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100部必看电影
香港100部必看电影
(2011-10-02)
早报导读
[特写天下] 走入晚晴园 见证革命
[人物面对面] 尹鸿:新媒体推动中国社会变革
[全球反恐] 也门总统被指向美国报信
[中国政情] 八成在建铁路缓建 银行停贷款
● 易锐民 五一祝福语送朋友
港人港事
香港电影曾经风光过。在上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期间,有华人的地方就有“港产片”,当时的香港被形容为华语电影的先驱者,被誉为“中国梦工场”“东方荷里活”(好莱坞)。
  于2006年逝世的香港电影史研究者余慕云,生前曾说过:“香港电影有1万2000多部,我看了六七千部。”
  这个数字虽曾被人怀疑过,而且港产片已从上世纪90年代高峰期的每年300部,降到近数年的仅约50部,但粗略估计,有近百年历史的香港电影,总数有逾万部。
  如何在逾万部港产片中选出“百部不可不看的香港电影”?这百部港产片又反映了什么?
  香港康乐及文化事务署助理署长吴志华表示,这次的推选,除了考虑到作品本身的艺术价值,还以电影的“可看性”为原则,尽量挑选现有拷贝流传的佳作。
  推选小组成员之一、香港演艺学院电影及电视学院院长舒琪坦言:“有难度!最后要妥协。”
  他说,为了选出这100部电影,六名推选小组成员要先看名单、看电影,各自推介50部作品后,经过两三个月的开会讨论,才选出这100部由1916年至1999年出品的香港电影佳作。
  另一位推选小组成员、香港电影资料馆节目策划何思颖也指出,“相信在每个香港人心目中,都有自己的港片名单。我们选出来的电影,有人可能认为‘太老饼’(广东话,指老套)或‘太残’(太旧)。但我的见解是,百部电影都非常好看。”
港片两个“黄金时代”
  何思颖强调,最后选出来的作品,其实大多是上世纪50及80年代的电影,反映了香港电影的两个黄金时代。
  上世纪50年代,即60年前的香港电影,大部分参与者己不在人世,不可能前来评价作品;不过,20多年前推出的港产片,仍可来当事人细说一番。
史上最贱游戏攻略
中国军事力量排名  导演王晶及其先父王天林均有作品入选,王晶代父领取纪念品时笑说:“我以前未看过爸爸的《野玫瑰之恋》,这次看后,感觉是:原来他是50年代的王家卫(以喜用缓慢节奏见称的导演)。”
  生于名导演之家,王晶坦言,对父亲作品《小儿女》最有感觉,因为当时他常到片场,跟片中小演员玩个不亦乐乎。现在他明白了一个道理:为了不让摄制中的作品被拖慢,最好
是不要让家人到片场。
  王晶的《赌神》被选入“百部”之中,他笑说早己预料入围,因为这部电影是“赌片”的经典,每次评比都获胜。不过,他原来最喜欢的个人作品是《至尊无上》。
  “《赌神》只属次选,因为我本身不赌钱,只会投资在必赢的地方。”他说。
  导演许鞍华刚以《桃》一片扬威威尼斯,而这次在“百部”评选中,她也是大赢家,共有四部作品入选。
  她指出,四部电影之中自己最爱《疯劫》,虚拟中带有人情味,而且当年面世后反应好,令她有少许“无端端发达”的感觉。不过她也补充:“以前睇(看)觉得唔汤唔水(不伦不类),反而现在睇几好(看来不错)。”
  曾表示再拍几年就退休的许鞍华近年越战越勇。她说,以前以为拍电影要“越辛苦越好”,甘愿做香港电影先锋。“其实反映了当时自己没信心。现在不会这样想,可选择自己喜欢的东西才去拍。”她说。
因为电影《无间道》以及电视剧主角“laughing哥”表现出,令香港近年以“卧底”为题材的电影及电视剧大受港人追捧,而这次的“百部”之中,香港“卧底电影”始祖《边缘人》也入选。
