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敦煌舞蹈的概述
敦煌艺术是全人类历史文化和中国文化大奇迹的一块瑰宝,举世闻名的敦煌舞则是敦煌艺术中不可或缺的珍贵部分。被誉为“世界艺术宝库”的敦煌壁画,保存了极其丰富、珍贵的舞蹈形象。敦煌壁画是敦煌艺术的主要组成部分,规模宏伟,技艺精湛。敦煌壁画的内容丰富多彩,它和别的宗教艺术一样,是描写神的形象、神的活动、神与神的关系、神与人的关系以寄托人们善良的愿望,安抚人们心灵的艺术。
敦煌莫高窟始建于公元366 年(前秦建元二年),在敦煌莫高窟里凝聚着丰富的舞蹈艺术形象,如经变图中的伎乐菩萨和天宫伎乐菩萨的舞姿造型、飞天、金刚力士等,这些造型既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又有浓郁的民族彩。“敦煌壁画中的舞乐,上起十六国,下迄宋元,上下连绵千余年。由于地理历史环境的关系,所有舞乐,可分为三类:中原舞乐、西域舞乐、外国舞乐,这后两种通称为‘胡乐’。这些舞乐早在汉晋时代已经互相交流,这在石窟艺术中得到充分的反映。”因此,壁画的风格,具有与世俗绘画不同的特征。但是,任何艺术都源于现实生活,任何艺术都有它的民族传统;因而它们的形式多出于共同的艺术语言和表现技巧,具有共同的民族风格。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以前,无论历史文献还是当代舞蹈的记录中。都没有“敦煌舞”这个名称。七十年代末一经问世,就以它独特的舞蹈艺术魅力和价值,得到了广大观众的赞赏和高度评价,在世界舞台上也得到了很高的声誉。舞蹈是转瞬即逝的时空艺术,在没有古代舞蹈动态资料的情况下,那些凝固在石窟壁
辅酶q10的正确吃法面的各个时代舞蹈形象,成为十分罕见、珍贵的舞蹈史料。我国舞蹈工作者对包括敦煌壁画在内的莫高石窟艺术进行系统研究,并以此为依据,创造性地“复活”了壁画上“扬眉动”、“弹指移项”、“扭胯蹶臂”、“腾踏旋转”的动人姿态。今天以“敦煌”命名的舞蹈,其直接来源是敦煌莫高窟壁画上的大量古代舞蹈姿态,它是当代舞蹈艺术
家们根据对古代敦煌壁画舞姿的研究和受敦煌乐舞壁画的灵感启发,“复活”和创作出来的一个新舞种。这些来源于敦煌彩塑和敦煌壁画的艺术形象手姿丰富,纤细秀丽,大部分是具有典型意义的美妙的舞蹈动作。后经舞蹈工作者经过加工、编排,创作出有着自己独特的形态特征和艺术风格的舞蹈形式。
对于敦煌舞蹈,学者们普遍一致的看法是:敦煌舞蹈是国内民族、西部各民族和中外各国—中国、印度和中亚诸国舞蹈文化交融创造的产物。敦煌舞蹈是具有一整套独特审美特征的舞蹈语汇,它的出现丰富了中国古典舞的舞蹈语汇,形成了自成一体的中国古典舞流派。可以说敦煌舞的成功“复活”,是当代中国舞蹈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历史性事件。
二、敦煌舞蹈的艺术特点
梦到买鞋“敦煌舞”虽归属于中国古典舞体系,但它却洋溢着与中原汉民族舞蹈不同的异国、异域情调,肢体多曲线,舞姿多棱角,手姿丰富,脚位富于表现力,眼睛传神,是敦煌舞蹈有别于其他舞蹈的独特之处。
