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第8期
脱贫攻坚精神的理论基础、
基本内涵与时代价值
尚小强辛金钦丁露露
[提要]伟大事业孕育伟大精神,伟大精神引领伟大事业,在脱贫攻坚这场伟大斗争中,中国共卞人带顷中同人氏農=4彰鼓了“上下冋心、尽锐出战、精准务实、开拓创新、攻坚克难、不负人民”的脱贫攻坚精神。这一伟大精神,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反贫困思想为理论源泉,形成于新时代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中国人民开展脱贫攻坚的伟大实践,具有丰富而深刻的时代价值”脱贫攻坚精神展现了中国特社会主义制度的独特优势,彰显了中华民族一家亲,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凝聚了广泛力量。我们要大力弘扬脱贫攻坚精神、[关键词]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脱贫攻坚精神
怎么更改ip地址[作者简介]尚小强,新疆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助教,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辛金钦,新疆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党近党建;丁露露,新疆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党史党建。(新疆乌鲁木齐830052)
[基金项目]冃家項H“改5T让以来中国共产党解决新疆贫困问题的理论与实践研究”(I9XDJ011);新疆社
科基金项目“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精准扶贫思想在新疆的实践研究”(19BI)J001)blue什么特殊意思
贫困与反贫困是历史性的难题,摆脱贫困始终是一个执政党孜孜以求的施政目标。2020年11月230,贵州省人民政府宣布最后9个县退出贫困县序列,标志着中国832个贫困县全部实现脱贫摘帽。2020年12月3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宣布,“经过8年持续奋斗,我们如期完成了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消除了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近1亿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取得了令全世界刮目相看的重大胜利。”皿这意味着中国已经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的难题,长期存在的区域性整体贫困已经得到基本解决,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由此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顺利进军。
新时代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绝对贫困问题,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中国人民锲而不舍、接续奋斗的结果,凝聚了全体中华儿女的智慧和心血。中国在脱贫攻坚实践中摸索出的一系列战略举措、形成的理论体系业已成为具有“中国特”的减贫方案,为国际社
3
.#@M.i<2021.8
会开展反贫困斗争贡献了“中国智慧”,提供了“中国方案”,中国取得的脱贫攻坚巨大成就也得到了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可和高度赞扬。
伟大时代呼唤伟大精神,崇高的事业、伟大的实践,需要伟大的精神作为强有力的精神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庄严宣告:“脱贫攻坚伟大斗争,锻造形成了’上下同心、尽锐出战、精准务实、开拓创新、攻坚克难、不负人民’的脱贫攻坚精神。”⑵这一精神源于我们党始终不变的党性和初心,展现了新时代党员干部的责任与担当。这一精神植根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发展历程,生长于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摆脱西方列强和封建主义压迫,实现国家独立、民族解放,追求美好生活的斗争历程,具有深刻的时代价值,是伟大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一脉相承,充分彰显了中国精神、中国价值和中国力量。特别是在突遭新冠肺炎疫情的巨大挑战,而表现出临危不惧、沉着应对、迎难而上的斗争姿态,充分展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卓越领导力,也极大彰显了中国特社会主义制度独一无二的显著优势。
一、脱贫攻坚精神的理论与现实基础
脱贫攻坚精神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有着丰厚的理论源泉和现实基础,形成于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开展脱贫攻坚的伟大实践。
(一)脱贫攻坚精神的理论基础
脱贫攻坚精神孕育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反贫困思想为理论源泉,是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集体扶贫开发的智慧结晶,拥有丰厚的理论渊源。
1.中国古代民本主义思想
祝长辈新年快乐的祝福语简短《诗经•大雅•民劳》中有云:“民亦劳止,沒可小康”,表明古代中国人对丰衣足食、安居乐
业的“小康”生活的追求和向往。春秋时期,孔子以“仁爱”为核心,提出“仁者爱人”,创立儒家思想体系,主张以仁、礼、德治国,关心和解决百姓疾苦。战国时期,孟子从人性的角度出发,提出“人性本善”,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的治国方略。道家主张“圣人恒无心,以百姓心为心”,其要义在于当政者要尊重民意,顺应民心,安抚百姓,约束自身的主观意愿。之后历代王朝的统治者也在不同程度上践行着民本主义思想。总之,民本主义作为中国古代治国理政的重要思想,其始终强调当政者要关心百姓疾苦,“以民为本、为政以德”,孕育了中国古代扶危济困等反贫困理念,为我们留下了丰厚的思想遗产。
2.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反贫困思想
马克思、恩格斯在深入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经济运行的客观规律基础上指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必然导致贫困的发生,其根源在于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和雇佣劳动制度,即资本家通过雇佣工人,无偿占有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实现个人财富的无限积累,而工人最终一无所有,只能沦为靠出卖自己劳动力的无产者,这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因此,消灭贫困首先就要颠覆资本主义制度,必须由无产阶级来承担这一历史使命,走“剥夺剥夺者”的道路,建立共产主义制度。且马克思、恩格斯进一步指出,无产阶级在捣毁旧的国家机器,建立新政权后,必须“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⑶,为实现人的解放乃至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向垄断阶段过渡,其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发生了激烈的变化,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矛盾重重、战争频发,世界进入了帝国主
