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精选十三首端午节古诗词赏析
一、《端午日赐衣》唐 杜甫
宫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1)。
ghost系统安装教程--端午佳节,皇上赐予名贵的宫衣,恩宠有加。
细葛含风软,香罗叠雪轻(2)。
--香罗衣是细葛纺成,柔软得风一吹就飘起,洁白的颜宛如新雪。
工程机械运用与维护自天题处湿,当暑著来清(3)。
--来自皇天,雨露滋润,正当酷暑,穿上它清凉无比。
意内称长短,终身荷圣情(4)。
--宫衣的长短均合心意,终身一世承载皇上的盛情。
【注释】①【邵注】宫衣,宫人所制之衣。②贺凯诗:“恩荣雨露濡。”③【邵注】含风形其软,叠雪形其轻。《汉·高帝纪》颜注:“絺,细葛也。”④《吴越春秋》《采葛歌》:“弱于罗兮轻霏霏。”谢庄诗:“叠雪翻琼藻。”【生注】细葛二句,每句三层,湿言其新,清言其凉。⑤孔稚絺表:“断自天笔。”⑥《论语》:“当暑袗絺綌。”⑦称长短,言恰好称意。杜诗第七句中第三字有不拘平仄者。如“多叠满山谷”、“意内称长短”是也。洪仲欲读作平声,谓长短合意,若经称量者,如《枚乘传》所云石称丈量。
【赏析】(1)宫衣,指官服。曾经有谚语说:“未食五月粽,寒衣不敢送。”指在端午节的风俗,吃粽子后穿上画了图案的衣裳,可以让这一年都不再怕风霜。宫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指在端午节这天,自己终于可以做官了,757年五月,杜甫官拜左拾遗,这首诗应该是那时候写的。被恩荣,指得到赏识而觉得荣幸。(2)细葛含风软,香罗叠雪轻。葛,是一种植物,可用来织布,细葛,指用最细最好的葛丝做的布,含风软,指葛布像风那么柔软。香罗,罗是一种有孔的丝织品,香罗指罗的香味;叠雪轻,像雪花叠在一起那么轻。这两句都在形容衣服的材料之好。(3)自天题处湿,当暑著来清。题,指衣服的领子部分,湿,不是说湿润的湿,而是柔软的料子贴在颈上,凉凉的很舒服。当暑,指在天气热的时候,著,指穿着;清,凉爽。全句的意思是衣领部分好像天生就是润的,天气热的
时候穿起来一定很凉爽。(4)意内称长短,终身荷圣情。意内,指心里。称长短,指计算了一下衣服的大小。荷圣情,指充满圣上的恩情。全句的意思是,心里计算了一下衣服的大小,竟然刚好,感觉全身都充满了圣上的恩情。端午节这天,杜甫收到了宫中给的官服,这套官服极其华丽,杜甫在心中打量,只觉得这衣服简直就是为自己量身定做,是不长不短,刚好合适。于是就心想:皇恩浩荡啊!连臣子衣服这样的小事情都安排得这么合适。我应该感念皇上的恩德,一定要终身铭记,努力报效皇上,报效国家啊!这首诗其实是没什么内容的,是杜甫早期诗歌的风格,是他自己渴望入朝当官心情的一个侧面反映。
二、《端午日》殷尧藩[唐]
]
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
--年轻时每逢佳节总爱生出许多情感,现在老了谁还有心思平白无故去感慨万千;
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在端阳这天懒得学人家悬挂艾草和驱邪符的习惯,只祈望一盏蒲酒共话天下太平。
恋爱运冰箱如何除霜鬓丝日日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眼明;
--鬓发是一天比一天增加了银白,石榴花如红锦般射目年年应节而开 ;
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
--可叹在岁月面前圣贤也罢蠢人也罢都是瞬息过客,谁知道有几人湮没无闻有几人名垂青史呢!
【简析】这是作者感叹人生易老,年华易逝。选取特定的一个时间——端午节来说事,可见那时的端午节是非常热闹,很有节日气氛:挂艾草、悬蒲剑、饮蒲酒,划龙舟...但作者年事已高,不能参与,感到很泄气。
三、《和端午》张耒[北宋]
竞渡深悲千载冤⑴,忠魂一去讵能还⑵。
--龙舟竞赛为的是深切悲念屈原的千古奇冤,忠烈之魂一去千载哪里还能回还啊?
国亡身殒今何有⑶,只留离骚在世间⑷。
--国破身死现在还能有什么呢?唉!只留下千古绝唱之离骚在人世间了!
