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你在一起》
小提琴的乐声,在人失意,孤独的时候,总能人力量和信心,点亮人生旅途上的路灯,拂开精神灵魂上的浮尘。音乐于电影,是魂魄。《和你在一起》把音乐和亲情,这两个超越年代、超越地域、不分种族、不分语言的人类精神结合在一起。 在一个多小时中,随音乐感悟,看亲情落泪。因为有音乐作为故事的主要元素,通篇的小提琴背景,有舒缓,有紧凑。
影片开始,小镇上第一富豪的媳妇生孩子,刘小春“拉段带劲的”摧产,小春来了段《吉普赛之歌》华彩部分,为小春的琴艺、水平定了个位,也使电影有了一个独特而充满生活气息的开端。
在少年宫的江老师给刘小春上最后一课的时候,钢琴和小提琴完美的结合在一起,柔和辉煌的光打在一直邋遢的江老师的脸上, 呈现出美好、圣洁的图像,配合音乐,令人觉得人生美好的东西不过如此。刘小春琴人和一,即使不辜负江老师的教诲,也是表达自己对江老师的留恋。江老师说过他有音乐.是的, 因为我们有音乐, 所以我们不孤独!就这样这首李斯特的《第三号慰藉曲》在耳边回荡。
小春在车站遇到莉莉、后来又在胡同里重逢,在心中产生爱慕,先后配上《瞑想曲》一类比较柔美的小提琴独奏曲,表现少年心中萌发的感情。陈凯歌在电影的另一个场景中,通过余教授之口,对这样的音乐有意无意的作了注解。在那个场景里,莉莉混进音乐学院余教授的课堂,想机会为小春卖琴作解释。余教授正在讲解维瓦尔蒂的《四季》,他讲到他十三、四岁时,在大雨中偷偷听《四季》,“心中有一个秘密,要和音乐倾诉”。电影结构处理的非常细腻。
一段比较长的音乐蒙太奇,出现在刘成到饭店打工,一队人马骑着自行车准备出发送外卖,镜头在刘成辛苦奔波和小春按江老师的要求“不要动琴,要用心去体会音乐”读谱之间切换。背景音乐先后快速切换西贝柳斯的《小提琴协奏曲》第三乐章、拉洛的《西班牙交响曲》快板乐章、勃拉姆斯的《小提琴协奏曲》第三乐章、《吉普赛之歌》的急板、回到勃拉姆斯的《小提琴协奏曲》第三乐章、升桑的《引子与回旋》、维尼亚夫斯基《第二小提琴协奏曲》第三乐章、再回到升桑的《引子与回旋》。了了数语,却点明了岁月如梭,老父奔波忙碌,少子琴艺突进。
后来刘成到音乐厅送饭,无意中听了一场音乐会,演奏的是李传韵演奏的是维厄唐的第五感恩简短精辟
协奏曲,不是帕格尼尼的协奏曲。在这里选一首比较炫技的乐曲可能是想铺垫余教授的水平吧。
电影中又一次出现的音乐是李斯特的《第三号慰藉曲》的小提琴改编曲。莉莉精心准备给男朋友过生日却发现是自作多情时也采用了李斯特的《第三号慰藉曲》,每一次都是音乐来安抚需要慰藉的心灵。
在电影的后半段,布鲁赫的《苏格兰幻想曲》中的柔板部分成为深沉挚爱的音符。在《苏格兰幻想曲》的音乐背景下,刘成在建筑工地上挥汗如雨。也是在在《苏格兰幻想曲》的音乐背景下,刘成和莉莉把对小春的爱和关怀一丝丝地织进红的毛衣里。
另一个细节,莉莉的男朋友用小春卖琴买下的白裘皮大衣骗莉莉说是自己买的,莉莉不知实情,高兴地在镜子前试衣,音乐是格什温爵士风格带有讽刺意味的小提琴曲,用以陪衬“男朋友”的丑陋。
电影的压轴音乐,余教授为刘小春准备的参赛曲目——《柴可夫斯基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曲子作于1878年。是柴科夫斯基最著名的作品之一,与贝多芬的D大调、门德尔松
的e小调、勃拉姆斯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并称为世界四大小提琴协奏曲。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重于创作者和演奏者内心情绪的流露,表达细腻,旋律动人,音乐语言纯真朴实,那种浓郁的忧伤感恩的俄罗斯民族彩。是对俄罗斯伟大母亲国的颂赞。与这部电影的基非常契合,相得益彰。
