斯合作方为中方劳务人员提供的生活条件大部分较差,劳务收入带回国也较为困难。第四,中国对俄罗斯的承包公司资金实力不够,业务操作不规范。对于俄罗斯政府鼓励外国投资合作的项目,诸如森工合作、木材加工等,绝大部分都需要合作方先期投入大量资金,而中方此类经营公司普遍缺少资金,给通过承包工程带动劳务输出带来很多困难。此外,中国部分经营公司在项目执行前未对俄方雇主的应急能力、资信状况等进行详细核查;劳务人员派出前未能严把人员关、培训关;有些企业还恶性低价,自相竞争。
三 新形势下中国对俄罗斯劳务输出应采取的对策
离离原上草全诗的诗名  总的看,俄罗斯劳务市场潜力巨大,中国在某些领域有比较优势。但俄罗斯劳务承包市场波动较大,竞争激烈,存在着一定风险。在今后的发展中,建议中国国家有关部门采取如下 对策:
怎么查银行卡余额  (一)深化政府间的协调
  由拉文斯坦提出的“推拉理论”认为,人口跨国流动是在推力和拉力的共同作用下产生的。推力包括人口增长、低生活水准、缺乏经济机会等。拉力则包括劳动力的需求、在新居住地改善生活的可能性、获得更多的经济机会、优惠的劳动力政策等[6]。要想使推力和拉力形成合力,劳务输出入国的相互协作非常重要。2001年2月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俄罗斯联邦政府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俄罗斯联邦和俄罗斯公民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短期劳务协定》(以下简称《协定》)正式生效。该《协定》对中俄劳务合作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但也应看到,出于对外国人争夺市场和就业机会的担心,俄各地区(州)政府或多或少都有一些针对外籍劳务的相关规定,而这些规定往往以限制性的居多。这就会使《协定》难以真正落到实处。中国要在中俄经济合作进入新阶段的大好形势下、在《协定》框架的基础上,争取得到俄方给予中国劳务输出方面的更多优惠,进一步细化《协定》,加强其可操作性,为经营公司创造更加宽松的政策环境。
  (二)加强区域经济合作
  虽然在政府政策的协调下,中俄劳务合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建立在双边基础上的劳务合作有时还有一些不确定因素,容易受政治、经济的影响而产生波动。但如果达成多边自由经贸协定,就可以因制度的约束而减少不确定因素的波及。移民体系理论指出,劳动力流动往往易于在有殖民关系,或有政治、贸易、投资或文化纽带关系的国家或地区之间进行,国际关系、政治和经济因素在劳动力流动中的作用非常重要[7]。有关区域经济理论也指出了区域组织成员国间劳务合作的优势:彼此对经济水平和文化背景情况了解较多;地理邻近,甚至边境接壤,可大大减少外派劳务人员的往返费用;在符合世界贸易组织规则的前提下,可采取更为灵活的措施;涉及成员数少,谈判进程相对简 单,所达成的协定有时可弥补国际多边谈判的不足,减少“搭便车”现象等。中国与俄罗斯同为上海合作组织和东北亚经济区的成员。两个区域经济合作组织虽然松散,但发展潜力很大。中方应积极努力,在区域组织的框架内为中俄劳务合作创造更为宽松的环境和氛围。
  (三)发挥中国对外承包商会等行业组织的作用
  中国对外承包商会是开展对外劳务合作业务的全国性的行业组织,其协调、指导、咨询、服务的职能逐渐凸显,在整顿市场经营秩序、促进行业发展方面亦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商会可针对俄罗斯外籍劳务市场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重点加强对合同的管理,规范企业经营行为,对进入俄罗斯市场的经营公司实行动态管理。与此同时,中国对外承包商会等行业组织俄罗斯中亚东欧市场2005年第3期市场调查要在信息沟通方面多做一些有益的工作。信息交流对于中俄劳务合作成功与否至关重要,准确、全面、及时、适用和经济地获得俄罗斯劳务市场信息是成功进入其劳务市场的前提。中国的出国劳务人员由于缺乏组织性,及时获得可靠信息的可能性较小;对俄罗斯工程的承包公司也可能因渠道不畅通而得不到相应信息。因此,需要政府、商会或行业组织等在信息上的大力支持,建立有效的信息渠道,通过提供各种俄罗斯承包劳务市场的信息,或利用当地雇员或代理进行项目跟踪及疏通关系等方式,同分散在俄罗斯各地区的大企业建立广泛联系,形成覆盖全俄罗斯的大企业信息网。
