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主题:中国传统节日与民俗文化
探究主题:中国传统节日与民俗文化
小组成员:刘若愚、董杰旻、杨启宁、孙凯、姚轩宸
我国传统节日都是按照传统历法——农历来确定日期的,因此,在研究传统节日之前,必须了解农历。
首先,我们要知道,农历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阴历!它的准确叫法应该是阴阳历。所谓阴历,是以月亮的月相周期——朔望月(2912小时442.8秒,即29.53天)为1个月,大月30天,小月29天,12月为1年,1年只有354355天。但通用的公历(阳历)1年有365366天,这样阴历便与回归年相差约1011天,为了纠正误差,顾及到寒暑变化,就采取设闰月的办法,每3年设1个闰月,5年设2个闰月,19年设7个闰月,有闰月的年份全年383384天。同时又根据太阳的位置,把一个太阳年分成24个节气(24个节气是根据阳历确定的),以便农事。纪年用天干地支搭配,60年周而复始。农历相传创始于夏代,故又称夏历。
接下来,我们将以时间顺序来介绍我国传统节日。
春节
春节是我国传统习俗中最隆重的节日,乃一岁之首。古人称之为“元日”、“元旦”、“元正”、“新春”、“新正”等,在建国采取公历纪年以后才称之“春节”。春节从年初一凌晨开始,一直延续到十五日的元宵节才结束,其中又以初一至初五最为热闹。当初一凌晨子时来临,各家竞相燃放烟花鞭炮,辞旧迎新。拂晓时,各家妇女竞相奔向河边井旁抢新水,以第一个汲挑新水为吉利。妇女们用新水来煮姜糖水和汤圆,并以之先祭拜祖先,然后全家饮食。正月初一,互不串门。早饭后,青少年们穿着盛装,各自相邀同伴好友,就近参加各种娱乐活动。过去还有举行迎春祭祀仪式,乡村中也流行舞狮、舞龙和舞春牛等活动的习惯,迎龙舞龙是为取悦龙神保佑,风调雨顺;舞狮源于震慑糟蹋庄稼,残害人兽之怪兽的传说。舞狮队走村串巷,锣鼓喧天,鞭炮阵阵;孩童追随其后,其乐融融。狮子每至一家,主人即以封包相酬,并互道贺语。随着社会发展,接神、敬天等活动已淘汰。初一不杀生,午餐素食,晚餐吃年前剩余菜肴。一天中不许斗嘴,不得摔碎碗盘,摔碎了,要马上说岁岁平安,以兆来年万事如意,合家欢乐。大人给小孩压岁钱。从初二起,亲戚之间便开始交往拜年贺岁,携带礼品连日不断,出嫁女子要娘家拜年,携带礼馍、礼条(带肋骨的猪肉)、四种鲜青菜(寓四季长亲)。来客所带来的礼品,主家只各份收取
一半,留一半或换上自家的年货让其带回。过了初五,亲友间的走访贺年便逐渐减少,各家开始筹划当年的备耕工作。到了元宵节,各家又杀鸡备肉,祭拜祖先,祈求保佑当年风调雨顺,人寿年丰,六畜兴旺。春节即告结束。春节习俗一方面是庆贺过去的一年;另一方面祈祷新年快乐、五谷丰登、人畜兴旺,多与农事有关。
路神生日
路头神是吴地所信奉的一位财神。传说元月初五为他的生日。据说元末有一何五路,为抵御外寇而死,人们因此祀他为神,名五路神。但此五路神似乎与作为财神的路头五路神无涉。或又以五路神实为五圣神好久没回家歌词,或曰五通神,在康熙年间汤斌毁禁上方山五通寺以后,民间不敢祀五通神,故改其名为路头而祀之。一般以此路头为古五祀中的海洋污染行神,所谓五路乃东西南北中也;财货无不凭路而行,故人们以行神为财神,谨加祭祀,冀求它引财入门,或出行获利。古人外出行旅,祭祀路神以求平安,此为祖道之俗;吴俗接路头,祭祀的也是路神,而这路神变成财神,是因商业的发展,财货流通的加剧。财货往来于陆水之间,人们直观地认为,路在冥冥之中主宰了财货。俗以为接路头,越早越好,最早接到的才是真神,特别灵验,因此叫抢路头清蒸鲈鱼做法和步骤家常做法。有的地方,真的在元日初四便
