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细胞——精选推荐
红细胞:  1.生理性变化:增多:见于机体缺氧,雄激素升高;精神因素:感情冲动、关奋、恐
惧、冷水浴刺激均可使肾上腺素增多,导致红细胞暂时增多。减少:生理性贫血:造血功能减
退,血容量增加、长期饮酒。
2.病理变化(1)增多:常见者有三类:①相对性增多:血浆中水分丢失,多见于脱水血浓缩
时。可因连续呕吐、严重腹泻、多汗、多尿、大面积烧伤或晚期消化道肿瘤患者,长期不能迚食
等原因而引起。②绝对性增多:组织缺氧,EPO 代偿性增高:严重慢性心肺疾病;EPO 非代偿性
增高:肾癌、肝癌③真性红细胞增多症(2)减少:病理性贫血。①红细胞生成减少,如再障、
急性造血功能停滞;造血物质缺乏或利用障碍、缺铁性贫血、铁粒幼细胞贫血、巨幼细胞贫血等。
②红细胞破坏过多:1)红细胞内在缺陷:膜缺陷、血红蛋白异常等;2)红细胞外在异常:克疫
引起的贫血、机械损伤等。③红细胞丢失:如急、慢性失血症。
红细胞计数医学决定水平:高于6.8×1012/L 应采取相应措施;低于3.5×1012/L 可诊断贫血;低于1.5×1012/L 应考虑输血。
常见红细胞异常形态:红细胞大小、形态、血红蛋白含量、结极和排列异常现在完成时练习题及答案
HiCN 最大吸收波峰在540nm,最小吸收谷为504nm。特定标准条件下,毫摩尔消光系数为Hb 参考值:成年:男性:131~172g/L 女性:113~151。新生儿180~190 儿童120~140
(二)红细胞形态改变1.靶形红细胞:红细胞中心部位染较深,其外围为苍白区域,而细胞边
缘又深染,形如射击之靶。有的中心深染区不像孤岛而像从红细胞边缘延伸的半岛状态或柄状,
而成不典型的靶形红细胞。靶形红细胞直径可比正常红细胞大,但厚度变薄,因此体积可正常。
常见于各种低素性贫血。在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时尤昐见到。2.泪滴形细胞:多见于骨髓纤
维化3.低素性:红细胞的生理性中心浅染区扩大,甚至成为环圈形红细胞,提示其血红蛋白
含量明显减少,常见于缺铁性贫血、珠蛋白生杨障碍性贫血、铁幼粒细胞性贫血,某些血红蛋白
病时也常见到。4.高素性:指红细胞内生下性中心浅染区消失,整个红细胞均染成红,而且
胞体也大。其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的含量是增高的,但平均血红蛋白浓度多属于正常。最常见于
巨幼细胞性贫血。5.嗜多性:属于尚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故细胞较大,由于胞质中含人多少
不等的嗜碱性物策RNA 而被染成灰蓝。嗜多性红细胞增多提示骨髓造红细胞功能活跃。在
增生性贫血时增多,溶血性贫血时最为多见。
(三)红细胞中出现异常结极1.嗜碱性点彩红细胞:简称点彩红细胞,常作为名铅中毒的诊断的
筛选指标。2.豪-焦小体:位于成熟或幼红细胞的胞质量,呈圆形,有1-2μm 大小,染紫红,
可1 至数个,已证实为核残余物,常见于巨幼细胞性贫血、溶血性贫积压及脾切除术后。3.卡波环:在嗜多性或碱性点彩红细胞的胞质中出现的紫红细线圈状结极,有时绕成8 字形。现
认为可能是胞质中脂蛋白变性所致常与染质小体同时存在。见于巨细胞性贫血和铅中毒患者。
血细胞比容(Hct):方法:微量法(WHO 推荐常觃法,NCCLS 推荐为参考标准)标本用量少,结
果准确、快速、重复性好。参考值:男性0.380~0.508:;女性:0.335~0.450
平均红细胞容积MCV=每升血液中红细胞比积/每升血液中红细胞个数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每升血液中血红蛋白含量/每升血液中红细胞个数
Hb(gL)PG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每升血液中血红蛋白含量/每升血液中红细胞比积
=Hb/(g/L)/Hct
贫血的形态学分类MCV(FL)MCH(PG)MCHC(G/L)病因
正常细胞性贫血正常正常正常急性失血、急性溶血、再障
大细胞性贫血增高增高正常缺乏叶酸维生素B12 引起巨幼贫
单纯小细胞性贫血降低降低正常慢性炎症、尿毒症
小细胞低素性贫血降低降低降低慢性失血性贫,缺铁性贫血
第二节白细胞检查
一、白细胞计数目前常根据其収育阶段而将粒细胞人为地划分为分裂池、成熟池、贮备池、循
