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蛙增养殖关键技术措施
/•2021年第6期
74
林蛙的一生要经过胚胎期、蝌蚪期、幼蛙期和成蛙期4个发育阶段,经历水中栖息(蝌蚪期、越冬期)和陆地栖息(幼蛙期、成蛙肥育期)两种生活环境变换。蝌蚪期一般分为蝌蚪初期、中期、后期和变态期。其中蝌蚪变态期是蝌蚪期最关键阶段。本文综述了林蛙增养殖核心技术,并总结了林蛙增养殖中的几个关键时期的管理要点,以期为林蛙增养殖提供参考。
林蛙增养殖关键技术措施
文/黄权1 刘新宇2
林蛙是两栖动物,包括较多种或亚种。目前通常所说的林蛙是指东北林蛙。东北林蛙(Rana dybowskii Gunther )是分布在长白山脉的主要蛙种,可驯养利用,历史悠久,是水域和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较高的生态、经济和社会价值。调查数据表明,全国现有蛙农约36400户,从业人员约52万,年产值约200亿元。
一、林蛙增养殖核心技术
根据多年从事林蛙增养殖积累的经验,将林蛙增养殖技术总结为九个字,即“水、种、饵、林、繁、密、养、防、管”。水是指养蛙需要的水源、水质、水量和水文,用于林蛙的抱对产卵、孵化变态和越冬休眠;种是指养蛙所需的种蛙和蛙卵或蝌蚪及幼蛙;饵是指林蛙幼体(蝌蚪)和成体(幼蛙、成蛙)所摄食的青绿叶菜、混合饲料、配合饲料和活饵料,在养殖过程中或者一个阶段中使用的人工繁殖饵料、自然繁生饵料或者配合饲料;林是指林蛙山林放养或圈养需要的林地、林型、树种等,草本植被、枯枝落叶和腐殖质层或者围栏及肥育场;繁是指种蛙和卵团繁殖发育及其需要的条件;密是指种蛙、卵团、蝌蚪、幼蛙和成蛙的放养密度和放养模式;养是指综合养殖模式和技术;防是指养蛙过程中防逃逸,防病害,防污染,防盗窃;管是指养蛙过程中的日常管理。“水、种、饵、
林”是养殖林蛙的基本条件(第一层次);“繁、密、养”是养殖林蛙的关键技术(第二层次);“防、管”是养殖林蛙的管理措施(第三层次)。
二、林蛙越冬管理要点
(一)林蛙越冬方式
冬眠期林蛙易大量死亡,林蛙水下越冬水温以1℃~4℃比较适宜,保持水溶氧大于4mg/L ,水深大于2m ,确证林蛙安静不食不动,眠深眠透。若冬眠不好,会造成林蛙体质消耗大,身体瘦弱,生命力降低,性腺发育不良,春季雌蛙产的卵团松散、受精率低,孵化率低。
1.河流深水湾越冬
河流深水湾是林蛙冬眠的理想场所,深水湾应加以修整,主要是加宽加深,扩大深水湾面积,增大容纳越冬林蛙的空间。在严冬季节,保证冰层下有1m 以上的水深。有流水的深水湾林蛙越冬密度应低于5kg/m 3。自然河道经过整修建成深水区,也可供林蛙越冬。保持水量不断流,水深达1.5m 以上。在深水湾或修整后的河道投放隐蔽物。深水湾或修整后自然河道在冬季最好有暖泉补给,保持河水不断流。
2.室外流水越冬池越冬
一般建在两山夹一沟的沟底或在现有水坑、洼地建造越冬池。严冬季
节要保持在冰层下有1m 水深。越冬池应设有进出水口,通常越冬密度为100只/m 2成蛙或幼蛙200只/m 2左右,有流水的越冬池林蛙越冬密度为15kg/m 3~20kg/m 3为宜。冬季有暖泉补给河水不断流。
