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加爵事件与心理教育 | ||||||||
案例简介: 2004年2月,云南某大学的学生马加爵杀死了自己同宿舍的4个同学后潜逃了。3月15日,被公安机关逮捕归案。 2004年6月17日,马家爵被执行决。此案引起了人们对中国教育问题的思考。 案例背景: 美女城市排行榜 从小学到高中,马家爵凭借努力和还算聪明的脑袋,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初中参加数学竞赛,还获得全国二等奖,在老师眼中,虽然纪律不太好,却是一个学习尖子。来自广西宾阳的他,和大多数广西人一样,皮肤较黑,典型的南方脸型,高高的颧骨,很不标准的普通话,带有深重的口音。开学第一次开班会作自我介绍,5分钟的时间,用手摸头发,拉衣角,说话断断续续,除了报出名字、家乡,很多同学只听到他说喜欢象棋,可以他下,其它就没听明白,显然他没有登台演讲的经验。 案例正文:马加爵事件鹿的寓意和象征
2004年2月23日中午1点20分,昆明市公安局接报在云南某大学学生公寓一宿舍的柜子内共发现4具被钝器击打致死的男性尸体。同时,同宿舍的学生马加爵也不见了,昆明一家银行的录像资料显示,马曾于2月15日下午持其中两名死者的存折到银行取走了4 000元钱。 经公安机关查明,该校学生马加爵有重大犯罪嫌疑。2004年2月25日,云南省公安厅刑侦总队向全国发出2004年第11号A级通缉令,悬赏15万元人民币捉拿“2?23”云南某大学凶杀案的犯罪嫌疑人马加爵。此时,全国各省市均展开了对马加爵的大搜捕,关于马加爵的通缉令也发布到社会的每个角落。警方经过调查,发现在马加爵曾使用过的电脑内,存有海南三亚的地理环境生态等资料,公安部专案组马上奔赴海南,在三亚布下天罗地网。据了解马加爵逃亡到三亚一出车站便看到许多捡破烂的人,于是就混到他们当中。他也多次看到自己的通缉令,因此不敢和别人接触,也不敢在街上买吃的,经常到垃圾堆捡别人的剩菜剩饭吃。晚上他就睡在银行、招待所、商店的前廊里,尽量不想引起注意,整天提心吊胆。在邻近三亚的乐东县,3月14日有一个摩的司机报案称,在九所镇一香蕉地里发现一个穿着破烂的人,很像被通缉的马加爵。3月15日晚7点30分左右,警方在三亚市河西路将马加爵抓获。当天晚上10点30分马加爵在三亚河系派出所接受审讯。他坦然承认了自己就是马加爵,并且准确地说出了自己的家庭住址、年龄等相关信息,思维相当清晰。马加爵说云南大某学被杀的四个人都是他同学,平时关系也很好,但打牌时都曾经和他吵过架,他杀他们时是一天杀一个。马加爵在离开海南三亚市第一看守所之前,写了一封给亲友的信件。他在信中称:劝我的父亲母亲不要再理我的事了,我真的不想再见到他们二人。因为我已经不是从前的我了。 分析: 1、马加爵与心理教育 公安部公开通缉的重大杀人在逃犯马加爵在海南三亚落网,回过头来看看案件发生的起因,事情似乎还远没有结束。显而易见,马加爵杀人是由于心理问题所致。可谁又知道这里面的心理问题到底有多深、多严重呢? 在此之前,我们也看到很多大学生有心理问题,可他们在走极端的时候往往是选择自杀,也就是选择把烦恼、不平衡的责任留给自己一人承担,而马加爵的行为却相反,选择了把烦恼、不平衡的责任留给他人承担。他选择杀人,其实就是选择把烦恼、不平衡的责任转嫁或推卸给别人。这种带有强烈侵害性的心理无疑是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一个新动向,其危害比相对普遍的自杀心理大得多。因此,如何预防出现第二个“马加爵”,是学校、家长乃至全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换言之,大学生特别是贫困生出现“心理危机”不仅是学校、家庭的责任,而是全社会的责任。 如今的学生们还比较重视身体保健,感冒、发烧都知道及时看病吃药。可很少有人把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放到同样重要的位置。甚至,大学生们心理疾病常识和心理健康的科普知识还很贫乏。因为种种因素,心理健康有问题也是正常,但是关键是如何疏导他们郁积在心里的那些“死结”,以避免爆发出来造成不良社会影响。正如首都经贸大学教授、心理学专家杨眉所说:“我们都知道身体发烧到39度是极限,不看病要出事,可心理发烧到39度以上,还能忍吗?一样要出事的”。