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防灾减灾示范社区标准
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标准
一、基本条件
1.社区居民对社区综合减灾状况满意率大于70%。
2.社区近3年内没有发生因灾造成的较大事故。
3.具有符合社区特点的综合灾害应急救助预案并经常开展演练活动。
二、基本要素
(一)综合减灾工作组织与管理机制完善。成立了社区综合减灾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工作机制。负责开展以下工作:
1.全面组织开展综合减灾示范社区的创建、运行、评估与改进工作。
2.组织开展社区灾害风险隐患排查、编制社区灾害风险地图。
3.组织编制社区综合灾害应急救助预案,开展防灾减灾演练。
4.组织制定符合社区条件、体现社区特、切实可行的综合减灾目标和计划。
5.调动社区内各种资源,确保必要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技术等资源的投入,共同参与社区综合减灾教育宣传活动,提升居民防灾减灾意识。
6.组织社区开展综合减灾绩效评审。
(二)开展灾害风险评估
1.采用居民参与的方式,开展社区内各种灾害风险排查工作。
2.明确社区老年人、小孩、孕妇、病患者、伤残人员等弱势体的分布,针对风险落实了对口帮扶救助人员和措施。
3.积极鼓励居民参与编制并知晓社区灾害风险地图。
(三)制定综合灾害应急救助预案
1.预案明确在社区设灾害信息员,开展社区灾害风险隐患日常监测工作,建立健全了监测制度,灾害风险早发现、早预防、早治理的措施落实。
2.预案明确了特定手段和方法,能及时准确向社区居民发布灾害预警信息。
3.预案明确了领导小组和应急队伍责任人的,有针对社区弱势体的对应救助措施。
4.预案中有社区综合避难图,明确了灾害风险隐患点(带),应急避难所分布、安全疏散路径、脆弱人临时安置避险位置、消防和医疗设施及指挥中心位置等信息。
5.定期开展应急演练。演练包括组织指挥、灾害隐患排查、灾害预警及信息传递、灾害自救和互救逃生、转移安置、灾情上报等内容。能及时分析总结演练经验和问题,不断完善社区综合灾害应急救助预案。
(四)经常开展减灾宣传教育与培训活动
1.以国家防灾减灾日、国际减灾日为契机,开展经常性的防灾减灾宣传活动。
2.利用现有公共活动场所或设施(图书馆、学校、宣传栏、橱窗、安全提示牌等),设置防灾减灾专栏、张贴有关宣传材料、设置安全提示牌等,开展日常性的居民防灾减灾宣传教育。
3.利用广播、电视、电影、网络、手机短信等媒体,经常普及防灾减灾知识和避灾自救技能。
4.定期邀请有关专家、专业人员或志愿者,对社区管理人员和居民进行防灾减灾培训,适时开展社区间减灾工作经验交流。
5.每年印制分发社区各类防灾减灾宣传材料。
(五)社区防灾减灾基础设施较为齐全
1.通过新建、加固或确认等方式,建立社区灾害应急避难场所,明确避难场所位置、可安置人数、管理人员等信息。
2.在避难场所、关键路口等,设置醒目的安全应急标志或指示牌,引导居民快速到避难所。
3.避难场所标有明确的救助、安置、医疗等功能分区。描写山水的诗
4.社区备有必要的应急物资,包括救援工具(如铁锹、担架、灭火器等)、通讯设备(如喇
叭、对讲机等)、照明工具(如手电筒、应急灯等),应急药品和生活类物资(如棉衣被、食品、饮用水等)。
5.居民家庭配有针对社区特点的减灾器材和救生工具,如逃生绳、收音机、手电筒、哨子、灭火器、常用药品等。
(六)居民减灾意识与避灾自救技能提升
1.居民清楚社区内各类灾害风险及其分布,知晓本社区的避难场所及行走路线。
2.居民掌握防灾减灾自救互救基本方法与技能,包括在不同场合(家里、室外、学校等)、不同灾害(地震、洪水、台风、地质灾害、火灾等)发生后,懂得如何逃生自救、互帮互救等基本技能。
3.居民积极主动参与社区组织的各类防灾减灾活动。
(七)广泛开展社区减灾动员与减灾参与活动
1.社区建立了防灾减灾志愿者队伍,承担社区综合减灾建设的有关工作,如宣传、教育、
义务培训等,配备了必要的装备,并定期开展训练。
2.社区内相关企事业单位积极组织开展防灾减灾活动,主动参与风险评估、隐患排查、宣传教育与演练等社区减灾活动,在做好安全生产的同时,经常对企业员工特别是外来员工进行防灾减灾教育等。
3.社区内学校在日常教育中注重提高学生的防灾减灾意识和应急能力,能利用学校教育资源,为居民开展各类防灾减灾教育。