3.室内越冬池越冬
一般要求越冬池池宽2m ,池深1m ,水深70cm 左右,设进出水口,池水要适时换水,缓慢流水更好。池水温度保持在4℃以下(0℃~3℃),不能结冰。越冬林蛙密度根据情况而定,一般林蛙越冬
密度为5kg/m 3以下或者500只/m 2~1000只/m 2。越冬池可以是水泥池或土池,土池内衬塑料薄膜即可,池底放树枝等隐蔽物。
4.流水越冬窖越冬
按蛙龄分池存放,池水深60cm ,池中放置瓦片,瓦片为隐蔽物。河水或蓄水池供水,保证供水不断流,适时调节水量。水体溶解氧以4mg/L ~6mg/L 为宜,水温在1℃~3℃,通风口可以调温。林蛙越冬密度为不超过30kg/m 3。
5.土窖越冬
土窖可以建在室内或室外。四壁用水泥抹面或用砖石砌成40cm 高的围墙,防止林蛙打洞钻入土壤中。窖顶设通气孔,适时调节窖内温度,窖底放隐蔽物,窖口要安装防鼠设备,防止老鼠侵害越冬的林蛙。越冬期间一定要注意温度和湿度,调整通风口和
喷水,保温补湿,使蛙体皮肤湿润,呼吸正常,防止二氧化碳中毒。窖温保持1℃~4℃,湿度90%。林蛙一般越冬密度为3000只/m2~4000只/m2。可以用贮蛙箱立体贮存,贮蛙箱可用塑料箱或泡沫箱。要保证适宜的温度、湿度、通风,并确保安静。
(二)林蛙越冬期管理要点
1.越冬环境条件
林蛙越冬是对寒冷季节的一种适应方式,分为水越冬和湿越冬。水越冬条件是:低温(1℃~3℃)、高氧(大于4mg/L)、微流(微流水)、安静和密度适宜。湿越冬(土窖)条件是:低温(1℃~5℃)、高氧(保证空气流畅)、高湿(地表湿度80%~90%)、安静且密度适宜。
2.安全越冬管理
观察林蛙越冬场所的水温、溶氧、水量和结冰情况,冰层下始终保持2m深以上的不冻水。保证水质清洁,微流水,投放隐蔽物(石块和树根),增加隐蔽性。保持冰上和周围安静,及时扫除越冬冰面积雪,增加光照。
保持适宜的越冬密度。流水深水湾林蛙越冬密度在5kg/m3以下;室外流水越冬池林蛙越冬密度在15kg/ m3~20kg/m3;室内越冬池林蛙越冬密度小于5kg/m3或者500只/m2~1000只/ m2;流水越冬窖林蛙越冬密度不超过30kg/m3;越冬土窖林蛙越冬密度3000只/m2~4000只/m2。
三、林蛙生殖休眠管理要点
(一)原因鹿的寓意和象征
生殖休眠是指繁殖的种蛙和经过第二年越冬的育成蛙,春季抱对产卵后,体能大量消耗,需经15d左右入土休眠才能恢复正常摄食生活,这种行为或方式称之为生殖休眠。生殖休眠是两栖动物繁殖后最虚弱的时期,也是影响其成活率的重要阶段,生殖休眠后存活率30%左右。
(二)生理机制
林蛙生殖休眠的目的是恢复体力,补充体能,也是为了度过饵料匮乏期,是水下冬眠的延续。生殖休眠
是林蛙从水中生活到陆地生活的一种
应激性反应,也是一种适应性反应。
由于气温和地温都低(小于10℃),
导致林蛙体温低,代谢缓慢,活动能
力弱,无法摄食;同时也是林蛙逃避
敌害,避免惊扰的有效方法。生殖休
眠是动物自然进化的正常生理现象。
(三)技术措施
在产卵场周围设休眠区,创造低
温、高湿、安静、隐蔽的休眠环境,
