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上海的新式里弄住宅
老上海的新式里弄住宅(附图)
新式弄堂住宅是在新式石库门弄堂住宅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一种新类型,最早约出现在20年代中期。 
新式弄堂的单元平面一般不再受单开间、双开间的限制,而是较自由地进行室内平面布置。起居室、卧室、厨房和卫生间有了明确的功能区分。一般都有较完善的卫生设备和厨房设备。有的还安排了汽车间。适用于小家庭居住。 
与石库门弄堂相比,新式弄堂最明显的区别是每家入口处的石库门没有了,代之以铜铁栅栏门。围墙高度被大大降低或用低矮栅栏代替,甚至干脆用绿篱隔断。小天井有时被敞开或半敞开的绿化庭院所代替。建筑形式更多地模仿西方式样而很少采用中国传统装饰。 
新式弄堂一般为三层高,在采用砖墙承重的同时也大量采用钢筋混凝土构件。钢窗已相当普及。
从总体布置上看,房屋的通风、朝向受到重视,故一般都是呈横向联立式。弄道宽度增加了,一般多在5米以上,不仅考虑到私人小车的回车需要,也考虑到了消防通车的需要。
其代表建筑有20 年代的淮海中路尚贤坊,延安中路的四明村;30 年代的延安中路福明村,浙江中路的新德里, 延安中路的慈惠南里。
空间品质 城市精神——上海新式里弄民居文化分析
王富臣 莫天伟
Spatial Characteristic and Urban Spirit
——A Cultural Analysis of New-styled Linong Houses of Shanghai

王富臣 莫天伟
Wang Fuchen Mo Tianwei

摘 要 从新式里弄民居的历史沿革谈起,论述了新式里弄民居的空间组织特征和形态构成特点,分析了新式里弄民居空间形态的文化内涵及其对里弄空间形态构成的影响。
关键词 新式里弄民居 文化 空间形态
ABSTRACT Starting from analysis of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the new-styled Linong houses this paper points out the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 and spatial feature of the new-styled Linong houses. Further discussion focuses on the cultural context of the new-styled Linong spatial structure and the influence on spatial structure of this cultural context. KEY WORDS new-styled Linong house culture spatial structure
中图分类号 TU-024   
文献标识码 A   
号 1000-3959200202-0019-03

