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贫穷的罪过还是人生意义的缺失_由马加爵事件引发的哲学思考_对人生意义的追求
是贫穷的罪过还是人生意义的缺失? ——由马加爵事件引发的哲学思考-对人生意义的追求
秦党红
(湘潭大学  哲学学院,湖南  湘潭,411105 )
[摘  要]通过对马加爵杀人原因的分析中我们不难看出,贫穷并不是他杀人的根本原因,而其杀人的真正动机是人生意义的缺失。由此诱发出我们哲学上深刻的思考,并针对我们现在哲学教育现状,呼吁加强改革,让每一个人都健康成长,防止疑似病例再度发生。
[关键词]人生意义  马加爵  哲学改革
轰动全国的云南大学2.23特大命案,最后以马加爵走向自我毁灭之路而结束,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但是萦绕在世人心中的却是一种隐隐的痛和不解之谜。它使人们竭力去解开这个谜底,探询现象背后的根源。人们不禁会问:他为什么会杀人呢?并且残忍的连续杀了四个同学呢?
面对这个曾经是天之娇子的当代大学生,面对这个在父母心中和同学眼中成绩优秀的好学生,而竟然做出这种不可理喻的行为,成了行夫所指的杀人狂,世人实在存在太多的困惑。他的杀人动机究竟何在呢?仅仅是几句口角,玩牌误认为作弊,这未必也太过于简单化了吧?我们应透过现象分析隐藏在问题后面的本质。寻根究底成了学者的使命,亡羊补牢变成了专家的共识。到底什么是其杀人的最终原因呢?
现在许多媒体追踪报道,专家分析,普罗大众言说,各抒己见,他们分别从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等角度作了不同的分析,分别得出了不同的结论。
其中李玫瑾教授认为:贫穷是马加爵犯罪动机的起因,并且在网络媒体的分析中,贫穷二字也是出现频率最高的词;另一些学者认为是城乡差别使然,校园的贫富差别造成了他们心理结构的不平衡。马加爵确实是一位典型的特困生,他出现的种种心理冲突和个性行为都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从某一面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校园这一特殊体所存在的问题。生活在社会边缘苦苦挣扎的大学生,由于经济上的穷困,给他们精神也带来巨大的压力,并出现种种心理问题和人格障碍。在他们身上看到人性的两面性:坚强、自信、独立;另一面是脆弱、孤避、敏感,有着更深的封闭性、排他性和自卑感。他们大多是来自农村的孩子,他们过早的承受生活的压力,经受较多的挫折,成熟也较快。但他们必竟处于人生价值观逐渐成熟的时期,对社会生活中诸多问题尚不能做出准确的判断,对他人更易忧心忡忡。通过对11所高校进行的随机抽样检查,特困生在SCL-90症状总均分及各症状因子均明显高于正常人。尤以躯体化的强迫、人际关系、抑郁、焦虑为重。[1]这些在马加爵身上都有明显表现。
但是我们就能否由此得出结论:贫穷就是罪过。不,贫穷不是错。贫穷如同双刃剑,有利必有弊。我们应该看到:贫穷是一笔无形的财富,是一种资本。俗话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人穷志不穷”。贫穷确实能磨练人,能造就出出类拔萃的勇士。如《福布斯》杂志公布的50位富豪中,排名位居第二的东方集团总裁刘永行,就是从农村爬出来的。“我贫穷,但我不流泪”是他们的宣言,他们自强不息,
靠自己的能力完成学业,其中高旭就是一个范例。这个被称为“小破烂王”的女孩,靠自己的双手铺平了她通向大学校门之路。其实贫穷只是一种物质匮乏的生活状态,有的人却能安贫乐道,有的人能奋发图强,所以物质的贫困并不最可怕,也不是问题的根本,我认为马加爵的贫困是心灵的贫困,是心灵的饥饿,这才是最重要的,也是最危险的。同时弗罗伊德曾在批叛资本主义的现状时说:“今天,人的痛苦主要不是来自穷困,而在于他已成了一部大机器自动装置中的一个小齿轮,他的生活异常空虚并完全失去了意义。”
[2]“灵魂深处爆发革命”。[3]像马加爵这样一颗看上去并不显眼的火星,终于引发了生命的大爆炸。
因此,贫穷并不是真实问题的起因。贫穷因素虽与自卑抑郁等高度相关,但因贫穷以致杀人只是极端事例。杀人与贫穷并没有必然的逻辑联系,并且这层逻辑是否成立还需要更多的证据,即使这层逻辑在本案中成立,也不能顺势推出贫困人是犯罪高的人的结论。如果以这种归因,就带有明显的身份歧视,可能导致社会阶层的进一步分化,播下更多的仇恨的种子,并且很容易以一般的社会理由摭掩个性中的问题,进而误导人们对于马加爵杀人原因中的重要原因的判断。那么他杀人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呢?
