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帝创造了宇宙
上帝创造了宇宙?
瞎子
我想知道上帝如何创造了这个世界。
爱因斯坦我用不着这样的假说。
彼埃尔·拉普拉斯《致拿破仑·波拿巴》最近,一家著名的期刊以大字标题宣布:“天文学家们发现了上帝!”
那篇文章的主题是大爆炸以及我们在了解宇宙极早期方面的新近进展。在通俗报刊文章里,宇宙创生的本身就被认为是足以揭示出上帝的存在的。但是,宇宙的创生难道真的是表示着上帝造成了宇宙的创生吗?能不能设想一种没有上帝的宇宙创生?难道现代物理学真是终于要揭示出物质宇宙的局限、并迫使我们去乞灵于超自然的东西吗?
创生(Creation)*这个词有许多意思,清楚地辨明其众多意思之间的区别是很重要的。宇宙的创生可被认为是表示突然之间,物质从那混沌的、无结构的原始形态被组织到现在我们观测到的复杂的秩序和活动中。宇宙的创生也可能真地表示在先前无形的虚空中创造出物质。或者,宇宙的创生也可表示整个的物质世界,包括空间和时间,从无中突然出现。另外,还有生命及人的创生问题,我们后面再谈。
圣经上说上帝“头一日”创造了宇宙,但没有讲明当时具体是怎么回事。现在,实际上有两种上帝造天地
的说法,但两种说法都没有明确地说,用来造恒星、行星、地球以及人的身体的物质在造天地这件事之前就存在了。基督教教义中有一历史悠久的一条,这就是相信上帝从无中创造出宇宙间的物质。倒也是,假如认定上帝无所不能,便得相信这一点。这是因为,假设上帝没有创造物质,这就是暗示,上帝在进行创造的过程中受到了原材料的性质的限制。
本世纪之前,科学家和神学家都认为,物质是不能用自然的方法创造(或毁灭)的。当然,物质的形态有变化,比如,在化学反应的过程中,物质的形态发生变化,但物质的总量被认为总是恒定的。科学家们在面对物质起源这道难题时,倾向于相信宇宙的年龄是无限的,这就避开了创造物质的问题。在永恒的宇宙中,物质可以是一直就存在的,于是,物质的起源这道难题也就被绕开了。
安徽二本大学有哪些
那种认为物质不可能以自然的方法创造出来的信念,在本世纪30年代戏剧性地崩溃了。当时,头一次在实验室里造出了物质。导致这一发现的事件便是现代物理学处于全盛时期的最好例证。
这发现过程的故事,如同其他很多同类的故事一样,是由爱
因斯坦在1905年开的头。他那有名的E=mc2方程式就是“质量与能量等同”这一陈述的数学体现。质量有能量,能量有质量。质量是物质的定量,说一物体的质量是多少,就是说它有多少物质。质量大就意味着沉重,难移动;质量小就意味着轻快,容易移动。质量等同于能量这一点就意味着在某种意义上说,物质是“被锁闭的”能量。如果能到什么方法把它释放出来,物质就会在能量的爆炸中消失。
反之,如果想办法把能量集中起来,就会出现物质。
爱因斯坦的方程式是他相对论的一个副产品,在一开始进行构思时,该方程式所涉及的是以接近光速的超高速运动的物体性质。根据相对论,某物体运动所耗用的能量应该使该物体显得变重了(质量增加)。当物体以平常速度运动时,质量的增加是微小的,因为一丁点质量就相当于很大很大的能量,举例来说,1克质量相当于以目前的价格要花10亿美元才能买到的能量。然而,现代亚原子粒子加速器却能把电子和质子的速度提高到十分接近光速,获得这样的速度之后,人们观测到电子和质子的质量增加了几十倍。
贵州旅游资源
当然,质量随着速度的增加而增加还不是物质的创生,只不过是现存的物质增加了重量而已。保罗·狄拉克1930年前后进行的划时代的数学推导,使得通过聚集能量造出全新的物质粒子的可能性出现了。狄拉克当时正试图将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及其E=mc2与20世纪物理学的另一重大革命——量子论——调合起来。量子论涉及的是原子及亚原子物质的行为。描述以近于光速的速度运动的亚原子粒子,需要有一个统一的相对论量子论。能量的放射性发射就产生以接近光速的速度运动的亚原子。
狄拉克进行了数学分析之后,提出了一个新方程式来描述高速的原子物质。该方程式立刻获得了成功,解释了一个当时一直令人困惑的电子的特征,即电子总是以与常识和基本几何完全相悖的方式旋转。粗略地说,一个电子得自旋两周才能再现出同一个面孔。狄拉克方程式又是一个好例,说明在探寻基本物理学的抽象世界时,数学如何必须取代直觉。
