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博物馆十大镇馆之宝(上篇)
辽宁博物馆十大镇馆之宝(上篇)
辽宁博物馆为一座综合性博物馆,其前身为1949年7月7日开馆的东北博物馆,是新中国建立的第一座博物馆,素以藏品丰富,特鲜明而享誉海内外。馆藏文物总量达11.2万件(套),包括书画、丝绣、铜器、陶瓷、考古资料、古地图、货币、碑志等18大类。今天我们一起看看馆内有哪些镇馆之宝吧!
一、玉猪龙
玉猪龙是我国古代对发现于红山等地的一种玉器的称呼,又名玉兽玦,被认为是龙的最早雏形。但由于外形特殊,考古界对于该玉器定义为猪还是龙争议颇多,还有人认为这是熊。其用途尚不明确,多认为是宗教礼器。大量红山玉器的造型反映出很多动物如蝉、鸟、鸭嘴兽、鱼、龟及四肢动物均和玉猪龙共同出现,如此表达出玉猪龙是各种动物的最早期胚胎,包括人类,即人和动物最早期胚胎。内蒙古自治区翁牛特旗三星他拉村出土的红山文化玉龙,雕琢精细,造型古朴雄浑,为迄今所知最早的玉龙,极其珍贵,有“华夏第一玉龙”的美称。
749局
辽宁博物馆玉猪龙高15.0厘米、最宽处10.0厘米,厚3.8厘米。辽宁省建平县采集,这件是已知红山文化玉猪龙中形体较大,形制最规整的一件。白蛇纹叶岩,肥首大耳,圆睛、吻部前突,口微张,獠牙外露,体蜷曲如环,扁圆厚重,背部有一穿孔。
玉猪龙为岫岩软玉,通体呈牙白,肥首大耳,吻部平齐,三角形切口不切透内圆,身体首尾相连,成团状卷曲,背部对钻圆孔,面部以阴刻线表现眼圈、皱纹,整器似猪的胚胎。首尾衔接如环形的玉猪龙,较多地保留了猪的形象,属于早期的作品,很有可能是“猪乃龙象”这一古谚的最早源头。随着时间的推移,猪龙慢慢首尾分离,头上长出了鬣或角。
红山文化以辽河流域中支流西拉沐沦河、老哈河、大凌河为中心。分布面积达20万平方公里,距今五六千年前左右,延续时间达两千年之久。
红山文化的社会形态初期处于母系氏族社会的全盛时期,主要社会结构是以女性血缘体为纽带的部落集团,晚期逐渐向父系氏族过渡。经济形态以农业为主,兼以牧、渔、猎并存。它的遗存以独具特征的彩陶与之字形纹陶器共存、且兼有细石器的新石器时代文化。截至目前,已发现红山文化时期的玉猪龙大大小小已有20多件。而且成对佩戴在墓主人胸前,是社会地位、等级、权力的象征,是按照一定规格制成的原始礼器。
customface考古工作者在一些红山文化遗址中,曾发现大量的猪骨遗骸,说明红山人除把猪作为一种食物外,还常把它视为一种“通天神兽”。或许正是因为这些原因,使先民创造出了这种猪首龙身的形象。
二、 鸭形玻璃注
1965年辽宁朝阳的一位农民在上山挖草药时在将军山附近发现一座古墓,经考证发现此墓的主人是北燕的冯素弗。
冯素弗为北燕天王冯跋之弟,是北燕建造者之一。建始元年(公元407年)四月,倍受燕帝慕容熙宠爱的皇后苻训英去世,慕容熙不仅自己悲伤痛哭不止,还下令让大臣们一起哭,谁哭得不够伤心,就要被论罪。慕容熙还下令,上至百官下到百姓都要前去修陵,出殡之时,由于灵车过于高大出不去城,他竟命人将门拆了。一时之间闹得天怒人怨,后燕中卫将军冯跋、其弟侍御郎冯素弗和左卫将军张兴曾得罪过慕容熙,慕容熙要杀他们,三人逃跑后孤注一掷,想趁机反抗。慕容熙的这次送葬给了他们他们一个绝佳的机会,于是他们拥立了夕阳公慕容云为主,乘机夺位。慕容熙最终被擒后伏诛。慕容云登基,国号仍称为燕,这就是历史上的北燕。两年后,慕容云被他的两位大臣刺杀,很快冯跋平息了这
场风波,大臣们一致推举冯跋为北燕之主,冯跋却推荐他弟弟冯素弗为北燕天王,冯素弗坚辞不受,最终冯跋成为了北燕天王,冯素弗成为了北燕宰相,这位北燕宰相仅在位六、七年就病逝了。
十大劳动模范人物事迹简介
一尺等于多少寸冯素弗墓出土了470多件文物,其中鸭形玻璃注因造型生动别致,在早期玻璃器中十分罕见而引起专家们的注意。该鸭形玻璃注距今已有两千年,长20.5厘米、腹径5.2厘米,重70克,长颈鼓腹,拖一细长尾,尾尖微残。
背上以玻璃条粘出一对雏鸭式的三角形翅膀,腹下两侧各粘一段波状的折线纹以拟双足,腹底贴一平正的饼状圆玻璃。通体呈淡绿,半透明状。
古籍中称这种器物为欹(qī)器,《荀子·宥坐》记载,欹器是皇帝用来置于座右以为戒的容器,若注水“满则覆,中则正,虚则欹”,其功用相当于今人“座右铭”。
鸭形玻璃注未装水时略向前倾,待灌入少量水后,罐身就竖起来一些。一旦灌满水时,罐子就会一下子倾覆过来,把水倒净,尔后又自动复原,等待再次灌水。它的用途是古代人提醒自己不要自满的一种容器。清朝的皇帝就曾让人在紫禁城里摆设欹器,旨在借欹器“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的特点,阐释“满招损,谦受益,戒盈持满”的道理。
