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文化对青少年心理健康负面影响的成因及其对策
内容提要:本文通过分析网络文化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负面影响及其成因,寻求解决问题的对策,以期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进而采取积极有效措施,使网络文化朝着有利于青少年身心健康的方向发展。
七夕告白文案关键词:网络文化青少年心理健康负面影响成因对策
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使网吧如雨后春笋地在我国应运而生。然而网络文化的传播,却让人欢喜让人忧:一方面,网络信息的全球化,开阔了人们的视野,丰富了人们的生活,让人们获得了快捷便利的信息。另一方面,网络也不可避免地产生了一些负面效应,尤其是不良网络文化的泛滥,对青少年身心健康产生了巨大的不容忽视的消极影响。
一、网络文化对青少年心理健康负面影响的主要表现
1、沉迷于网络游戏之中,荒废了学业,颓废了精神
网络的出现对我们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但是一些青少年沉迷于网
络游戏之中,荒废了学业、也颓废了精神。据调查,在我国现有网民中,大、中、小学生约占70%,其中未成人约有20%。在被调查的学生中,曾光顾站的占46%,热衷聊天的占76%,选择玩游戏的占55%,只有不到20%的学生上网是搜集信息。
不正确的上网方式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造成了极大危害。许多学生放学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去网吧过瘾,有的甚至逃课去打游戏。没有上过网的同学就会被讥笑为“落伍”。最近,有人对成都市进行调查,发现上网者一半以上都是青少年,很多孩子还穿着校服、背着书包。再看他们上网的内容,基本上都是在打游戏、聊天,个个玩得如痴如醉。医学专家指出,长期沉迷网络游戏之中会使人产生精神依赖,不仅荒废了学业而且还可能导致植物性神经紊乱,甚至突发疾病。2002年4月17日,南昌市豫章中学高三(4)班学生余斌就因沉迷网络游戏过度紧张、激动猝死在南昌市船山路上的“辉荣网吧”。2004年11月19日,江苏省镇江市一名中学生小迁因长时间上网,过度疲劳,突然昏倒在该市的“海豚网吧”内。鲜血浸湿了头发。后经医院抢救才脱险。
迷上电子游戏的青少年与吸上的瘾君子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为了能长时间地无拘无束地上网过足瘾,有的中小学生干脆选择了离家出走。成都市的张世鹃女士的儿子张晨
大学活动总结范文多次离家出走到网吧中去玩游戏,每次到他时,总是蓬头垢面、疲惫不堪,还欠下网吧老板一笔费用。而这一次了8天仍未到儿子的张女士伤心至极。她给有关部门的信中写道:“我是一个迷失在网络世界里的孩子的家长,我用尽全力想把他从网吧里拉出来,但是在强大的对手面前,我屡次失败。为了孩子,我呼吁社会各界对此引起重视,规范网吧经营!”
2、容易诱使青少年产生偷窃、抢劫甚至杀人等邪恶思想和行为。
上网的诱惑使一些青少年欲罢不能,但是网吧的时时刻刻绝没有免费的“圣餐”。当有限的资金投入到无限的聊天游戏之中去时,本来就不甚丰满的口袋此时难免捉襟见肘。而当袋中钱币告馨之时,一些胸中充满渴望的“网虫”们便蠢蠢欲动,动起自己设法“攒钱”的邪念——偷窃。2002年4月24日江苏省滨海县新滩盐场一网吧就这样“网”住了四名中学生:当四人带的十几块钱在网吧迅速玩完后,对电脑游戏已经着迷,一天不玩就感到心里空空的4条“虫”竟打起了附近一家化工厂废旧铁架的主意,当他们准备将这些偷到手的废铁售出时被抓获。
低格硬盘2004年春天,震惊全国的马加爵杀人案留给人们太多的思考。马加爵故意杀人与其孤僻内
向的性格等有着密切的关系,但是其性格缺陷的形成与其长期上网,浏览各种暴力、情、血腥的信息,沉溺于网络游戏有深厚的联系,可以说网络诱使他变成杀人狂。