在追寻和重塑中国古典舞的路上,我们不必执著于走戏曲舞蹈、武术及民族民间舞蹈这一条路;丰富的文物、古代壁画、石窟造像和文献典籍等,完全可以成为舞蹈工作者寻古探微的新来源。“敦煌舞”综合了壁画的各种舞姿、从不同朝代的壁画舞姿中提炼出较有创新价值意义的形式,创建出系统而科学的舞蹈动作体系,推动了敦煌舞蹈的蓬勃发展。敦煌舞蹈的出现,极大的丰富了中国古典舞风格类型和舞蹈语汇。七夕的祝福语
敦煌舞蹈富有浓厚的异国情调,是敦煌舞蹈有别于其他舞蹈的独到之处。飞天几乎成了敦煌艺术的代表和象征。以扭动的身躯表现飞翔的姿势,以流畅生动的线条勾勒出轻盈的体态,以飘舞而富有韵律感的裙带表现出“飞行”的轻捷自如,这是飞天独有的艺术魅力所在。敦煌舞蹈流派的出现与建立,其意义不仅在于为中国古典舞整体体系增加了一个流派,而更在于它将古代传入中原的西域舞蹈文化,形象地再现给我们,让我们了解了西域舞蹈的特殊风采,体会到古代中原文化与异域民族文化交流和交融
的盛况,同时体现出中华民族舞蹈文化强大的融合力和生命。
(一)敦煌舞形象性上的艺术特点
舞蹈的形象性是舞蹈审美中最为重要的方面。舞蹈的形象性是指在舞蹈表演过程中,舞者所呈现出来的具有特定角和思想的属性。因为只有栩栩如生的、具体的、有鲜明特点的形象才能给人以深刻的
印象和美感。也才能使人们对舞蹈本身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有更好的了解。舞蹈的形象性是由舞者来表现的,包括舞者的舞姿、服饰、表情、仪态、队形等多个方面。每一个舞蹈作品在表演中都有自身独特的形象性。
通过确定的舞蹈主题思想来塑造和烘托形象。确定的舞蹈主题思想是保证舞蹈形象性充分展现的关键之所在。围绕这一主题进行舞蹈动作的选择、队形的构思、配乐的考虑、着装的选取,是完成生动、鲜明、独特舞蹈形象的途径。因此,在舞蹈形象的塑造和完善中,它们都要始终围绕舞蹈的主题思想,以达到内容散而主题聚、动作散而形象聚的效果。舞姿的主要构成部分是舞蹈动作,敦煌舞蹈在表演过程中都有一定的动作作为支撑。
在著名的敦煌舞《丝路花雨》中,为塑造能乐善舞的英娘这一具体而生动的形象,它就以“反弹琵琶”这一经典的敦煌舞动作为中心,组合其他优美的舞蹈动作而编创了《丝路花雨》。
(二)敦煌舞造型性上的艺术特点
可以组什么词舞蹈是一种动静结合、刚柔相济的造型艺术。舞蹈的造型性是舞蹈艺术审美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舞蹈的造型性是指运用人体自身作为物质材料,通过生动、美化的、流动的舞蹈舞姿和相对静止的动作造型和舞蹈队形、路线、构图的变化或迁移等手段和艺术处理,来达到塑造形象、烘托气氛、丰富情节、深化舞蹈主题思想的属性。一般认为舞蹈造型主要由两个方面构成,第一是指舞蹈人体动
作处于运动中的舞蹈姿态和相对静止时的舞蹈造型;第二是指舞蹈画面的造型,即指舞蹈的队形、构图的变化,也就是舞蹈表演过程中舞蹈演员表演时舞台位置的迁换、路线的变化
等。
德国启蒙运动文艺理论家莱辛曾说:“美是造型艺术的最高法律”。舞蹈艺术不仅是造型艺术,而且是人体造型艺术,是通过人与自身思想合二为一的造型艺术。在这个呼唤美的时代,人们更是执着的追寻着这种“美的积淀和创造”。因此有了敦煌舞的发掘、整理、编排、演出,也有了民族舞的不断完善。敦煌舞造型性上的艺术特点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造型体现舞种的独特之处。根据头、脖、肩、腰、胯、手、腿上的动作特点的呈现来判断该舞蹈的舞种。舞蹈表演过程中,舞蹈的造型性都力求表现本舞种的特点。敦煌舞表演中,其要领之一是把握S 形或麻花形韵律,寻特殊曲线的游送感。其特点之一是慢动作中的高度弯曲倾斜。脚上的动作也有鲜明的敦煌壁画的特点。
