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的理论基础与意义
日本女性贫困问题与性别待遇差异
摘要:为改善长期持续的经济低迷状态, 日本政府积极推进“安倍女性经济学”。政策实施后日本女性就业率的确呈现上升趋势, 但同时一系列的矛盾和问题仍长期存在, 比如保育园问题、女性的在职贫困等。一方面日本社会急需女性参与到职场中承担起社会劳动, 另一方面日本女性囿于家庭进退两难。如何从制度层面、文化层面、意识层面改善女性目前面临的生存困境问题, 是日本社会必将面临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社会性别; 生存困境; 女性; 日本;
Abstract:To improve long-term economic downturn, the Japanese government promotes“Abe women's economics”actively.After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policy, there has indeed been an upward trend in the employment rate of women, but at the same time, a series of conflicts and problems, such as the problem of nurseries and the working poverty of women, persist for a long time.On the one hand, Japanese society is in urgent need of women to take part in social work in the workplace.On the other hand, Japanese women are indignant at their families.How to improve the current predicament of women's existence in the institutional, cultural and ideological level is an important issue that Japanese society is bound to face.
Keyword:gender; living predicament; women; Japan;
农村合作医疗保险
一、引言
“社会性别”不同于与生俱来的生物性别, 它是在后天的社会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人的社会性别是一种文化建构的产物, 其本身即代表了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性, 代表了男女不同的社会角和社会功能的差别, 表达的是一种男性与女性之间的权利关系。这种权利关
系体现在人们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社会角和文化习惯中,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社会性别分工。“男主外, 女主内”的性别角分工是日本近代家庭的主要特点之一。
近年来, 伴随越来越多的女性进入职场, 传统的“男主外, 女主内”的性别角分
电阻焊
工模式开始转变。根据日本总务省2017年有关日本劳动力的调查数据显示, 女性的劳动力人口占比近年来不断上升, 2015年日本女性劳动力达到日本总劳动力人口的43.4%, 同比上涨0.5个百分点。同时, 日本女性就业率中的所谓M字曲线依然表征明显———多数日本女性婚前即便有稳定工作, 一旦结婚、生育就退出职场, 度过最繁忙的育儿期以后再重返职场。并且日本女性即便积极参与社会劳动, 其作为家庭内部劳动主要承担者的角依然没有根本性改变。虽然传统的“男主外, 女主内”的性别角分工出现了松动, 取而代之的却是“男主外, 女主内外”的尴尬局面[1]。
提到日本, 很多人第一印象就是———这是个社会经济高度发达的国家, 很少有人注意到日本女性的贫
梦见自己流血困问题。2014年日本NHK新闻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贫困正在20岁左右的年轻女性中蔓延, 她们长期处于社会底层, “看不到未来”;20岁左右的单身母亲中80%以上处于极度贫困状态。她们即便起早贪黑地打零工, 仍然无法维持最基本的生活水平。2012年12月安倍第二次组阁后, 提出女性是“日本最大的潜在力量”, 认为日本女性将是日本社会未来最值得期待、也最可能的潜在劳动力。但日本女性即便努力工作依然无法避免陷入贫困的内在原因是什么?日本女性又面临着怎样的生存困境?本文拟从社会性别视角, 就日本女性在参与职业竞争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和困境做一探析, 从而进一步探究日本女性劳动力的发展空间和可能性。
二、不断深化的女性贫困问题
(一) 被忽视的“隐性贫困”
相较于男性, 几乎所有年龄层日本女性的贫困率都要高出许多, 进入老年期这一差距进一步拉大, 75~79岁的女性老年人贫困率高达25.4%, 同一年龄段的男性贫困率则为
16.2%1。不得不承认, 女性比男性更容易陷入贫困, 尤其是在日本这种传统“家”文化浓厚的国家, 女性的价值衡量很难具有主体性———她们的价值、生存状态大多以家庭为单位进行衡量。从这个角度讲, 男女贫困的实际差距可能会更大。
陈情令演员表
