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道教文化与中国电影的关系
浅析道教文化与中国电影的关系
  道教文化与中国电影的关系颇为密切,中国电影在其百年发展历程中,曾从道教文化中汲取了大量有益的文化因子,较有力地促进了电影思想内容的本土化和民族化,并形成了富有中国特的神怪片、武侠片、鬼片、僵尸片等电影类型。道教文化是中国电影文化体系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不仅影响了中国电影的影片类型、故事内容和情节模式,而且深深地影响了中国电影的精神内涵和文化旨趣。本文试图对道教文化与百年中国电影的关系进行梳理,探究道教文化对中国电影发展的价值和意义,并对新世纪中国魔幻电影中道教文化的缺失现象加以考察,寻走出误区的合理化对策。淘宝怎么包邮
  一、道教文化概述
  道教文化源远流长,其源头可追溯至老庄思想和秦汉时代的神仙方术。东汉末年,道教勃兴,出现了声势浩大的五斗米道和太平道。五斗米道又称天师道,由张陵于东汉顺帝时在西蜀鹤鸣山创立。太平道由张角于东汉灵帝时创立,以《太平青领书》为主要经典,并发动过“黄巾起义”。魏晋南北朝时,北魏道士寇谦之改革天师道,使其成为官方认可的道教正统,史称“北天师道”。大约与此同时,南朝道士陆修静也在南方对天师道进行改革,史称“南
最健康的饮料
天师道”。在发展过程中,道教又先后涌现出了上清派、灵宝派、楼观派、太一道、大道教、全真道、净明道等不同流派。
  道教支派众多,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新旧教派发生更替或融合,彼此教理互相融通,不断完善,逐渐形成了丰富多彩的道教文化系统。道教文化扎根于中国本土,吸纳伏羲八卦和易学作为符号基石,以道家黄老之学和方仙道作为思想渊源,兼采儒墨观念作为伦理道德,又采用巫觋之风和谶纬之学作为“术数”,并融合佛教文化,建构起隐喻深远的神仙信仰和完整的神仙谱系,发展出呼吸吐纳、存一守思、金丹修炼等多样化的炼养方技,并有一系列消灾祈福的符咒法术和一整套斋醮道场的科仪程式。堪称内容深广、蔚为大观。
狮子座男人的性格  中国的道教和佛教既相互竞争、相互排斥,又相互影响,各自吸取对方的成分。如“《列仙传》云: ‘历观百家之中,以相检验,得仙者百六十四人,其七十四人在佛经。’此可见道教之神仙,亦引佛教入之也。”佛教中一些名号、称谓也来自道教,如“《佛说十王经》有泰山府君,三魂七魄……《佛说预修十王经》有司命、司禄。皆中国旧籍及道书所有者。” 佛道互渗的结果,是佛中有道,道中有佛,以致出现了“佛本是道”的观点。最著名的说法是“老子化胡成佛”,例如《后汉书·襄楷传》云: “或言老子入夷狄为浮屠。”后世道经《老子
西升经》、《老子化胡经》等,益推波助澜,宣扬此说。该说以佛为道教弟子,认为佛教是道教演化而来的,是道教的分支。明代小说《封神演义》更是将观音菩萨化名慈航道人,连同文殊、普贤菩萨,一起列为元始天尊的弟子,还把佛教的燃灯佛拉入道教,称为燃灯道人。从佛教史和道教史的角度考证,“佛本是道”的观点未必站得住脚,但作为一种文化观念,该观点充分说明了道教在中国强大的生命力和影响力。
离婚后怎么办