中秋节教师节双节文案  导演章国明对于作品在30年后再获公映机会,笑说:“很不好意思。若可以翻拍,不会拍成这样子。”他自嘲后坦言,在《边缘人》中,没更好地反映出提供故事的卧底朋友的精彩经历。
  但何思颖认为,《边缘人》有着划时代的启发性,将以往警匪片的“兵捉贼”发展出“兵与贼分不清”的“卧底电影”类别。
  其实香港的电影导演大多非常谦虚,而且希望透过自身努力,重振港片声威,就算近年许多人悲观地声称“香港电影已死”,但他们仍是不离不弃。
  当看完“百部不可不看的香港电影”后,相信观众将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百部港片预计四年映完
香港电影资料馆为了庆祝成立10周年,推出“百部不可不看的香港电影”,当中包括默片时期具历史意义的纪录片、国粤语片、不同政治立场作品,以及由片厂或独立制作的电影,预计要四年才放映完。
  这100部获推选的“殿堂作品”出自58位导演,由世纪之初美国电影人宾杰明·布拉斯基(Benjamin Brasky)所拍的《经巡中国》,至30至40年代黎民伟的《勋业千秋》、朱石麟的《清宫秘史》等。
回乡证
  至于五六十年代,则有李铁的《危楼春晓》、秦剑的《父母心》、岳枫的《金莲花》、冯峰的《细路祥》、左几的《琵琶怨》、易文的《情心似海》、李晨风的《寒夜》、陶秦的《四千金》、王天林的《野玫瑰之恋》、李翰祥的《武则天》、楚原的《玉女添丁》、胡金铨的《大醉侠》及龙刚的《英雄本》等。
  获最多推选的70至90年代作品,包括唐书璇的《再见中国》、徐克的《第一类型危险》、许鞍华的《疯劫》、方育平的《半边人》、吴宇森的《英雄本》、章国明的《边缘人》、程小东的《倩女幽魂》、张婉婷的《秋天的童话》。
还有甘国亮的《神奇两女侠》、尔冬升的《新不了情》、刘镇伟的《西游记》、王晶的《赌神》、谭家明的《烈火青春》、严浩的《似水流年》、陈可辛的《甜蜜蜜》、王家卫的《阿飞正传》、关锦鹏的《胭脂扣》、陈果的《香港制造》及杜琪峰的《火》等。
  主办者还将透过别出心裁的放映安排,例如以作品对照、映后谈、嘉宾对谈等方式,希望引起更多人,尤其是“80后”“90后”的年轻一代去关注和讨论香港电影。
北望神州 香港电影迷失
香港电影跟香港社会一样,曾迷失方向,尤其是具“香港味道”的电影不断减少。学者指出,“无论是香港也好,香港电影也好,不知什么时候开始,愈发漫无目的随波逐流。”
呵A怎么组词  究其原因,是近年香港电影人北望神州,在迁就大陆市场下,难免失去自己特。正当香港电影开始失去灵魂之际,近年有人开始追求“怀旧”。《老港正传》《岁月神偷》《为你钟情》《打擂台》《72家租客》及最新的《桃》等等,一部部帮助港人寻求“集体回忆”的电影出台。
  本来曾有人担心,这些小本经营作品难登上国际大舞台,但《桃》适时在威尼斯影展中
扬威,鼓舞了香港电影工作者重拾信心。
  一直坚守港片风味的导演杜琪峰,近年也转攻大陆市场;不过,他带往威尼斯参展的作品《夺命金》又重拾了港片风味。
  杜琪峰在1978年完成处女作《碧水寒山夺命金》,许多人原以为《夺命金》是旧作的后续,看后才发现原来并非续集。
  杜琪峰说,新作取名《夺命金》,是为了让他回想过去30年来走过的路,更希望可以重新出发。
  “这30年来,经历了中国发展、香港回归、世界经济转化及失衡等(事件),香港成为了一个‘金钱中心’,让香港富豪们继续不顾后果地把香港楼价推上去。‘香港何去何从?香港人怎样生存’就是《夺命金》要大家反思的问题。”他说。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