匆抢路头了,且相沿成俗。既然路神已不再是行旅的保护者,人们便不再在赴旅时祭祀它了。至于人们在元月初五祭拜路头神,并以此日为其生日,乃五路神中之与初五之牵连之故。北方于此日祭五穷也是一样。在正月而非其他月,乃取新年新气象,图一年吉利,财源茂盛,东西南北中,财富五路并进。
元宵节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正月半,元夕。正月十五晚上观灯,十五、十六两天有各项民间娱乐活动。家中用白面蒸出形似长虫、刺猬、口袋和枣山等大型蒸馍,象征来年好收成。元宵节人们张灯结彩赏花灯、包饺子、迎橱神、猜谜语。宋代开始有吃元宵的习惯。(元宵又称汤圆,而另一名字“汤团”的由来与袁世凯有关。袁世凯在当上皇帝时,做贼心虚,把民间的“元宵”当成“袁消”、“汤圆”当成“烫袁”,故强制将“元宵”、“汤圆”改称“汤团”。)中元节俗称鬼节,在七月十五,由上元节而来。人们认为,中元节是鬼节,也应该张灯,为鬼庆祝节日。不过,人鬼有别,所以,中元节张灯和上元节张灯不一样。人为阳,鬼为阴;陆为阳,水为阴。水下神秘昏黑,使人想到传说中的幽冥地狱,鬼魂就在那里沉沦。所以,上元节张灯是在陆地,中元节张灯是在水里。七月十三日、十四日两天,各家各户都
杀鸭备肉,用纸剪成船、鞋、衣服、人、马、钱等冥用品,祭祀亡灵,以求庇护。出嫁妇女携带祭品回娘家行祭。中元节之礼俗,迄今依旧,人们已多不信鬼神,仅以祭祀礼仪,表示对死者的缅怀。
春龙节
春龙节,又称龙抬头。民间传说每逢农历二月初二,是天上主管云雨的龙王抬头的日子。从此以后,雨水会逐渐增多起来。因此,这天就叫春龙节。我国北方广泛的流传着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的民谚。民间还有正月不剃头,剃头死舅舅的禁忌,因此人们多等这一天剃头,以取吉利。家家摊煎饼,爆玉米花,炒大豆。每当春龙节到来,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在这天早晨家家户户打着灯笼到井边或河边挑水,回到家里便点灯、烧香、上供。旧时,人们把这种仪式叫做引田龙。这一天,家家户户还要吃面条、炸油糕、爆玉米花,比喻为挑龙头吃龙胆金豆开花,龙王升天,兴云布雨,五谷丰登,以示吉庆。
    春龙节的来源,在我国北方民间流传着一个神话故事:武则天当上皇帝,惹恼了玉皇大帝,传谕四海龙王,三年内不得向人间降雨。不久,司管天河的龙王听着民间人家的哭声,
看着饿死人的惨景,担心人间生路断绝,便违抗玉帝的旨意,为人间降了一次雨。玉帝得知,把龙王打下凡间,压在一座大山下受罪,山上立碑:龙王降雨犯天规,当受人间千秋罪;要想重登灵霄阁,除非金豆开花时90大寿。人们为了拯救龙王,到处开花的金豆。到了第二年二月初二,人们正在翻晒玉米种子时,想到这玉米就像金豆,炒一炒开了花,不就是金豆开花吗?就家家户户爆玉米花,并在院子里设案焚香,供上开了花的热门韩剧排行榜金豆。龙王抬头一看,知道百姓救它,便大声向玉帝喊到:金豆开花了,快放我出去!;玉帝一看人间家家户户院里金豆花开放,只好传谕诏龙王回到天庭,继续给人间兴云布雨。从此,民间形成了习惯,每到二月初二这一天,人们就爆玉米花吃。其实,在农历二月以后,雨水节气来临,冬季的少雨现象结束,降雨量将逐渐增多起来,这本来就是华北季风气候的特点。
