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范曾先生书画的鉴定
崔自默
因为我是范曾教授的第一个博士生,对范先生不同时期的绘画风格有所研究,对相关资料也很熟悉,又不是惟利是图的商人,所以,经常有人拿着所谓范曾书画来请我鉴定。
之所以说“所谓范曾书画”,就是说有的是真品,有的则是借用“范曾”署名的赝品。
一般而言,只要字画还没有装裱,不用打开,我从折叠着的纸张的背面,就可以断定出字画的真伪。
“不用打开”,之所以敢如此断言,是因为中国书画有“力透纸背”之说。范曾先生主张“诗魂书骨”,其绘画线条有书法用笔的力度与节奏感。其次,范曾先生的用纸和用墨、用都很讲究,所以在很熟悉之后,从背面来判断不是太难的事情。
在画面打开之后,我一般判断起来不会超过五秒钟。“崔五秒”,是我鉴定范曾先生字画得到的绰号。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我这“崔五秒”,不是简单的凭感觉的枉然判断,那需要相关知识和资料的全面熟悉。
宝宝名字大全2013范曾书画的风格,在三四十年之内,有所变化,更有所统一。很多人说范曾绘画缺少变化,这么说只是表象,其实,范曾先生的书画风格一直在变化,或者说在一直完善。孔夫子说“吾道一以贯之”,正因为在变化中求统一,在风格稳定中求完善,才有了范曾先生书画的雅俗共赏,得到市场的长久认可。
也正因为有好的市场,所以有很多“所谓范曾书画”流通于市场。范曾先生自己说过,“求真迹,万之一”,意思是说他的真画只占市场流通量的万分之——他这么说,既是自豪,也是无奈。
因为很少能见到真迹,没有相互比较,所以很多人难以判断一张作品的真伪,以至于把赝品当真品,或者偶人径直认为范曾先生书画水平不过如此、很一般。假如把一张真迹与一张赝品放在一起,即便是外行,也比较容易凭直觉来做出正确的选择。真迹是有“气场”的,无论是笔墨力度、线条质量、细节变化、设高雅、人物神采,都非同凡响。
有人以为,范曾先生画画只使用自己的专用纸,比如带有水印“范曾艺苑”或者“荣宝斋庆祝建国五十周年”等字样的特制纸,事实上,范曾先生使用过很多种类的纸张。这些所谓的专用纸,也有纯是伪造的,所以认为使用专用纸的画就是真的,必然会犯错误。
可见,纸张不是判断范曾书画真伪的依据。诺贝尔和平奖得主
近年来,收藏界有一个习惯,就是收藏字画的人特别要求作品与作者本人的合影照片,以证真身。事实上,照片可能是伪造的,是在电脑上经过移花接木而合成的;也有的是照片为真,但照片上的画与眼前的画未必是同一张。有一次,我见到一张“所谓范曾先生”与一张作品的合影照片,因为太熟悉先生的面貌,所以我一眼就看出照片上的人不是范曾先生本人。就我所知,由于特定的原因,范曾先生基本拒绝与作品合影,所以,只要卖主特别强调作品带有合影,基本就值得怀疑了。
根据我的经验,带照片的范曾书画,基本为赝品。
考导游证关于鉴定证书,不管是出于权威机构或者署名权威人士,我的意见是它不足为据。只要花钱,鉴定证书可以买来,或者有人自己直接伪造证书。不管什么“专家”,都只能针对特定领域的某一路作品有所研究,不可能面面俱到。近现代书画大家很多,哪一个专家都不敢说一览无余、全面鉴定。至于研究范曾书画的专家,寥寥无几,即便有人专门研究,如果只是停留在文化价值与艺术风格的阐述上,没有丰富的社会实践与市场流通的相关经验,其意见也是不可靠的。
总之,带鉴定证书的范曾书画,也未必可靠。
和平精英怎么打有人以为,“来路可靠”的字画应该就是真的。所谓“来路可靠”,无外乎指作品出于官家、富户、名流,其实,有时也只是一说而已,不可轻信。给收藏品编故事,是古董这一行当的基本常识,所以谨访一时感情冲动,认假当真。我鉴定范曾书画,一般不会打听作品的来路,我只看画面本身。拿画过来的人,或许已经人鉴定过,或许已经走过几家画店询过价格,这些我都不在乎。因为对交易双方情况都不了解,所以一般我不会开口发表意见。我吃过亏,随便一开口直言,却砸了人家的买卖,买主感谢我,卖主却怨恨我。
现在,我立了一个规矩,不管谁拿来什么作品,只有先交了鉴定费,我才会发表我的意见。关于范曾书画的鉴定,尤其如此,知无不言。不交钱的作品,我可以随便看看,但不会发表任何意见。拿人钱就得说真话,或许可能无意中得罪了哪一方面,但是我只对作品负责,对我拿到的劳务费负责。
有时,鉴定人会要求我写一个书面鉴定意见,我会再额外收取相应的费用。至于这么一张纸将来有多大用处,那不是我要考虑的。我只代表我自己,也不敢说我是鉴定范曾书画的“第一专家”。我的意见别人相信与否,那是他们的事情。收藏者可以相信自己的眼睛,
或者相信他们承认的行内专家。拍卖行一般也有自己信任的专家,他们有各有各的主见与权利。对于现在还在世的画家,拍卖行有时会听取他们的鉴定意见,但画家的说法也不是绝对的“金口玉言”。画家有时会因为某些理由而真假混淆,倒也未必是故意或恶意的。
最后再次声明:我鉴定艺术品(包括范曾书画),只代表我自己的主张,我不会人云亦云,或见风使舵、朝令夕改。根据行规惯例,买家卖家在某一作品成交很长时间以后,也没有再回来“后账”的道理,因为任何鉴定家都不可能负责藏品的未来命运。艺术品的命运,除了藏家个人的心理因素,还受整个社会历史、时代风尚以及文化经济的综合影响。
左倾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