2004年5月16日,江西医学院2000级的在校大学生薛某在网吧连砍7人,造成2人死亡,5人受伤的恶性事件。薛某因长期上网,精神受到刺激而酿成血案。从天之骄子到“杀人狂魔”,网络的“毒副作用”可见一斑。
3、网吧变“恋吧”,网恋成时尚。然而网恋给许多人留下的却是心灵上挥之不去的创伤,甚至有人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高三班主任工作总结社会环境给孩子带来的负面影响防不胜防,特别是游戏机和黑网吧的盛行,把一大批身心尚未成熟的孩子变成了“问题孩子”。网络的世界对孩子们来说是那么的“精彩”,但却令望子成龙,盼女成凤的家长们是多么的无奈。在哈尔滨一些青少年因沉溺网吧游戏几天不回家,父母苦寻不获只得求助“”来帮助。一个学习成绩良好的初中女孩,成了“问题孩子”。“”经过一个星期调查,终于查明,原来女孩在网上聊天室认识了一个20多岁的无业男青年,两人经常在女孩放学后到咖啡厅、电影院约会。显然,女孩的“问题”出在“网恋”上。
由于网络的高度开放,网上聊天、网恋似乎难以避免,但是重要的是如何正确对待和处理“网恋”。青少年正处于青春年少,涉世未深,缺乏自控能力,一旦陷入网恋之中往往难以自拔。甚至瞒着家长私自约会对方,被人骗钱骗的事情时有发生,以至踏上死亡之旅也不乏其人。
2004年11月20日《扬子晚报》报道:南京两名高一学生从网上恋爱渐渐过渡到网下恋爱,相见后,一个多月共开房不下20次!但不久男孩就以“感情不合”为由分手,女孩为了追还所花费用,竟带了十几号人男孩索要2500元钱!中学生早恋问题,尤其是网民低龄化引发的早恋越来越普遍且大有星星之火以燎原之势。网恋成了一朵不折不扣的带刺的玫瑰。
2004年4月22日《广州时报》报道:广州女大学生阿明心恋网友冯某,不料冯某其钱财未果,竟将其残忍杀害。这一切无不都是网恋惹的祸。快乐无极限的网络不知吞噬了多少痴情的少男少女。
二、网络文化对青少年产生负面影响的主要原因三国故事的歇后语
1、网络自身的局限性
任何事情都包含着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我们必须一分为二地看待事物。网络的发展同其它事物一样,似一把双刃剑,既可以对青少年的学习、生活,产生正面的积极影响,又会产生负面的消极影响。网络的开放性,共享性使人们超越时空自由交流,有利于人们开阔视野。但另一方面虚拟的网络,削弱了人们的道德责任感,易于养成逃避现实的心理。特别是青少年,当他们生活不顺,时间没法打发时,网络成了他们忘却生活烦恼的“防空洞”,这也是他们能够通宵达旦、乐此不彼、“奋不顾身”地沉迷其中的重要原因。
2、学校、家庭、社会方面的原因
由于当前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侧重学生成绩,学生的学业负担和心理压力较重,网络极易成为许多青少年躲避负担和压力的“避难所”,并深陷其中而不能自拔。一些学校重视对优秀学生的培养,往往忽视对那些升学无望的学生的监管,余斌猝死网吧便是一例。而在学校的失落感刺激着这些学生到虚拟的网络世界中寻寄托,感受自我价值的实现,获取在现实中难以得到的满足感,这也是80%以上的青少年上网不是为了增长知识,而是聊天、游戏的主要原因。网吧成了他们猎奇、寻求刺激、发泄不满的场所。有的人在虚拟的世界中沉沦,由聊天开始发展到网恋,甚至利用网络骗钱骗。另外,上网也是滋生青少年开支的“黑洞”,极易诱发无钱上网便去偷窃甚至抢劫、杀人等违法犯罪的思想和行为。
在经济利益驱动下,一些网吧为招揽生意见利忘义、违法经营,对网民浏览站听之任之,有的甚至提供含有赌博、情、暴力、反动等内容的电脑游戏。对未成年人在国家有关法规规定的节假之外时间进入网吧视而不见,甚至为这些上网者提供通宵、零食、睡觉、赊账等“吃喝玩乐”,这也是造成许多青少年迷恋网吧,以吧为家,甚至离家出走的重要原因。
在规范、整顿网吧经营方面,法律法规尚有不完善,甚至有空白处。一些部门(如电信管理部门、公安部门等)执法、监管不力,互相推诿,造成网吧经营秩序混乱,黑网吧盛行。