梦到穿新鞋4
脱贫攻坚精神的理论基础、基本内涵与时代价值
义时代。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列宁敏锐察觉到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内在矛盾,在帝国主义发展的薄弱环节打开一环,伟大的十月革命取得胜利,社会主义由此从理论变为现实。在继承马克思、恩格斯反贫
困思想基础上,列宁指出在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的社会主义社会中依然存在着贫困,而产生贫困的根本原因在于生产力发展的不充分,要千方百计地提高生产力,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因此,“无产阶级取得国家政权以后,它的最根本的需要就是增加生产量,大大提高社会生产力”⑷。经过艰辛的探索,他还提出通过加强无产阶级政党自身建设、利用商品和市场关系、实施“新经济政策”等多种途径来解决社会主义社会的贫困问题。
3.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集体的反贫困思想
新中国成立之初,社会千疮百孔、一穷二白,各行各业百废待兴,广大人民众生活在极端贫困线下。指出,只有通过走社会主义道路,才能摆脱当前的不利局面,社会主义工业化是摆脱新中国贫穷面貌的重要途径,同时要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三大改造完成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为新中国继续开展反贫困斗争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由此开始了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艰苦探索,积累了重要经验,也有深刻教训。改革开放以来,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将共同富裕作为我们反贫困斗争的最终目标。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冈。强调,“发展才是硬道理”,提出了“三步走”“先富带后富”“两个大局”等战略,制定“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实行改革开放,通过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促进经济发展,坚
持“开发式”的扶贫方针,逐步消灭贫穷,为继续开展反贫困实践奠定了丰富的理论基础。非常重视反贫困的重要性,着手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通过“西部大开发”,加快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改变其贫困面貌,不断促进东西部协同发展、均衡发展。通过战略协同治理贫困,提出新的“三步走”战略构想,要求“全党同志和各级领导干部要关心扶贫,过问扶贫,把扶贫作为关心众疾苦和密切党关系的一件大事来抓”化旨在使人民的生活更加宽裕,亦注重扶贫过程中不断提高贫困人口的自我发展能力。指出,反贫困要“以人为本”,坚持科学发展观,集中凸显了人在反贫困中的地位和作用。通过推进社会主义社会新农村建设,调动更多资金用于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不断推动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的历史进程,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强调:“扶贫开发是建设中国特社会主义事业的一项历史任务,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内容。”刃结合国内外形势变化,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出新要求,并制定了具体的发展目标,为进一步开展反贫困工作指明了方向。
(二)
脱贫攻坚精神的现实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逐步开始了大规模的扶贫开发,并相继出台实施了《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1994—2000年)》及《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取得了巨大的减贫成就。2011年5
月2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为扶贫开发工作进一步指明了方向、明确了目标。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湘西调研时首次提出“精准扶贫”。2014年5月,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办公室等部委联合发布5中国国旗的来历
.#@M.i<2021.8
《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实施方案》,进一步明确了精准扶贫工作的目标任务和重点工作,表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展开。2015年11月,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后发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针对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总体要求、实施路径、政策保障等方面进行了说明。经过全党全国全社会共同努力,我国贫困人口不断减少,从2012年年底的9899万人减到2019年年底的551万人,贫困发生率不断降低,贫困发生率由10.2%降至0.6%,年均减贫人口1000万以上严贫困地区落后的生产生活面貌得到了根本性转变,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贫困众稳定实现了“两不愁三保障”,消除了绝对贫困,区域性整体贫困成为历史。
二、脱贫攻坚精神的基本内涵
脱贫攻坚精神的基本内涵主要表现在:人民至上、不负人民的为民情怀;精准务实、开拓创新的求实创新精神;尽锐出战、攻坚克难的担当奉献精神;上下同心、共同参与的团结奋斗精神。
(一)人民至上、不负人民的为民情怀