就马加爵而言,也是如此。马加爵的很多同学都认为他有问题,却不知道如何帮助他,更不知道面对这样的人该如何自我保护。 在这一点上来看,马加爵就是人类心理健康教育的一面反光镜。我们要追问他的罪,但更要追问他的不健康心理。可以说,马加爵是一个十分特殊的个案,但这个个案折射出的不只是大学生体的心理健康存在问题,同时也折射出整个社会特别是青少年体在情感发育、心理需求、自我探索的需要等方面,都普遍存在或大或小的心理问题。我们的教育更多的是重视“才”的传授,在一定程度上却忽略了“德”的熏陶,制造特大杀人案而被决的主犯杨新海,伤熊的刘海洋和杀人的马加爵,罪行轻重不一,但反映出的心灵冷酷、残忍却是一样令人不寒而栗。 如果说,身体健康要从娃娃开始抓起,那么心理健康教育除了要从娃娃开始抓起之外,更要从平时抓起,从细节抓起。只有提前着手,才能真正地做到防患于未然。但愿马加爵案能成为全社会重新审视和思考人类心理健康教育的新起点。 第四军医大学招生 2、马加爵与暴力文化 涉嫌杀害4名同学的公安部A级通缉犯马加爵于3月15日被抓住了,这让关注云南“2.23”特大杀人案的公众松了一口气。公众也由对案件的震惊转向了对马加爵个人命运轨迹的关注。然而,我们对这一事件更应思考的是马加爵是怎样从“天之骄子”变成了凶残杀害四个同学的犯罪嫌疑人? 从目前揭示出的马加爵个人资料来看,马加爵曾向警方坦言“自己喜欢玩弄刀具,因为玩弄刀具的感觉很刺激。也喜欢看暴力影片,因为暴力影片也很刺激”。这两个“刺激”是如此沉痛地刺激着公众的心灵。一个平时“温顺”的人怎能对朝夕相处的同学痛下杀手?而且是一天一杀,其手段的残暴与心态的从容和冷酷令人想到暴力影视的血淋淋的场景。公众不禁要问,马加爵是不是这种暴力文化熏陶下的牺牲品?两者之间是否存在着内在的文化关联? 暴力文化作为通俗文化的一种几乎成为当下中国人最热衷的娱乐方式了。暴力文化是独断专行、反社会的,是与现代社会的法制化、文明化方向背道而驰的。马加爵虽家境贫寒,但也是在“正常”的文化教育下成长的,在与这种“正常”文化的较量中,暴力文化在他身上显示了顽强的生命力和破坏力。 永的拼音 暴力文化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电视电影的血腥镜头几乎每天都在公众的眼前晃来晃去。尤其是一些犯罪纪实电视剧,更是以活灵活现的镜头复述着罪犯的心理动机、实施暴力前的技术分析和施作过程。这样的镜头能给人什么刺激呢? 马加爵事件可以到此结束,但这些暴力影视仍在持久地、隐蔽地影响着这个世界。我们有必要反思、清除这种暴力文化,给青少年一个健康的文化环境。该是全社会对暴力文化说不的时候了。 3、马加爵与社会责任 马加爵事件从最初的令人震惊到今天的让人感慨,从声势浩大的追捕到众说纷纭的反思,一直都不曾离开过媒体关注的视线,只是舆论正向着我们不曾预料到的方向发展。我们没有想到的是:马加爵的泪水竟然远比死者的鲜血更让人觉得沉重;而他的忏悔与自白远比那些永远失去的生命更让人觉得无奈和悲痛。司法机关在以法律的名义拷问马加爵,而与此同时,舆论也正以"人本"和"人文关怀"的名义拷问我们的社会和一些不尽合理的制度。 贫困问题、城市农村间的巨大鸿沟、日益加剧的贫富分化、教育对"人"的忽视、家庭与社会教育对健全人格培养的失误甚至空白--大家看到更多的是社会的不可抗力和环境给予个体的巨大压力。马加爵作为这种压力下的弱势个体,其行为与心理似乎都可以解释。先是由不公平的环境造就了他畸形的自尊,继而又没有正确的方法和途径来引导或是改正。社会对于个体的忽视为扭曲的心态提供了一个肆意生长的空间,而同时隐藏了那些同样被我们忽视的问题和矛盾,等到它们以鲜血和杀戮的形式暴露出来的时候,已经有人成了牺牲品;而面对悲剧,我们谁都无法再做旁观者。 客观地说,社会对马加爵事件的发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这不是说一两句同情的话就可以解决的问题,更何况同情并不意味着原谅与宽恕。正如问题存在,而存在也并不意味着合理与必然一样。即便是这件事情背后有再多的原因,也不能因此而说马加爵的行为"情有可原"。他始终不能逃脱法律与正义的制裁,他的行为也始终不能被人们以任何一种借口谅解。但是社会呢,即使是知道社会负有责任,又有谁来对它进行裁决与惩罚? 媒体吗?不错,我们的媒体确实在指责,在质疑,在痛心,在反思,但是也仅仅如此而已。众多的喉舌已经渐渐地开始情绪化,因为只有情绪化的东西才会迅速地取得一致,也才会只说否定而不谈有成效的建议。