a2奶粉寒食节
寒食节冬至后的105106天,清明前一、二天。传说这个节日是纪念春秋的介子推的。介子推是当年晋国的贤臣,侍奉公子重耳(后为晋文公)。晋国发生内乱,公子重耳被迫逃亡国外,介子推不畏艰难困苦跟随重耳流亡;曾经割自己的腿肉熬汤,献给重耳。重耳
做了国君后,开始时还铭记介子推,但是时间久了,把他淡忘了。介子推心中十分难受,和年迈的母亲回到家乡,隐居在山中。有一天,晋文公发现自己左右少了介子推,想起自己忘了奖赏这个割股奉君的贤臣,非常内疚,亲自跑到他隐居的山中寻。但是只见山峦重叠,葱苍树木,就是不见介子推的影子。他想,介子推是个孝子,如果放火烧山,他一定会背着母亲出来。于是,命令放火烧山,结果火一下蔓延数十里,连烧三日不熄,但介子推没有出来。火熄之后,大家进山察看,才发现介子推和他的老母相抱在一起,被烧死在深山之中。这事传出来,人人尊敬和怀念介子推。以后便在他被烧死的这天纪念他,这天就在每年四月清明节的前一天。因为介子推是被火烧死的,大家在这天都不忍心举火,宁愿吞吃冷食,所以,这天叫寒食节
清明节
清明节,从三月清明开始一直延续到谷雨期间,各家各户祭扫祖坟,带着五糯米饭、熟肉、鸡、酒、纸钱、香烛、鞭炮、纸、锄和铲,去祭扫自家的祖坟。一日祭扫未完,翌日继之。晚归后再盛祭家中祖先神坛。此外还有踏青,荡秋千,放风筝等习俗。
端午节
端午节,五月初五这天,各家各户包凉粽,设具牲畜以祭祖。人们还到荒野折回艾草插于门户,饮菖蒲雄黄酒,妇女制作五香囊,佩以避邪;或采百药煎水沐浴,以防疾病。临近江河的地方,还举行龙舟竞赛,至今犹然。一般认为端午与屈原有关,人们以吃粽子、赛龙舟纪念他。
七夕节
七夕,因为受西方情人节的影响,不少人开始打起中国情人节的主意,因为背后有牛郎织女悱恻动人的爱情故事为依托,因此,七夕就被人们一眼看中。文人的鼓噪加上商人的炒作,七夕作为中国情人节的说法好像也越来越成为国人的共识。其实,追本溯源,七夕节日,完全与爱情无关,它原本只是一个标志着夏秋时令转换的日期。
  牛郎和织女,在古代文献中,最初是作为两个星星的名字而出现的。这两个星名最早见于《诗经·小雅》中的《大东》篇,诗中牛郎被称为牵牛。织女星为全天第五大亮星,在北方高纬度夜空则是最亮的一颗星星,而且由于织女星纬度较高,一年中大多数的月份都看得见。因此,高悬天顶、璀璨夺目的织女星非常引人注目,古人肯定很早就根据它的方位变化观象授时了。根据天文学者的推算,七月的黄昏,织女星恰恰升到了一年当中的最高点,
即到了夜空靠近天顶的地方,也就是说,这个时候,这颗皎洁的明星,正端端正正地高悬在人们的头顶上。
  织女正东向的意思是指由织女星东边两颗较暗的星星形成的开口朝东敞开。那么,东方是什么呢?古时候的人们只要抬头看去,就会一目了然。黄昏的夜空,在织女的东南方,在灿烂银河的东岸,不是别的,就是那颗让织女朝思暮想的牵牛星。七月黄昏,夜空中这种银河直贯南北、织女高悬天顶、牛女相映成辉的景观给古人留下深深的印象。《古诗十九首》中的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的意象就是这种独特天象的形象写照,而七夕之夜牛郎织女会天河的故事自然就是从这种天象演绎而来。也就是说,追本溯源,牛郎织女的故事原本与人间男女的爱恨情仇无关,而只是上古天文学观象授时知识的反映。