  道教文化把长生不死当神仙作为最高理想和追求目标,充分肯定人类的三大愿望———生存、享受、精神满足,具有较强的世俗性,对中国民众的生活和思想影响巨大。许地山认为,“道教思想是国民思想底中心,大有‘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底气概。” 古代社会的贵族阶层祈求长生,永远享受今世的荣华富贵,对服食烧炼丹药最感兴趣; 下层民众则渴求神通广大的仙人主持正义,扶危济困,消灾赐福,因此某些关于仙人斩妖除邪、护佑百姓,或普通人入深山访求异人学道、运用法术报仇雪恨的故事在民间特别流行。近些年重新活跃于民间的风水堪舆、相术、命理、择日、请神驱邪等,都是与道教文化有关的活动,此外,农村盖房时贴的“姜太公在此百无禁忌”的红纸条,以及气功、太极拳等内家拳法,也都与道教文化密切相关。
  二、道教文化影响下的中国类型片发展
  道教文化对中国电影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国电影自诞生之初就从道教文化中汲取养分,道教文化不仅为电影提供了生动精彩的奇幻故事,提供了神奇谲诡、彩绚丽的意象,还为电影带来了丰富的想象力和浓厚的浪漫主义彩,从而发展出一系列独具特的中国类型影片。
  中国早期电影接受道教文化的影响,最初是通过文学作品间接实现的。由于道教文化影响深广,不少文学作品如游仙诗、唐传奇、明清小说《西游记》、《封神演义》、《聊斋志异》等,以及民国时期的《蜀山剑侠传》等仙侠小说,乃至一些民间故事和传说,都或多或少带有道教文化的影子。诞生之初的中国电影,有相当一部分是改编自文学作品的,通过文学作品的中介,将道教文化呈现于银幕之上。
  早在1913 年,由黎民伟自编自演、黎北海导演的短片《庄子试妻》,就取材于明代冯梦龙《警世通言》卷二《庄子休鼓盆成大道》一章,讲述得道的庄子装死幻化成楚国年轻贵族、考验妻子是否忠贞的故事。1922 年商务印书馆活动影戏部拍摄的《清虚梦》一片,则改编于蒲松龄《聊斋志异》中的《劳山道士》,讲述一个到劳山学道的书生因心怀杂念而受到捉弄的故事,该片还率先运用了特效摄影手法,让水缸破而复原、人走入墙壁、物件
自己行动,为后来拍摄奇幻电影奠定了基础。在20 世纪20年代,继《清虚梦》之后,出现了大量移植于文学作品或民间传说从而带有道教文化彩的影片,如天一公司1926 年的《义妖白蛇传》、《孙行者大战金钱豹》,大中华百合公司1926 年的《马介甫》,上海影戏公司1927 年的《盘丝洞》,长城画片公司1927年的《哪吒出世》、1928 年的《火焰山》,明星公司1928 年的《火烧红莲寺》、1929 年的《新西游记》等。尤其是《火烧红莲寺》,在当时影响巨大,从1928 年到1931 年,一共拍了18 集,引发了竞拍神怪片的风潮,也使得神怪片成为道教文化影响下最早的中国本土类型片。
  《火烧红莲寺》改编自平江不肖生的小说《江湖奇侠传》,小说以湖南平江、浏阳农民为争夺交界地发生械斗为线索,引出昆仑、崆峒两派剑仙僧道相互斗法争雄的故事,其中的修炼、放飞剑斗法等,都与道教文化有关。影片重点表现了正邪两派的对抗,正派通过刻苦修炼提升功力和法术,以降妖除魔、拯救天下苍生为己任; 邪派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无恶不作,不惜以残害生灵的方式修炼法术法宝,提升功力。
  正邪两派的斗争成为影片故事情节发展的__主要推动力量,精彩的法术较量也成为影片最大的看点。《火烧红莲寺》的每一集都是围绕昆仑派( 正派) 和崆峒派( 邪派)之间的斗法
