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如何践履社会责任
大学生如何践履社会责任
一、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意义
    一个国家能否长久强盛,一个民族能否长期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关键就在于能否培养德才兼备的接班人。因此培养和加强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对我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对我国社会主义的建设,构建和谐主义社会以及大学生成为有用之才都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其实在中国的传统伦理文化中,对个人责任更是非常看重的。抛开封建糟粕,仍能看到超越历史的思想精华。“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等等都充满了对人,对社会的责任意识。
 
二、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现状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小组展开了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调查。根据我们小组的调查问卷我们比较清晰地认识了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客观现状。这其中既有令人高兴的一面,也有让人担忧的一面。
    大部分大学生在学习和掌握科学知识及专业技能方面表现出强烈的愿望,而且也付出了极大的努力。如当前我国高校不断升温的读书热、考证热、考研热现象,就是大学生的主流。他们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去努力学习、艰苦奋斗,由此而涌现出了一段段可歌可泣的故事。
    但是我们也清楚地看到,当前部分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却趋于淡化,与国家社会人们的期望背道而行。这将使大学生难以担负起历史的重任。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无兴趣”。即有些大学生对什么都不感兴趣,感觉做什么都没有劲头。比如上课的时候,一些同学无精打采,整节课浑浑噩噩,完全不知道老师在说什么,或者自己在课堂上打起了小灶,他们行动拖泥带水,情感空虚寂寞。持有这种心态的学生,对自己要做一个怎么样的人完全没有思考过,对自己都不能负责,当然也就谈不上对社会责负责。海帕杰顿
    第二、“无所谓”。就是一些大学生对自己或身边的一些事情漠不关心,几乎是采取了老子的消极避世的的思想。对什么都无所谓。对这部分学生来说,大到人类的理想,国家的前途命运,小到身边的活动,都不想参与,他们好像是以一种旁观者的身份看待周围的一切。因而面对应承担的责任或应履行的义务时,则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敷衍了事,或者干脆
推却或拒绝。
    第三、许多大学生缺乏远大的理想抱负,重物质利益轻无私奉献,重金钱实惠轻理想追求,重等价交换轻付出爱心。在他们的潜意识里,业务知识和政治思想素质存在很大落差。受社会的影响,大学生在学习上追求“实惠”和短期目标的比例很高,成才意识中的功利性很强。
    此外,大学生中享受主义价值观飙升,部分大学生生活腐化堕落,崇尚名牌,生活标准已向白领看齐,更有些女大学生傍大款追求物质享受。加之另类网络校园文化十分流行,使得某些人沉迷于网络而丧失了学业。还有一些大学生则胸无大志,高歌“六十分万岁”,得过且过。更严重的是一些大学生不尊重生命,漠视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以致发生一些令人心痛的事情。
 
三、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淡化的原因
    出现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淡化这种现象并不是偶然的,这其中有多种原因:
    第一是受社会影响。因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如金钱万能、个人利益观念
而引起了一系列权钱交易、分配不公、假冒伪劣的现象。这些观念和消极腐败现象的存在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形成会产生极其不利的影响。
    第二是由于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教学方式与学生管理工作等还存在着某些不足,以致大学生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强烈要求没有得到正确的指引,在履行责任的过程中重视对自己的责任,忽视对集体和社会的责任。
