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又是“加长版”三伏天,今年是暖夏?高温预警来袭!
正所谓“夏至逢雨,三伏热”,夏至前后如果雨水偏多,那整个三伏天都会变得十分炎热。而前不久刚刚过去的夏至,全国不少地方都出现了雨水,会不会意味着今年三伏天不一般,会更加炎热呢?
一、多地迎来40℃高温
自今年6月份开始,北方地区高温热浪可谓是一波接着一波,特别是在华北、山东地区,高温天气不断刷新历史记录。
从官方数据来看,自6月1日至25日,石家庄高温日数高达15天,最高气温为40.4℃;北京高温日数为11天,最高气温为41.1℃;天津高温日数为10天,最高气温为41.5℃;济南高温日数为9天,最高气温为40.1℃。
根据和往年数据对比来看,北京、天津、石家庄的6月份高温日数已远超过去多年的6月高温日数。其中,北京提前完成了全年高温天数,在1991年至2020年时,北京年均高温日数为10.6天,但如今三伏天还没到来,就已完成这一“指标”。
至于为何高温来的如此猛烈,主要是受强暖气团、高压脊的强势控制,使得华北晴空万里,再加上夏至日过去,白天时间长,造成了强高温现象。
然而,北方高温酷暑的同时,南方却迎来了持续性暴雨天气,从6月下旬开始,江南、华南、云贵川等地雨水比较猛烈,多地累计降水超100mm,局部地区降水更是达300mm以上。
直到28日起,随着副热带高压北抬,未来几天强降雨将向长江以北区域转移,因而接下来雨水主要集中在黄淮、江淮、江汉等地。
28日这天,黄淮东、山东、津东、冀北、吉林西南、辽宁、陕南、川渝、鄂西等地区有中到大雨,川渝部分地区迎来50-80mm的暴雨天气。
29日这天,东北地区、川渝、陕东南、湖北、豫南、湘南、苏皖等地迎来中到大雨,其中渝东北、鄂西北、皖中西部、豫南等地迎来100-140mm的大暴雨天气。
全国一卷降雨过程中,北方的强对流天气也比较频繁,东北、华北等地伴有冰雹、雷暴、短时暴雨等天气,因而需要做好预警工作。
尽管接下来两天,因雨水开始北移,北方高温强度有所减弱。但从6月30日至7月初,高温热浪再次席卷而来,局部气温仍将突破40℃,北京7月1日就将迎来40℃高温开场白。此外,郑州、济南、西安等地高温也将持续3-4天。
而在北方地区,最低气温届时也将在28-30℃左右,这意味着中午酷热难耐,早晚天气也非常炎热。
眼看着三伏天即将到来,作为一年最为炎热的时候,很多人担心接下来气温会不会更为炎热,甚至突破45℃极端高温?
二、40天“加长版”三伏天到来
三伏天对人们的生活影响极大,每年这个时候南方都会迎来“桑拿”天气,北方更是迎来“炙烤”天气,户外作业人员极易引发中暑、脱水等问题,因而三伏天“防暑降温”已成为人们的必备手段。但因三伏天也是假期之时,大家也会利用这一期间旅游,更需要做好防暑工作。
自古以来,三伏天就备受人们的重视,早在周朝时就已出现三伏天的概念,宋朝时三伏天
成为固定节气,农民以其为标准进行农业生产。
那么,三伏天到底是如何计算的?什么时候迎来入伏?
多余的话其实,三伏天每年的时间并不相同,有30天和40天之分,至于为何有所变化,还因中伏有10天或20天之别,如果
通常来说,夏至日之后的第三个庚日就为入伏第一天。
那么,庚日又是怎么来的?其实它是根据十天干、十二地支组合而成算出来的,十天干、十二地支可混配成60组合,60天为一个循环,而每10天就有一个庚日,一个循环就是6个庚日。
今年夏至日为6月21日,这一天刚好就是庚戌日,再往后数20天就为入伏之日,也就是7月11日庚午日。而立秋第一个庚日为末伏第一天,这样算下来,中伏刚好有20天,因而今年的三伏天时间就已出来。
初伏为7月11日至20日;中伏为7月21日至8月9日;末伏为8月10日至19日,整个三伏天为40天。
很多人担心,今年三伏天多达40天,是不是表明高温日数更多,天气更热一些?