一 引言
有着百年历史的上海里弄,如一轮不停转动着的磨盘,以中国传统作底、西方文明为盘、时间作轴、经济为力,碾碎的是世俗,流出的是生活。它穿过小巷,越过大街,渗透到这个城市的每个角落,孕育出了独特的都市人文景观。
弄堂是上海人对里弄的俗称,它的起源可追溯至19世纪中叶。第一次战争后,上海被辟为通商口岸。由此,当时素有江海之涌津,东南之都会的上海,成为西方列强进入中国的东方门户、中国和西方接触的要冲。两股力量的汇合,使上海自1843年开埠起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这近一个世纪,由蕞尔小邑一跃成为当时全国最大的商业城市。在这段时间里,由于社会、文化、经济因素的综合作用,上海市民的居住方式以一种特殊的形态发展着。它融合了东方文化的精神、西方文化的体制,自成一体,独立成章。
二 历史沿革
旧上海租界的圈立,使西方文化在中国有了登陆场。随之而来的国内战乱,使西方文化在无意之中到了为市民阶层所接受的突破口。本以盈利为目的、专供向租界内华人出租的简易木板房屋,其用户迅速地扩大至到租界内躲避战乱的豪绅富族。为了最大限度地提高容积率,这种简易房屋在总体布局上采用了当时欧洲流行的单元联排式,并取极富中国传统特里坊的为其名称,形成了后来上海里弄住宅的雏型。这种以效率为主,空间局促、人性压抑的住屋形式从一开始就有不得已而之的意味。然而,强势文化的整合力,使其在以后的发展演变中,不但没有消失,反而成为市民阶层的居住时尚。至1860年,以为名的房屋已达8 740幢。1870年后,这种简易木板房屋因易燃、不安全而被取缔,代之以一种新型的住宅——石库门里弄。这种采用中国传统的立帖式木结构加砖墙承重方式建造起来的新式住宅,汲取江南传统二层楼三合院或四合院的空间布局特点,沿用原来木板房联排布局的方式,整合当时城市生活的功能要求,形成了具有鲜明形态特征和空间特点的居住建筑形式。从此,它就逐步地融入到上海市民的日常生活之中,成为其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作为生活的剧场,它上演着一幕幕人间悲喜剧,塑造了市民的文化品位,造就了城市的内在精神。
上海里弄在其百年多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早期石库门里弄、后期石库门里弄、新式里弄、花园里弄和公寓式里弄。每一发展阶段都有与之相应的社会生活形态。如果说是石库门里弄有着更多的传统文化因素的话,那么,新式里弄则更多地表现了西方文明对市民生活形态的影响。
三 空间特征
一次世界大战以后,西风日渐,崇尚西方文明的城市中产阶级对居住环境有了更高的要求。于是,在20世纪20年代出现了一批与之相适应的新式里弄民居(图1)。新式里弄着眼于体现新的生活时尚,反映新的价值观念。对居住环境的舒适性有了更高的要求。良好的朝向、间距、通风、隔声等成为新式里弄空间布局的基本要求。同时,在室内还力求配置方便生活的卫生设备和煤气炉灶,有的还附设有汽车库,极力反映城市中产阶级的生活状态和文化品位。
新式里弄脱胎于后期石库门里弄,继承了石库门民居的某些传统做法,如正屋与辅屋的层高差、封闭或开口的后天井等。室内空间布局因新设备的引入有所变化,日照、朝向更趋合理。最为显著的变化是曾经代表里弄民居特征的石库门这一形式被淘汰了,代之以铜铁栅栏门。为争取良好的日照与通风,围墙高度被大大降低或用低矮栅栏代替,封闭的天井变成了开敞式的小花园。建筑空间形态由封闭转向开放,并以整体的方式参与城市空间的塑造,形成了新的城市景观。建筑形式以西洋装饰为主,很少采用中国传统形式(图2)。
新式里弄大多为3层,少数为2层,也有假3营养保健品排行榜层、假4层的。开间有单开间、间半式及两开间。室内空间组织在原石库门里弄的基础上作了必要的调整,更注重卫生、日照与通风。室外空间布局采用加大巷距和降低围墙的方法,既保证了底层房间有较长时间的日照和良好的通风,又使空间尺度与环境状况得以改善。同时屋前的小花园作为民居与里弄之间的间隔,有利于减少干扰,求取安静。也有不设小花园,而用提高底层窗台高度的方法来达到同样的目的。
新式里弄的小花园,成为其整体形态构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按其进深大小,它可分为三类。一类是花园深度在2 m左右,位于底层屋前,多为水泥地面,用低矮的围墙、栏杆或篱笆与支弄分开。其上放置一些花盆、盆景,住户可根据喜好,选择花种。它们联立成排,绿意盎然,颇具生活情趣。另一类是和石库门里弄天井深浅一样,也是水泥地面。只是围墙较低,利于采光,便于种植。但面积过小,仅置盆景而已。还有一类,标准较高,进深较大,多达6 m,用金属栏杆或绿篱圈定。除必要的路面外,还有一些裸土,其上可植花草树木,居住环境大为改善。
四 文化分析