谈到日本女性的贫困问题, 日本社会最为关注的仍然集中于三大类女性体:单亲妈妈、不得已而流入风俗行业的女性, 以及高龄女性。即日本社会对于女性贫困的关注点仍集中于:她们之所以陷入贫困, 是因为失去了作为家庭支柱的男性。日本女性的价值衡量体系仍然捆绑在男性主导的家庭之中:未婚单身女性即便是自己独自打拼、生活困苦, 在政策制定者看来, 她们依然存在于父母的保护伞下;已婚女性则存在于丈夫的庇佑之下。事实上, 越来越多的日本女性不愿意或者无法走入婚姻, 也不可能长期依赖父母。但在“家庭”这把大伞的阴影里, 更多贫困女性的实际生活状态被遮蔽, 成为“隐性贫困”。
(二) 女性的“在职贫困”
在日本就业市场中, 正规雇用中以男性占主流, 约70%, 而非正规雇用中则是女性占多数, 约70%2, 劳动力市场的性别差异明显, 男性更容易获得正规雇用的机会。伴随社会经济的发展, 个人意志更加自由, 越来越多的日本女性开始进入职场, 却依然摆脱不了贫困问题的困扰。从临时劳动与性别的关联性来看, 日本打零工的劳动报酬相比于其他发达国家要低很多, 如果正式全职员工的劳动报酬按100计数, 临时工就只能拿到10, 而打零工的人中女性占绝大多数[2]。当谈到非正规雇用时, 日本社会普遍认为低工资是无可厚非的。正是因为这种工作方式被认为只是家庭主妇补贴家用的一种劳动方式, 在社会整体看来无伤大雅, 从而女性能被正规雇用也就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如今的政策导向又将女性的贫困化问题还原到了“如何让男性获得更多正规雇用的机会, 从而降低未婚
天真遇到现实演员表
率”的问题上———这个方向本身就是不正确的。还有很多学者认为“男主外, 女主内”的传统性别角分工主要是女性个人生活方式的选择问题。但如果正是
这种家庭分工方式引导了非正规就业的盛行, 或者说非正规就业是以这种家庭分工方式为前提, 那么这就不仅是个人选择的问题, 而是社会结构层面的问题。性别角分工加剧了非正规就业劳动者的贫困化问题, 并将其正当化了。
(三) 女性贫困的代际传承
贫困的代际传递是指贫困以及导致贫困的相关条件和因素在家庭内部由父母传递给子女, 使子女在成年后重复其父母的境遇———继承父母的贫困和不利因素, 并将贫困和不利因素传递给后代———这样一种恶性遗传链[3]。根据日本厚生劳动省2012年数据, 在20~64岁的劳动力人口中, 最突出的是单亲母亲家庭, 贫困率超过60%;而在未满20岁的未成人阶层, 占比最高的仍然是单亲母亲家庭, 贫困率达60%以上。可见, 单亲母亲家庭比其他家庭类型更容易陷入贫困, 女性贫困极易传导给下一代, 女性贫困呈现明显的代际传承的特点。很多日本学者认为单亲母亲家庭与高龄女性贫困问题严峻, 是因为这些家庭中男性支柱缺失, 将改善的重点转而放在如何提高男性收入上。而笔者认为女性贫困问题的根源仍然在于女性本身的独立性上。
传统的性别角分工将女性囿于家庭, 使其社交范围和社交质量、社交网络的层次都受到极大限制, 让
女性只能越来越弱势:她们的生活圈子因婚姻被圈定在一个极其狭小的范围内, 社会资本越发薄弱, 一旦婚姻破灭, 女性几乎没有能力独立生存。因而即便家庭关系混乱, 出现了家暴、出轨等难以忍受的难堪局面, 多数家庭主妇也没有能力和勇气离开这段关系, 从而进一步加剧这种不健康关系的恶性循环。即便部分女性有勇气走出不健康的婚姻关系, 猛然切断来自丈夫的经济支援, 自己就必须再次进入职场, 并且大多只能选择限制条件更低的非正规雇用, 而低收入的非正规雇用极有可能会将她们推入贫困的深渊。如果成为单亲母亲, 这种贫困会雪上加霜, 并且很可能让孩子再次重复自己的贫困生活。因而日本女性在婚姻中很难有自主权和话语权, 并且长期囿于家庭的小圈子, 很难再获得职场上的认可和保障,
一旦婚姻破灭, 生活也会陷入无端混乱的状态。
三、日本女性生存困境背后的性别待遇差距
早安最漂亮图片在日本经济高度增长时期, 形成了女性回归家庭相夫教子、以保障男性全身心投入职业竞争的家庭分工模式, 为日本经济腾飞作出过巨大贡献。当经济进入长期持续的低位增长或者负增长状态时, 男性连供养自己都非常吃力的情况下, 惯常的性别分工模式将很难再维持下去。但目前日本社会从政府政策到文化习惯、甚至女性本身的意识, 仍然停留在如何恢复和保障男性的家庭支撑能力上。下面就从职场、社会福利政策以及社会文化意识三个层面, 从社会性别视角来分析日本女性生存困境背后的性别待遇差距。
(一) 职场上的性别待遇差距
本文将女性因职场上的性别待遇陷入贫困风险的因素归纳为:薪资待遇、学历、家庭与职业的对立三个层面进行分析。
首先是工资水平上的差异。就业方面, 女性就业人数和比例都在不断上升, 说明大多数女性都愿意而且积极参与到职业竞争中。不可否认的是, 超过半数的女性就业者仍然处于低工资、低福利水平的恶劣雇用形态之下, 男女收入差距巨大。各个年龄段日本女性的工资水平都与男性有着比较大的差距, 尤其是进入中年, 这一差距越发明显;同样是正规雇用, 女性工资水平明显低于相同年龄段的男性;即便在非正规雇用形态下, 女性与男性的收入差距仍然存在;特别是非正规雇用的女性, 始终处在收入的最底层。尽管政府及媒体一再强调同工同酬、男女平等, 但落实到实际操作中, 女性在职场上仍然得不到重用, 处于弱势地位。这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大部分女性从事的职业都属于非正规雇用, 收入低, 很难获得社会福利保障, 几乎被排斥在社会边缘。
其次是学历水平上的差异。据日本文部科学省数据, 日本女性的四年制大学入学率不断上升, 从2000年的31.5%升至2014年的47.8%, 14年间上升了16个百分点, “高学历化”促使越来越多的女性进入大学。不可否认的是, 相较于男性的大学入学率, 女性仍然处于低位;且女性进入短期大学3的比例远远高出男性, 因而在实际的教育产出上也会有很大差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