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版2020年高中语文二轮复习专题8第2节热点主题7书香中国全民阅读
热点主题7 书香中国,全民阅读
阅读可以励志、养性、立德,是对人生的磨炼和对意志的考验;阅读能提升个人素质及品位;阅读是传承文明、更新知识、提高民族素质的基本途径。一个人阅读能力的大小,直
接影响到他的成长、职业能力和他对社会作用的发挥;一个国家国民阅读率的高低、国民阅
读力的大小,则直接关系到国家软实力和综合国力的强弱,影响到全社会的总体文明程度和
创造能力。国民阅读水平更标志着一个国家社会发展的文明程度。阅读已经不仅仅关乎个人
的成长,更关系到民族的复兴、社会的和谐与全人类的进步。
1.让全民阅读蔚然成风
猪大肠怎样清洗才能干净百年前,张之洞尝劝学曰:“世运之明晦,人才之盛衰,其表在政,其里在学。”此言
不虚也。纵观中华史,乃至世界史,人民争相读书,庠序人才济济,士风崇文尚道,则国家
蒸蒸日上,人人行己有耻。
时光流转,书香益浓。从身边生活的感受上看,读书的人在增多,读书之风气渐盛。就笔者的观察,在轻轨上、地铁里看书的人变多了,周末逛书店、听讲座的人变多了,二手书
交易市场更活跃了,买书的人多了,买书的渠道更便捷了,写作的人多了,分享读书心得的
文字和活动也多了……至于读书的益处,古今中外,其论述浩如烟海。从人类层面,读书可
以擘画未来;从国家层面,读书可以经国济世;从个人层面,读书可以义理悦心。开卷有益,早成共识。单从社会或风气层面而论,多一个读书人,整个社会就可能多一份理性,少一点
戾气;多一份快乐,少一点痛苦;多一份豁达,少一点刻薄;多一份明快,少一点晦暗;多
一份充实,少一点空虚。
中华传统中有“耕读传家”“书礼传家”。读书风气的养成多有赖于家风传承。曾国藩祖父曾玉屏对读书有着严格的家训,曾国藩父亲曾麟书经过数十年苦读终于成为“大界曾氏”
数百年来首位秀才,曾氏家族自此志士名人不断涌现,实亦得益于读书家风。远有“三苏”“二程”文章传世,近有钱基博、钱钟书父子著作等身。以读书传家风,以家风正世风者,
不胜枚举。
也许有人说,平时工作太忙,无暇读书。梁实秋先生则直言道:“我不太同情这种说法。不管他是多么忙,他总不至于忙得一点时间都抽不出来。一天当中如果抽出一小时来读书,
一年就有三百六十五小时,十年就有三千六百五十小时,积少成多,无论研究什么都会有惊
人的成绩。”也许有人说,平时没有读书的环境。曾国藩在家书中曾写道:“苟能发奋自立,则家塾可读书,即旷野之地、热闹之场,亦可读书,负薪牧豕,皆可读书。苟不能发奋自立,则家塾不宜读书,即清净之乡、神仙之境,皆不能读书。何必择地?何必择时?但自问立志
之真不真耳!”
今天的读书条件、读书环境,越来越好地满足着人们对读书的热情、对知识的渴望。所以,让我们放眼展卷,让全民阅读蔚然成风。
(来源:《吉林日报》 作者:王瑞)
2.读书要与人生相伴,如影随形
泉州开元寺又到一年一度“世界读书日”。
今年的4月17日,我应邀在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做“人图领读者”讲座。在这次讲座中,我再次提到了自己一直所倡导的主张:人生太短,好书太多,要读经典。
在讲座结束后的互动阶段,有位同学向我提出了一个问题。她说:“您说要读经典,但我有一个困惑,为什么在读了之后,我常常感觉不到这些经典书目对自己有什么用?而我看
了一些实用图书之后就会觉得很有用。我该怎样去面对这样的困境?”