文化有多种定义,在本文中文化被理解为是历史上所创造的生存式样的系统,既包含显型式样又包含隐型式样;它具有为整个体共享的倾向,或是在一定时期中为体的特定部分所共享”[1]。这里系统是指文化不仅有其内容而且有其结构这一事实。显型文化寓于文字和事实所构成的规律之中,它可以被感知与描述。隐型文化却是一种二级抽象,它更多地表现为给定系统中由整体的普遍性质所支配的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在文化的形成过程中,其隐型式样更具支配性。即单元之间的关系及其相互作用是文化形成中的主要促成因素。
在人类建筑的历史中,建筑所表现出的外在形式、空间特征以及人对空间的使用方式等都是显性文化的构成部分,而它们之间所表现出的关系则作为一种隐型式样存在于文化的构成之中。而这种关系恰恰就是建筑的本质所在。也正是这种关系的动态特征,才使得作为建筑基本内容的空间形态不断地寻求与之相适应的契合点。如果这种关系表现为相互适应,那么其空间形态的发展就表现为结构性创新。
扬弃了曾经是家居生活标记的石库门,而代之以能够体现某种时代精神、清新悦目、开放明快的小花园,是新式里弄区别于石库门里弄的最为显著的特征之一。应该说,石库门里弄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作为建筑艺术,其空间组织和建筑形态有着完整的艺术形象和深刻的文化内涵。家居生活的精神意义存在于其所创造的形态之中,而形态则是生活涵义作为意义存在的现实化表现。而且,某些形式的形成总是以另一些形式的消亡为代价的。变化了的生活方式总是要求与之相应的空间形式,从而引起空间形态的演变。空间形态的变化又对生活方式起到引导作用,如此循环往复,构成了建筑发展历史的主旋律。人类建造的历史反映了这样的规律:建造什么是社会价值的反映,而怎么建造则取决于当时的技术发展水平。社会价值取向与技术进步共同构成了建筑发展的动力。
新式里弄的总体布局沿用了石库门里弄的空间组织方式,采取总弄与支弄相结合的方法,根据基地的地理位置、周围环境及形状、大小等因素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建筑多为单元横向联排式,每排的侧面,也就是山墙一侧常设总弄,每排的前面设支弄,构成基本——“字形里弄骨架(图34);随着用地的变化,相应组成字形、廿字形、字形、字形、字形等。为了节约用地,弄宽尽可能小。石库门里弄的总弄宽一般在4 m左右;支弄宽为2.5 m左右;新式里弄考虑到汽车通行的要求,总弄宽度为6 m左右,支弄宽度为3.5 m左右。在使用功能上,总弄是供人、车来往的干道,支弄用于家庭与外部的联系。由此,构成了里弄民居层次分明、组织有序的空间艺术特征:从街面到总弄、再到支弄、最后进入家庭,即由公共空间到半公共空间、再到半私有空间、最后到私有空间,层层推进,环环相扣。空间序列的不间断性使其具有了连续性,即各个空间单元共存互动,相互间不可分割,从而构成整体。加之整个里弄对外较为封闭,仅有总弄与街面相通。这些为居民的认同感、归属感的形成创造了必要的条件。而在此过程中真正起决定作用的是里弄内部空间人性化的尺度。这也是现代居住小区的设计难点,因为空间组织的基本原理较易实现,而空间尺度的把握以及与此相应的空间形态的组织,就需要很高的设计技巧。空间有了相宜的尺度和相应的形态,人们自然就乐于接近它、使用它。交往与联络使用过程中也就产生了邻里感与安全感,即场所意义,由此就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社区。里弄民居中的总弄是通往各支弄的要道,起着弄内公共广场的作用,成为弄内社区中心。连接每家每户的支弄,既有共享空间的意味,又是家的延伸。它虽宽不过23 m,却拥有家的温馨。古今中外的文化在此碰撞相容,天南海北的仁人志士在此欢聚相识。这里孕育了海派文化,走出了无数的俊才大家。
新式里弄既继承了石库门民居的一些传统做法,又为花园里弄民居提供了必要的借鉴,在里弄民居的发展过程中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作为一种建筑形态,它探索了与当时城市中上层阶级的现代化生活方式相适应的空间组织方式和形式表现方法。几近完全西化的风格,表明中国文化在当时的现代化的进程中还没有到自己恰当的位置。这也是中国文化在其几千年的历史上,第一次由对外来文化的兼容转变为对外来文化的适应——至少在文化的表现形式上是如此——从此也开始了中国文化的现代化过程。20世纪30年代以后,新式里弄进一步发展,演变出标准更高的花园式里弄住宅。
上海新式里弄民居最早分布在虹口、静安和卢湾三区,属于闹中取静。当此三区渐次繁荣热闹时,新式里弄民居的建设又往西推进,转入现在的徐汇和长宁两区。新式里弄中较著名的有凡尔登花园(1925年)、霞飞坊(1927年)、静安别墅(1929年)和涌泉坊(1936年)。

