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绝笔《怀沙》
《怀沙》
《怀沙》是屈原自沉汨罗前的最后一篇作品,后人谓之“绝命诗”或“绝笔”。
【1】 先来看看它的创作背景。
《怀沙》没有明确的创作时间,但是可以知道的是,创作之时,那位让屈原又爱又恨的楚怀王已经客死秦国多年,在位的顷襄王也已日趋昏庸,此时的楚国,更是风雨飘摇,雪上加霜,屈原身为贵戚之臣,却已远谪南土,报国无门,眼见宗国覆亡,社稷倾危而不能救国于危难,临终前,作者回忆这一生的行迹遭遇,自称情思,汇成了他这一生追求的总结和升华,就是这一篇《怀沙》。
司马迁的《史记。屈原列传》中只收录了此篇全文,可见其不同寻常之处。
【2】 关于《怀沙》的题意,说法不一。
东方朔在《七谏。沉江》中说“怀沙砾而自沉兮”,以沙为砾为石,所以他认为怀沙就是说怀抱石头投江,或者是任石沉河的意思。
汪瑗《楚辞集解》认为:怀者,感也。沙,指长沙。
蒋骥《山带阁注楚辞世界上牙齿最多的动物》:曰怀沙者,盖寓怀其地(指长沙),欲往而就死焉耳。
王夫之先生在《楚辞通释》中说“自述其沉湘而陈尸于沙渍之怀”,胡念贻先生的解释跟其不谋而合,只是更为直接,他认为,怀,就是归,依的意思,沙,就是指水中,而怀沙就是说“沉江”之意,可见屈原在写《怀沙》之前已有自沉之念。
英语作文 我的家庭3  内容与主题。
首先,诗人先叙述了自己到放逐地的环境和心情,屈原此时被放逐在汨罗玉笥山,而时间更是四月艳阳天,水乡泽国,正是“滔滔孟夏兮,草木莽莽”之时,但诗人却只能黯然神伤,见日月皆无光,顾山河尽成冥迷,一腔血泪,更是势在必发。
接着,诗人又由眼前的荒寂之景,想到了自己那个“变白以为黑兮,倒上以为下”的楚国,自己“内厚质正”,却难容于世,要让自己改变初衷,却又非君子所为,这也是屈原所一直纠结的问题。
莫使金樽空对月
国庆节手抄报内容句子然后,诗人就自己的“内蕴之美”再做阐发,自己怀瑾握瑜,任重道远,重仁重义,但是却一直无法施展这些美质,不能为众人所了解,所以,他变得起伏激烈,他斥责小人是“吠所怪”的“邑犬”,是“非俊疑杰”的庸人,在这一部分中,尤其值得关注的是,作者说:“古固有不并兮,岂知其故也。汤禹久远兮,邈不可慕也.”可见诗人此时以对整个最高统治集团失去了信心,而不再像以往作品所表现的,认为是小人把持朝政,摧折忠贤。同时,诗人的自我认识也更进一层,不仅不改初衷,更加是九死不悔,受难不改,“舒忧娱哀兮,限之以大故。”使忧愁舒缓,使悲哀之心欢娱,可见诗人的忧愁至深,哀愁至苦。并且,诗人在一篇之中,说到“知”的地方就有八处,而“不知,莫知,孰知,岂知,莫吾知”就占了七处,诗人临终前孤独处幽可见一斑。
最后,诗人又回到眼前的阮湘分流之地,山林幽幽,乡路遥遥,再回想自己这一生,美质衷情却不遇伯乐,一片赤诚,时君世主,终不能知,生亦何欢,死亦何苦。“万民之生,各有所错兮。定心广志,余何畏惧兮。”朱熹对这两句解释说:“君子之处患难,必定其心而不能使为外物所动摇,必广其志而不能使为细故所狭隘,则无所畏惧而安于所遇。”这种政治态度,可谓是屈原一生的概括和写照。而最后的“知死不可让,药学是学什么的愿勿爱兮。明告君子,吾将以为类兮。”更可以说是屈原真正的绝命词和自白书,舍生取义,至死不渝!
【4】 评价
    向往的生活陶虹林云铭 :“此灵均绝笔之文,最为郁勃,亦最哀惨。”
  周建忠:“通篇抒情、尖锐、激烈,无所雕饰,文意质直,繁音促节……千古之下,谁能不望风见义,洒泪景行?”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