这似乎是许多大学生的阅读困惑,我想用一种比喻的方式来回答这个问题。
就学生而言,如果把阅读简单分类,大体上有三种。第一类是大家平时学习时所常用的教材与专业性书籍;第二类是日常的实用性书籍;第三类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文史哲类的书籍,包括文学、艺术、哲学、历史等著作。人们通常所说和我所强调的要阅读经典,大多指的是
这里的第三类文史哲著作。这类著述经过时光荏苒而流传下来且被人们广泛接受,一般称之
为经典。第一、二类书籍固然经常能够让人感到其实用价值,但第三类经典著作才是彰显无
用之用乃为大用的最佳范例。
对此,我有个比喻。在我们每一个人的日常生活中,一日三餐是常态。那么您感受到这三顿饭中,哪一顿对您的成长有特别明显的实用价值了吗?我想,也许会有。但即便如此,
一顿饭的重要性,也是相对于个人感觉以及自己的身体健康来说的,至于具体的实用价值,
其实很难说清楚。
记得杨绛先生曾经讲过这样一个故事。“”时期,钱钟书先生被下放到“五七干校”进行思想改造。当时被分配到一个小窝棚。杨绛先生指着这个窝棚问钱钟书先生:“可否终
老于此?”钱钟书先生回答:“没有书读。”是的,没有书读,无疑将是人生终老于此所面
临的最大问题,这个问题也有可能变成生活中无法忍受的其他难题。但如果有书读,那么,
即使终老于蜗居似乎也不成问题。
作为学生,既要读知识性很强的教材或者专业书籍,同时,也要读各种各样可以让自己增长智慧、丰富思想、陶冶情操、修正品行、融通性格的文史哲类的著述。这类著述往往不
会像教材、专业书籍或者实用性图书那般,让一个人读完之后感到学到了某种技能、策略或
者手法,但它们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无疑将会起到难以觉察到的重要作用。
读书,应该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人们的日常阅读,恰如一日三餐。读书,就该像一日三餐般自然而然不可或缺;读书,也该像呼吸空气般吐故纳新不知不觉。但正是这样自然
而然、吐故纳新的阅读,成就了人们的成长,改变了读书人的命运,见证了人类的进步。
阅读经典,总有一种无言的力量。在默默地阅读中,人们聆听来自古代传统的空谷足音,感受来自历史深处的喜怒哀乐,从而帮助人们反思当下,坚定信念放眼未来。
汽车保险种类有哪些
其实,“世界读书日”的目的,并非号召人们要在这一天去读书,其最大的作用更多的
是要提醒人们:读书,要与人生、与生活相伴,如影随形。
(来源:《光明日报》作者:郭英剑) 3.通过阅读提升认知能力
在一个知识快速迭代、信息大量过剩的时代,我们正需要通过阅读来提升认知能力
随着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的发展,很多简单、重复的工作将被机器取代,每个人都需要
通过阅读来“重新发现自己”
随着世界第二十四个读书日到来,读书再次成为一个受人关注的公共议题。最难的绕口令
近年来,图书销售额不断攀升,2018年中国图书零售市场码洋规模达894亿元,同比
增长11.3%,这说明越来越多的书正在被消费者带回家。但购买书籍或者拥有书籍本身,并
不等于认真看了、消化吸收了。把书当成一种摆设,书里的世界自然也就擦肩而过。
诗意人生,不应该是空有其表的外壳,而要有“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内在,更要有“书卷多情似故人”的精神体验。为什么要读书?一位网友的回答有意思:看到美景时,其他人只会说“厉害了”,然后拍照发朋友圈时,你却因为心头闪现的那一句“大漠孤烟直,长河
落日圆”而感动。诚如所言,你如今的气质里,藏着你走过的路、读过的书。书籍不应是任人摆布的装饰品,也不该是曲高和寡的艺术品,而要成为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日用品。
“智者阅读书,亦阅历人生。”说到底,在一个知识快速迭代、信息大量过剩的时代,我们正需要通过阅读来提升认知能力。展望未来,随着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的发展,很多简单、重复的工作将被机器取代,每个人都面临着“重新发现自己”的挑战。一个人不可能终身都依靠某种一成不
变的本领,也不可能只是作为信息的接受者,而应该不断让自己具有“算法”所不具备的想象力、判断力与认知能力。这在一定程度上需要通过阅读来实现。伴随真正的阅读,我们才能在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中完成自我刷新。
换句话说,通过阅读,我们才能理解过去;也只有通过阅读,我们才能应对未来。这也是建设书香中国的题中之义。如今,线上市场依然火热,实体书店逐渐回暖,一些图书馆成为城市地标,小图书甚至在精准扶贫中书写“大文章”……这意味着,“让世界上每一个角
落的每一个人都能读到书”的夙愿正在加快实现。但是,也有一些地方与众需求还不相适应,一些做法仍然在制约阅读率和阅读量的提升。例如,有的农村书屋平日里大门紧锁、无人问津;有的学校图书馆建了、图书买了,但不向学生开放。换个角度看,让这些闲置的图书“动起来”“活起来”,就能成为促进全民阅读、建设书香中国的重要推动力。