影片的结局,小提琴的演奏和电影,都是极富表现力的艺术形式。在影片结尾,刘小春在喧闹的火车站,余教授的另一个学生林雨在富丽堂皇的演奏大厅,同时演奏这个曲子。镜头不停的切换,一会儿火车站满是泪的脸,一会儿演奏大厅乐队的倾诉。穿插着黑白调的回忆:十几年前,刘成抱着捡来的刘小春,背着小提琴在火车站焦急的寻。电影语言和音乐语言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情不自禁的感动。琴重新回到小春的怀里、心中,父子相聚,江老师和莉莉左右相随,所以善的东西都融合到一起。只有在这时,我才真正清楚了电影为什么用《和你在一起》这样一个看似平凡的名字。这个“你”,不单是慈父、恩师,也不单是母亲和情人的化身,而是真情,是艺术。《和你在一起》,就是和真情、和艺术在一起!将一切名利抛开只剩下最圣洁的亲情。
结尾,不同的平台 两个世界 音乐就是如此 特别是江老师的那句 因为就是我的世界 每个人
无论贫穷也好 富贵也好 始终要有一个属于自己的世界 那是你精神上的支柱 心灵的慰籍 是无所不催 无可撼动的 亲爱的朋友 你已经拥有了自己的内心世界 或正在寻属于你的世界吗? 其实,这就是我们生命的可贵之处。音乐是需要真实的情感的,所有的艺术都需要它,没有情感的艺术是空洞的艺术,没有情感的音乐就只是音符的物理堆积,不可能有感动。小春的不平坦的人生本身就锤炼了他的内心世界,让他比生活在幸福环境里的孩子更加懂得生活,懂得爱,懂得亲情。世界上大凡有成就的艺术家大多身世坎坷,生活是最大的课堂,对艺术尤其如此。 这部电影中亲情,师生情,友情,个人的心机等等故事套路简单,但表达的却很细腻。很感人的电影,说到感人,不是让人泪流满面的,而是看到最后让人感觉很踏实,很舒服
《钢琴家》
透过一个钢琴家影片讲述了犹太人的悲惨命运
很自然的被片头流水般倾泻的钢琴声吸引,可惜当天才的钢琴家面临残酷的战争和惨无人道的屠杀时显得那么惊慌失措。他受尽屈辱,苟延残喘的活着,也许此时剩下的只是生存的本能。
当主人公在废墟里为了打开一个罐头而被德国军官发现时显得如此卑微,也许是为了活命,或者说当时的情况根本别无选择,他战战兢兢的顺从了军官的要求,此时影片达到最高潮。阳光洒在钢琴家的脸上,慢慢的,音乐随着指尖流动释放出压抑长久的感情,画面如么的唯美,可是摆放在钢琴上的那个罐头显得那么突兀,让我觉得有一丝可笑和悲哀。
双手可以在钢琴上飞舞的人. 音乐,永远是一切痛苦的良药
最感动我的地方也许就是影片的真实而不刻意煽情。斯皮尔曼虽是主人公但不是英雄。看着同胞被一毙命,他会心生同情,但更多的只是远望和离开,还有害怕。为了逃离德国人地毯似的搜查,他可以四处躲藏,装成死尸伏在地下,不顾尊严。吃任何可以吃的东西,饥饿无时不在。全片中看到他两次失声而哭,一次是家人及大部分犹太人都被一批批地像运牲畜一样地运往集中营,只有他逃离出来,独自一人走在杂乱废弃的街道上。还有一次是他战战兢兢的带着后来帮助他的德国军官看自己的藏身之所后的痛哭。这两次痛哭既不是绝望,也不是宣泄悲愤,仅仅是人物的心理承受能力失重的流露。他看到钢琴而不能弹的时候没有哭,因为这是他可以承受的,他不需要以哭来博得同情。能够轻拂琴键,在手中比划着弹他已经满足了。
最初的开始是瓦拉迪斯劳·斯皮尔曼在波兰电台作现场演奏的场面。当空袭来时,大家都匆忙逃命只有他仍然坚持弹完这一曲。待到骚乱结束,他也一曲终了带着额头上的伤走了出来。真是一个执著的钢琴家,也许这也是每一个艺术家皆有的特质。
就这样一个彬彬有礼、年轻英俊的绅士沦落成形容槁枯、肮脏邋遢的流浪汉。可是即使如此瓦拉迪斯劳仍没有放弃音乐,当初从集中营里逃脱时没有现在仍没有。他在荒凉的废墟中落魄地寻食物时,淡淡地响起了《月光奏鸣曲》竟然露出了平静的表情。当我们失去尊严、放弃信仰后也许只有音乐才能让本已麻木不仁的人们清醒。最后,在寻食物时竟然遇见德国军官,就算如此瓦拉迪斯劳的手仍不离那罐罐头。是的,为了能在弹钢琴他必须活下去。很幸运,当军官听了瓦拉迪斯劳弹的钢琴后放了他,准确地说应该是被他的钢琴所打动。音乐,这上帝的馈赠联系着世上的每一个人。此后,这位军官冒死掩护着这位伟大的音乐家。突然地被打动,对于站在对立面的两个人能摒弃一切的怀疑与仇恨,只因都热爱音乐从而帮助对方。其实多数的人并不是互相憎恶,只是被历史的洪流所推动、为集团的信仰所影响,到最后只是使众多无辜的人们含恨死去。