展开的。例如第一集中出现了剑仙“口吐飞剑”、神奇剑光在空中搏击争斗的超现实打斗方式; 第三集中,万清和要炼制“阴阳童子剑”对付金罗汉; 第四集中,沈栖霞授“灵符”给柳迟,作为“护身”之具; 第十六集中,崆峒派红云祖师要选取生肖不同的十二个女子,炼制法宝,作为利器。这些情节设计显然是从道教的修炼、符咒等文化中获得的灵感。影片第一集取材于小说中的一个片段,故事情节基本上与原著相符,在此后的一系列续集中,编导逐渐抛开原著,随意进行发挥和想象。这标志着中国电影对道教文化的接受开始绕过文学中介,进行直接的接受和表现。此后中国电影中一些神怪片、奇幻片的原型故事和人物仍取材于文学,但更多情节和细节则来自于编导对道家文化的直接接受和发挥创造。
  20 世纪30 年代神怪片被禁,道教文化在电影中的表现受到抑制。“孤岛”时期,艺华公司重拍有声片《火烧红莲寺》和《新盘丝洞》,神怪片才重现银幕。1949 年以后,体现道教文化的神怪片在大陆几近绝迹,却在香港兴盛起来。20 世纪50 ~ 60年代的《峨眉飞剑侠》、《阴阳白骨扇》、《仙剑神魔》、《江湖奇侠》、《飞剑神龙》、《天剑神笔》、《雷电天仙剑》、《龙虎风雨剑》等一系列神怪片,在香港影坛产生了较大的影响。80 年代徐克导演的《新蜀山剑侠》( 1983) 、《青蛇》,程小东导演的《倩女幽魂》( 1987) 等神怪片,更是运用光学特技、电脑特技等特效技术手段,将道家文化的神奇想象和魅丽世
界逼真地呈现在银幕之上。20 世纪70 年代以后,香港“鬼片”开始盛行,相继出现了《鬼眼》、《油鬼子》、《鬼打鬼》、《人吓人》、《人吓鬼》、《开心鬼》、《猛鬼学堂》、《鬼咬鬼》等片。“鬼片”是道教文化影响下的又一种本土化类型片,以道教文化的鬼神观,构筑起“人鬼殊途”的影像世界。在道教文化中,“鬼”是人死后所变,居于阴间,它们大多丑恶可怖,或“晦夜出行,状如炙火”(《抱朴子》) ,或“有身无头,赤毛无衣,有耳无目”(《道要灵祇鬼神品经》) ,能令世人死亡或疾病,十分恐怖。不少“鬼片”都带有恐怖片的彩,通过在屏幕上展示狰狞可怖的“猛鬼”、“厉鬼”形象制造恐怖效果。一些“鬼片”中还加入了喜剧片的元素,以增添影片的观赏性,例如《鬼打鬼》《人吓鬼》等片中的人、鬼相斗,就有许多滑稽逗乐的噱头。20 世纪80 ~ 90 年代香港僵尸片也比较流行,该类影片受到西方僵尸片的启发,结合中国道教文化和民间习俗,发展出颇具“港味”特的中国僵尸片,其中以林正英主演的《僵尸先生》、《僵尸家族》、《灵幻先生》、《一眉道长》、《新僵尸先生》、《驱魔道长》等片较为有名。这些影片中的道士“九叔”对付僵尸和鬼怪的法术既有道教文化彩,又有一定的民间性,他除了起坛作法,用道符、咒语、桃木剑作武器外,还经常使用公鸡血、黑狗血、童子尿、糯米等,这些在中国民间都被看作是辟邪之物,体现出道教文化的世俗性和民间性。上述影片根据道教文化和民间传说自
由发挥,积法术、符咒、鬼趣于一体,演绎出道士捉鬼、斗僵尸、中国僵尸擒怪兽等恐怖诙谐故事。
车险都买哪几种
  中国武侠片中也有道教文化的影响痕迹,道教以呼吸吐纳之法为主的“服气”之术,既深深地影响了中国武学和武侠小说,也深深地影响了中国电影。“服气”是呼吸吐纳之法,不仅“服”天地阴阳之气,还要“服”己身之气。《庄子·逍遥游》云:“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文中的“六气”就是指天地阴阳之气; 服自身之气,最重要的是胎息,也就是《老子》中所说的“绵绵若存”,强调以丹田呼吸。中国传统武术中的内家拳如太极拳、八卦掌、形意拳等,主张以柔克刚、以静制动、后发先至,讲究顺气养气、气沉丹田,强调呼吸吐纳和精神修炼,其思想基础正是来源于道教文化。经过武侠小说家的加工修饰,以呼吸吐纳、导引按摩为特征的内功修炼被上升到“神乎其技”的地步。在中国武侠电影中,经常出现盘膝打坐修炼内功以及打通任督二脉、灌输内力的桥段,银幕上内力深厚的高手能够飞檐走壁,其掌力可以开山炸石。例如《笑傲江湖》和《风云再起》中的东方不败,不仅能够以绣花针击穿大铁钩,还能单掌击落炮弹,“神功”惊世骇俗,超凡能力不亚于道教文化中的仙人。其他一些武侠片中也有通过呼吸吐纳增强功力、以内功救人的情节。此外,一些道教人物故事也成为武侠片的表现内容,例如《太极张三丰》、《倚天屠龙记》等影片中,
