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都区塱头古村落建筑文化研究
摘要:花都区塱头古村落是现存古建筑遗产、文物古迹比较集中,能较完整地反映明清时期的传统风貌、地方特和岭南风情,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艺术和科学价值。本文通过对花都区塱头古村落建筑文化的考察研究以及对建筑文化的本体分析,来探索岭南建筑文化的特与塱头古村落建筑文化的发展模式,深入挖掘塱头古村落建筑的文化内涵及潜在开发价值,对提升花都区地域文化品牌和岭南地方文化特具有重要价值,为广东岭南建筑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提供指导和借鉴。
关键词:塱头村;古村落;建筑文化
一、花都区塱头古村落概述
塱头古村位于广东省广州市花都区炭步镇,据传元朝至正二十七年(1367)立村,为广府传统村落典型的梳式布局,村内保留完整的水系,以村前半月塘为核心,集中体现了广府传统村落民居的风水布局理念与典型特征。
二、花都区塱头古村落建筑现存状况
花都区塱头古村落整体格局保存较好,由于远离城区,地处农田保护区,新旧村分别建设,古村落的建筑保存状况较好。分塱东、塱中、塱西三社,古建筑气势恢宏,周边农田广袤,水脉交织,整体环境和谐。
花都区塱头古村落主要为明清两代建筑特征,保存完整的青砖建筑380余座,其中祠堂、书院(室)30余座,牌坊1座,桥梁1座,炮楼、门楼6座、民宅300余座,巷里20多条,以村面30余座祠堂建筑一字排开颇为壮观,为花都西隅最为突出的古建筑。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4处:友兰公祠、乡贤栎坡公祠、留耕公祠、云伍公书室。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4处:青云桥、谷诒书室、黄谷诒墓、黄菽圃夫妇墓。
昇平人瑞牌坊 | 南野公书室 |
宣重光门楼 | 景徽公祠 |
渔隐公祠 | 履中蹈和门楼 |
耀轩公书室 | 经纬阁门楼 |
云伍公书室 | 黄氏祖祠 |
留耕公祠 | 云涯公祠 |
深圳拟定育儿补贴标准三馀里古巷 | 乡贤砾坡公祠溢 |
黄友故居 | 台华公书室 |
进士屋 | 友兰公祠 |
谷诒书室 | 菽圃公书室 |
文湛公书室 | 以湘公祠 | 炒藕片的做法
俭斋公书室 | 青云桥 |
花都区塱头古村落建筑遗址图表
九年级历史上册教学计划塱头古村落于2000年被公布为广州内部控制历史文化保护区。2008年被公布为第一批广东省古村落,2012年被公布为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2012年被公布广东省第三批历史文化名村,2012年被公布为广东最美古村落(30强)。2013年被公布为国家“3A”级景区,2014年被公布为第六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2015年被公布为广东省旅游名村、广州市第三批美丽乡村试点村。
三、花都区塱头古村落建筑文化的分析
社会进步离不开文化的传承、传播与发展,古村落建筑承载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承载着历史的变迁,承接着过去与未来。
(一)建筑设计与空间布局
塱头村位于炭步镇西南,立村近650余年历史,因村前原是大片湖泽而立村于小岗故名。该村坐北朝南,规划统一,背靠山面朝水,整体平面布局呈梳式,前(南)低后(北)高,村面长约千米,分塱东、塱中和塱西三社,其中塱东社和塱中社相连,与塱西社以一
条名叫“深潭”的小河涌相隔,周边砌以围墙形成极具防御性的围村。该村规模宏大,建筑占地6万多平方米,现保存完整地明清年代青砖建筑近400座。其中,近30座祠堂、书院、书室等在村面一字排列,建筑房屋随深巷次第升高,气势恢宏,颇为壮观,既有利于通风纳阳和排水,又让建筑之间产生一种起伏变化。同时村落建筑还渗透着古韵的书香气息,也体现当地的读书走仕途的优良传统以及尊文重教的乡贤风气。有6座门楼、更楼把守村前村后的重要位置,桥梁、庙宇和牌坊等标志性建筑有序设置在对外交通要道上。在众多祠堂和书室中,要数塱西社的友兰公祠和塱中社的谷诒书室造工最精美独特。
图 友兰公祠 来源:笔者拍摄
友兰公祠,始建年代不详,1801年、1927年重修。坐北朝南,三间三进,人字封火山墙,灰塑博古脊,碌灰筒瓦,青砖墙,红泥阶砖铺地。第二进接旨亭内悬挂“芳徽克绍”木横匾,据族谱记载,接旨亭是友兰公的父亲黄皞和五弟黄学准父子两乡贤为接圣旨而建。山门两旁有对联:“七子五登科;父子两乡贤”。
图 谷诒书室 来源:笔者拍摄
谷诒书室,为该村奉直大夫黄谷诒所建的生祠。建于1826年,坐北朝南,三间两进。镬耳封火山墙,灰塑博古脊,碌灰筒瓦,青砖墙,花岗岩石脚,红泥阶砖铺地。全祠梁架、檩枋、木柱均为坤甸木料,花岗岩经水磨抛光处理,石雕、木雕、砖雕、灰塑、壁画等工艺精湛,保存较好。
(二)建筑文化元素与艺术特
镬耳墙(镬耳屋,又名封火山墙)是岭南传统广府民居的主要代表,分布于大珠江三角洲区,因其在屋的两边墙上筑起两个镬耳一样的挡风墙而得名。镬耳屋一般为砖木结构,建筑特点是瓦顶建龙船脊和山墙筑镬耳顶,用于压顶挡风。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