    第三是大学生自身的原因。大部分大学生上高中时其直接目标就是考大学。至于考上大学后要干什么并不十分明确,往往只有一些美好的朦胧的想法。所以上了大学后,对这些没有很好地适应心理转变、没有明确进入社会角的大学生来说,社会责任感常常只能是外在的东西。
 
四、如何培养与增强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首先,加强思想道德教育。要使大学生的社会责任观念转化为发自内心的自觉行为,最好的途径就是思想道德教育。通过思想道德教育,使社会道德规范和要求转化为个人直接的
道德需要和要求,使社会准则转化为个人准则,才能有发自内心的、自觉的道德行为,在履行责任时,才能形成正确的责任动机,增强履行责任的坚强意志,有效地促进社会责任感的形成。   
    再次,学校要积极组织社会实践。社会实践如“三下乡”活动、青年志愿者活动、扶贫帮困活动等,都是大学生磨炼意志、锻炼自己的重要方式。我们不仅要积极参加社会公益事业,更要为营造这种强烈的责任感氛围付出努力,通过组织公益活动,唤起同学们对社会责任感更深刻的认识和实际行动
    最后,从自己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社会责任感这个概念可大可小,向大处说,以天下为己任、有自我牺牲精神和强烈的忧患意识;向小处说,拧紧滴水的水龙头,坚持不乱扔垃圾,给老年人、孕妇让座,礼貌待人,尊敬长辈等,这些都是责任感的体现。社会并不要求每个人都做大英雄,只要我们能把自己身边的小事做好,社会就会和谐。”
 
五、结语
    社会太大,我们无力改变社会现象,却可以从身边小事做起。公交车上让座,虽是小小善举,改变的却是车箱内的小气候。如果每个人心中有一份社会责任感,更从行动上落实,就能让和谐之花开满整个校园,甚至整个社会校园。
咖喱饭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责任与研究
  【内容摘要】 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越来越多的引起社会的关注。主要表现为重个人前途,轻社会思想,不是以主人翁的态度对待社会;在人生的奋斗目标上表现为日益增强的个人意识逐步取代了整体意识和社会意识;盲目的自我膨胀和实际的自卑意识;重自我价值,轻社会价值,在利益关系上表现为以“我”为中心。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必须加强大学生对当日外汇中华传统美德与文化的修养,以及深化对国家和社会的认同感和历史使命感;高校应把社会责任感教育纳入教学任务,让大学生感受到自己的责任。
  【关键词】 大学生 责任感 社会 个人 教育
  当今,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话题越来越多的引起社会各方面关注。大学生的素质参差不齐,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社会责任感,当今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现状,为何出现如此情
况与怎样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一、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现状与原因分析
山东副省长
  1.重个人前途,轻社会思想,不是以主人翁的态度对待社会。不可否认当代大学生是有理想的,他们希望自己成名成家,出人头地,但有的仅仅局限于实现个人理想的梦幻里,而没有将个人理想社会理想紧密联系起来。此次问卷调查显示,“你为什么要一公斤有多少克勤工助学?”76.3%的大学生回答是“为了个人的需求”,15.6%的大学生回答是“为了缓解家庭负担”,而只有8.1%大学生回答是“为了培养能力以便将来能为社会做一点贡献”。“当你遇到个人利益与社会或集体的利益发生冲突时,你会放弃个人利益而服从集体利益吗?”64%的大学生回答是“不会”,23%的大学生回答是“可能”,13%的大学生回答是“会”。由此看来,当代大学生更重视个人理想,而轻视社会理想。他们认为社会理想太远、太大、太空,可望不可及,而个人的现实生活才是最实惠的。因而他们更多的是关心自己的命运,更多的是关注自身发展的状态和现时的利益,进而强调人首先应对自身、对家庭、对现实负责。从本质上看,这些大学生是缺乏对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关系的认识,缺乏对自己负有历史使命的正确认识和建立在这种认识基础上的对社会应具有的主人翁的严肃态度。
三国杀2013标准版
