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交通发展模式对推动城市发展的作用
——以合肥市交通规划建设为例
姓名:陈锐 学号:2010211268 班级:10级公管一班
摘要: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推进,城市重点发展方向和空间布局结构将发生战略性转移,城市各项规划建设,特别是关系到城市总体发展目标实现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亟待必要的调整和完善。同时,面对日益严峻的城市交通拥堵以及机动化的迅猛发展,为适应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急需构建城市整体交通发展框架,制定可持续交通发展战略,并对城市交通进行全面的分析和论证,提出相应的规划方案和实施计划,构建整体交通发展框架,引导城市及区域协调发展,统筹各交通系统发展规划,合理规划重要交通设施布局,预留交通系统扩展弹性,支持城市空间的可持续发展。空调制热有必要开辅热吗
关键字:统筹;规划;弹性扩展;协调
随着我国当今城市化的推动以及城市人口的增加,城市的交通问题已经成为了极具关注性的问题,路网复杂、交通堵塞、设施配套不健全等问题越来越突出,与此同时诱发的一系列制
约经济发展、削弱经济活力的消极因素层出不穷,交通的合理完善规划,对整个城市的统筹协调发展以及可持续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面对这种境况,对于城市的交通发展模式是个重要的挑战,同时城市交通是一个集经济性与社会公益性于一体的领域,包括管理体制、城市规划布局、交通方式选择、公共交通运营组织、交通流量控制与管理方面的内容,涉及管理、法规、规划、工程、财政、环境、能源、信息以及人文等社会经济诸多学科领域。
一、面对城市交通的诸多消极因素,具体原因是:
1、道路容量严重不足,面对城市机动车数量的急剧增多,原本城市的双向四车道和双向六车道已经不符合城市车辆的行驶,车流量的增加,但是原有的道路容量无法容纳车辆的通行,导致常见的交通堵塞,甚至交通瘫痪,那么是什么样的原因导致道路容量不足呢?其一,长期以来城市人均道路面积一直处于低水平状态,据调查,目前全国37个百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中,有31个城市的人均道路面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道路建设不断上升交通拥挤却还如此严重,其直接原因是道路面积严重不足,我国的人均道路面积仅为发达国家的三分之一。其次,随着我国城市化的进程和推进,我国大城市正逐渐从市中心向郊区化扩
社保卡里面的钱可以取出来吗散,但是由于在郊区和新区的规划,导致基本上城市扩展的道路分布在郊区或者新区,市中心的道路变化很小,相对以前来说,城市中心的道路面积没有相应的增加,反而有减少的趋势,由于市中心的区位,绝大多数人向市中心靠拢,导致交通量的增加,带来城市交通负载负荷现象的产生,与此同时,我国城市道路中违法占道现象严重,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并且,随着城市贸易的繁华,城市摊贩、集贸市场、临时停车场所侵占了扩宽道路的容量,同时这种负面的影响不仅使交通的流畅度变得缓慢,同时造成的时间浪费和行车成本大幅度提高,与此带来的对于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具有不可忽视的,根据上海市城市道路交通现代化研究报告,其直接经济损失要占整个国民生产总值的l%,有的大城市可能达到所在城市国民生产总值的lO%左右。以合肥市为例,面对此前合肥市城市建设,拓宽了原有的机动车道路,同时增强了立交桥的通行能力,缓解交通压力对于城市经济力的负面的影响,但是对于日益城市的发展,现有增加的道路对于交通压力的改善并没有明显的作用,随着城市道路的整改,基本上在原有道路封闭半封闭的基础上进行,这样恰恰会加大原有道路的压力。
2、私家车数量的增多,汽车的市场占有量增加速度过快。随着经济的发展,当前物质文化的提高,人们更多的时候追求享受型资料消费的提高,最近几年是城市机动车数量增多最
快的年份。以合肥市为例,截止2013年2月8日,合肥机动车保有量已经突破100万辆,平均每天约有400辆车上牌。回望合肥机动车保有量历史数据,2009年3月24日,合肥机动车保有量为40万辆,平均每天有200辆机动车上牌,不到四年时间,合肥机动车保有量增长了近60万辆,现在平均每天上牌量比2009年数据翻了一番。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改善,私人汽车拥有量中载客汽车特别是小轿车在汽车保有量中所占份额进一步提高。进入21吉林购物世纪,是个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我国面临新的一轮汽车使用量的增长期,现有的城市道路网主干道之间密度较低、支线较少、功能混乱,属于低速交通系统,道路建设的供给能力难以适应现代汽车交通行驶的作用,阻碍了城市交通系统的进一步改善和提高,难以适应汽车化在城市的实现和保障。
3、交通管理技术存在缺陷,对于城市整体交通管理规划不当。由于历史和认识方面的原因,我国大城市中交通控制管理和交通安全管理的现代化设施普遍较少,合肥市从我省看来其交通管理设施应该算是相当好的,但是仍然存在不少管理疏漏,设施落实不完善,交通事故率居高不下的情况。同事“临时停车场”的普遍存在,在合肥市很多地方,许多车辆临时停靠在道路两旁和人行道上,这样严重影响了城市道路运行的流畅度,加剧了交通堵塞和事故的发生。随着城市交通管理系统的信息化与智能化系统的推进,对于城市道路的
