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养结合模式发展困境及对策
医养结合模式发展困境及对策
“医养结合”就是指医疗资源与养老资源相结合,实现社会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其中,“医”包括医疗康复保健服务,具体有医疗服务、健康咨询服务、健康检查服务、疾病诊治和护理服务、大病康复服务以及临终关怀服务等;“养”包括的生活照护服务、精神心理服务、文化活动服务。利用“医养一体化”的发展模式,集医疗、康复、养生、养老等为一体,把老年人健康医疗服务放在首要位置,将养老机构和医院的功能相结合,把生活照料和康复关怀融为一体的新型养老服务模式。电工最常见电路
医疗机构拓展养老服务模式
欧洲冠军联赛规则
医疗机构拓展养老服务模式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规模较小、医疗水平相对较低而空床率相对较高的医疗机构,通过拓展养老服务功能实现医养结合,逐步向康复医院或护理医院转变。这类方式解决了相当一部分慢性病老年人拖占床位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大型综合医院人满为患的压力。另一类是三甲医院、大型综合医院通过增设老年科室、养老病房等服务设施,开展医养结合服务,在强化医疗功能的基础上拓展养老服务功能,在提供医疗服务的基础上增加养老照护功能。
养老机构增设医疗服务模式
当下我国的养老机构还没有实现医疗资质的全覆盖,养老机构增设医疗服务,满足老年人的医疗需求,获得医疗资质是关键。2014年,国家卫计委大幅度调整养老机构增设医务室、护理站、相关照护人员及设备的资质审批标准,以鼓励有条件的养老机构开展相关的医疗服务。以此为契机,一些养老机构设立了老年康复训练馆、诊室、输液室、CT室、检验科、疗区病房科室等,并定期聘请职业医师指导老年人康复,为新入院老年人进行全面体检、建立老年人健康档案,配备健身康复器材,以提高为老服务的针对性,提升医养结合的有效性。
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合作模式
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建立合作关系是当前比较普遍的现象,也是国家鼓励和倡导的模式。这种模式主要由不具备养老条件的医疗机构和没有医疗资质的养老机构合作组建,二者之间通过相互购买服务的方式建立合作关系,实现资源有效配置。这种模式节省了投资成本,减少了审批时间,同时也降低了双方因合作而产生的风险。
医疗机构与社区家庭合作模式
居家养老是我国最主要、最基本的养老方式,但居家养老所遇到的最大障碍是医疗问题。由于医疗的特殊性以及我国目前的医疗技术水平,针对家庭的医疗服务主要依靠社区和医院提供。一般城市社区设有医疗服务中心,单独或者与周边医疗机构合作,为居家养老者提供医疗和康复服务。社区医疗服务中心一般由政府和企业联合组建,委托专业团队进行管理,设有健康门诊、药房、康复室、心彩超等,并配备大型综合性医院专家出诊,免费为社区老人提供医疗服务,定期进行健康检查指导。一些社区还通过推行家庭医生制度,为社区内的老人提供。
在国家深入推进医养结合发展过程中,各界需要对以下4 个核心问题进行理性认知:理念层面理清医养结合的基本内涵,即达成概念共识;供给层面如何满足居民的医养服务需求,即服务可及性;需求层面如何使居民买得起医养服务,即付费能力;实践层面清晰医养结合发展的现实方略,即实现路径。
理念层面:医养结合的概念共识
理解医养结合应该先对“医”与“养”的具体内涵进行精准界定。“医”即医疗服务,包括慢病管理、急诊救治、疾病诊治、医疗康复、长期护理、安宁疗护等化解医疗风险层面的服务;“
养”即养护服务,包括健康干预、日常照护、身体调养、生活照料等满足生理心理层面的服务。
随着老龄化的不断深化,实践医养结合需要站在健康中国的战略高度达成概念共识。十九大报告提出“健康中国”战略,强调“要完善国民健康政策,为人民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因此,医养结合是要建立“预防--康复-护理-照料”的闭环式服务链,使居民在身体、心理、道德层面健康而有尊严地活着。
供给层面:医养服务的可及性