3、青少年自身的原因
事物的发展是内因、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当前网络对青少年造成消极影响的因素很多,如网吧的不规范经营,学校、家庭、社会等方面的因素,但这些只是外因,青少年自身的素质等因素是这个问题的内因。青少年有的是时间、精力,缺少的是自立、自理和自控。而这些缺少的恰恰是影响这个问题的关键性因素。面对社会、家庭、学校等太多的压
力和无奈,他们的自控力和识别力无法抵御来自网络的各种诱惑,以至痴迷而不能自拔。一些青少年上后,便产生了真实体验的迫切愿望,他们的内在素质无法自控似决堤之海的欲望,上演了一幕幕不该发生的故事。
三、解决问题的对策
面对网络带来的诸多问题,我们应积极采取有效的措施,标本兼治,多管齐下,尽快高效地净化网络环境。
1、青少年应提高自身素质,增强免疫力。这是解决问题的根本之策。
网络可以教人学坏,也可以教人学好。这一切均取决于网络使用者——青少年自身、取决于青少年自身的素质。因此,对青少年来说,提高自身素质,增强“免疫力”,自觉抵制网络“垃圾”的侵害至关重要。而崇高的理想对人生有巨大的指导作用。通过帮助青少年树立崇高的理想,从而能够正确认识网上聊天,正确对待电脑游戏中的刺激场面,自觉脱离低级趣味,有效克服网络的负面效应,使网络真正成为青少年学习和长智的有效手段。2004年新颁布的《中小学生守则》也增加了网络文明,安全自护,心理健康等符合时代特征的内容,对促进青少年自身免疫力的提高有重要意义。
2、学校、家庭、社会多方配合、多管齐下,形成良性联动。
学校应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多开展一些文体活动,以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同时教会学生对网络信息要识别良莠,并自觉地择善而从,培养学生良好的网络道德。家长对孩子上网不能用简单、粗暴的方式干涉,要一分为二的对待上网。因为上网也是中学生在当代社会中必备技能,可以帮助中学生学习知识,搜集信息。只是不恰当的上网方式,如上网过度、浏览有害信息等,才严重干扰其学习,危害其身心健康。因此,禁止上网的做法显然不妥。家长应宜疏不宜堵,不能谈“网”变,网络“猛于虎”。而要加大教育和引导力度,注意办法,掌握好火候,即既支持又引导孩子正确上网,超利避害,使网络成为中学生启迪智慧的金钥匙。总之,学校要用轻松活泼的教育留住孩子,社会要用丰富有益的活动培养孩子,家庭要用宽松的环境引导孩子。通过联动用科学的方式和青少年易于接受的教育内容,抵御网络对青少年身心健康造成的不良影响。
2004年4月1日《中国青年报》报道:郑州铁路第六中学和黑网吧争学生,利用学校的网络资源,成功改造“游戏迷”。《新闻晨报》2004年3月31日报道:上海卢湾区开放19所中学机房抵制社会“黑网吧”,学生手持一张网卡就可以在区内任何一所中学电脑房就近上网,
安全上网。郑铁六中和上海卢湾区的做法值得借鉴和效仿。通过学校建立“绿网吧”、“健康网吧”来抵制社会上的“黑网吧”,既满足了学生的上网需求,又有效地抵制了社会上的“黑网吧”对学生的负面影响。
3、依法规范、整顿网吧经营秩序,坚决打击、取缔见利忘义的黑网吧。
网络技术在我国迅速发展以及网吧的不规范经营引起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2001年1月22日,教育部等部门向社会发布《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以增强青少年自觉抵制网上不良信息的意识。
依法治国的前提是有法可依。网吧的不规范经营同我国目前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健全、不完善有直接关系。因此,立法机关应从我国的实际出发,严格按照立法程序制定相关法律,确保国家各项事业有法可依,从而避免类似对未成年人进入网吧有效监管出现的法律上的空白。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