让我们再回过头来看一下被称作“精神癌症”的马加爵本人。他在给他的所录制的复读机磁带中这样说道:人生的意义到底是什么?1OO年后,早死晚死都是死,这个问题我总是钻牛角尖,自己跟自
己过不去,总是想不通。他最后说道:“人生意义是人间真情。”“人生意义是人间真情”这句话道出了他所有苦水和症结。真所胃“大谬之中有真理”。他终于自己解开了这个不解之谜。弗罗姆在他的《逃避自由》一书中写道:一种思想如果它不是根源于人格的那种不可遏制的寻求中,就有不会对人的行为以及人的整个生活产生影响。”[4]由于马加爵对人生意义这一问题的迫切需要以及对它的无知,从而影响了他的整个生活。其实他杀人的根本动机是人生意义的缺失。这正是哲学的中心问题。哲学本是关涉人的灵魂的事情,它是活生生的个人对于人生的意义的不懈寻求,试图解决的就是人生的意义和人怎样生活的问题。正如尼采所说:“每一个伟大的哲学所应当说的是:‘这就是人生之画的全景,从这里来寻求你自己的生命意义吧!’。”[5]“对于人生的意义,我所需要的是一种哲学,而不是一种经济学体系”。[6]作为大智大慧的哲学,具有时代的容涵性,是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统一,也被视为是“被把握在思想中的时代”(黑格尔);是“时代精神的精华”(马克思),它能解决我们现实中的许多难题。对这一现实问题进行哲学思考、解析,正是本文的意义所在。
~~~~~~~~~~~~~~~~~~~~~~~~~~~~~~~~~~~~~~~~~~~~~~~~~~~~~~~~~~~~~~~~~~~~~~~~~~~~~~~~~~~~~~~~~~~~~~~~~~~~~~~~~~~~~~~~
或“观念”远远超出得到历史承认的阶级利益的实际界限,二是“思想”或“观念”与利益的实际界限相吻合。前一种情况,由于反映这种利益的思想观念(含道德)超出了利益规定的界限,这种思想就缺乏实际的力量,因而很难实现;后一种情况,由于反映这种利益的思想或观念(道德)与自己的界限相吻合,所以这种思想就获得了巨大的实现力量。如果不把道德要求、道德内容与学生体的利益密切
结合起来,最崇高的道德也一文不值。
不要讲道德教育,就只提奉献、付出,不讲回报,要在社会上形成这样一种风气,道德素养越高之人,所获利益越大,道德水平的高低与个人在物质利益、精神利益和政治利益上的收益要成正比。要改变德育中有意回避或不谈利益的情况,要让学生亲身处理涉及个人的诸种利益关系。通过学生自己的体验和实践进而形成良好的利益协调能力,发展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教师要用基于社会基础之上的,符合社会普遍道义的利益观引导学生道德发展。
华为mate30pro参数
参考文献:
[1] 张玉堂.利益论――关于利益的冲突与协调问题的研究[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39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37
实木地板材质[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77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64-165
[5]王伟光.社会利益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40
[6]霍尔巴赫.《自然的体系》[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259-260
[7]刘济良.走向人文化的教育――新世纪我国教育的价值取向[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7:5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03 The simple discussion for effect of advantage leading in
moral education
Wu Dongfang502图片大全情人节
(college of educational science of Shaanxi Normal
跳步
University  Xian 710062 China)
Abstract:Advantage is a fundamental problem of human being,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lackness of advantage’s leading of our country’s moral education from advantage effect for social development and moral advancement, poi- nts out that moral education should associate with advantage,and cultivate students’ morality what being based on real society.