其实,三伏天40天并不表明就要热40天,毕竟不管是30天还是40天,都是天干地支组合而造成的结果,而影响气温高低的是地球轨道。
地球在围着太阳公转的轨道面为黄道面,地球本身也会自转,当公转到地心且和地轴垂直的平面为赤道面,两个平面的夹角为黄赤夹角,为23°26′。
因黄赤交角的缘故,地球所处的轨道位置不同,太阳直射点也会在地球南北纬回归线移动,当太阳直射至北纬23°26′为夏至日,直射至南纬23°26′为冬至日,直射赤道则分秋分、春分。
尽管夏至日这一天,北半球的日照时间为最长,太阳高度最高,如南京白天可达14小时,可北半球最热的是在三伏天。
因为夏至日过后,地面吸收的热量远超释放热量,地表温度也会逐日升高,因而到了三伏天时就会异常炎热。但这之后,地面吸收热量小于释放热量,气温又会逐步下降。
可因我国幅员辽阔,南北方最热之时是不同的,北方地区通常二伏天就会达到最热,但南方地区要到末伏,甚至还会出现“秋老虎”,持续多日高温天气。这也能理解,为啥近日北方提前出现高温天气,南方还在酝酿中。
而根据气象局1991年至2020年的30余省会城市观测数据来看,北京、石家庄、郑州的最热之时反而是在6月中下旬,入伏后有所下降,而如今正是6月下旬,也难怪这三地提前热了起来。
通常来说,就算是在三伏天,北方高温天气也只持续5-7天,南方地区反而会持续20-35天左右。
今年却完全反了过来,还没到达三伏天,北方不少地方高温日数就已达到10天以上。
那么,今年三伏天是不是会更热一些?今年是冷夏还是暖夏?看古人怎么说!
三、冷夏还是暖夏?看古人怎么说
次北固山下翻译1、“公伏爽,母伏凶”怎么做手帐
从字面上就可以理解,如果这一年三伏天为公伏的话,那就意味着天气比较凉爽,而如果是母伏的话,那表明这一年夏季比较炎热,需要做好防暑准备才行。
很多人好奇,难道三伏天还有“公母”之分,其实民间一直有公母之分,如果入伏这天为农历的单数日期,那就为“公伏”;反而,如果这一天为农历的双数,自然就是“母伏”。
如果这一年为母伏,那达官贵族就会提前储藏一些冰块,以做好防暑降温的准备,也会储备绿豆、干果等,用来熬制汤汁避暑。
如果这一年为公伏,对于有钱人来说自然是好事,可对农民而言并不高兴,毕竟三伏天是农作物生长最为旺盛的季节,如果气温偏低,那庄稼长势自然不是太好。
从上面就可看出,今年入伏为7月11日,农历就是五月二十四日,为偶数,这就表明今年为“母伏”。而民间有“公伏凉飕飕,母伏热死牛”的说法,这就表明今年气温有所偏高,为暖夏,大家需要做好防暑工作。
而从往年惯例来看,2021年就是“母伏”,这一年南方不少地方气温突破40℃,平均气温超过常年均温水平,这是否就预示着今年气温也会居高不下呢?
2、“早入伏凉飕飕,晚入伏热死牛”
民间除了将三伏天分“公母”之外,也会将三伏天分为早伏天和晚伏天。而如果这一年入伏时间偏早,那就表明气温不会太热;而如果入伏时间比较晚,那气温相对更酷热难忍,夸张到连老黄牛都热死。鞭长莫及是什么意思
那么,今年是早伏天还是晚伏天呢?
从阳历上来看,今年夏至日刚好是第一个庚日,这意味着入伏时间相对较早,对应的入伏日为7月11日。而去年,夏至日也为6月21日,但6月26日才是庚日,因而7月16日才是入伏日。如此来看,今年属于早入伏。
从阴历上也能够判断,古人认为农历五月份入伏就是早伏天,而如果是农历六月份入伏就是晚伏天。而今年入伏之日为农历五月二十四,去年入伏之日为农历六月十八,显然今年为早入伏。
依照这句农谚,今年早入伏岂不是比较凉爽?但从未来的天气预报来看,7月份开始南方也将回归高温,恐怕今年三伏天很难凉爽了,大家也难以体验“冷夏”。
英国女王是世袭制吗最重要的是,今年厄尔尼诺现象出现的概率比较强烈,从专家预测可见,受该现象影响,太平洋海温上升,而太平洋上空的热空气,将长期影响我国大部分地区,副热带高压气团将持续影响至冬天,预计全球范围内夏天平均气温将上升0.2度以上。
除了厄尔尼诺外,今年北方冷空气团势力比上一年弱上很多,南方的潮湿热空气将顺利北上,再加上副热带高压,北方或将长期处在高温、干旱,南方高温多雨,使得三伏天我国雨量南北两极分化。
如此来看,今年三伏天江迎来普遍高温天气,有专家预测今年最高温将超45℃,且持续时间长,预计这一影响将持续至冬天,今冬也将会是暖冬天气。
四、三伏天防暑工作要做好
国家卫健委规定,气温持续5天超35℃以上,且昼夜温差小于10℃,那就判定为高温天气。此时就需要做好防暑工作,不然很容易就会因失水太多、电解质失衡而致使中暑现象出现。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