一位作家说道,“如果有一天,我独自漂流在茫茫大海上,我会选择一本书为伴”。相信这种陪伴,一定是透过纸张的心灵对话、超脱言语的灵魂共鸣。不妨在这个书香四溢的季节,打开一本书,遇见一个新的世界和自己。
(《人民日报》2019年4月23日05版)■热点押题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快节奏时代,时间变得碎片化,“短平快”的阅读方式成为多数人的选择,人们已经很
难静下心来进行一次真正意义上的阅读了。为什么?因为没有时间,也因为没有心境。在推
进全民阅读的背景下,你认为如今的我们需要怎样的阅读方式?请写一篇文章,表明你的看
法。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
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我来立意]                                                                         
[写作导引] 材料反映了当今国人的阅读现状:碎片化、娱乐化的浅阅读颇为流行,读
生硬的意思书正呈现功利化的趋势,经典名著死活读不下去……“没时间读书”“没有心境读书”成了
许多人不读书或少读书的理由。这则材料虽倾向于提倡国人深阅读或者经典阅读,但若反弹
琵琶或者辩证分析也不失为巧妙的立意方向。本材料可立意如下:
(1)速读时代,经典阅读必不可少;
(2)拒绝“快餐式”阅读,慢读书是一种修养;
(3)浅阅读与深阅读各具其妙;
(4)我的阅读我做主。
■标杆作文观摩·
我的阅读我做主①
有人说,快节奏时代,时间变得碎片化,阅读也应与时俱进,以“短平快”方式略
读即可,没有必要精读。我认为这个观点失之偏颇,休闲文学自然可以快读,经典作品要
精读才能体会其精髓。所以,需要怎样的阅读方式,跟我们阅读什么类型的书籍有关,我
们可以用不同的阅读方式来对待不同的书籍。一句话,我的阅读我做主。②
经典作品要精读。经典作品养心,对于这类书籍,我们应该要读慢一点,精读,细
细读,才能真正体会那一个个文字连接起的思想与情感,才能理解其中的奥妙。③别林斯基说:“好的书籍是最贵重的珠宝。”是的,经典作品就属于这一类。那些经
历时光沉淀下来的、有丰厚历史文化底蕴的书,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和理论,以及许许多多
的人生哲学和做人的道理。细心品读,能使人内心平静如水,使人的精神得以升华。④我的阅读我做主。名人精读经典作品,也各有其方法。茅盾能背《红楼梦》,巴金能
背《古文观止》,数学家苏步青能背《左传》等。经济学家王亚南以抄写的方式读书,曾
抄过好几本大部头。诗人沈尹默则发明了“遮字读书法”,遮住书中的关键字眼,先考问
自己,再将自己填写的字与名家的原著相对比,出其中的差异。他们都从自己特有的精
读方式中汲取智慧和营养,一步步走向成功。⑤
快餐文学可略读。现代社会,媒体多如牛毛,各类报道与作品花样频出,快餐式文
化盛行,对此类内容,精读就显得有些“违和”与“沉重”了。所以,此时,“短平快”
的阅读方式该登场了。⑥
快节奏时代,人们的阅读时间变得分散、零碎,而且,在生活、工作、学习等压力下,阅读更加注重休闲、功利和实用。因而,短时间内能引起人共鸣的书籍受到青睐。于是,将零碎时间有效利用起来的“短平快”的阅读方式在人们的生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⑦
当然,精读和略读的区别只在于方式不同,本质上仍是阅读。教育家朱永新说:
“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是的,读书的过程就如甘泉洗去心头的负荷,
自制麻辣烫底料的做法如清风拂去心头的尘埃,许许多多哲理早已蕴藏在一本本书中。我的阅读我做主,方式可以不同,但阅读必须坚持。⑧
苏子言:“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学会阅读,选择恰当的方式,快读也好,精读也罢,都能读出一种心境、一种素养。阅读,给我们带来精神上的慰藉与启迪。我的阅读我做主,让书籍照亮我们的生命。⑨
旁批:
①标题化用流行语,幽默直白,态度鲜明,简洁有力。
②开篇扣题,表明观点:书籍的类型决定了阅读方式的选择,我们可以选择不同的阅读方式。
③分论点一,总写经典作品要精读。
④阐述经典著作需精读的原因,名言引用恰当。
⑤列举名人精读的事例,论证分论点一,表明精读的方法和效果。
⑥分论点二,阐述“快餐文学”可以略读的观点。
⑦分析阅读现状,指出“短平快”的阅读方式存在的必要性。
⑧小结两个分论点,指出精读、略读都是阅读,形式不重要,关键是要坚持阅读。
⑨以苏轼的诗句引出结尾段落,再次亮明观点,收束全文。
►亮点借鉴 这是一篇比较规范的议论文。文章语言朴实,行文流畅,以“我的阅读我做主”作为关联全文的中心句,贯穿文章始终,使逻辑清晰;以分论点的形式表明阅读不同的作品应用不同的阅读方式,使内容有序;文章的标题、开篇、结尾与观点照应,使结构严密。总体来看,文章论证有力,颇
有气势。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