  2.在人生的奋斗目标上表现为日益增强的个人意识逐步取代了整体意识和社会意识市场经济的发展,利益主体的多元化,使得个人的独立性、自主性地位逐渐得以确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从事经济活动的人们必然从自身的利益需求出发选择自己的行为,人们必须学会根据社会、市场的需求和动态进行自我设计、自我发展。个人的个性和地位真正凸现出来了。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正视并积极追求个人的价值尊严和利益要求,其自我意识、进取精神和成就欲望及自我责任明显增强。此次有关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现状的问卷调查中,对“你毕业后为了什么而努力?”的问题,有74.2%的大学生回答是“既为社会也为个人”,真正“为了民族的振兴,国家的富强”仅为9.7%,而不太明确的占10.5%,尽管大学生兼顾社会和个人,但在两者之间更偏重于个人。对“你学习的目的是什么”问题,有3%的大学生回答没有考虑过学习目的。但大学生的学习目的显示出多元化、多层次的发展趋势,有13.8%的大学生以获得一张文凭为主要的学习目的。多数学生的学习目的更为实际,回答为今后能自食其力,谋求理想职业而学习的为33.3%,回答为提高自己的社会经济地位而学习的为23.6%。这证明,受市场经济的影响,大多数大学生的学习目的从单纯的一纸文凭转向校外竞争激烈的实际生活。他们更注重真才实学,更加务实,而表现出对自己负责的态度。调查结果也反映出大学生的个人主义功利主义倾向。例如,回答为报效祖国
和为报恩父母或教师的仅有9人。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功利倾向还表现在,对将来能获得直接利益的知识能力加倍学习训练。对不能获得直接利益的学习则敷衍抑制。有资料显示,大学生中有45.2%人感到自己当前最缺乏的是社会责任感。
  3.盲目的自我膨胀和实际的自卑意识。一方面,思想上把成功看得太容易,无论是对自己的知识还是动手能力都估计过高,超出了实际水平。例如对“假如某单位看中你,把一项目交给你负责,你认为自己能胜任吗”的问题,有64.3%的大学生回答“能”,有24%的人回答“也许”,仅11.7%的人回答“不能”。另一方面,又不能脚踏实地,从小事做起。一旦触及到具体问题,又转化成抱怨环境、无所作为的自卑意识。这些大学生同样是对自己所负的历史责任感缺乏正确认识。
  4.重自我价值,轻社会价值,在利益关系上表现为以“我”为中心。这些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个人施展才干、大显身手提供了理想的舞台,使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强烈地意识到个人在社会进步中的作用。但同时又意识到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和无情,惟有坐上个人奋斗的小舟才能游弋到功成名就的彼岸。因此,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压力下,目光定格在个人的努力、拼搏上,凡事从“我”出发,以“我”为中心,崇尚“追求自我实现、完善自我价值”。当
集体与个人发生冲突是,只强调个体,并以“我”为主;当公众利益与个人利益矛盾时,则以个人利益为重;缺乏为社会和集体牺牲的精神;在选择职业时主要考虑的因素是高收入和自我实现并重。例如此次的问卷调查中,发现大学生在考虑择业的因素时,有62%的大学生考虑“专业对口,能发挥特长”,60%考虑的是“经济收入高”,有41%回答“工作轻松而稳定”,这表明大学生从个人方面考虑的较多,对社会需要方面考虑的较少,有些大学生对那些不关己的事,采取回避、冷漠的态度。
  二、路径之“四个选择”
  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育十分重要,应做到理性科学,系统全面,体现时代性。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四种培育路径:
  1.把握社会主流,引导大学生树立最高理想
  社会主流是指在社会上被大多数人所认可和接受并以之引导和规范社会成员思想、心理、行为等的存在,它具有大众性、动态性和可引导性。在我国,集体主义爱国主义以及仁、义、礼、智、信等都是被弘扬的,是我国社会的主流意识,是值得每个公民去追求的,
资本主义社会所崇尚的实用主义功利主义拜金主义个人主义等等都应该是被我们所唾弃和批判的。不管社会怎样转型,国家怎样发展,观念怎么更新,我们心中始终都要有一个标杆,要紧紧围绕它所思、所想、所为。同时,大学生也应该树立最高理想,并且要为党的最高理想而努力。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奋斗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有没有最高理想是一个人是否有社会责任感的间接体现。因此,我们要积极引导大学生树立最高理想,坚定他们共产主义必将实现的信心,在引导的过程中,通过理论教育法、实践教育法、情景感染法等各种途径强化其责任意识,培育其社会责任感。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