图片来源:图1、图2摘自张锡昌、张炜著的《老弄堂》,2001年由上海书店出版社出版; 3、图4摘自沈华著的《 上海里弄民居》,1993年由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

参考文献
[1]克莱德 K,爱德华 H·T,格特鲁德 G. 文化与个人. 佳,何 红,何维凌译. 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6.
老街坊坊品牌创意源于项目对海派建筑文化和现代居住文化的深入挖掘与探索。
海派文化
1843年开埠以来,上海成为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之一。中原文化和吴越文化、内陆文化和沿海文化、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在这里交流融汇,形成了既不同于原有文化,又不同于外来文化的边缘文化——海派文化,其精髓为中西合璧,兼容并蓄,反映在社会、经济、建筑、文学、生活哲学、艺术审美等各个领域,有着融粹、兼容、继承、创新、实用等特点。
石库门居住文化
19世纪末、20纪初江南的动荡让上海成为江南富庶居民的避难所。而西学东渐之风的盛行,西方列强在上海的租界割据,带来了西方的建筑理念和文化艺术。石库门就在这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出现了。房子为立帖式结构,像兵营一样联立成行;黑门扇加上金属门环,使石库门住宅平添了几分庄重;精细雕琢的门楣,美仑美奂的西式雕花,显示了海派文化与生俱来的优雅气韵;青砖主体,乌漆大门,格子厢房,继承了书香门第的中国传统;点缀的红砖,与教堂相似的拱门红雕,以及西式假窗,依稀可看出那时西风的风情。石库门住宅由此产生,并很快发展成为综合有东西方居住特的上海弄堂。
里弄温情
里弄的空间层次划分独具特。弄外的街道是完全开放的公共空间,弄内则由总弄(半公共空间)、支弄(半私密空间)、天井(私密空间)三种不同功能、不同气氛的空间组成。里弄对外相对封闭,让居住者产生强烈的地域感、认同感和安全感,对内又以总弄、支弄构成街坊邻里沟通空间,形成浓烈的邻里和感社区感。
里弄是一种城市符号,是蕴藏城市生活精神的土壤。它隐于现代都市,在高楼丛林的包围之中,却从不曾被人遗忘,历久弥新。里弄是上海人的一条精神河流。它流淌着海派文化的血脉,凝聚着上海人的温情梦想。 里弄生活是一段邻里相亲、老少皆怡的温情岁月。弄堂,是一幅关于亲情、人性、自然的精致生活卷轴。
 
【关键词】
海派风情人文气息中西合璧岁月温情地域文脉城市精神品牌经典停电通知怎么写精致优雅生活品位理想居住创新传统现代组团式居住
核心理念
尊重海派建筑文化、尊重现代人生活情怀居住时尚,以石库门建筑符号和里弄空间序列为形,以再现和睦互助的人际交往和邻里关系为神,营造生态环境、人文环境和智能环境全面提升的现代居住生活空间。
土地开发理念
深入挖掘基地自然与人文价值,充分发挥土地特有的地缘、自然形态属性,有条件情况下,尽可能保留具有一定价值的名木古树、天然水道、老建筑或其他自然人文遗迹。
规划理念
对里弄空间布局充分理解继承,通过建筑布局的收放开阂,实现社区的公共空间、半公共空间、半私密空间的营造与过渡,产生居民对社区的地域感、认同感和安全感,带来一种浓烈的邻里亲近感。
建筑理念
将里弄建筑中丰富多变的窗沿、门套、券拱、柱廊以现代建筑理念加以演绎,在其动线、尺度、纵横感上加以继承,保留原有神韵的同时,运用简约流畅的手法,使其神态更具独特的现代海派韵味,在视觉上丰富情感审美符号,在心理上给予居家建筑一种强烈的归属感。
景观理念
以里弄深厚人文底蕴为基调,以海派风情为神髓,结合当地地域文化,突出景观的观赏性、实用性、文化性。
 
老街坊致力于制订文化居住准则,营造浓郁海派风情的生活体验,形成对现代家居品位的完美诠释。
老街坊,优雅生活表情
老街坊的优雅与生俱来,由内而外,渗透到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优雅是老街坊生活的标准姿态,不必行匆匆,过最随意的生活,在家看熟悉的老电影,学着去分析红酒的年份,无论何时态度都很从容,在有浓厚的氛围和幽雅的环境里,到记忆中庭院里的温馨,还有邻里的欢声笑语和久违的温情。老街坊的生活,就是这样让人备感亲切,是优雅生活的标准公式。
老街坊,浪漫海派风情
在老街坊,充溢着海派风情的,是建筑,是景观,是社区浪漫时尚的氛围气韵。老街坊的建筑融合了欧洲风格的尊贵富丽、江南情调的精致秀雅;老街坊的景观既有欧洲的宫廷园林要素,又有江南园林的婉约小品,讲究景的因借比对。老街坊,以独特而丰富建筑、景观符号完美演绎海派人居理念,到老街坊,开始居家时尚浪漫旅程。
老街坊,品味精致心情
8小时之外的生活节奏,在老街坊,应该是舒缓的。 老街坊的家,是居者的休憩地,更是养练性情的所在。在书桌上放一本《等待戈多》,坐在房间里宽大的沙发上,听海菲茨的小提琴与不知名的JAZZ,翻翻精心收藏的DV,徜徉《花样年华》的经典浪漫……在老街坊,以自己的方式生活。
工地实习老街坊,醇厚邻里亲情
在上海,曾经住过弄堂的人都会怀恋街坊间邻里相亲、老少皆怡的温情岁月。里弄独特的空间规划理念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消弭了现代社区中的冷漠与隔阂,是居住改变了生活。老街坊规划吸收里弄规划精髓,组团式弱围合架构,让久违的亲邻近里,守望相住的生活场景重现老街坊,一幅关于亲情、人性、自然的生活卷轴在老街坊自由铺展。
 