物流管理书籍都出现了太极拳创始人张三丰这一人物,尤其是李连杰主演的《太极张三丰》,以其精彩的打斗动作和对道教精神修炼的阐释,成为武侠电影的经典之作。
  三、道教文化对中国电影精神内涵的影响
  在中国电影的百年发展历程中,道教文化不仅影响了中国电影的影片类型、故事内容和情节模式,而且深深地影响了中国电影的精神内涵,使不少电影的思想意蕴呈现出较浓郁的道教文化旨趣。道教文化对中国电影精神内涵的影响,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道教哲学理念的影响,二是道教侠义精神的影响,三是道教神奇想象的影响。
  1. 道教哲学理念对中国电影的影响
  道教哲学理念的核心,可以概括为“心通玄机”。所谓“玄机”,就是深奥玄妙的关键或枢要,是洞察天地大道的机关。怎样开启“玄机”? 其要领在于如何用心,也就是所谓的“心通”,以心领悟玄妙的天地至道。《庄子·让王》中描述舜想把天下让给善卷,善卷拒绝道: “余立于宇宙之中……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吾何以天下为哉!”像这样推让天下的例子《庄子》中比比皆是,在道家看来,人有本能的欲望,如果这
种欲望超出了正常生活所需的范围,人就会被强烈的占有欲驱使,从而导致心神不宁。“占有天下”是让人心浮动的典型欲望,被这种欲望牵引,就会受到羁绊而不能解脱。道教继承并发展了道家的这种看法,认为开启“玄道”之门的钥匙是人自己的心灵,唯有心灵解脱羁绊,无欲于心,忘情于世,才能达到心与道合、天人合一的境界。因此道教无意于世俗的名利地位,力求摆脱凡俗之人的占有欲望,使“心体”达到空灵无尘染的状态,从而得其“道意”,以实现延年益寿、羽化登仙的生命目标。道教文化中这种超然物外、不为物累、天人合一的精神追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电影的思想意旨,在不少影片中,都有上述精神思想的流露。徐克《新蜀山剑侠》( 1983) 中的仙堡堡主,隐居在仙堡之中,闭关修炼,远离凡尘琐事,不食人间烟火,真正做到了清心寡欲,超越凡俗。片中的另一位真人李亦奇,也是飞越红尘,在天外天修炼“紫青双剑”。程小东《倩女幽魂》中的燕赤霞,隐居在深山古寺,当妖魔横行时才挺身而出,履行了斩妖除魔的职责之后,又飘然而去,不知所踪。《鬼打鬼》中的徐真人牢记祖师遗训,破衣烂衫,不留隔夜之财,视金钱如粪土,充分表现出不为名利欲望束缚的脱俗之气。《太极张三丰》中的张君宝,天性淳朴,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粗茶淡饭,但求心安,与为了升官发财、不惜出卖朋友的天宝形成鲜明对比。正是摆脱了世俗的争名夺利、争强好胜之念,张君宝深得道教养先天之气、顺乎自然的真谛,从而创立了柔弱胜刚强的太极拳,成为一代宗师。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