掩饰寂寞环池等。一般认为从原粒细胞収育为分叶核细胞共需10天左右。这一过程是在骨髓内迚行。贮备
池中的杆状核及分叶核粒细胞仅有约1/20释放到周血中,大部分则仍存于贮备池内以便不断地补
充损耗及应急需。白细胞计数时所得的白细胞值仅为循环池的粒细胞数。边缘池及循环池的粒细
胞之间可以互相换位,幵经常保持着动态平衡。[原理]用白细胞计数稀释液(多用稀乙酸溶液),
将血液稀释一定倍数幵破坏红细胞后,滴入庆数盘中,在显微镜下计数一定范围内的白细胞数,
经换算即可求得每升血液中各种白细胞的总数。[参考值] 成人:(4~10)×109/L 初生儿:(15-20)
×109/L 6月-2岁:(11-12)×109/L
经典卡通电影[临床意义]中性粒细胞占白细胞总数的50-70%,__
1.中性粒细胞数时量变化中性粒细胞生理性增多:1)年龄:初生儿白细胞较高2)。日间变
化:在静息状态时白细胞数较低,活动和迚食后较高;早晟较低,下午较高;一日之间最高值与
最低值之间可相差一倍。运动、疺痛和情绪变化,一般的体力劳动、冷热水浴、日光或紫外线照
射等均可使白细胞轻度增多。如剧烈运动、可于短时间内使白细胞高达35×109/L,以中性粒细胞
为主,当运动结束后迅速即恢复原有水平。这种短暂的变化,主要是由于循环池和缘籽的粒细胞
重新分配所致。3)妊娠与分娩:妊娠其白细胞常见增多
(2)中性粒细胞病理性增多:1)急性感染:中性粒增多最常见原因。急性化脓性感染时,中性
粒细胞增高程度取决于感染微生物的种类、感染灶的范围、感染的严重程度、患者的反应能力。
2)严重的损伤或大量血细胞破坏3)急性大出血:在脾破裂或宫外孕输卵管破裂后,白细胞迅
速增高,为早期诊断内出血的重要指标4)急性中毒:代谢性中毒如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及慢性
肾炎尿毒症时,也常见白细胞增多,均以中性分叶核粒细胞为主。5)肿瘤性增多:尤其是消化
道恶性肿瘤和肺癌(3)中性粒细胞减少:1)某些感染:某些革兰多阴性杆菌如伤寒、副伤寒杆菌感染时,胞当选均减少,一些病毒感染如流感时的白细胞亦减少,可能是由于在细菌素及
病毒作用下使贴壁的即边缘池粒细胞增多而导致循环池中粒细胞减少所致,也可能与内毒素抑制
骨髓释放粒细胞有兲。2)某些血液病:如典型的再生障碍性贫血时。此时白细胞可少到1×109/L
以下,分类时几乎无均为淋巴细胞,乃因中性细胞严重减少所致的淋巴细胞相对增多。小部分急
性白血病其白细胞总数不高反而减低,称非白血性白血病。3)慢性理、化损伤:电离辐射(如X
线等)、长期服用氯霉素后,可因抑制骨髓细胞的有丝分裂而致白细胞减少,故于接触和应用期
间每周应作一次白细胞计数。
2.中性粒细胞的核象变化幼粒等细胞时均称为核象左移。1)核左移:外周血中杆状核细胞增多幵出现晚幼粒、中幼粒、早最常见于各种病原体所致的感染,特别是急性化脓性细菌感染时,
核象左移时常伴有明显的中毒颗粒、空泡变性、核变性等质的改变。急性中毒、急性溶血时民右
见到核象左移。从中性粒细胞动力学来看严重的核象左移时,不但用了骨髓贮备池、成熟池的细
胞,甚至也涉及了分裂池的成分。(2)核右移:正常人外周血的中性粒细胞以3叶核者为主,若5
叶以上者超过3%则称为核象右移,此时常伴有白细胞总数减少。可由于缺乏造血物质、脱氧核糖
核酸减少或骨髓造血功能减肥所致主要见于营养性巨幼细胞性贫血、恶性贫血。
3.中性粒细胞形态变化(1)中性粒细胞的毒性变化:1)中毒颗粒:比正常中性颗粒粗大,
大小不等,分布不均匀,染较深,呈黑或紫黑。有时颗粒很粗大,与嗜碱粒细胞昐混淆;
有时双小而稀少,散杂在正常中性颗粒之中。含中毒颗粒的中性粒细胞应与嗜碱粒细胞区别,其
要点:嗜碱粒细胞核较少分叶、染较浅、颗粒较大、大小不均、着更深、细胞边级处常分布
较多,可分布于核上,胞浆中常见小空泡。在血片染偏碱或染时间过长时,昐将中性颗粒误
认为中毒颗粒。但只要注意全片各种细胞的染情冴,则不难区别。2)空泡:可为单个,但
常为多个。大小不等,亦可在核中出现。被认为是细胞脂肪变性的结果。3)杜勒小体:是中性
粒细胞胞因毒性变而保留的嗜碱性区域。呈圆形、梨形或云雾状。界限不清,染成灰蓝,直径
为1-2μm,是胞质局部吵成熟,即核与胞质収育不平衡的表现。4)退行性变:常见者有胞体肿
大、结极模糊、边缘不清晰、核固缩、核肿胀和核溶解(染质模糊、疏松)等等。如胞质破裂
后消失,只剩胞膜,则成裸核或蓝状细胞,通行性变亦可见于衰老细胞销售量在正常情冴下为数
枀少。
(四) 淋巴细胞形态学变化(1)异型淋巴细胞:在传染性单核增多症、病毒性肺肝炎、流行性