中国共产党作为无产阶级政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思想武器,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品格,这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根本标志。因此,始终牢记和恪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致力于实现和维护人民众的根本利益,秉持人民立场,坚持人民至上,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立志要消除贫困,不断改善民生,全面建成小康,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因此,从一定意义上来讲,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史就是一部带领中国人民消除贫困的斗争史。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心系困难众,经常深入基层一线,现场调研指
导脱贫攻坚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关键看贫困老乡能不能脱贫”切,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道路上决不落下任何一个民族、任何一个人,始终把贫困众实现稳定脱贫,同全国各族人民一道过上好日子,追求美好生活作为脱贫攻坚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贫困户的识别,到脱贫举措的制定,再到脱贫标准的设定,贯穿其中不变的一条主线始终是把人民的根本利益放在第一位,始终不脱离人民的基本需求。2020年3月6日,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到2020年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是党中央向全国人民作出的郑重承诺,必须如期实现,没有任何退路和弹性。”⑩总书记的明确要求,充分彰显了深厚的为民情怀,也体现了我们党一以贯之的根本宗旨和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脱贫攻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决不允许打半点折扣、任何退路。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指出:“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u贫困县全部摘帽,贫困村全部退出,脱贫攻坚目标圆满完成,我们已经历史性地消除了
绝对贫困,但相对贫困仍然存在,低收入体返贫致贫的风险仍然存在。因此,要巩固拓展好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接续推进脱贫地区的发展,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持续改善人民生活,不断增进民生福祉。一言以蔽之,中国共产党人民至上、不负人民的为民情怀是开展脱贫攻坚工作的出发点,也是落脚点。
工作岗位怎么填(二)精准务实、开拓创新的求实创新精神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矛盾具有特殊性,要求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坚持一切以时间、
6
脱贫攻坚精神的理论基础、基本内涵与时代价值
地点、条件为转移。正是在这一科学方法论的指导下,我们在脱贫攻坚实践中逐渐形成了精准务实、开拓创新的求实创新精神。2013年11月,在湖南湘西调研时,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精准扶贫,而后在不同时间、场合不断阐述,进而丰富和完善精准扶贫,逐步形成了逻辑严密、内涵丰富的“精准扶贫”方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精准扶贫的重要论述,是新时代我们开展脱贫攻坚工作的根本理论指南。精准扶贫是一种全新的治贫方式,通过精细化管理,引导社会各类扶贫资源精准到户、到人,从而实现最优化配置。实施精准扶贫,就是要把精准理念落到实处,“六个精准”(扶贫对象精准、项目安排
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是基本要求,“五个一批”(发展生产脱贫一批、易地扶贫搬迁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社会保障兜底一批)是实现途径,解决好“四个问题”(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是关键环节,三者之间紧密联系,密不可分,共同构成具有内在逻辑关系的科学体系。从其构成内容体系来看,包括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和精准考核四项内容。⑫其中,精准识别是前提和基础,解决“扶持谁”的问题,通过一定的程序和步骤,识别出贫困对象,摸清贫困程度、致贫原因和帮扶需求;精准帮扶是关键和核心,在精准识别的基础上,对具体致贫原因采取有针对性的帮扶措施,做好因贫施策、精准到户,重点在于落实好“五个一批”;精准管理是重要保障,一方面结合实际,做好对贫困对象的动态管理,另一方面加强对扶贫部门、项目、资金的管理,重点在于落实好“六个精准”;精准考核是重要手段,针对贫困对象前期的帮扶成效、能否稳定脱贫进行精准考核,建
立贫困对象脱贫退出和返贫监测机制,通过对标收入、“两不愁三保障”实现情况,对脱贫成效进行量化考核、考评,强化精准扶贫政策实施的效果,确保真脱贫、脱真贫,解决“如何退”
的问题。“精准扶贫”方略以辩证唯物主义方法论为理论指南,是新时代我们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核心要义,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秉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精准务实、开拓创新的求实创新精神。
(三)尽锐出战、攻坚克难的担当奉献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扶贫开发工作,尤其要拿出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发扬钉钉子精神,锲而不舍、驰而不息抓下去。”回2014年,通过精准识别,共计识别出832个贫困县,其面积总和约占我国国土面积的一半,且贫困县集中分布在边疆地区、民族地区、西部地区,没有贫困县的省份只有9个,大约每三个县中就有一个是贫困县。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实施以来,通过各级党员干部锲而不舍的努力,不断发扬钉钉子精神,贫困人口持续减少,贫困发生率不断降低,截至2020年底,全部贫困县摘帽、贫困村退出、贫困户脱贫,彻底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有钉钉子的精神,钉钉子往往不是一锤子就能钉好的,而是要一锤一锤接着敲,直到把钉子钉实钉牢,钉牢一颗再钉下一颗,不断钉下去,必然大有成效。如果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结果很可能是一颗钉子都钉不上、钉不牢。”网脱贫攻坚,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念兹在兹,他时常身临一线,亲自指挥、亲自谋划、亲自督战,始终叮嘱各级党员、干部不要玩忽懈怠、心存厌倦,要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号召全党全社会众志成城,发扬钉钉子的精神,坚持一个问题一个问
7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