Key words:Advantage ;moral education; leading ; lac- Kness
作者简介:吴东方(1978—)男,河南商丘人,陕西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教育学原理的学习和研究。收稿日期:2004-11-18
117
存在:荒谬、抗争、自由--对《老人与海》的一种存在主义解读少儿歌曲
李波
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摘  要]《老人与海》是海明威后期创作的最重要作品,小说体现了海明威对人的存在和人的价值的人文关怀和终极探求,带有存在主义的明显印记。从人物到情节设置,再到主题的延伸,海明威表现出了明显的存在主义倾向。
[关键词]存在主义;海明威;《老人与海》
存在主义又译“生存主义”,它源于拉丁文esistentia,意为存在、生存、实存。存在主义是一种突出个人阴暗低沉的非理性情绪体验的存在哲学。作为一种思潮,存在主义的兴起,既透视出帝国主义时期资产阶级政治上的深刻危机和社会上的尖锐矛盾,同时也是当时知识阶层忧虑、恐惧、悲观失望等颓
废情绪及其为摆脱困境而寻求出路的心理的折射和投影。尽管存在主义者在存在主义这个大概念下对许多问题的看法存在很大的差异,但他们总是表现出对人的生存状态的深切关注,揭露世界和人的存在的荒诞性。肯定人的存在先于人的本质,表现人在荒诞绝望的境况中的精神自由和自由选择。存在主义在尼采的“上帝死了”之后在表现对人的存在和价值的终极关怀、思考、探索方面可谓独树一帜。发表于1952年的《老人与海》,它从情节设置到主题内蕴无不透露出海明威的这种存在情结和对人的存在的终极探求。本文就试图从人物、情节、主题来阐述《老人与海》所表达的存在主义观点。
典心 偷心淑女
《老人与海》讲述的是一个非常简单的故事:古巴老渔夫桑地亚哥在连续84天没有捕到鱼的情况下,终于独自钓上了一条大马林鱼,但这条鱼实在太大,把桑地亚哥的小船在海里拖了三天它才筋疲力尽,桑地亚哥把它杀死了绑在小船的一边,然而在归程中一再遭到鲨鱼的袭击,最后回港时只剩下了鱼头鱼尾和一条脊椎骨。小说出版后评论家纷纷指出这个简单的故事富有象征意味,是一则多层次的寓言。小说家自己也说:“我试图描写一个真正的老人,一个真正的孩子,真正的大海,一条真正的鱼和许多真正的鲨鱼。然而,如果我能写得足够逼真的话,他们也能代表许多其他的事物。”1的确,小说叙述的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捕鱼故事。
小说的一开头就写到:“他是个独自在湾流中一条小船上钓鱼的老人,至今已去了八十四天,一条鱼也
没逮住。”,2他还有87天出海一条鱼也没逮到的经历,别人也认为他“倒了血霉”。紧接着小说描写了桑地亚哥的外貌特征:“老人消瘦而憔悴,脖颈上有些很深的皱纹腮帮上有些褐斑------他的双手常用绳索拉大鱼,留下了刻得深的伤疤。”,3“他身上的一切都显得古老”。桑地亚哥一出场竟是一个衰老、疲惫、贫穷、孤独、凄凉、背运、接连84天没捕到鱼的老渔夫。作品一开头就为桑地亚哥定下了悲剧主人公的基调,他注定是孤独无助的。这也符合海明威对这个世界的看法,他认为人生就是一场悲剧,人生就好比“着了火的木头上的蚂蚁,有的逃了出来,有的烧的焦头烂额,不知往哪儿跑的好。但大多数都往火里跑,接着掉过头来朝尾端跑,挤在凉快的顶端,末了还是烧死在火里。”4老渔夫桑地亚哥的遭遇就是一场悲剧,他84天没捕到一条鱼,贫穷饥饿威胁着他,背时的坏运气始终伴随着他,就连补在他破帆上的面粉口袋看上去也“象一面标志着永远失败的旗帜。”5他经过三天三夜的努力和搏斗,终于捕到了一条比小船还长两英尺的大马林鱼,然而,命运又无情地捉弄了他,老人的胜利只是暂时的,成结队的鲨鱼撕碎了老人那成功的喜悦,他最终一无所获,而且伤痕累累。他的所有努力都化为乌有,都成了徒劳的无用功。他的悲剧命运是不可避免的,是命中注定的。连老人自己都说“但愿这是一场梦,我压根就没有钓到它。” 6老人和大鱼之间惊心动魄的斗争故事显示出它在现代性主体伦理语境中的全部悲壮苍凉与无奈。这一切显示了世界是多么的荒谬,人的存在是多么的无奈。存在主义者就认为,人生孤独,世界荒谬,这是他们对社会的基本看法。他们认为,“人生没有目的和意义,人的存在是偶然和荒谬的。”7世界上的一切都是荒谬的,既不到存在的理由和根据,也不到摆脱困境的出路。《老
~~~~~~~~~~~~~~~~~~~~~~~~~~~~~~~~~~~~~~~~~~~~~~~~~~~~~~~~~~~~~~~~~~~~~~~~~~~~~~~~~~~~~~~~~~~~~~~~~~~~~~~~~~~~~~~~