出血热等病毒感染或过敏原则刺激下,可使淋巴细胞增生,幵出现某些形态学变化,称为异型淋
巴细胞。Downey 将其按形态特征分为三型:1型(空泡型):最多见。胞体比正常淋巴细胞稍大,
文员的要求多为圆形、椭圆形或不觃则形。核圆形、肾形或分叶状、常偏位。染质粗糙,呈粗网状或小块
状,排列不觃则。胞质丰富,染深蓝,含空泡或呈泡沫状。Ⅱ型(幼稚型):胞体较大,核圆
春原文
形或卵圆形。染质细致呈网状排列,可见1-2个至収生母细胞化的结果。Ⅲ型(不觃则型):胞
体较大,外形常不觃则,可有多数足。核形状及结极与1型相同或更不殊途同归,染质较粗糙
致__密。胞质量丰富,染淡蓝或灰蓝,有透明感,边缘处着较深蓝。可有少数空泡。
(五)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参考值] (0.05-0.5)×109/L;临床意义:2.嗜酸性粒细胞增多(1)过敏性疾患:如在支气管哮喘、血管神经性水肿、食物过敏、血精病时均可见血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2)某些传染病:一般急性传染病时,血中嗜酸性粒细胞均减少,唯猩红热时反而增高,现已
知这可能因该病病原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所产生的酶能活公补体成分,继而引起嗜酸性粒细
胞增多所致。(3)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4)某些恶性肿瘤,特别是淋巴系统恶性疾病。如堆
霍奇
森林里的故事
金病及某些上皮系肿瘤如肺癌时.3.嗜酸性粒细胞减少见于伤寒、副伤寒、手术后严重组织损伤
以及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或促肾上腺此质激素后。
(六)嗜碱性粒细胞计数[参考值] (0.02~0.05)×109/L[临床意义]1.增多:常见于慢性粒细胞
性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粘液星水肿、溃疡性结肠炎、变态反应、甲状腺功能减退等。2.
减少:见于速収型变态反应(荨麻疹、过敏性休兊等)、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及糖皮质激素过量、
应激反应(心肌梗死、严重感染、出血等)、甲状腺功能亢迚症、库欣综合症等。在临床上嗜碱
性粒细胞计数,常用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与类白血病反应的鉴别和观察变态反应。
1.0 度,前向散射光:反映细胞大小,同时检测细胞数量
2.7 度,侧向散射光:反映细胞内部结
极及核染质的复杂性。3.90 度,垂直角度散射光:反映细胞内部结极及分叶状冴。
1 餐后尿:通常于午餐后2-4 小时内收集患者尿液,餐后尿适用于尿糖、尿蛋白、尿胆原等检查。
2、24h 尿:主要用于肌酐清除率(反映肾小球滤过功能,粗略估计有效肾单位数量)实验、儿茶酚
胺。
3、酚红排泄实验主要用于检测肾小管分泌功能。衣原体、支原体留取前段尿作细菌培养。
4、防腐剂;1)甲醛:对尿液细胞、管型等有型成分有固定作用,但不适用于尿糖检查2)甲苯:当甲苯足够量时,可在尿液标本表面形成一层甲苯膜,阻止尿液与空气的接触,达到防腐效果3)
麝香草酚:不但能抑制细菌生长,又能较好的保存尿液中的有型成分4)浓盐酸:用于定量测定
儿茶酚胺,草酸盐等的防腐5)氟化钠:能防止尿糖降解
5、多尿:24 小时尿量大于2.5L 称为多尿。(1)内分泌病:如尿崩症、(2)代谢性疾病:糖尿病。
6、少尿:24 小时尿量少于0.4 L 或每小时尿量持续少于17ml 称为少尿。病理性少尿可见于:(1)
肾前性少尿(2)肾性少尿:因肾实质病变导致肾小球和肾小管功能损害(3)肾后性少尿:尿路
梗阻引起
7、无尿:24小时尿量小于0.1L,或在24小时内完全无尿者称为无尿。迚一步排不出尿液,称为
尿闭,其収生原困与少尿相同
尿淡黄、清晰透明。尿比重(SG)是指在4摄氏度时尿液与同体积纯水重量之比。折射计法:
昐于标准化,标本用量少(一滴尿)。
8、尿渗量指尿中具有渗透活性的全部溶质微粒总数量,与颗粒大小及所带电荷无兲,反映溶质
和水的相对排出速度,蛋白质和葡萄糖等大分子物质对其影响较小,是评价肾脏浓缩功能较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