康桥老街坊,作为绿地集团老街坊品牌开篇之作,自20039月开盘以来持续热销,20046月即告售罄,月平均销售300套, 成为上海楼市知名热销文化大盘。康桥老街坊鲜明的海派风情特深受广大客户追捧,同时也得到了业界专家的赞许,赢得2004年建设部创新风暴中国优秀住宅推介奖——“中国景观环境示范住宅称号、2004CIHAF上海房地产风云榜名盘称号。
 
 
南桥老街坊位于奉贤南桥镇,南接南桥镇中心区域,北邻奉浦工业综合开发区,区域文化名盘首席。南桥老街坊一期总建筑面积达22.6万㎡,容积率1.255,规划四大组团,继承了传统里弄总弄、支弄布局方式,建筑立面高贵典雅,景观营造人文底蕴深厚。社区规划了学校、医疗等生活服务设施,更巨资营建海派风情大型商街,从容演绎优雅高尚生活。
逐的拼音快速赚钱门路
 
地暖用什么地板
 
郑东老街坊位于郑东新区CBD核心居住区,是绿地集团200411月推出的45万平米现代高尚生活社区。规划结合传统海派里弄格局与现代组团式构架,开阂有致。建筑中西风情兼收并蓄,融合江南园林的婉约与欧洲建筑的精致,配套规划海派风情商街,全方位体贴现代生活。
 
 
常熟老街坊位于城北新兴高尚居住区,总规模55万平米,一期总建面10万平米,容积率1.374,以多层高级公寓为主要建筑形态,兼有大型新天地风情商业街,是绿地集团老街坊品牌旗下的第四个楼盘,总体规划呈双棋盘格局,建筑风格融西式尊贵与江南典雅于一身,户型简约精致,配套周全完备,属常熟楼市不多见的人文地产大盘。
 
 
 

老街坊·诸暨上海城,位于诸暨环城北路,总建筑面积26万平方米,融叠加别墅、多层、豪华电梯小高层、高层等多形态,承接老街坊品牌海派建筑风格,集西式尊贵与江南典雅于一身,兼有大型上海新天地风情商业街。
上海故事_弄堂的演变
简易木板房被取缔后,上海租界内开始出现用中国传统的"立帖式"木结构加砖墙承重的方式建造起来的新式住宅。这种住宅比起早期木板房要正规﹑耐久得多。它的平面和空间更接近于江南传统的二层楼的三合院或四合院形式,更适合于中国居民的永久性居住。它虽然无法跟过去传统民居中层层进进﹑庭院深深相比,也无法凿池叠石﹑赏花折柳,但它毕竟还保持着正当中规整的客堂,有楼上安静的内室,还有习惯中常见的两厢,对于那些离开了往日的生活节奏而开始了现代城市生活但多多少少对传统生活还有所眷恋的上海人来说,倒也更加合适。这种住宅还基本保持了中国传统住宅建筑对外较为封闭的特征,虽身居闹市,但关起门来却可以自成一统。于是这""也就变得愈加重要起来。它总是有一圈石头的门框,门扇为乌漆实心厚木,上有铜环一副。这种式样的建筑被上海人称为"石库门"。为跟后来的新式石库门住宅相区别,早期所建的石库门住宅又叫做 "老式石库门"。从整体看,一个个"石库门"单元被联排在一起,呈西方联立式住宅的布局方式。一排排石库门住宅之间,形成了一条条"弄堂"