第二:舞蹈表演快慢相宜、刚柔相济。舞蹈表演也是遵循一定规律的,两者都能很好的做到快慢相宜、刚柔相济。舞蹈是在音乐的旋律以及动作的动律相互结合下而发生的,旋律必然有快有慢,有强劲、有舒缓。因而舞蹈在其表演过程中,也就呈现出快慢相宜、刚柔相济的特征和规律。敦煌舞亦是如此。
(三)敦煌舞感染性上的艺术特点
任何优秀的艺术作品,都应该具备强烈的感染力,这样的艺术才是有生命的。舞蹈艺术的感染力则是通过其感染性得以实现。所谓舞蹈的感染性是指在舞蹈表演过程中,舞蹈作品所表现出来的思想及情感能够对观众具有震撼的性质。
第一:鲜明的主题思想。有感染力的舞蹈艺术作品,必然有其感染观众的理由,这一理由就是舞蹈作品主题思想的鲜明性,使人们能清晰地认识到作品所要表达的情感、思想。才能让人们能够很容易感知其思想,从而融入到舞蹈表演中。
第二:借助了其他的艺术形式和表演道具。舞蹈艺术强烈而深刻的感染力,不是其本身所能完成的,它必须借助其他的艺术形式和表演道具。在舞蹈表演过程中,可以借助的艺术形式有多种,然而最为重要和不可缺
少的是音乐。音乐是舞蹈的基础,广义的音乐节奏是舞蹈存在的基本方式,它直接表现为感情及思想的起伏过程,它是引起共鸣的基础。
三、敦煌舞对中国舞蹈发展的影响
随着历史的变革,每个时期的敦煌舞蹈也有着各自时期的特点,同时也对每个时期中国舞蹈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一下将从五个方面介绍:
(一)汉晋时期
张曼玉身高体重两汉帝国疆域辽阔,已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格局,文化艺术相当繁荣,出现了中国传统乐舞文化交流的第一次高峰。自张骞出使西域,中国的乐舞文化便从东、西、南三个方向与世界展开了多方位、多层次的交流,向世界播撒民族舞蹈的文明种子。世界各种形态的乐舞艺术也伴随文化交流传至中国,首先就滞留在新疆、甘肃一带。在新疆、甘肃地区石窟寺院、岩画、壁画上可见到异域情调的舞蹈形象:“舞者身着长袍,腰束绸带,有的双袖长出手臂,也有袖齐手腕的、头上多戴尖帽,像是插着羽毛”。
重阳节是干嘛的节日在孝文帝的支持下,中原乐舞传播至敦煌,敦煌壁画上的天宫伎乐飞腾起来,以敦煌舞为代表的佛教乐舞在中国传统乐舞文化总体格局中初步确定了自己的地位。汉魏时期敦煌舞文化传播依托政治、军事、佛教的力量进行。古丝绸之路的开辟,为敦煌舞的中西方传播提供了条件。古丝绸之路乐舞是连接东西方物质文化、精神文化交流的纽带,从汉代至明代历时1800余年,它承担着中国与世界在政治、经济、文化联系的重任,以丝绸为代表的中国物质文化以及各类艺术和舞蹈沿着这条大道传到西方,西方的乐舞文化也伴随各类物产传入中国。
从汉晋时期,甚至周朝开始就已经成立了专门的音乐与舞蹈机构,整理、加工和开发了自娱性的民间舞蹈和宗教舞蹈,甚至外邦人舞蹈,还重点培养了专业乐舞人员,由此在中国舞蹈发展史中形成了宫廷风格的舞蹈,丰富了中国舞蹈中古典舞蹈的种类,为中国舞蹈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