欹器的制作材料一般都是青铜、黄金等金属,而以玻璃制造的鸭形玻璃注,目前全球仅此一件,其珍稀程度非同一般。经过分析这件玻璃注的材质为钠钙玻璃,其材质在当时中国尚不能自主制造,应该是经丝绸之路进口的舶来品。根据康熙年间大学士孙廷诠《颜山杂记》记载分析鸭形玻璃注的成型过程及其工艺,离不开铁棒、管、剪刀等工具以及工匠本人练就的身、首、项、手、口的功夫,如要吹成橄榄形器身须将铁管向下,先用微气缓慢俯吹成型,再用剪刀引长,并截其口而引拗成喙形,用剪拉长另一端作尾,这几个工序都要在炉前玻璃不流不凝的条件下迅速而果断地完成。鸭形玻璃注的装饰主要采用贴粘玻璃条组成细部图案,不加琢磨,全靠吹管玻璃匠的灵感和经验在焠火炉前完成这一工艺过程,当鸭形玻璃注吹成后,用玻璃液引长的细条,迅速贴粘在稍经加温的注身上,与器型相配合仍以象征手法贴成喙、翼、足等细部,另在颈部粘贴不规则的环状、锯齿条饰,在背腹部饰M、Y形粗细不等的直线或曲线等玻璃条纹饰。鸭形玻璃注的器形与装饰的艺术手法与风格是完全一致的,都是以象征的、概括的手法完成,其吹管、剪引、热贴等技术是极其熟练的,非出凡手,应是一位经验丰富、造诣较高的匠师完成的。
2002年,国家文物局发布的《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鸭形玻璃注以其独特的历史和艺术价值成为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之一,为国家一级文物。
三、唐九霄环佩琴
古琴又称七弦琴,是中国古代地位最崇高的乐器,有3000多年的历史,位列“琴棋书画”四艺之首。据悉,目前全世界只有不到20把唐代古琴传世,其中名为“九霄环佩”者四把,一在北京故宫博物院,一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一在辽宁省博物馆,一为私人收藏。四者虽尺寸各有不同,但形制则完全一致。
九霄环佩琴制作于唐代中期,有“声传九霄,音似佩鸣”的寓意。琴为伏羲式,漆木质,七弦十三蚌徽。鹿角霜灰胎,原漆栗壳,面及侧墙经重髹呈朱膘。
面布小蛇腹间牛毛纹,底有蛇腹间冰裂纹。琴底轸池下方刻篆书“九霄环佩”琴名。圆形龙池内纳音微隆,下方刻“清和”篆书方印,再下为细长椭圆形凤沼。腹内可见长方形条状百衲纹。紫檀岳尾,轸、足皆红木镟成。经济管理类专业
伪制琴箱上题“宋制”,琴侧及底刻有“乾隆御赏乡泉韵磬”“夏氏泰符子孙永宝”等伪款伪印。“九霄环佩”与“清和”方印皆为原刻,“清和”印亦见于其他唐琴。
花花卡辽博的九霄环佩是用百衲古斫法制成,所谓百衲就是琴体用多块六边形小块桐木拼接而成,
“取古桐材之精髓,拼连为之,使出正音”。而辽博这把九霄环佩是唯一一把传世的百衲唐琴,极为珍贵,是辽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九霄环佩”是盛唐开元年间四川制琴世家雷氏家族制作的,是唐玄宗的第三个儿子唐肃宗登基时庆典用的皇家制品,有明确的年款,传说这把古琴的琴声曾经飘扬在他的继位大典上。九霄环佩的声音温劲松透,纯粹完美,被视为 “鼎鼎唐物” 和 “仙品”。
四、《瑞鹤图》
《瑞鹤图》是北宋宋徽宗赵佶所作绢本设画,纵51厘米,横138.2厘米。
传世宋徽宗赵佶的画有两种,一种是“御笔画”,一种是“御题画”。“御笔画”出于赵佶的亲笔,“御题画”则由他人代笔作画,徽宗书题押款。宋徽宗名下之作数量虽多,但其中尚有部分为代笔,《瑞鹤图》经学者考证属赵佶之“御笔画”。
北宋政和二年上元之次夕(即公元1112年正月十六日),都城汴京上空忽然云气飘浮,低映端门,鹤飞鸣于宫殿上空,久久盘旋,不肯离去,两只仙鹤竟落在宫殿左右两个高大的鸱吻之上。引皇城宫人仰头惊诧,行路百姓驻足观看。空中仙禽竟似解人意,长鸣如诉,
经时不散,后迤逦向西北方向飞去。当时徽宗亲睹此情此景兴奋不已,认为是祥云伴着仙禽前来帝都告瑞——国运兴盛之预兆,于是欣然命笔,将目睹情景绘于绢素之上,并题诗一首以纪其实。
《瑞鹤图》画面用淡石青添染天,18只丹顶鹤飞翔于宫殿上空,蹁跹多变,无有同者。又有两鹤立于左右“鸱尾”之上,右边鹤似挺颈高歌,左边鹤曲颈相望,刻画入微,逼真动人。上下左右之间互相呼应,若有节奏。云气缭绕中现出宫殿顶部建筑,正面现出屋顶及斗拱,左右又各现出阙楼的一角,这正是宋都汴梁的端门(也就是宫殿的正门宣德门),点出主题,鹤来集于此,乃是国运昌盛的祥瑞之兆。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