         

  最早的弄堂住宅大多分布在黄浦江以西、泥城浜(今西藏路)以东、苏州河以南、旧城厢以北,即今黄浦区范围内。如建于1872年,位于北京东路之南、宁波路以北、河南中路之东的兴仁里;位于广东路的公顺里,等等。至20世纪初,仍有大量老式石库门弄堂在建造。如位于浙江中路、厦门路的洪德里;位于汉口路、河南中路的兆福里;位于广西路、云南路和福州路之间的福祥里,等等。

         

  19世纪末20世纪初,受租界内里弄住宅的影响,上海老城厢内外华界内,也开始大量建造起里弄住宅。如建于南市豆市街的棉阳里、敦仁里和吉祥里等。此外,在沪东一带,还出现了另一模拟较简陋的弄堂住宅。这种弄堂平面一般为单开间,高二层,外型类似广东城市的旧式房屋,被称为"广式里弄"。如建于1900年左右的通北路八埭头即为早期广式里弄较为典型的实例。 20世纪以后,上海的房地产经营活动更加高涨。除老牌的沙逊洋行、怡和洋行、等大多将主要业务转向房地产经营外,新的房地产商更是如雨后春笋。如1901年开设的哈同洋行,1902年开设的美商中国营造公司,1905年开设的比商义品地产公司等,都是当时极有影响的大房地产商。在大量兴起的房地产业刺激下,弄堂住宅空前繁荣,在全市的分布面也大大扩展了。

         

  本世纪10年代,上海的石库门弄堂有了一些变化。弄堂的规模比以前增大了,平面、结构、形式和装饰都和原有的石库门弄堂有所不同。单元占地面积小了,平面更紧凑了,三开间、五开间等传统的平面形式已极少被采用,而代之以大量单开间、双开间的平面。建筑结构也多以砖墙承重代替老式石库门住宅中常用的传统立帖式,墙面多为清水的青砖或红砖,而很少像过去那样用石灰粉刷,石库门本身的装饰性更强了,但中国传统的装饰题材逐渐减少,受西式建筑影响的装饰题材越来越多。这种弄堂被称为"新式石库门里弄""后期石库门里弄"。其分布范围也较老式石库门弄堂为广。较典型的例子有淮海中路的宝康里(1914年),南京东路的大庆里(1915年),北京西路的珠联里(1915年),云南中路的老会乐里(1916年),和淮海中路的渔阳里(1918年),等等。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上海的房地产业进入了它的黄金时期。到30年代,上海经营房地产者已在300家以上。日益高涨的房地产业刺激了上海建筑业的繁荣,也带来了弄堂建筑的又一个建筑高潮。整个20年代是新式石库门弄堂最为兴盛的时期。由于地价上扬,建筑向高发展,传统的两层高的石库门住宅开始向三层发展,室内卫生设备也开始出现。此时期新式石库门弄堂如尚贤坊(1934年)、四明村(1928年)、梅兰坊(1930年)、福明村(1931年)等都有相当大的影响。 在新式石库门弄堂大量建造的同时,又从中演变出一种新的弄堂住宅形式新式里弄。

         

  在新式里弄中,石库门这一住宅形式被淘汰了,封闭的天井变成了开敞或半开敞的绿化庭院。形式上更多地模仿了西方建筑式样而较少采用中国传统建筑式样。各种建筑设备也较为齐全了。其分布也由市区东部向西区发展。新式里弄中较著名者有凡尔登花园(1925年)、霞飞坊(1927年)、静安别墅(1929年)和涌泉坊(1936年)等。

  30年代后,新式里弄进一步发展,演变出一类标准更高的花园式里弄住宅。这种住宅由长条式变成了半独立式,注重建筑间的环境绿化,室内布局和外观接近独立式私人住宅,风格多为西班牙或现代式。 如建于1936年的福履新村、1934年的上方花园和1939年的上海新村等。

  还有一些花园里弄,不是每家一栋或两家和为一栋,而是和公寓一样,每一层都有一套或几套不同标准的单元,这种花园弄堂又称为"公寓式里弄"。如建于1934年的新康花园和建于40年代的永嘉新村等。花园式里弄与公寓式里弄,除了整体布局还有些类似于传统弄堂的成片式布局特征外,其建筑单体已很难再视之为弄堂住宅了。 
上海经典老房子[组图](转)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