医养服务的可及性是指满足居民的医养服务需求,即如何为居民提供合理的、高效的、优质的医养服务。自国家推进医养结合工作以来,试点城市采取的供给模式基本上是政府和市场两个主体简单地对医疗机构和养老机构进行资源配置和服务叠加。
一言以蔽之但医养结合并非简单的医疗服务和养老服务的叠加,既不是医疗机构设置养老床位,也不是养老机构开设医疗诊所。做法不可取的原因在于,医疗机构床位运营成本高昂且住院床位资源稀缺,设置养老床位会造成资源浪费和资源错配,而医疗服务的专业性决定了养老机构难以满足疾病风险高发老人体的专业医护需求。
合理的医养服务供给模式应该是根据服务受众的现实需求,分类建立政府、社会和家庭合理分工,政府政策引导、居家亲情孝养、社会资本发展专业互补,医疗服务、养老服务、家庭照料优势对接,专业医疗、机构照护、居家养老嵌入式发展的医养服务体系,实现“医”与“养”的自然结合。
回收站的东西怎么回具体而言,针对身体状况良好、失能失智占比不高的低龄老人,选择以养带医模式,以社区为中心,居家养老为主、机构养老为辅,以家庭医生为纽带、健康档案为基础,全科和专科急慢分治,建立养老服务和医疗卫生相衔接的服务供给体系,主要满足低龄老人在社区养老生活服务、健康管理、慢病管理和突发的住院服务需求。
针对老年疾病多、失能失智占比高的高龄老人,选择以医带养模式,以机构养老为主、社区居家养老为辅,家庭照料、机构照护和医疗护理资源充分配置,建立专业协作的整合性医护供给体系,主要满足高龄老人在健康管理、急诊救治、医疗康复、失能失智长期照护、临终安宁服务等方面的医康护养服务需求。
需求层面:医养服务的付费能力
当前医养结合面临的一个重要现实问题是居民的服务购买能力不足,解决这一问题应该坚持“供给端降低服务成本、需求端提高购买能力”思路,使居民购买得起医养服务。yellow英文歌词
在供给端,政策着力点在于思考如何降低医养服务的供给成本。主要的医养服务成本要素有4类,即机构的土地及地租、房产房租及硬件设备投入、居民的医康护养服务费、日常用品及生活费。降低供给成本可以从这四类成本要素入手,通过政策倾斜与政府投入,增加对医养机构的土地房产、地租房租和硬件设备的财政投入与补贴,视不同性质机构进行不同程度的投入与补贴;通过制度安排和财政专项,对居民的医疗、康复、护理、日常照料费用进行补贴,视不同居民收入水平进行不同程度的资金补助。当然,各地也要根据当地的医养资源供给格局和财政能力因地制宜。
在需求端,政策着力点在于思考如何培育和提高居民的服务购买能力。包括加强基础养老金、职业(企业)年金和延税型个人养老金三支柱养老金体系设计,提高公共养老金的充足性;推进住房保障建设,支持以房养老;发展养老金融事业,提升居民养老资产的保值增值能力;尽快全面实施长期护理保险,增强失能老年人长护服务的费用支持能力;优化医保制度,允许个人账户购买长期护理保险、商业养护保险产品及支付相关医康护服务费用。
关于元旦的笑话实践层面:医养结合发展的实现路径
推进医养结合发展的实现路径是要理念清晰、健全制度、供给服务到位、事业和产业协同发展,通过政府、家庭、社会多维主体专业分工与协作,为居民提供合理、可及、高效的医养服务。
第一,将上述共识性医养结合理念嵌入到居民身心、家庭、社区、机构和城市的理论与实践。具体而言:嵌入到居民身心,以强化个人的健康状态,使失能失智居民有尊严地活着;嵌入到家庭,以强化家庭的养老及照护功能,延续家庭保障责任,传承亲情与孝养文化;嵌入到社区,以强化社区的基础服务功能和凝聚力,使社区成为居民可信赖的医养服务平台;嵌入到服务机构,以强化机构的专业服务功能,大力发展健康养老服务产业;嵌入到城市,以强化城市的适老敬老怡老空间,建设老年友好型城市和老年宜居社区。
第二,健全现行政策体系,形成良好的医养政策环境。具体而言:加强部门协同,整合人社、民政、残联、医保、卫健的政府保障资源,形成制度保障合力;加强护工、社工、健康管理师、养护员、康复师、老年医学等专业型人才培养;落实医养机构建设的土地供应保障制度,优化审批流程,强化各项税费补贴优惠政策,出台行业监管和服务质量保障制
度;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加快试点进程 ;进行适老化城市改造;加快建立三支柱养老金制度和以房养老运行机制;构建政府基本保障、居家社区联动、机构养老支撑、志愿服务补充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深化医疗服务体系改革,以居民健康为中心,打造体现分级诊疗的“正三角型”医疗服务供给体系。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