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高一历史必修2_史料解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今天几点立夏
1.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
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问题是用什么方法才能更有力地发展社会生产力。我们过去一直搞计划经济,但多年的实践证明,在某种意义上说,只搞计划经济会束缚生产力的发展。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就更能解放生产力,加速经济发展。
──《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不存在根本矛盾》(1985年10月23日),《邓
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解读】1978年后的中国改革开放政策,总体上就是要对社会制度特别是在经济体制进行适应国际经济体系发展的改革,以进一步解放生产力,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从最初对“”后陷入困境的经济进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到以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为突破口的城乡经济体制改革,中国的经济体制开始突破单一公有制向多种所有制过渡。社会实践的成功促进了思想理论和意识形态上的进一步开放。随着经济特区的设立及14个沿海城市的对外开放,外资及外资企业纷纷涌入中国,乡镇企业及私营企业大量出现,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内,市场经济成分日益丰富,国家也在经济体制上表现出更大的活力及弹性,逐步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1987年,全国工业总产值中全民所有制企业产值所占比重下降至59.7%,新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起来。
1.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之间并没有根本性矛盾,都是推动生产力的方法与手段而已。2.现代化经济的发展表明,单纯的计划经济是不能适应其要求的,反而会束缚生产力的发展。3.只有在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前提下,生产力才会有更大的发展。4.对计划经济体制弊端的深切体验,促使他对其产生了深刻的反思,也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奠定了理论基础。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确定什么样的目标模式,是关系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一个重大问题。这个问题的核心,是正确认识和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
传统的观念认为,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特有的东西,计划经济才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特征。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改革的深入,我们逐步摆脱这种观念,形成新的认识,对推动改革和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十二大提出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十二届三中全会指出商品经济是社会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商品经济;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体制应该是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十三届四中全会后,提出建立适应有计划商品经济发展的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特别是同志今年初重要谈话进一步指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这个精辟论断,从根本上解除了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看作属于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思想束缚,使我们在计划与市场关系问题上的认识有了新的重大突破。改革开放十多年来,市场范围逐步扩大,大多数商品的价格已经放开,计划直接管理的领域显著缩小,市场对经济活动调节的作用大大增强。实践表明,市场作用发挥比较充分的地方,经济活力就比较强,发展态势也比较好。我国经济要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加快发展,参与国际竞争,就必须继续强化市场机制的作用。实践的发展和认识的深化,要求我们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利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夺取有中国特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大胜利》(1992年10月12日),《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
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解读】1992年初,在南方讲话的推动下,中共十四大把能否发展生产力看作对社会主义经济性质的重要标准,明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目标。1993年11月,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通过改革,建立新体制的目的是要最大限度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增强国家的
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这一新体制的五个主要环节是:1.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方针,转变国有企业经营体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2.建立全国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3.转变政府管理经济的职能,建立以间接手段为主的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4.建立以按劳分配为主体,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走共同富裕的道路;5.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这些主要环节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构成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它反映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实际成果,是对十几年来改革开放实践和理论的科学总结,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向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整体性推进的标志。我和孙悟空过一天400字作文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核心是如何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2.从市场经济不是资本主义的特征、社会主义经济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到的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只是手段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的论断,中国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渐进的过程。3.的观点解除了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看作属于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思想束缚,是对经典马列主义理论的一个重大突破。4.实践证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中国的成功运用,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活力与社会发展的动力。5.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体制,目的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abcc的四字词语大全市场经济对现代化建设的推动
3.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与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2002年底,全国注册登记的私营企业为242.53万户,资本金24 756.22
lol所有人说话快捷键亿元;个体工商户2 850.53万户,资本金3 782.35万亿元。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创造的国内生产总值占全国的比重为三分之一以上,在固定资产投资中的比重占到15%左右,就业人员比重达18.7%。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对于繁荣城乡经济、扩大就业门路、方便人民生活,发挥了不可缺少的重要作用。
怎样回qq密码──《2002年企业改革综述》,彭森主编:《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年鉴》,中
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年版【解读】中国的改革开放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使多种经济成分得以和谐并存,共同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改革开放前的1978年,全国经济基本以全民所有制为主,在全国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占至77.6%,集体经济成分仅占22.4%,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和“三资”企业及其他非公有制经济成分几乎为零。随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全面深入地推进,原来那种与现实生产力发展水平不相适应的单一公有制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形成了公有制经济主体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中地位进一步壮大,城乡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快速发展的所有制结构。1987年,全民所有制企业在全国工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下降至59.7%,集体经济成分所占比重上升至34.6%,个体经济、私营经济、“三资”企业和其他非公有制经济成分更从几乎为零上升到占5.6%。这种以公
有制经济为主体,集体经济、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以及“三资”经济并存的新格局,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大成果。这一新的经济格局,为国民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带来了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2004年,中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了创纪录的54 805亿元,其中国有制、集体制企业所占比重为48%,股份制、外资企业及私营企业所占比重为52%。非公有制经济成分超过了公有制经济成分对工业总产值的贡献。
1.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与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2.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非公有制经济成分日益增长。2002年底,非公有制经济体制所创造的国内生产总值,占到了全国比重的三分之一以上,为全国经济持续增长做出了重要贡献。3.非公有制经济体实力的增强,还表现在固定资产投资上的增加,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显示
李字组词
出强大的经济活力。4.非公有制经济体已成为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4.人民收入增加
全年全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 936元,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实际增长6.8%,是1997年以来增长最快的一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 422元,实际增长7.7%。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即居民家庭食品消费支出占家庭消费总支出的比重)为47.2%,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7.7%。按年人
均纯收入低于668元的标准,年末农村绝对贫困人口为2 610万人,比上年末减少290万人;按年人均纯收入669—924元的标准,年末农村低收入人口为4 977万人,比上年末减少640万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
发展统计公报》(2005年2月28日)【解读】进入21世纪后,国家相继宣布西北开放计划及东北振兴计划,表明了国家经济从东部开放向内地及西北整体转移并持续深化的动向。2006年起,国务院取消全国农业税并取消农村义务教育收费,也体现了新一届政府开始注重社会与经济的平衡发展,强调中国经济健康和良性的发展。目前,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开始反映在民众的收入及生活水平的快速提高上。城乡居民在可支配收入、居住条件等方面均有较大的改善。电视机、冰箱、洗衣机、电话、电脑、网络、电暖器等纷纷进入家庭。与改革开放初期的1980年相比,人均收入、生活条件、生活质量各方面均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1.市场经济对于现代化建设的推动,表现在对于经济总量的贡献上,更表现在人民体的收入及生活水平的提高上。2. 2004年,全国城乡人民生活水平在原有基础上均有较大提高,是1997年以来增长最快的一年。3.城乡居民收入均有提高,但城乡差距还有相当距离。4.农村绝对贫困人口数量持续下降。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