我们作为一个现实存在的人,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如果没有了生活的追求和目标,失去了人生的意义,往往就会以极端的方式寻求刺激,或万念俱灰,自暴自弃,严重的就会自杀或杀人,马加爵就属此例。著名心理学家弗兰克从他的一生经历中就意识到生活的意义对个体生存的重要意义。马尔库塞也要求:只有当占有生活意义之后,才可享受现代文明。[5]常人生活的意义多半在于自己的事业和让家人生活得更好,道德高尚的人则有报效国家的生活理想,但马加爵这两方面都没有,因此生活的无意义感让他放弃生的欲望,并通过攻击集中宣泄自己的压抑、敌意和仇视,并让自我毁灭。在他的自我毁灭过程上也折射出了一系列社会问题。面对市场经济大潮的汹涌澎湃,货币和商品的强烈诱惑,面对愈益务实和物质化的现实,我们想得更多的是如何在这个纷繁复杂的社会上获得生存和发展,在参与社会进步的同时实现自我的价值。但是如果只解决我们迫切需要的物质满足,而人生的其他一切问题不会自动控制解决,那么物质富足和精神空虚的矛盾会让我们深感不安,我们应该为自己的生活到某种意义,这种意义远高于成功地解决日常实际问题所体验到那种成就感。
因此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大学,应该把人生意义教学看得比其它教育更重要。人要是没有人生目标将一事无成,只有对人生有所了解的人,才能在社会上获得成功。人生意义教育是一个提升人的思想教育过程。这一任务大都由哲学教育来完成。因为教育与哲学具有天然的关系,具有自然共通性。如何从生活出发在人的成长中教诲人的精神,这是教育工作者的问题,同时也哲学的问题,哲学询问和
解释人的德行和知识取向,与教育对人的完善是相合的。不知哪位学者说过,大学生教育不仅要使学生努力学习专业知识,更要有“人文关怀”。所谓“人文关怀”,具体的说,就是要思考、探索“人生的目的”、“活着的意义”,思考“人与人,个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宇宙之间,应建立起怎样一种合理、健全的关系”这样一些带根本性的问题,并建立起自己的精神信仰,从而为自己一辈子“安身立命”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这也是哲学的功能之所在。对于今天生活在精神衰落时代的人们,极为重要和必要的是获得对生活的根本问题的理解,而对精神教化的根本问题只有靠哲学才能做到。它具有科学知识不可替代的价值。“科学给我们以事实,事实本身是很重要的……除教育科学以外,应以教育哲学和它并行”。[7]
而我们哲学教育的现状却令人担心,人们认为哲学是一种与金钱利益无关的“无用学术”,当今时代不是哲学的时代。教师教学也是形式化、模式化,限于说教灌输,讲的是一些条目框框,缺乏现实性,创造性和生命力。哲学课只是为了装潢门面,搞点花架子。面对这种现状,哲学教育改革应提上日程。对此党和中央政府给予了高度重视。党和中央政府领导人站在时代前列,对目前的哲学社会科学的改革和发展提出了明确的要求,2002年4.28日,江总书记对哲学的性质、方向、定位、功能等做了十分深刻的论述,而且又对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性提出了五个“高度重视”,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提出了五点殷切希望,中共中央并在今年发布了《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的文件。这对我国的哲学社会科学产生深远和巨大的影响。的讲话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有机组成部
分,《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的文件是新世纪指导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纲领性文件。因此我们应从江总书记的讲话和中央文件中汲取力量、振奋精神、明确职责,为我国的哲学教育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我们应当让学生心目中的权威教育转为学生的朋友,教师铁肩担道义,由信息输出者转变为学习发动者和领航者,放手让学生大胆质疑,让哲学“贴近现实,贴近生活,贴近众”,充分发挥它的灵魂救赎式的功能和启蒙功能,提高每一个学生的哲学素养,增强对问题的分析判断能力,并在复杂的社会生活中把握自己、提升自己不断塑造健全健康的人格,必定大有益处,并将终身受益。这也是哲学的旨趣所在。
对于马加爵事件,我们痛定思痛,也善亡羊补牢吧!我们能否让马加爵式的悲剧成为一个绝版?能否让每一个生命都能正常健康成长?让我们全社会都重视哲学教育的作用,让我们哲学的教育和哲学的生活吧!
参考文献:
[1]《高校特困生心理上健康状况调查》[J]广西社会科学2004.03
[2] [4]《逃避自由》弗罗姆  工人出版社1987., P356..P89
[3]《真善之间》-中西文化比较答客问 启良著 花城出版社 2003
[5]《尼采全集》第一卷P410
[6]《饥饿的灵魂 》查尔斯.汉迪著 刘海明译 上海三联书店1999,P49
[7]《教育哲学大意》[M]B.h.Bode 上海商务出版社 1924,P1
收稿日期:2004-8-18
118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