福特的车怎么样
有利于降低死亡率,提高存活率。休
眠结束后及时投喂开口饵料,如黄粉
虫、蚯蚓、蟋蟀等。
四、蝌蚪变态期管理要点
林蛙一生要经过胚胎期、蝌蚪
期、幼蛙期和成蛙期4个发育阶段,经
历水中栖息(蝌蚪期,越冬期)和陆
地栖息(幼蛙期,成蛙肥育期)2种生
活环境变换。蝌蚪期一般分为蝌蚪初
期、中期、后期和变态期。其中蝌蚪
变态期是蝌蚪期最关键阶段。
(一)适应性变化
诺基亚5233
蝌蚪变态期的适应性变化体
现在:幼体(蝌蚪)变为成体(幼
蛙);由水生到水陆两栖再到陆生;
鱼型运动(尾部摆动)变为鱼蛙兼用白百何被曝停工作
型运动(尾部摆动+四肢)再变为蛙型
运动(四肢);由出现后肢发育到出
现前肢;由有尾部变化为无尾部;个
体大、颜深变为个体小、颜淡;
由鳃呼吸转变为肺呼吸+皮肤呼吸;摄
食由主要器官发生转变摄食受阻(肠
长变短)再到基本停食;由蝌蚪从水
中获得热量转变为由幼蛙从大气、植
被和太阳中获得热量。
蝌蚪期经历7d~10d变态发育,身
体结构和功能发生重大变化,特别是
水生到陆生,鳃呼吸到肺呼吸和皮肤
呼吸,此阶段死亡率高。
(二)针对性技术措施
变态池池壁的坡度为20°~40°,
水位为15c m~20c m,水温保持在
15℃~25℃,设有遮荫设施。变态池
周围铺5cm左右枯枝落叶,便于幼蛙
隐蔽、捕食、保持皮肤湿润和登陆上
岸。变态期不喂饲料。
变态后幼蛙体格健壮,体重
0.5g~1.0g,跳跃捕食能力强,变态
幼蛙开口摄食森林中昆虫幼虫、黑光
灯招引的昆虫幼虫或人工饲养的黄粉
虫幼虫。变态幼蛙放养密度为300只/
亩~700只/亩。幼蛙登陆上岸和栖息
的地方要有杂草,要经常喷水和遮
荫,使地面保持潮湿。在已经确权划
定的林蛙增养殖区域设塑料围栏防
逃。
莫言作品五、蝌蚪期管理要点
(一)环境要求
5月中旬前,水温10℃~12℃,
水深20c m~30c m;5月中旬后
20℃~22℃,水深30cm~40cm。溶解
氧在5mg/L以上。水质应满足“肥、
活、嫩、爽”,肥指的是浮游生物
多,有机物和营养盐丰富;活指的是
水变化,藻类优势种交替出现;嫩
指的是清新未老化;爽指的是水体透
明度适中,溶解氧充足。
(二)食性变化
蝌蚪开口摄食卵胶膜,卵胶膜
相当于初乳,分为天然卵胶膜和人工
卵胶膜。蝌蚪在吃完卵胶膜后(一般
5d~6d左右)开始摄食藻类,包括人
苏州景点工培养藻类、浮游动物、蛋黄、豆浆
和磷脂粉。蝌蚪在20d~30d后食量增
大。主要摄食水中生物,包括植物、
蔬菜叶片、活饵料、膨化配合饲料和
卤虫无节幼体。变态期基本停食,少
量摄食植物和蔬菜叶片。
(三)开口饵料
蝌蚪在吃完卵胶膜后就开始摄食
水体中饵料。开口饵料包括卵胶膜、
微藻、轮虫、枝角类、卤虫无节幼
体、豆腐脑、鸡蛋黄和配合饲料等,
天然饵料和人工饵料相结合,营养互
补。
作者单位:1.吉林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  2.吉林省长春市新立城水库管理中心
2021年第6期 /•75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