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问题
1、水土流失问题 我国典型地区:黄土高原、南方低山丘陵
地区
A.黄土高原为例 产生的原因:
(1)自然原因:①黄土土质疏松、垂直节理发育;②季风气候, 降水集中,多暴雨③植被稀少
(2)人为原因:①植被的破坏;②不合理的耕作制度;③开矿。 B.南方丘陵山区
产生原因:①农村生活用能短缺,植被破坏②季风气候, 降水集中,多暴雨;③以低山丘陵为主,地形有坡度等。
整治措施: ①发展立体农业;②解决农民生活用能问题(大力推广生活用煤);③进行炉灶的技术革新;④大办沼气和营造速生薪炭林。
2、荒漠化问题 我国典型的地区:西北地区 产生的原因:
(1)自然原因:①地表覆盖着深厚的疏松沙质沉积物;②大风日数多而且集中;③处内陆地区,气候干旱降水少。
(2)人为原因:①过度樵采; ②过度放牧;③过度开垦; ④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治理意义:①有利于因地制宜地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
②有利于保护土地资源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 ③有利于促进生态和经济可持续发展。
3、干旱缺水问题
我国典型地区:华北地区、西北地区:青春有你2预告片
产生原因(华北地区):
(1)自然原因:①降水变率大;②春季蒸发旺盛;③温带季风气候, 全年降水少, 河流径流量小;
(2③浪费多,利用率低;
④春季春种用水量大。4、土壤次生盐碱化 我国典型地区:黄淮海平原、宁夏平原、河套平原等 产生原因:
(1)自然原因:①降水少,气候干旱;
②气温回升快,蒸发旺盛; ③地形低洼,盐类物质聚集; ④地下水位上升。
(2)人为原因:①不合理的灌溉(大水漫灌);
原装电池②不合理的水利工程建设 (渭河平原)
5、黄淮海平原中低产田的治理
中低产田——涝洼地、盐碱地、风沙干旱地、水土流失地、红壤贫瘠地
1)、辽阔的冲积平原——宏观平坦,微观起伏不平
山麓 缓斜平原 高 山前冲积扇 土地质量高
冲积低平原 主体
滨海平原 低 地势极低 中低产田集中区
严重的旱涝、盐碱、危害
干旱:春旱4~6月,春温回升快,蒸发上升,夏季风未到 洪涝:7~8月,降水集中,多暴雨+地势低平 盐碱:水盐运动 春秋返盐,夏积盐 冬稳定
2)、问题
⑴中低产田的综合治理:
①低湿地的治理与开发 (因洼制宜 鱼塘—台田模式);②盐碱地的冶理与开发 ⑵水资源短缺
⑶风沙危害---沙尘天气 3)、盐碱地治理措施
①井排井灌:抽取盐水,补充淡水,使咸水淡化;②引淡淋盐:引淡水灌溉,降低作物土壤根区含盐量,使土体脱盐; ③农田覆盖:覆盖物覆盖农田,抑制水分蒸发返盐,控制耕作层盐分含量;④生物
措施:营造防护林带,涵养水源,降低盐度。 6、地面塌陷
产生的原因:①过度抽取地下水,并且下渗减少;②城市建设高层建筑;③地质结构不结实;④地下采矿 危害: ①地面下沉,建筑物倒塌,道路破坏等
②沿海地区会引起海水倒灌,进而导致土壤盐碱化
7、赤潮
我国典型地区:珠江口、杭州湾、渤海等。 多发季节:夏季、5—10月 产生的原因:
(1)自然原因:①水温高,利于藻类繁殖; ②静水;静风,不利于污染物扩散; ③海域相对封闭,海水净化弱。 (2)人为原因:①沿岸地区人口稠密、经济发达,排入海洋的工业和生活污水多;
②农业生产过程中大量使用化肥、农药;
③由于海洋开发程度高和养殖业规模的扩大,严重的污染了养殖水域。
8、咸潮 咸潮多发生在沿海(或河口)地区,以冬季最为严重 形成原因:
9、酸雨
分布:西欧、北美、日本;我国南方地区 成因:燃烧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 危害: ①河湖水酸化,影响鱼类;
②土壤酸化,危害森林及农作物; ③腐蚀建筑物和文物古迹;
治理措施: ①控制抽取地下水;
②实行雨季回灌
④危害人体健康。
10、光化学烟雾:
成因:汽车尾气中的碳氢化合物在太阳紫外线照射下发生光化学反应。 分布:地形条件不利于气体扩散的谷地和汽车尾气排放多的大城市。 危害和:降低能见度,影响交通。损害植物和人体健康。 对策 控制汽车尾气排放量。 11、沼泽的保护
我国典型地区:三江平原。
沼泽的形成:①纬度高,气温低,蒸发量小
②地下冻土层形成不透水层,下渗弱
③地势低平,地表径流排泄不畅,土壤中水分积聚过多 ④气候湿润,多条河流交汇且有凌汛,来水多 ⑤植被覆盖率高,涵养水源能力强
开发利用的关键:排水。协调好粮食生产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
开发利用的负面效应——气候变迁(盐渍化土地面积扩大;河川径流量减少;地下水位下降;动植物资源减少)
湿地的保护措施:①建立保护湿地的法规,增强保护湿地的意识,加大湿地保护的投入;②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好现存的天然湿地;③对已经围垦的湿地逐步退耕;④采取工程措施,恢复已经退化的湿地;⑤建立湿地资源信息库。 12、保护生态环境的措施:
(1)教育手段:加强环保教育,树立环保意识; (2)法律手段:建立健全法律法规,规范行为;
(3)技术手段:通过技术减少排放、回收利用、变废为宝、对生态环境问题进行治理; (4)行政手段:政府宏观调控、行政干预,关停排污企业,追究法律责任; (5)经济手段:、收取排污费等。
自然灾害
(1.气象灾害2.地质灾害3.水文灾害4.生物灾害)
例如旱灾、洪涝、台风、风暴潮、冻害、雹灾、海啸、地震、火山、滑坡、泥石流、森林火灾、农林病虫害 1、洪涝灾害 我国典型地区:东北;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 淮河流域;珠江流域等 产生的原因:
中国十大名校最新排名
月入过万的小生意(1
河、珠江);④河道弯曲(荆江河段);⑤台风的影响; 水系、树枝状水系);⑦缺少天然的入海河道(淮河); (2②围湖造田,湖泊蓄洪能力减弱;王者模拟战
台风有利方面:
①带来丰沛降水,缓解长江中下游的伏旱, ②缓解高温酷暑天气
台风灾害:强风
特大暴雨 风暴潮
(一)自然原因:
1.水系特征:(1)季风气候,降水集中;流域广,支流多,干流汛期长,流量大 (2)中下游多为平原,河道弯曲,水流缓慢,水流不畅。 中上游植被破坏严重,含沙量大,泥沙淤积河道;
3.气候特征:有些年份,气候异常,流域内普降暴雨,造成洪水泛滥。 (二)人为原因:
1.植被破坏 过度砍伐,植被破坏严重,水土流失加剧,造成流域涵养水源、调节径流、削峰补枯能力降低;泥沙淤积抬高河床,使河道的泄洪能力降低。
2.围湖造田,泥沙淤积,从而导致湖泊萎缩,调蓄洪峰能力下降。天空是蔚蓝窗外有千纸鹤歌名叫什么
2、沙尘暴现象
我国典型地区:西北、华北地区
产生的原因: 治理措施:
(1)自然原因:①冷锋天气影响; ①制定草场保护的法律、法规,加强管理;
②气候干旱,降水少; ②控制载畜量; ③春季大风日数多 ③营造“三北防护林”建设; ④地表植被稀少 ④退耕还林、还牧
(2)人为原因:①过度放牧 ⑤建设人工草场
②过度樵采; ⑥推广轮牧 ③过度开垦 ⑦禁止采伐等 ④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3、台风
受台风影响的风向 ①根据气旋辐合判断风向 时间 多发生夏秋季节。主要发生海域为:西北太平洋
如何减小台风损失: 加强台风的监测和及时预报(气象卫星跟踪、沿海雷达监测);做好台风过境的准备;建立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营造沿海防护林;提高公众的防灾减灾意识
4、寒潮(在冷空气的影响下,如果一天24小时或一次过程,气温下降8-10℃以上,最低气温在5℃以下) 时空分布考虑源地、冬季风强弱、地形地势的阻挡等因素,
我国冬半年常发,影响范围大,除滇南、青藏高原、台湾、海南及四川盆地外。
灾害特点:降温辐度大、风力强、影响范围广,出现降温、大风、暴雪、冰害等灾害性天气。
寒潮的利:①冻杀害虫;②大雪缓解春旱(瑞雪兆丰年);③寒潮大风可利用进行发电,(是地球上热量交换的一种庞大“机器”) 5、地震: 我国雨带的移动规律: 4-5月,雨带从南部沿海登陆;
6月中旬,雨带北移到长江中下游地区,
在江淮之间摆动一个月左右(梅雨);
7月中下旬到8月,雨带北移到华北、东北等地,
长江中下游地区则处在副高控制下出现(伏旱);
9月开始雨带南移;10月雨季结束。
(6、7、8月西南、两广地区还受西南季风影响)
形成原因:位于板块的交界处,地壳活动剧烈,地球内能的释放。
造成重大人员和财产损失的原因可能有:①震级大,破坏性大;②震中距短;震中附近城市分布多,人口集中;③浅源地震;
④地面建筑的抗震能力差;⑤发生的时间可能在夜间;⑥震区交通不便;⑦诱发其他灾害等
减轻灾害的措施:①积极开展防灾、减灾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和减灾意识;②建立灾害监测预报体系;③加强地质灾害的管理,建立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④提高建筑物的抗震强度;
⑤加强国际合作等。
6、火山
火山的形成:地下深处的岩浆,在巨大的压力作用下,有时候会沿着地壳的薄弱地带喷出地表,岩浆冷却凝固之后形成的山地就是火山
影响:不利:火山喷发的火山灰和熔岩流,常常破坏田园、建筑,有时引起地震。有利:可能带来丰富的地热、温泉;肥沃的火山灰土和硫磺等资源,许多火山地区已成为旅游和疗养胜地;阳伞效应,抑制全球变暖等。
7、西南地区地质灾害严重形成原因:
(1)自然原因:①山区面积广大,岩石破碎,风化严重;②干湿季分明、暴雨集中;③地壳运动强烈、山体中断层发育。(2)人为原因:对植被的破坏。
治理措施:恢复植被;护坡工程等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