  七月开始纺绩,因此就形成了了七夕乞巧的风俗。古代每到七夕之夜,妇女们拜牛郎织女,并结彩缕、穿七孔针、查看蜘蛛结网,据说这样可以使自己变得心灵手巧。这种风俗早在晋代的《西京杂记》、南北朝时期的《荆楚岁时记》中就有记载了。正是凭借着这种年复一年的乞巧仪式,牛郎织女的故事才代代相传,流传人间。
中秋节
中秋节,又称团圆节,八月十五日,各家妇女都忙着磨米打饼(旧时以糯米粉煮熟,加拌黄糖,然后置于木模中压实成饼;现已普遍到市场购买月饼)互相馈送;并购买猪肉、杀鸡,具备果品,入夜供奉月神,合家欢聚。孩童则烧一把香,插在柚子皮上,中置月饼,悬于竿头,三五成,追逐村巷,尽情嬉闹,以祭娱月神。唐代将嫦娥与中秋赏月联系在一起,历代文人也以中秋为题材写下许多文学作品。
重阳节
《易经》中以九为阳数,故九月初九称重阳节。九月初九,各家设案具牲以祭祀祖先诸神,然后全家聚餐,孝敬老人。重阳时节,秋高气爽,故有登高望远,喝菊花酒的习俗。
腊八节
腊月最重大的节日是腊月初八,古代称为腊日,俗称腊八节。从先秦起,腊八节都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和吉祥。据说,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成道之日也在十二月初八,因此腊八也是佛教徒的节日,称为佛成道节。腊八这一天有吃腊八粥的习俗,腊八粥也叫七宝五味粥。我国喝腊八粥的历史已有一千多年。最早开始于宋代。每逢腊八
这一天,不论是朝廷、官府、寺院还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腊八粥。在清朝,喝腊八粥的风俗更是盛行。在宫廷,皇帝、皇后、皇子等都要向文武大臣、侍从宫女赐腊八粥,并向各个寺院发放米、果等供僧侣食用。在民间,家家户户也要做腊八粥,祭祀祖先;同时,合家团聚在一起食用,馈赠亲朋好友。中国各地腊八粥的花样,争奇竞巧,品种繁多。其中以北平的最为讲究,搀在白米中的物品较多,如红枣、莲子、核桃、栗子、杏仁、松仁、桂圆、榛子、葡萄、白果、菱角、青丝、玫瑰、红豆、花生……总计不下二十种。人们在腊月初七的晚上,就开始忙碌起来,洗米、泡果、拨皮、去核、精拣,然后在半夜时分开始煮,再用微火炖,一直炖到第二天的清晨,腊八粥才算熬好了。更为讲究的人家,还要先将果子雕刻成人形、动物、花样,再放在锅中煮。比较有特的就是在腊八粥中放上果狮。果狮是用几种果子做成的狮形物,用剔去枣核烤干的脆枣作为狮身,半个核桃仁作为狮头,桃仁作为狮脚,甜杏仁用来作狮子尾巴。然后用糖粘在一起,放在粥碗里,活象一头小狮子。如果碗较大,可以摆上双狮或是四头小狮子。更讲究的,就是用枣泥、豆沙、山药、山楂糕等具备各种颜的食物,捏成八仙人、老寿星、罗汉像。这种装饰的腊八粥,只有在以前的大寺庙的供桌上才可以见到。腊八粥熬好之后,要先敬神祭祖。之后要赠送亲友,一定要在中午之前送出去。最后才是全家人食用。吃剩的腊八粥,保存着吃了
几天还有剩下来的,却是好兆头,取其年年有余的意义。如果把粥送给穷苦的人吃,那更是为自己积德。
    腊八粥在民间还有巫术的作用。假如院子里种着花卉和果树,也要在枝干上涂抹一些腊八粥,相信来年多结果实。腊八这一天,除了祭祖敬神外,还有悼念亡国、寄托哀思的。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