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文论常识与名词解释
北宋文论常识与名词解释
北宋文气论基本继承韩、柳之说。古文家以儒家道义为内容欧阳修说:“大抵道胜者文不难而自至也。”(《答吴充秀才书》)便同于韩愈“气盛言宜”说。政治家以政治教化为根本王安石说“所谓文者,务为有补于世而已矣”“要之以适用为本”(《上人书》),更与柳冕文章教化论同。至于道学家以文载道,作文害道。在文气论上有所发展的是苏轼父子。苏轼提出“文理自然”。他们强调作家的独特艺术风格和文章的独创性,他们在写作上不强调“道”不拘于儒家道义而重视作家的文学素养和生活阅历。这就把作家的精神气质与文章的艺术风格区别开来,强调了作家的文学素养和生活阅历。从而使文气论与文章写作实践更紧密结合起来,突出了个性和艺术性。
文论常识:
1、北宋文坛四大家:欧阳修、王安石、苏轼及黄庭坚。
2、欧阳修推崇韩愈的古文,重视文与道的关系,在《答吴充秀才书》中提出“道胜者,文不胜而自至”的观点。他所谓的道不是抽象的原则,而是履之以身,施之于事的紧密地关切现实
的问题。在《梅圣俞诗集序》中,他提出“诗穷而后工”的命题,远绍屈原的“发愤抒情”,近承韩愈的“不平则鸣”说。
3、王安石主要秉持儒家立场,提出“有补于世”说,主张讲究适用、事功的“道”。
4、苏轼一生仕途曲折,具有强烈的现实关怀和独立的人格精神。在《题柳子厚诗》亦言“诗须要有为而作”,而“好奇务新,乃诗之病”,提出“有为而作”,强调文学经世致用、关心时政。并在此基础上,再次提出“文理自然”的思想。
5、周敦颐是第一个明确提出“文以载道”的人。当 歌词
6、以文、道为线索,宋代理学经历了北宋周敦颐之“文以载道”的首唱,到程颐之“作文害道”达到重道轻文的极端,最后在南宋理学大师朱熹提出的“道本文末”“文道一贯”得到了某些修正和综合。
7、黄庭坚坚持诗文推崇杜韩,强调学识,提出“无一字无来处”,另有“点铁成金”“夺胎换骨”之说,主张学古能化。还提出了“以俗为雅”与“以故为新”,体现在她的审美上的追求。
8、北宋文学从“雅”到“俗”:宋代文学在我国文学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特殊地位,它处在一个承前启后的阶段,即处在中国文学从“雅”到“俗”的转变时期。所谓“雅”,指主要流传于社会中上层的文人文学,指诗、文、词;所谓“俗”,指主要流传于社会下层的小说、戏曲。
9、江西诗派重要代表人物之一陈师道,著有《后山诗话》,论诗特重法度,其侧重点更加强调以辩体为前提。
10、“活法”说是吕本中提出的最著名的诗学命题,标志江西诗派的诗法理论的发展和突破。另吕本中论诗著有《童蒙诗训》、《紫微诗话》等。
11、北宋中后期诗文理论的分化与演变:(1)道学家的文论;(2)以王安石为代表的政治家的文论;(3)以苏轼为代表的艺术家的文论。
12、苏轼融合儒释道的文艺思想:(1)追求自由的艺术创造精神;(2)创作主体的“空静“修养与“常理”把握;(3)“有为而作"与“自由达意“作论;(4)崇尚自然天成之美,追求风格的自由变化;(5)诗画一律与传神入化的诗境特征论。
名词解释:
怎么转发
1、诗穷而后工:
欧阳修在《梅圣俞诗集序》一文中认为“诗人少达而多穷”,“世所传诗者,多出于古穷人之辞也”,并且说“愈穷则愈工”,“穷者而后工”,“诗穷而后工”,提出了“诗穷而后工”说。“诗穷而后工”是说诗人在受到困厄艰险环境的磨砺,幽愤郁积于心时,方能写出精美的诗歌作品。至于为什么如此,欧阳修则进一步将作家的生活境遇、情感状态直接地与诗歌创作自身的特点联系起来:一是诗人因穷而“自放”,能与外界建立较纯粹的审美关系,于是能探求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奇怪”;二是郁积的情感有助于诗人“兴于怨刺”,抒写出曲折入微而又带有普遍性的人情。司马迁、钟嵘、韩愈等人的诗文论中也有类似思想观点,大体都是讲创作主体的生活与创作潜能之关系。欧阳修的“诗穷而后工”说是对前人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2、有补于世:
在王安石看来,文:“有补于世”,也就是着眼于现实政治的需要,在政治事工上具有适用价值。这里有两层含义:一是推其原始,文是“礼教治政”的载体,即先王治世的政治制度、典章、文告的表现形式。二是器物的价值在于适用,有实用价值不一定追求表面的装
饰,适用与装饰是两种不同性质的东西。不能适用,器物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而没有表面的装饰,则仍不失其为器物。王安石主张“以适用为本,以刻镂绘画为之容”。这一观点就其反对徒事华藻、专鹜新巧的写作风气而言,具有一定的针砭作用,但把文学的社会作用简单地理解成为现实政治服务,显得过于狭窄;其过分强调文学的政治作用和实用目的,容易忽略和轻视文学的艺术审美价值。
控制面板在哪3、有为而作:
门丽
与“有补于世”相近但又有很大发展和突破的,是苏轼提出的“有为而作”。这一文论观念首先继承了欧阳修、王安石等强调文学经世致用、关心时政的主张,要求文学言之有物,对历史、社会的体察具有深刻的洞察力和识见,“言必中当世之过”,反对“游谈以为高、枝词以为观美”的内容空洞、思想频发、在语言文字的“观美”上兜圈子的风习。
雪纺衫怎么搭配
4、文理自然
苏轼的“文理自然”包括两层意思:一是“不能不为”,强调文学创作必须是作者真实感受的抒写,是胸中充满勃郁激情的自然流露。二是“随物赋形”,对客观外在世界的表现必须符合事物的自身规律,曲尽大千世界的多姿多彩。两者都染上了崇尚自然的道家彩。
5、文以载道
    周敦颐所提出的“文以载道”说认为,写作文章的目的,就是要宣扬儒家的仁义道德和伦理纲常,为封建统治的政治教化服务;评价文章好坏的首要标准是其内容的贤与不贤,如果仅仅是文辞漂亮,却没有道德内容,这样的文章是不会广为流传的。这一观点是站在道学家所重视的道与义理的立场上看,文不过是一种外在的、可有可无的修饰。“美则爱,爱则传焉”,即是认识到文学的修饰作用,同时美感也能产生更好的传播作用。不过“不知务道德而弟以文辞为能者,艺焉而已”,这种重道轻文的态度,致使其后的程颐更加走向极端,发展为“作文害道”的否定文艺论。
6、作文害道
程颐提出“作文害道”提倡做合道之文,主张先修道,而后文章就会自然而生。在创作文论方面。集中表现在文道关系上,形成了道本文末、道由文传的思想,他认为文源于道,道为文的根本,是文学创作的本源,同时道也是为文的目的,由此形成道—文—道的逻辑结构。强调作家在创作过程中的地位,文是作者品德的自然表现,主张以“诚”、“敬”方法和童蒙教育来修身养性。内容和情感方面主张真实,要表达作者内心的真情实感。语言要求“贵
简”、“含蓄而有余意”、“雅正”。
7、“点铁成金”与“夺胎换骨”
点铁成金:就是指创作时能融会或沿用前人的诗作陈句,通过使事用典、换字移位等技巧另辟门径,另创新境。“铁”即古人之陈言,“金”即作者之新意。
夺胎换骨:夺胎是借古人词语加以生发而生新境;换骨则是借鉴古人之意而造成其语。
8、“以俗为雅”与“以故为新”
以俗为雅:是指诗歌创作中把原本带有市民俗文化彩的题材或话语加以诗化或雅化,以使读者感到“陌生”而臻于雅致;以故为新:是黄庭坚的诗学宗旨所在,即是以古人陈言作为原料,融汇陶钧,用以抒写诗人自己的艺术感受,拓出新的审美境界。
9、“诗格”与“诗法”
“诗格”著作的流行,推动了诗法理论的发展。诗法理论集中体现于江西诗派的诗歌主张。“诗法”就是关于诗歌的创作规则与法度。而北宋时期的“诗法”并非指一般性的法度,而
离婚的程序
是具有江西诗派特有的内涵。江西诗派是北宋最大的诗歌流派,代表人物是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等人。
10、“活法”说
“活法”说是吕本中提出的最著名的诗学命题,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产生了深刻影响,标志着江西诗派的诗法理论的发展与突破。“活法”是以诗法的存在为前提的,它并非是对法的抛弃,而是在自由地驾驭法的基础上超越于法。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