最后的结束依旧是瓦拉迪斯劳·斯皮尔曼现场演奏的场面,只是这次他是在辉煌的音乐厅里,
也终于看见他欣慰的微笑。在经历这场浩劫后,对于生命新的感悟使他得到了更多人的认同。
我始终相信音乐无国界。在战乱之时,每个人都渴望胜利与和平。每个人都希望听到是流畅而优美的音乐,而不是令人时时紧张且恐惧的声,炮火声,哀嚎,已经哭声。那个德国军官是因为一份对生命的热爱而帮助了主人公,打仗不是他的初衷,他希望每个人都活着,不论是波兰人,犹太人,德国人还是俄国人。
他的第二所避难的屋子里摆放着一架钢琴。影片虽没有太多的叙述,但仍有精彩的描写。对于一个钢琴家,面前放着一架钢琴,打开琴盖,安置好琴凳,坐下身来,却就是不能按下任何一个琴键,这无疑是一种折磨。所以,当电影中的琴声辉煌的响起,我的心中升腾起热血的时候,钢琴家舞动的十指只是漂浮在琴键的上空而已。
穿越火线登陆超时 用音乐敲击灵魂
端午节股市放假安排2022影片是随着斯皮尔曼的优美的钢琴声开始,但很快就没德国人的炮火所中断,没想到的是这炮火竟足足持续了5年的时间,影片的大部分时间都描写的是斯皮尔曼在二战中逃难的经
历,一开始帮着家里面的人那倒就业许可证,之后被救到给德国人做苦力,再到最后四处躲藏,大部分时间是和钢琴没有关系的,但也是影片最最令人揪心的。
斯皮尔曼以一种无声的方式,似乎是一种逃避,似乎是一种软弱,又或是他自己方式的一种抗争。
教师节手工礼物大全 当德国人战败,当他穿着那件德国军官的大衣踉跄的走到街上想拥抱自己的同胞是,又险些被当做德国人被击毙,这也为他这段让人无法想象的经历画上了一个句号。
最后,当钢琴声再次响起时,他的心中在想些什么呢?是朋友,家人,还是自己的灵魂……
斯皮尔曼离开犹太人隔离区后,四处辗转,他的住所有一架钢琴,却不可弹奏,否则会暴露自己,但音乐对他的诱惑实在太大,于是他慢慢调整好椅凳,坐下来整理了一下思绪,仿佛要来一场真真正正的音乐会,消瘦的双手悬在琴键上,十指翻飞,却不敢触到黑白的琴键,双目微合,肖邦的乐曲在他心中自然的流淌,心中的快乐难以言喻,仿佛此时的他忘掉了生死未卜的父母与亲友,忘掉了随时会突袭的秘密警察,忘掉了占领区中一幕幕惨
景,只身来到只有美妙音乐的圣地,一时间压抑的心情得以排解。这可以看做音乐给予他生的热情!
会计学就业前景德军节节败退的节骨眼上,斯皮尔曼还不长眼的寄居在了一处德军休整的破楼里,接着他遇到那个爱好乐曲的德军上校,以一曲肖邦的升C小调夜曲打动了这个儒雅的德国军人,从而赢得了生的希望,这怎么看怎么想一出生命的喜剧!!
听着马勒的交响乐,在第九交响曲的深邃和不规则中思索《钢琴家》的主题。反复想起肖邦的第一叙事曲,表达波兰人反抗外敌侵略的作品。
影片的音乐和镜头的处理都十分的得体,音乐仅仅响起了四次,片头,钢琴家在电台演奏,那是临战之前最后一次演奏,修长的手指和飞扬的神采,艺术的光环笼罩在他身旁,不幸电台遭到袭击,他却还是坚持演奏,直到不得不离开;中间一次是在钢琴家藏身的房子里,修长的、已经肮脏的手放在键盘上方,优美的音乐在幻觉中响起,一切都是破旧的狼狈的,只有对艺术的热爱依旧;第三次是在废墟的房子中在德国军官的面前,那是令人的灵魂动容的声音;第四次又是在电台,战后恢复的华沙电台,我们看到和听到的是时间和战争带不走的东西,是文明的灵魂和精髓。还有镜头,在华沙犹太人区,在第一个屠杀
的夜晚,镜头安静的从下到上,顺着斯皮尔曼家的视线,顺着德国兵的脚步,线条清晰得几乎不可置信。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