然而,狄拉克的方程式却还有令人不解的一面。方程式的各个解答正确地描述了普通电子的行为,但每一个解答都伴有另一个解答,这种相伴解答在已知的宇宙里似乎没有任何对应物。只要稍微发挥一下想象力,就可能想出这未知的粒子是怎样的东西。它们的质量和旋转方式与普通的电子一样,只不过所有的电子都带负电荷,而这些神秘粒子却要带正电荷。它们的其他特征,如它们的旋转,也要与电子相反,使这种新粒子成为电子的一种镜像。装修房子
更有意思的是狄拉克的预言。他预言说,假如能聚集起足够的能量,以前没有这种粒子的地方就会出现这么一个“反电子”。为了电荷守恒,出现这么一个“反电子”的同时,必定也得出现一个电子。这样,能量就可以以电子——反电子的形式直接用来创造物质了。
大约在这个时候(1930年),物理学家赵忠尧正用铅之类的重材料做γ射线(高能光子)穿透力的试验。他注意到,最有力的γ射线被以一种无法理解的高效率减弱了。γ射线被额外吸收,其原因当时对赵来说是个谜。但我们现在知道,那是因为生产电子——反电子的缘故。
后来,到了1933年,卡尔·安德森在用金属薄板研究宇宙线(即来自宇宙空间的高能粒子)时,头一次明确地发现了狄拉克所预言的反电子。在实验室里的受控实验中,物质被造出来了。接着很快证实了,新发现的粒子具有已预言过的一切特征,于是,狄拉克和安德森因这精彩的预言和发现分享了一项诺贝尔奖。
在其后的年月里,制造电子和反电子(反电子通常被称为正电子)成了范围广泛的实验室实验过程中的家常便饭。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亚核粒子加速器的发展也使得受控生产其他种类的粒子成为可能。反质子、反中子也制造出来了。今天,正电子和反质子可以大批量制造,并被储存在磁“瓶”里。镜像粒子或曰反粒子都被称为反物质。现在,人们在物理实验室里例行公事般地制造反物质。
有了这些事实作后盾,人们似乎摸到了门路,可以对一切物质的本源给出一个自然的解释了。发生大爆炸时,有大量的能量,使物质和反物质得以断续地大量产生出来。最后,爆炸热冷却下来,这些物质就聚集成恒星和行星。不幸,这简洁干净的解释却有个大漏洞;因为物质遇上反物质时,二者会彼此湮灭,同时会有剧烈的能量释放,而这正与物质创造的过程相反。
因而,由物质和反物质混合组成的宇宙是极不稳定的。在我们的星系中掺加反物质得有非常严格的条件限制,因而,反物质的量是微乎其微的。
那么,那些该有却不在的反物质都到哪里去了呢?在实验室中,每造出一个粒子,就必有一反粒子。照理说,宇宙中的物质与反物质之比该是一比一,但多次观测的结果却排除了这照理说是该有的事。有些天体物理学家提出一种假说,认为物质和反物质不知怎么彼此分离开来,彼此天各一方了。这些天体物理学家试图以这种假设来解释反物质的失踪之谜。或许,一些星系是由反物质组成的,另一些星系是由物质组成的。然而,迄今为止,还没有人提出过令人信服的物质与反物质的分离机制。因而,对称宇宙论失宠了。
于是,那些坚持认为大爆炸与宇宙创生是一回事的科学家们,显然就必得假定,某一超自然的过程以违反一切物理学定律的方式,把没有反物质相伴随的物质注入进宇宙。然而,“在奇点处一切定律都失去了效用”这一类的含糊其辞,并不能减轻人们的疑虑。
但最近,出现了一条或许能走出这一困境的路径。尽管在实验室条件下,物质和反物质总是成双产生的,但在大爆炸的超高温条件下,很可能可以多出一点点物质。那种试图对自然界的四种基本力给以一个统一的描
述的理论研究,使人们产生了上述的想法。根据理论计算,在温度高达1027度时(这一温度只能在宇宙创生的头10-36秒才能达到),每产生10亿个反质子,同时就会产生10亿零1个质子。同理,电子也会比正电子多出10亿分之1。
虽然只多出这么一小点,但其意义却十分重大。在后续的大厮杀中,10亿成对的质子和反质子彼此湮灭,留下了一个未配对的质子和一个孤立的电子。这些近乎是大自然计划外的添加物的剩余粒子,就变成了后来构成所有星系的物质,所有的恒星和行星,还有我们人类本身,都是由这些物质构成的。根据这一理论,我们的宇宙是由微量剩余的非均衡物质构成的,这些物质是那难以想像的瞬间大爆炸的残留物。
如同一切好理论一样,物理学家们觉得,这样解释物质的起源有相当的说服力。但到哪里去硬梆梆
的证据呢?