整改与拓展,信息化与智能化无法与城市道路建设相同步,从而导致其系统不能及时落实和完善。
4、缺乏对整体的交通系统统筹战略规划。面对城市交通的建设与变化,城市交通系统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既要研究交通需求和供应的平衡,也要统筹考虑人力财力物力以及地理位置等因素。面对当前经济的快速的发展,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城市整个交通系统的的统筹规划尤为重要,同时也是一项决策性很强的工作。
二、城市交通发展模式转变的主要对策:
1、加强城市交通道路建设,建立立体式交通网络。据相关资料统计,高速公路的疏通能力是一般公路的几十倍,我省高速公路的发展是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的,合肥市是全国42个国家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和179个国家公路运输枢纽之一。合肥市公路网络区域干线主要由高速公路和国省道组成,与合肥市相关的国家干线有沪蓉高速(上海-成都)、沪陕高速(上海-西安)、京台高速(北京-台北)。在合肥市域层面,沪蓉高速、沪陕高速分别为合宁高速、合六叶高速,合安高速为沪蓉高速联络线;京台高速安徽段经过合肥-无为-铜陵,合铜黄高速为蚌埠-黄山段并行线。上述国家干线高速公路共同构成合肥
市高速公路网络,是合肥重要的对外放射道路。与此同时合肥绕城高速的不断完善,整个合肥市外围交通处于以高速公路为轴的互通式形式,这样其外围交通的疏通能力将得到很大的提高。面对城市内部的交通压力,随着城市汽车拥有率的提高,城市道路车流量密度的增加,由以前的间断性车流成为了连续性车流。也就是车流的特性是连续流的特性,而城市道路(除快速路外三清四帝)全部为间断流交通特性,两者的特性是不匹配的。那么怎么样改变这一项矛盾的因素呢?只有将原有城市提供的间断性通行改变成连续性通行,即在平面交叉路口建设地下人行通道、高架快速公路桥,形成立体交通,提高通行能力,才是解决堵车的长效办法,也是解决城市堵车的根本途径,否则,堵车问题是不可能彻底解决的。以合肥为例,金寨路高架桥、长江西路高架桥、繁华大道下穿桥、南一环下穿桥等,随着这些高架桥以及下穿桥的建设发展,那么城市内部的“七经八脉”将顺利打通。
2、对城市道路交通进行远景规划、弹性扩展性分析。城市对道路的布局要有科学合理的远期规划。用地和预留地要考虑城市的发展及建设标准。以合肥市道路的规划为例,打通一环。近期应形成城市第一条交通性环路。环线与各放射性干道的交口需要重点加以治理,以确保一环路的畅通,分流穿越老城区的交通。建设二环。在近期打通一环的同时,若资金许可,亦可适当建二环部分道路,以缓解市中心及建成后的一环的过境交通压力。规划
三环。未来城市发展后,一环、二环皆作为市内交通性干道,过境交通由三环分流,要规划好三环线的道路走向,留下空间与通道,以备发展。完善支路网络,提高道路网密度。市区内除骨架道路外,辅道建设也应予以重视,以分解干道压力。这样在城市交通推进的过程中,做到弹性扩展的原则。随着安徽行政区域的变动,巢湖市的居巢区被划入合肥市,沿江城市的地理区位显现出来,城市内部的交通压力可以通过巢湖以及内河运输得到缓解。同时随着新桥国际机场的顺利落成,航空运输能力也将得到提高,合肥市的整体交通将从水陆空方面得到合理优化、弹性扩展与推动,整个合肥市的交通系统远景规划将得到合理有效的落实。
3、推动城市交通智能化、信息化进程。充分运用交通系统建设理论,科学优化道路交叉口设置。交通管理部门应积极会同道路建设部门,对交通拥挤路口进行科学改造,拓宽道路交叉口,科学增加车道数,提高道路运行能力。结合道路交叉口流量流向,合理设置道路车行道和宽度。合理配置交通信号灯,减少交通延误带来的负面影响。同时加强路面执法力度,打击交通违法行为和不文明行车行为,对于不良影响予以严格打击。以合肥市为例,合肥市制定详细的道路交通法律法规来加强城市交通系统建设的合理化运行,同时随着科技文化的提高,在道路交叉口安装监控探头,限速雷达等智能化设施,来进一步优化
城市交通运行环境。
三、结语
我国城市交通问题错综复杂,解决交通拥堵问题刻不容缓,它直接关系社会经济建设和广大市民的切身利益,交通顺畅与否直接影响到城市功能的发挥和城市运转的效率,解决交通发展模式要结合我国的国情,以及当地的实际情况,加强城市交通道路建设,建立立体式交通网络,对城市道路交通进行远景规划、弹性扩展性分析,推动城市交通智能化、信息化进程。随着科学完善的落实合理的措施,那么城市交通发展模式的合理运行,将对城市的发展具有引领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孙欣梅经典恐怖片排行榜.《解决城市交通拥堵问题的对策浅议》[J].经济师.2010年第九期
[2]杨成国、李英子.《我国大城市交通拥堵问题对策研究》[M].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7年12月第四期
[3]李兰冰.《我国城市交通拥挤原因分析及其对策研究》[J].理论学刊.2005年6月第23期
[4]李维生.《大中城市交通拥挤堵塞问题的分析及对策》[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
[5]谭德荣、曲金玉.《我国城市交通拥挤原因及缓解对策分析》[J].山东工程学院学报
[6]王辑宪.《国外城市土地利用与交通一体规划的方法与实践》[J].国外城市规划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