【注释】 ⑴竞渡:赛龙舟。 ⑵讵(jù):岂,表示反问。 ⑶殒(yǔn ):死亡。 ⑷离骚:战国时楚人屈原的作品。关于篇名,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中解释为“离忧”;王逸在《楚辞章句》中解释为“别愁”;近人或解释为“牢骚”,或解释为“楚国曲名‘劳商’的异写”。关于写作年代,有人认为写于楚怀王当朝,诗人被疏远以后;也有人认为作于顷襄王当朝,诗人再放江南时。迄无定论。《离骚》是中国古代诗歌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诗人从自叙身世、品德、理想写起,抒发了自己遭谗被害的苦闷与矛盾,斥责了楚王昏庸、小猖獗与朝政日非,表现了诗人坚持“美政”理想,抨击黑暗现实,不与邪恶势力同流合污的斗争精神和至死不渝的爱国热情。诗中大量运用了古代神话传说,以想象和联想的方式构成了瑰丽奇特的幻想世界,又以神游幻想世界的方式表现了诗人对理想的热烈追求。诗中大量地运用了“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将深刻的内容借助具体生动的艺术形象表现出来,极富艺术魅力。《离骚》具有深刻现实性的积极浪漫主义精神,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简析】北宋诗人张耒这首《和端午》诗凄清悲切、情意深沉。此诗从端午竞渡写起,看
似简单,实则意蕴深远,因为龙舟竞渡是为了拯救和悲悼屈原的千载冤魂。但“忠魂一去讵能还”又是无限的悲哀与无奈。无怪乎北宋进士余靖作诗说:“龙舟争快楚江滨,吊屈谁知特怆神。”但此句,却又分明有着“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慷慨悲壮,它使得全诗的意境直转而上、宏阔高远。于是三四两句便水到渠成、一挥而就。虽然“国亡身殒”,灰飞烟灭,但那光照后人的爱国精神和彪炳千古的《离骚》绝唱却永远不会消亡。
四、《临江仙·高咏楚词酬午日》陈与义[宋]
高咏楚词酬午日,天涯节序匆匆。榴花不似舞裙红。无人知此意,歌罢满帘风。
--我放声吟诵楚辞,来度过端午。此时我漂泊在天涯远地,是一个匆匆过客。异乡的石榴花再红,也比不上京师里的舞者裙衫飘飞,那般艳丽。没有人能理解我此时的心意,慷慨悲歌后,只有一身风动凉过。
万事一身伤老矣,戎葵凝笑墙东。酒杯深浅去年同。试浇桥下水,今夕到湘中。
--万事在如今,只是空有一身老病在。墙东的蜀葵,仿佛也在嘲笑我的凄凉。杯中之酒,看起来与往年相似,我将它浇到桥下的江水,让江水会带着流到湘江去。
猜猜他是谁作文【注释】①午日:端午,酬:过,派遣。②节序:节令。③“榴花”句:言舞裙比石榴更红。这是怀念昔时生平岁月之意。④戎葵:即蜀葵,花开五,似木槿。
【简析】此词是陈与义在公元1129年(建炎三年)所作,这一年,陈与义流寓湖南、湖北一带;据《简斋先生年谱》记载:“建炎三年己酉春在岳阳,四月,差知郢州;五月,避贵仲正寇,入洞庭。六月,贵仲正降,复从华容还岳阳。”又《宋史。陈与义传》载:“及金人入汴,高宗南迁,遂避乱襄汉,转湖湘,踚岭桥。”这首《临江仙》所反映的是国家遭受兵乱时节,作者在端午节凭吊屈原,旧怀伤时,借此来抒发自己的爱国情怀。
词一开头,一语惊人。“高咏楚词”,透露了在节日中的感伤必绪和壮阔,胸襟,屈原的高洁品格给词人以激励,他高昂地吟诵楚辞,深感流落天涯之苦,节序匆匆,自己却报国无志。陈与义在两湖间流离之际,面对现实回想过去,产生无穷的感触,他以互相映衬的笔法,抒写“榴花不似舞裙红”,用鲜艳灿烂的榴花比鲜红的舞裙,回忆过去春风得意、声名籍籍时的情景。公元1122年(宣和四年),陈与义因《墨梅》为徽宗所赏识,名震一时,诸贵要人争相往来,歌舞宴会的频繁,可想而知。而现在流落江湖,“兵甲无归日,江湖送老身”(《晚晴野望》),难怪五月的榴花会如此触动他对旧日的追忆。但是,“无人知此
意,歌罢满帘风”,有谁能理解他此刻的心情呢?高歌《楚辞》之后,满帘生风,其慷慨悲壮之情,是可以想象的,但更加突出了作者的痛苦心情。从“高咏”到“歌罢”一曲《楚辞》的时空之中,词人以一“酬”字,交代了时间的过渡。酬即对付、打发,这里有度过之意(杜牧《九日齐山登高》诗:“但将酩酊酬佳节”)。在这值得纪念的节日里,词人心灵上的意识在歌声中起伏流动。“节序匆匆”的感触,“榴花不似舞裙红”的怀旧,“无人知此意”的感喟,都托诸于激昂悲壮的歌声里,而“满帘风”一笔,更显出作者情绪的激荡,融情入景,令人体味到一种豪旷的气质和神态。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