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焚书与战国诸侯国史的留存
2010年第4期
总第199期
兰州学刊
I肋zhouxuekan
No.042010
Genera1.No.199
历史研究?
秦始皇焚书与战国诸侯国史的留存
陈春霞
(浙江大学中文系,浙江杭州310012)
[摘要】一直以来,学界都将先秦典籍的亡佚,归于秦始皇焚书和项羽焚烧成阳宫的一把大火.但从《史记》中六国世家
的记事,却可以看出司马迁是取材于战国诸侯国史,甚至对其原文进行了直接载录.这说明在西汉中叶司马迁撰写《史记》的
时候,亲眼看到了战国诸侯国史.这一事实,也说明秦始皇焚书之举虽然发生过,但秦代中央所藏先秦古籍并没有尽毁于秦
火.其后项羽虽然焚毁了成阳宫,但是在此之前,因为刘邦先于项羽进入成阳,秦代中央藏书被萧何提前转移,并成为后来汉
代的中央藏书.
[关键词]秦始皇;焚书;《史记》;项羽;萧何
[中图分类号]K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3492(2010)04—0154—04[收稿日期]2009—08—26
[f乍者简介]陈春霞,女,回族,宁夏银川人,浙江大学中文系博士生,宁夏大学人文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文
什么家用净水器好化与文学
秦始皇焚书,历来被视为是文化史上的一大浩劫,古今
史家对此多有批评,例如顾颉刚说:"自从秦始皇焚书,项羽
烧秦宫室之后,无数的图书已散亡了."…郭沫若也指出: "在严刑峻法的威胁高压之下,普天四海大烧其书,所没有烧的就只有博士官所职和医药卜筮种树诸书而已.博士官所
职当在中央,不久再经楚人一炬使秦宫被烧,三月不灭,藏在中央的图书应该也就被烧光.这无论怎么样说不能不视为
中国文化史上的浩劫."【2可见,自司马迁记载秦始皇焚书一
事后,天下典籍于秦火中尽毁似已成定论.然而事实真相
究竟如何,是否所有典籍都毁于秦火甚或其后的项羽之手呢?从《史记》战国诸世家取材甚至直接载录战国诸侯国史的事实看,此说实有商榷的必要.
一
过年高速公路免费几天2023,
焚书的真相究竟如何
既然秦始皇焚书的说法最早来自于司马迁的记载,那么
还是应当从《史记》中寻求事情的真相.秦始皇焚书的最完整记载,见于《史记?秦始皇本纪》,出自丞相李斯之建议. 秦始皇三十四年(前213),博士齐人淳于越认为"事不师古
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提出应当仿殷周之王,"封子弟功臣".而丞相李斯反对淳于越的主张,认为"诸生不师今而学古,以非当世,惑乱黔首",因此建议:"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
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
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者,
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口』{-255)
秦始皇对李斯的建议深以为然,故下焚书令.后世以此为据,即认定秦始皇下焚书令后,除医药,卜筮,种树之类的书154
籍外,先秦典籍被秦始皇焚烧殆尽.但认真研读这段文字,
教育观察法的基本步骤
会发现后人误读之处甚多.实际上在此段文字中,司马迁仅
仅记述了秦始皇焚书之缘起,并没有详细记载焚书的具体过程.可见,先秦典籍被秦始皇焚毁殆尽的结论,是后世据司
马迁的撰述延伸后自行作出的判断.实际上,如果仔细推究
司马迁的原文,会有这样一些发现:
(一)焚书令推行的结果,即各种典籍被焚毁的具体情况
和完整过程,《史记》中并没有进行特别详细的记载
焚书是李斯有鉴于儒生非议当朝政策,恐其"不师今而
学古,以非当世,祸乱黔首"而向秦始皇提出的建议.导致焚
书的起因,是秦王朝建立后法家和儒家在治政理念上的差
异,打击的对象主要是提倡"法先王之法"的儒生.从次年秦
始皇坑杀儒生的举动中可以更为清楚地看出这一点.因为
秦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又坑杀"犯禁者四百六十余
人".而坑儒令下达后,秦始皇长子扶苏的进谏更为
明白地透露出这些犯禁者的身份:"始皇长子扶苏谏日:'天
下初定,远方黔首未集,诸生皆诵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绳之,
臣恐天下不安."'可以说,无论是焚书令还是坑儒
令,主要打击的对象,是和秦王朝治政理念强烈不合,有可能
会动摇秦统治根基并"诵法孔子"的儒生,所要焚毁的书籍也
主要是为儒生论政提供理论支持的儒家典籍.其他图书或
有涉及,但不是焚毁的主要对象.所以司马迁在《史记》中曾频繁提到《诗》《书》等儒家典籍所遭到的浩劫,对其他各类书籍的下落并没有特别交代.下文所引《史记?儒林列传》
及《史记?封禅书》等篇,只记载秦焚《诗》《书》,也印证了这一
点.