4.社区内的医院能积极承担有关医护工作,关注社区脆弱人,提高社区救护能力。
5.社区内社会组织发挥自身优势,吸收各方资源,积极参与社区综合减灾工作。
(八)管理考核制度健全
1.社区建立综合减灾绩效考核工作制度,有相关人员日常管理、防灾减灾设施维护管理等制度措施。 刺客信条操作方法
2.社区定期对隐患监测、应急救助预案、脆弱人应急应对等各项工作进行检查。
3.社区定期对综合减灾工作开展考核,对不足之处有具体改进措施。
(九)档案管理规范
社区建立了包括文字、照片等档案信息在内的规范齐全、方便查阅的综合减灾档案。
(十)社区综合减灾特鲜明
1.在社区减灾工作部署、动员过程中,具有有效调动居民和单位参与的方式方法。
slina2.在社区综合减灾工作中,有独到的做法或经验,如利用本土知识和工具,进行灾害监测、预报和预警,有行之有效的做好外来人口减灾教育的方式方法等。
3. 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开展日常综合减灾工作,如建立社区网站、社区网络等。
4.社区引入了风险分担机制,倡导居民开展社区各类灾害保险工作等。
5.在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活动中具有地方特。
三、《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标准》评分表
离婚需要什么手续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评定标准
满分分值
考核分数
1.组织管理机制
(10分)
1.1社区减灾领导机构(2分)
社区综合减灾运行、评估与改进领导机构健全
2
1.2社区减灾执行机构(3分)
社区有专门的风险评估、宣传教育、灾害预警、灾害巡查、转移安置、物资保障、医疗救护、灾情上报等工作小组
3
1.3社区减灾工作制度(3分)
(1)领导工作制度
1
(2)执行工作制度
2
1.4减灾资金投入(2分)
(1)较为固定的综合减灾社区资金来源,有筹措、使用、监督等管理措施
1
(2)已经获取资金支持的社区综合减灾项目
1
2.灾害风险评估
(15分)
2.1灾害危险隐患清单(4分)
(1)有针对地质地震、气象水文灾害、海洋灾害、生物灾害等各种自然灾害隐患的清单
1
(2)有针对公共卫生隐患的清单
1
山东临清(3)有社区内各种交通、治安、社会安全隐患的清单
1
(4)有社区内潜在的供电、供水、供气、通讯或农业生产等各类生产事故的隐患
1
2.2社区灾害脆弱人清单(3分)
(1)有社区老年人、小孩、孕妇、病患者、伤残人员等脆弱人清单
1.5
(2)有外来人口和外出务工人员清单等
1.5
2.3社区灾害脆弱住房清单(4分)
(1)有社区针对各类灾害的居民危房清单
2
(2)有社区内道路、广场、医院、学校等各种公共设施隐和公共建筑物隐患清单
2
2.4社区灾害风险地图(4分)
(1)用各种符号标示出了灾害危险类型、灾害危险点或危险区的空间分布及名称等
2
(2)标示出了灾害危险强度或等级、灾害易发时间、范围等
2
3.灾害应急救助预案
(15分)
3.1社区综合避难图(3分)
(1)有避难场所名称、地点、可容纳避灾人数等避灾能力信息等,有合理明晰的避难路线
2
(2)避难场明确标注了紧急救助、安置、医疗等功能分区
1
3.2社区灾害应急救助预案(4分)
(1)预案结合了社区灾害隐患、社区脆弱人、社区救灾队伍能力、社区救灾资源等多方实际情况特点
1
(2)明确协调指挥、预报预警、灾害巡查、转移安置、物资保障、医疗救护等小组分工
1
(3)符合社区自身灾害隐患特点的应急救助启动标准,标准简单明了,便于社区居民理解
1
(4)应急预案有所有工作人员的联系信息,所有脆弱人员的信息,以及对口帮扶救助责任分工
1
3.4社区应急救助演练活动(5分)
(1)演练活动密切联系预案,目标明确,指挥有序
1
(2)开展了针对各类脆弱人或外来人员的演练
2
元宵节是法定节假日么(3)社区居民参与程度高,社区内单位、社会组织或志愿者等多方广泛参与
2
3.5演练效果评估(3分)
(1)演练活动过程有文字、照片、录音或者录像记录
1
(2)演练活动效果有社区居民满意度访谈或者调查
1
(3)针对演练发现的问题,有改进方案等
1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