情绪化的舆论是危险的,它以关注"人"的面孔出现,却执著于现象的表面而无法深入;发现问题只是一个开始,而解决问题才是真正的意义所在。我们说制度,说体制,说存在的问题与现象,但是这些是问题的根源吗?当个体的尊严需要建立在社会物质的基础上的时候,当社会中的个体都自觉或是不自觉地以经济因素来作为评价别人的圭臬的时候,当个体的自我认同和社会认同都已经物化为具体标准的时候,当社会的发展态势与人们的价值观念开始有难以弥合的落差与鸿沟的时候,我们还能说这仅仅是制度的问题吗? 仅仅是教育对学生人格培养的忽视吗?--我们继续追问下去,这些都会再变成表面的问题,我们将不得不面对社会转型期中整体价值观念的迷失与错位,将不得不面对社会快速发展时对于物的过于重视而与此同时对于人本和"人"的需求的罔顾与误读。而这个责任又由谁来担负?社会吗?可是社会是什么?社会终归还是由每个个体组成。社会以制度的形式来约束着个体,而个体则能以舆论的形式来引导社会。 "马加爵现象"并非是一个个案,它只不过是以一种更加激烈的形式来引起社会的关注,用鲜血提醒着社会它所担负的责任与道义。社会得为"马加爵现象"负责,因此凶手必须受到严惩。这一事件也必须得到反思,教育甚至社会的整体价值环境也因而受到指责和质疑,这是社会为忽视了"人"的错误所支付的代价。但是 更进一步说,社会出现这样的问题,除了我们,我们每个人,谁又能为社会负贵呢? 这不是一个怪圈,而所谓负责,也不能只是一句空话。它需要每个个体的清醒认识、反思以及努力。 思考: 教育到底是为了什么?什么是教育真正的目标?学校应该培养什么样的学生?大学难道只是教授专业知识的地方?培养学生正常健康的人格和心理是不是更为重要?马加爵事件带给人们无尽的思考。毫无疑问,人首先要“成人”,然后才谈得上“成才”。人们都不会忘记,1990年,美国爱荷华大学的中国留学生卢刚,因留校问题和研究基金之争,竟持在校内杀害了来自中国科技大学的同学、同胞及师长后自杀。“马加爵事件”的出现让我们不得不又一次提出同样的问题:教育到底是为了什么?是否一个健康自由的清道夫比一个乖戾自私的天才更符合教育的目标? 相关材料:1。有关马加爵事件的六个问号: 有些问题值得深思 马加爵在三亚落网的消息传来,在教育界产生了很大反响,一些专家、学者们在接受采访时强调,马加爵毕竟是一个个体,我们不能因为个别事件来否定我们教育的价值和意义,否定当今大学生这个体,媒体也没必要过分渲染,但这一事件的确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有些问题值得深思。 你对孩子到底了解有多少?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孙云晓认为,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我们就提出“素质教育”这个概念,90年代逐渐成为一种主流意识,到今天“素质教育”在不少大城市的重点中学已经进展很快,但在中国相当多的学校,仍是统一在高考的指挥棒下,家长往往只重视智力教育,而忽略了对子女健康人格的培养。 也许有人会说,马加爵的家庭教育的缺失是父母素质本身不高,这个观点不成立,我们不能因为他父母是农民就认为他们教育不了自己的孩子,家庭教育最关键因素不取决于家长社会地位和文化水平,而是取决于父母是否能够真正理解孩子、尊重孩子。马加爵和父母的沟通几乎就是零,而我们现实的情况是,我们不少家长在与孩子沟通方面是存在问题的,父母有时工作压力大,一忙起来,也就顾不得那么多了,孩子宁愿整天呆在房里玩电脑或是给同学打电话,也不愿和父母敞开心扉。父母不知道孩子的痛苦,不知道他的矛盾,这是一种很可怕的情况。作父母的都应该扪心问一问:你对孩子到底了解有多少? 华师附中心理研究室罗碧云老师也认为,孩子性格有所缺陷或出现过激的行为,归根结底都与家庭教育密不可分,如果孩子从小是在一种充满爱的环境下成长,能与父母充分沟通,这样的孩子一般都心理健康。 传统品德教育贴近当今学生吗? 中大教育学院院长、博导钟明华教授对马加爵事件非常震惊,他说这一事件可能是典型,也可能是异类,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不能单纯地把账算在学校教育上,从而否定我们教育的价值和意义。 但是的确有值得反思的地方。光从一个受到高等教育的大学生这样残暴地对待生命这一点来讲,就值得学校教育工作者进行反思。