现在似乎有了两个可验证的计算结果。第一个结果与大爆炸之初的10亿粒子与反粒子大规模互相湮灭有关。10亿粒子和反粒子相互湮灭之后,还会剩下一个多余的粒子,同时,伴随湮灭所释放出的能量也必会留存下来,很可能就是以热的形式留存下来。正如我们在前面的一章里讲到的那样,宇宙确实是浸泡在大爆炸所留下的热辐射里。那么,把每一现存的原子的热能加起来,看看其数目是否与10亿分之1的计算相符合,这是很简单的事。结果发现数字的确相符,至少可以用很说得通的模型来出一致性。因此,这一理论不但解释了物质的起源,而且也说明了宇宙的确切温度。这确实是项了不起的成就。
然而,还需要更进一步的证实,才能够有把握地宣布物质的创造不是来自神。假如实验室能够提供某种直接的证据,证明物质与反物质之间确有明显的不对称,那将会最让人信服。我们很可能快要幸运地获得这样的证据了。
预言物质生产会有微量剩余的理论,也同样预言:根据产生微量剩余物质的机制,也会有物质的自发性微量毁灭。这种理论认为,在极长的时间里,质子会衰变成正电子,而正电子会进而湮灭电子。这样,一切物质最后注定要归于消失。但其时间尺度是如此之长,以致一个人的身体在其一生中平均才失掉大约一个质子。为了验证这一理论,科学家们正在地下深处(为的是消除宇宙线的干扰)研究观
察极大量的物质,试图揪住一个正在消失的质子。因为这样的研究观察过程从根本上说是统计性的,所以要耐心的等上几个星期才能观测到偶然的反常衰变,要知道,一个质子的平均寿命至少是1030年。这研究观察过程的原理就是堆积起成千上万吨的物质(这些物质就代表着大量的质子)以出偶然的随机事件。现在,正在进行着好几个这样的试验,而其中至少一个实验已经显示出一些可能的质子衰变事件。
任何人若想从物理现象中推导出上帝的存在,都得面临一个基本的问题,这问题就是物质的起源。物质在没有反物质的情况下出现,这在先前
似乎是奇迹,现在却根据进步了的科学知识,似乎用普通的物理道理就可以解释了。不管某一具体事件是多么令人惊讶,多么不可解释,谁也不敢绝对有把握地说,在将来某一遥远的时刻,人们不到一个自然现象来解释那令人惊讶的事件。
那么,上述的那些科学进展真正意味着我们可以用自然过程来解释宇宙的创生了吗?对于这个问题,很多神学家持强烈的否定态度。我们所描述的那些过程,并非从无中创造出了物质,而是将先前存在的能量转化成了物质。我们仍需要首先解释那用于创造物质的能量是从哪里来的。这难道真是得用超自然的解释吗?
然而,当讨论从物质转向能量的时候,人们得小心谨慎。能量是个相当难把握的概念,尤其是在现代火车放票时间
物理学中。什么是能量?能量可以有很多不同的形式,例如很可能只是运动。在实验室里,粒子可以以极高的速度碰撞,于是,以前只有两个粒子的地方,会出现四个粒子。新粒子的出现,是以那两个原先的粒子的速度降低为代价的。把那无形的运动转化成有形的物质,就很有从无中创造有的味道。
还有一种可能性更令人惊讶,这就是从能量为零的状态中创造物质。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可能性,是因为能量既可以为正,也可以为负。运动的能量和质量的能量总是正的,但引力的能量,如某些引力场或电磁场的引力是负的。有时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创造新生物质粒子质量的正能量正好被引力或电磁力的负能量抵消了。例如,一个原子核附近的电场很强,假如能够造出一个含有200个质子的原子(这是可能的,但很困难),整个系统就会变得不稳定。这时即使没有任何能量输入,也会生出电子正电子对,这是因为,新生的粒子对所发出的负电能可以恰好抵消其质量中含有的能量。
引力场的情况就更奇特了,因为引力场只不过是空间弯曲,是弯曲的空间,锁闭在空间弯曲中的能量可被转化成物质和反物质的粒子。这种情况现在在黑洞附近就有,而且很可能是大爆炸时粒子的最重要来源。这样,物质就自发地从空空如也的空间里出现了。于是问题就来了,到底是原初大爆炸具有能量?还是整个宇宙是一种能量为零的状态,其中一切物质的能量已被引力场引力的负能量所抵消?
广东 台风
简单地计算一下可能就能解决这个问题。天文学家们能够测量诸星系的质量,星系间的平均距离,以及它们退行的速度。把这些数字代进一个公式,就能得出一个数字,而某些物理学家已经把这个数字
解释成宇宙的总能量了。这个数字在可观测的精度里的确是零。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宇宙学家们长久以来一直迷惑不解。有些宇宙学家提出,有一个深藏不露的宇宙原理在起着作用,根据这一原理,宇宙的能量就得恰好为零。假如真是这样,宇宙就可以走那阻力最小的路,用不着输入任何物质或能量就可以诞生了。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