背单词方法
此外,从秦始皇三十四年(前213)下焚书令到秦始皇三
十七年(前210)病死于沙丘平台,其间不足四年.焚书令的
推行,各类典籍被焚毁的具体情况,司马迁并没有进行更为详细的记载,仅于《秦始皇本纪》中载秦始皇三十五年(前212)术士侯生,卢生逃走之后,秦始皇自言:"吾前收天下书
不中用者尽去之."[.]H'天下书不中用者"的定义与范围
是什么,与前一年李斯上疏建言焚毁的书籍是否完全一致, 无从判断.而众所周知,历史上众多政治措施的推行或政令的颁布,都需要较长的一段时间,甚至因为众多复杂的因素, 一
些政令会无法奏效并就此废止.秦始皇自言"收天下书不
中用者尽去之",距焚书令下达仅一年时间,焚书的效果如何,不能断言.更不能因为秦朝的法令特别严苛,就以此为据,得出秦始皇将先秦典籍焚毁殆尽的结论.
(二)秦始皇焚书令中所要焚毁的典籍的种类和范围,与
我们通行的认识有偏差
李斯之建言称:"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
经典打油诗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由李斯此语可知:
1.焚书是有针对性的,主要针对的是《诗》《书》等儒家
经典,先秦流传的典籍并非不加鉴别就全数予以烧毁.这也可以从《史记》其他篇目的记载中得到证实:
诸儒生疾秦焚《诗》《书》,诛谬文学,百姓怨其法,天下
畔之.(《史记?封禅书》)
及至秦之季世,焚《诗》《书》,坑术士,六艺从此缺焉. (《史记?儒林列传》)
秦时焚书,伏生壁藏之.其后兵大起,流亡,汉定,伏生
求其书,亡数十篇,独得二十九篇,即以教于齐鲁之间.(《史记?儒林列传》)
《礼》固自孔子时而其经不具,及至秦焚书,书散亡益多,
于今独有《士礼》,高堂生能言之.(《史记?儒林列传》)
秦拨去古文,焚灭《诗》《书》,故明堂石室金玉版,图籍
散乱.(《史记?太史公自序》)
2.即使是《诗》《书》,百家语等被列入焚毁之列的典籍,
也没有尽毁,而是在中央保存有副本.李斯提出"非博士官
喜迎国庆手抄报文字内容大全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 可见李斯并非没有一点识见,他请秦始皇下令命天下人烧掉《诗》《书》,百家语的前提,是这些典籍在中央由博士官保存有副本.据此可知,秦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后至少在中央
还保存有《诗》《书》,百家语的副本.
(三)关于各国国史,经秦代史官之手,存在毁与存两种
可能性
西周以来各诸侯国皆有国史,是广为人知的事实.《墨
子?明鬼下》中曾提到周之《春秋》,燕之《春秋》,宋之《春秋》,齐之《春秋》.L4而李斯建言"请
史官非秦记皆烧之"一句透露出不少讯息,即除了《秦记》,战国时期齐,燕,楚,韩, 魏,赵等东方六国也应当有自己的国史,各国的国家大事由
其史官代代相续地记载下来.《史记》中曾记载了公元前279年在渑池秦,赵两国间发生的一件大事:
(赵王)与秦王会渑池.秦王饮酒酣,日:"寡人窃闻赵
王好音,请奏瑟."赵王鼓瑟.秦御史前书曰"某年月日,秦王
与赵王会饮,令赵王鼓瑟."蔺相如前日:"赵王窃闻秦王善为
秦声,请奏盆缶秦王,以相娱乐."秦王怒,不许……于是秦王
不怿,为一击缶.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日"某年月日,秦王为赵
王击缶.'''
秦昭襄王与赵惠文王在渑池相会,时间已至战国后期,而
史官忠于职守,记录国家大事的传统仍然延续着,甚至在国君出外会盟的时候,身边也仍然有史官跟随记录其一举一动. "至秦有天下,悉内六国礼仪"o[3](P1159)其实不仅是六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