例如我们从事思想品德教育工作的,长期来还缺乏关注生命、珍惜生命和人性方面的教育,缺乏人与人之间的理解教育,有些大学生在对生命的认识和尊重上显然有偏差,受到一点挫折就不珍惜生命,我们的思想品德教育有一个怎样更贴近时代、贴近当今大学生的问题。 人格完善和知识完善哪个更重要? 齐晋 钟明华认为,从这一事件我们还应反思,人格的完善比知识的完善至少是同等价值的,不应有偏颇,成人和成才同等重要,甚至从某种意义上说成人更重要,我们更应该加强对学生的人文精神和人道主义的教育。 孙云晓也认为,马加爵是一个悲剧,他悲剧的最本质特征是人格扭曲。什么是教育,教育除了传播知识之外,还要教会学生学会做人,培养健康的人格和情感。 面对网络世界如何正确引导? 中山大学“两思”教育博导郑永廷教授认为还有一个不容忽略的社会问题,是现在高速发展的网络化、信息化。现在在网络世界,学生很容易寻到情、暴力的东西,马加爵就很痴迷上网,喜欢看黄录像,甚至逃课去看,去网络世界寻更强劲的刺激,久而久之就会回避社会现实,淡化现实的人际关系,淡化与同学的友情甚至亲情,结果就会模仿网络对社会现实进行反抗,有些是伤害亲人,有些是伤害友人,甚至是伤害自己。网络信息有好的一面,但同时又应该怎样去正确引导青少年,这又给我们社会提出了一个大问题。 心理咨询如何真正有效? 华师大心理咨询中心副主任李江雪说,在我国高校尽管建立了心理咨询或辅导中心,但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仍然是看重学生成绩是否优秀,能否发表论文,最后能否到工作等,对大学生的心理辅导还比较薄弱。有些高校由于缺乏专职人员或没有接受过专业的训练,心理辅导形式单调,内容僵化,针对性不强。怎样建立更有效的心理咨询,让学生在遭遇精神苦闷时,能到倾诉的对象,大胆讲述自己的精神障碍?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教育界的深思。 同时,团体心理培训的意识在我国的高等教育中也很缺乏。所谓团体心理培训,就是面对全体学生进行一些主题户外活动、实践参与体验、游戏等互动活动,这样的活动在发达的西方国家非常普遍,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合作精神、健康心理,让他们从容面对挫折,面对人生。不是有问题的孩子才需要辅导,而是每个成长中的孩子都需要辅导。 对“怪学生”我们有特别关注吗? 李江雪说,马加爵可以说是中国不少看似成绩不错其实心理有问题的“怪学生”走向极端的例子,尽管只是一个特殊的个体,但从他身上,我们还是要警惕学校教育在对待这类“怪学生”出现辅导缺失的问题。 我们有些老师发现学生情况异常时,不是真正以“谈心”的方式与他们交心,而是以“居高临下”的姿态对学生进行谈话,使学生即使表面应允,嘴上说好,在心里还是排斥、抵触,不信任老师,不信任别人 同时,我们专业的辅导也没有进行必要的追踪。尤其对一些看上去已经解决的个案,掉以轻心,没有以耐心和爱心对他们进行持续的关注,如每周一次的非正式的交流等,帮助学生走出阴影或困境。从马加爵的情况来看,尽管同学、老师都认为他很“怪”,但却没有渠道对他进行有效的沟通和开导。对“怪学生”我们应该怎样特别关注?这个问题也不容忽视。 2.中科大少年班女生窃信被开除:破坏同学留学申请,向国外大学推荐自己 据《南京晨报》报道,4月1日下午,中国科技大学校长工作会议做出决定,开除该校01级少年班19岁大四女生马蕾蕾(化名)的学籍。主要原因是,马蕾蕾窃取本校同学来自国外大学的邀请信(offer),并冒名用破坏同学的留学申请。 马蕾蕾是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物理专业的大四学生,她今年申请了包括美国明尼苏达大学(UMN)在内的数所国外大学。当她得知同班女生陈馨(化名)已被明尼苏达大学接收后,抢先从信箱里窃取了陈馨的大学邀请信,并冒名陈馨用与美国校方联系,拒绝了他们对陈馨的留学邀请,同时推荐了她自己。陈馨因为迟迟没有收到明尼苏达大学的正式邀请,于是发信询问美国校方,才发现已被人冒名拒绝了邀请。经过相关调查、取证,很快查明同班的马蕾蕾在此事上有不良行为。 此事在3月底一经曝光,立即在中科大内部引起强烈的反响。中科大校方于4月1日下午在科大BBS上发 | ||||||||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