  (四)拓宽对俄劳务输出渠道
  要以高科技承包工程带动高技术劳务输出。当前,国际市场对高技术外籍劳务的需求越来越多,俄罗斯劳务市场也呈现这种发展态势。中国高技术劳务输出虽然滞后,但如果遇到很好的发展机遇,尚来得及弥补。从中国高科技承包企业在俄罗斯的具体情况看,还存在着企业规模小、高素质的新兴管理人才和项目经理人员短缺、建筑企业组织机构不尽合理、经营管理机制滞后、资金筹措和工程信息渠道不畅、出境审批手续复杂、队伍不够稳定等问题。
  所有这些都严重地制约了对俄罗斯高科技承包工程事业的发展。
  鉴于在俄罗斯劳务承包市场中国东北企业偏多、且竞争实力不强的现状,在提高现有高科技企业竞争力的同时,政府可制定政策,鼓励东南沿海发达省区的高科技大承包企业在俄罗斯劳务市场参与竞争,在俄罗斯科技资源密集的地方设立研发机构或高技术企业,开发生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新产品,从而带动高技术劳务输出。此外,要鼓励技术全面、有竞争实力的一般对外承包企业到俄罗斯境内继续从 事以建筑、房地产承包开发为主,以森林采伐、木材加工、家具制作、建材业为辅的多种经营活动;发展与俄罗斯远东地区的农业合作,进一步发挥中国的农业科技优势,加强与俄罗斯在农产品深加工领域的合作,促进食品和饲料工业的合作生产;利用补偿贸易形式到俄罗斯境内开采资源,加速中国产业结构调整和资源置换。
  (五)培养多层次的赴俄劳务人才
  针对对俄罗斯劳务输出队伍中高科技人才少和普通型劳务人员外语、职业技能差的现状,建议国家有关管理部门采取措施,打造一支由高科技人才、灰领阶层和普通劳务人员等组成的多层次的对俄罗斯劳务输出队伍。在培养高层次人才方面,要发挥一些高等院校的作用,在专业设置和对有关专业学生的培养上,切实考虑到俄罗斯劳务市场急需资源开发、科技产品开发、市场营销、农业新品种和新技术推广应用、食品加工工业等领域的高级专业技术人才的因素。还要借鉴先进国家的经验,为高层次劳务人才输出创造良好条件。以灰领为代表的职业技术人员的培养,主要可通过职业教育来完成。职业学校的专业设置和办学形式一定要适应市场的需要。建议各类职业学校要加大调整力度,增设能为俄罗斯劳务市场培养职业技术人员的专业,在中国的高职高专院校引进“订单培养”方案,即在俄罗斯市场需求的前提下,有关俄罗斯企业参与订选人规则、订课程计划、订评估标准。在赴俄罗斯普通劳务人员的培训方面,职业技术学校和劳务输出机构都可以承担这样的任务。在培训内容上,一是让学员掌握日常俄语,二是加强职业技能培训,三是进行遵纪守法教育。此外,在有条件的地方,可采取定向培训措施,以增强赴俄罗斯劳务的针对性。
  (责任编辑:李丹琳)
 
作者系长春税务学院国际经济系教授、经济学博士。
注释: 
[1]中国对外承包工程商会:《中国对外劳务合作行业指南》(汇编一)。
[2]中国对外承包工程商会:《中国对外劳务合作行业指南》(汇编一)。
[3]陈扬:《俄远东把目光转向中国》,《环球时报》2004年7月7日。
[4]同上。
[5]方鸣:《中国外交纵横捭阖》,《中国对外贸易》2003年第6期。
[6]田禾:《东亚劳动力跨国流动》,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年版。
[7]同上。
《俄罗斯中亚东欧市场》2005年第3期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